《佛山年俗/源远流长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由关宏编著,本书作者以多年的积累,对省级名录项目佛山春节习俗从历史、内容、特色和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与描述,对年俗文化的传承实践,有一定的理论分析。《佛山年俗/源远流长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内容集学术性民俗性于一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佛山年俗/源远流长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关宏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佛山年俗/源远流长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由关宏编著,本书作者以多年的积累,对省级名录项目佛山春节习俗从历史、内容、特色和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与描述,对年俗文化的传承实践,有一定的理论分析。《佛山年俗/源远流长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内容集学术性民俗性于一身。 内容推荐 《佛山年俗/源远流长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由关宏编著:佛山年俗与全国一样,是佛山最盛大、最热闹、综合性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岁时民俗。它是中原民俗在岭南地区历经长久岁月的传播、生根、传承、发展的结果,有鲜明的民间活动和地方特色,并形成独有风格。其除旧迎新、祈福纳祥的意义更加凸显和深厚,且丰富多彩的形式极具情趣和魅力。 《佛山年俗/源远流长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佛山年俗概述 第一节 祭祀起源之说 第二节 汉《太初历》岁首确定和春节得名 第三节 历史逐渐形成且传承至今的佛山年俗 一中原与南越融合的民俗 二佛山年俗活动日程 第二章 内容构成与其涵义 第一节 衣食住行的内容及其涵义 一新年新面貌——穿新衣 二欢喜购物——准备年货 三迎春清洁——开家务、洗邋遢 四光鲜门楣——上挥春 五贺岁陶塑艺术品——吉祥生肖 六姹紫嫣红逛花市——行花街 七年俗符号——金桔与门庭厅堂置花 八祈祝来年好运——责米瓮(压米缸) 九滚油盛开富贵花——开油镬 十妙趣横生的传说仪式——老鼠嫁女 十一喜庆煎品——特色煎堆 十二吉祥安康——团圆年饭 十三驱懒求勤——卖懒,唱《卖懒歌》 十四隆重除岁——迎神贺新燃爆竹 十五辞旧迎新——熬夜守岁 十六求贵乡俗——买发财大蚬(显) 十七喜食佳果——高尚槟榔 十八步步高升——食年糕 十九不与他人分享——佛山九层糕 二十火中抓银——必备红瓜子 二十一不可或缺的礼节——新春拜年 二十二孩子的喜悦收获——派“利是” 二十三新年的虔诚——初一斋戒 二十四预祝丰收——初一“饮春酒” 二十五春天的清香——初二“饮春茗” 二十六新年吉兆——开年饭 二十七象征圆满——人日、元宵吃汤圆 二十八初一禁忌——谨慎行事 二十九蔬菜的寓意——摆“春盘” 三十舞动吉祥——醒狮贺岁 三十一新岁特色歌——唱贺岁龙舟 三十二尽兴走街——游春俗 三十三初二庆喜——开年仪式 三十四慈善之举——初二放生 三十五开门吉日——初二“头杩” 三十六“难吃”的美味——食“无情鸡” 三十七赠与是福——互赠蛋糕俗 三十八娘家的团聚——初二女儿回家 三十九初三不拜年——谨防“赤口” 四十新嫁娘的礼节——初四“行银路” 四十一祈望高中——喝及第粥 四十二元宵宴请——开灯酒 第二节 祭神祈福的内容及其涵义 一迎新除旧的祭祀——祭灶 二擦掉灶神备忘录——扫屋掸尘 三纳善避邪——迎春门神 门神之一:神荼、郁垒,也称荼与垒,冥神、门神 门神之二:钟馗,亦称终葵、钟葵。冥神、门神 门神之三:尉迟恭、秦叔宝。人神、门神 门神之四:文官门神与祈福门神 门神之五:寒山拾得和合二仙门神 四除夕重典——祭神祭祖 五新春纳财——开财门接财神 六初一的祈望——行祖庙、拜北帝、烧头柱香 七与神攀亲——初一、十五“上契” 八古镇旧俗——北帝行宫祭拜 九各区春俗——游神祭拜 十人日节——人类起源的日子 十一初九的灯会——乐安花灯会习俗 十二天官赐福——正月十五天官诞日 十三祈喜添丁——元宵灯节与花灯会 十四盛大庙会——顺德龙江正月十五民俗节 十五春情萌动——元宵踏青 十六生财求子——生菜(财)会 十七通济惠人——正月十六“行通济” 十八富丽大戏——祖庙万福台演戏酬神习俗 第三章 “佛山年俗”的文化传承 第一节 折射岭南文化发展过程 第二节 民俗与传统思想 一泛宗教、多神论情结 二敬祖先、重伦理情结 三“天人合一”的生命意义 第三节 实用性、开放性和地域审美观 第四节 年俗囊括了大量的民间艺术 一民间文学 二传统美术与技艺 三传统说唱曲艺及戏剧 四传统音乐及舞蹈 第五节 佛山年俗保护与传承现状 一群体性习俗的传承与发展 二艺术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三传统衍生的新习俗 第四章 推进保护和传承春节年俗 第一节 利用和开发好这个文化继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 第二节 建立春节习俗良好生态环境 第三节 推进经济发展,促进城市个性化和名城建设 一促进旅游业更加丰富多彩 二推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第四节 促进城市个性化建设和名城建设 后记 参考书籍或资料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佛山年俗概述 中华民族的农历新年,其巨大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世间罕有的。中国人过年的脚步从远古向着近代走来,以喜悦祈福的内涵一直连接到今天的节日,而且随时代演绎,滚雪球地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年俗”。春节是全民族的热闹喜庆节日。 改革开放之后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如今,由于南方沿海经济的率先发展,北雁南飞便成为一种现象。原来在故乡父老乡亲们从未离别的生活模式里度过村中热闹的春节,而如今过春节已成为牵动整个国家的大事。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返乡的人们潮水般地蔚为壮观。 佛山年俗是中华民族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国一样,佛山年俗是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综合性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岁时民俗。也是自上个世纪以来,传承、发展处境比较好的节日习俗,依然呈现着浓厚的民俗氛围。佛山春节习俗在2007年7月进入了第二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山年俗,由传承至如今的表现形态看,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年俗形态,而是沿袭中原的汉民俗在岭南地区历经长久岁月传播生根的结果,但它又毫无置疑地具有独特鲜明的地方特色习尚。有所不同的是,中原起源的春节一切都源于祭祀,上古的年节与祭祀紧密相连,春节从诞生之日起,首先是一个祭祀的盛典。这盛典是除旧迎新的主要表达方式。而这个节日从中原渐渐辐射到岭南珠江三角洲地区后,祭祀的意义更加泛化,成为本地鲜明的民间活动,形成独有风格的民俗。除旧迎新、祈福纳祥的意义更加凸显和深厚,种种迎新活动内涵更加厚重。一些活动的形式也与当地的习俗融会与中原形成差异。比如,佛山人在过年时就没有像北方那样必须吃饺子的习俗,有可能是因为岭南是以产水稻为主,是一种小麦产量较少的农业环境。又如在北方万木凋零的春天,佛山却是树木葱茏,万花齐放,满眼是郁郁苍苍和姹紫嫣红。张心泰《粤游小志》有记载:“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双门底,卖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座几,以娱岁华。”佛山于广州的风俗几乎一致,可以想见佛山花市也早已有之。 我国古代,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正旦”等,老百姓口头上就叫“年”、“大年”。《说文解字》日:“年,谷熟也。”后来年成为一年四季的时间总称,而“过年”成为时间的交接点上。“春节”一词原本是民国成立以来的官方称谓。春节以年终岁首为时间基础,从腊月(农历十二月)开始,到正月(第二年一月)十五元宵节为止。佛山的春节时间一般是由腊月至正月十六日。这是按照天时与人时即自然时序与人文时序交融,因此说,现代的春节包括了近代以前的立春与岁首两大节日。 春节习俗内容的分类,可以按时间分割,以岁首为界,分为岁前驱邪除秽,除掉过去的所有困境与各种灾病;随后是迎新纳福,对新的一年寄予无限的希望。笔者则按照佛山春节习俗的活动方式,大致分为衣食住行俗和祭神祈福俗等两大内容,衣食住行俗包括辞旧迎新意义上的穿衣装扮与节日前后的食物风俗和选择食物的风俗寓意,同时在种种衣食的细节里也寄予着生活的点滴祈祝,像行(逛)花街、卖懒、责年、舞龙、舞狮、唱贺正龙舟歌等;祭神祈福的内容则主要是感恩贺岁,有谢灶神、除夕拜神、礼门神、迎财神、供奉游神以及各类民间约定俗成的活动,如逛祖庙、元宵灯节与花灯会、生菜会、演大戏、游神活动和正月十六行通济等。整个节庆之间充满着喜庆气象,吉祥祈福的内涵。岭南传统文化在这一时空中得到传承与弘扬。充分表现了佛山人过年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 P1-4 序言 源远流长——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 总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口耳相传且经过岁月的筛选存留下来的瑰宝,是祖先千百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是留给我们的珍贵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无形的、活态流变性的,它始终鲜活生动地传递着、见证着历史文化,可谓:“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如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消失或丧失多样性的严重威胁。佛山也不例外,我们必须面对这种紧迫性、重视保护传统文化多样性、民族化、本土化,加倍珍惜其文化价值,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精神价值,这是时代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由以往的单项选择性项目保护逐步走上全国整体性、系统性的全面保护阶段”。⑦在历史上有着繁荣、丰厚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佛山,非遗保护工作也紧跟国家与省的战略步伐,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在这个长期、浩大又复杂的文化传承系统工程中,理论建设是非遗整体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我市经过普查、整理、申报的诸项工作,已经编撰出版图文并茂、收人19项省级及以上名录的《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以及对佛山民俗归纳较全的《佛山民俗文化》,传统美术专项集《佛山剪纸》、《佛山木版年画》,进人岭南文库的通俗读本有《佛山秋色艺术》、《龙舟歌》、《石湾公仔》、《南音》等“非遗”类书籍。其知识性与普及性,无疑增强了“非遗”的传播力度。但鉴于我市丰富厚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复杂,各有侧重,有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化特征与知识属性。因此,我们编撰了这套《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丛书组成是每单个项目独立成书,目的是要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进一步详尽的记载与一定的理论提升,主要立足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历史渊源、创作及制作等行为过程、传承活动、发展现状等比较详尽的描述,包括过程的动态细节。有的项目也对它的综合性、时空性、周期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述。这套丛书的产生是经过更加深入的田野调查,走访项目的原生地与不同年龄的传承人,运用录音、摄影、摄像等手段获得的资料,这种真实的记录具有可信性与保存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土”味。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首先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是怎样的”,力争通过这套丛书对许多项目真实面目及内部结构有个清晰地认知,广泛营造整个社会的保护氛围,鼓励传承人群的创作灵感与传承热情,激发更多人们的文化自觉和参与意识,提高青少年热爱祖国与民族文化的精神境界。同时注重夯实理论建设中的基础部分,期待着逐渐将理论推向深入,不断上升到更高层面的理论研究,避免盲目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保护”。最终实现凝聚传统精神、推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产业、保存文化多元性的具体实践。逐步地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合理化的轨道。在认识中继承,在继承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 普查中得知,佛山非物质文化资源极其丰厚,这套丛书的形成将是一个系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逐步将我市重要的“非遗”项目进行专项收集、整理、汇编成册逐本推出。目前本套书籍的作者多数是来自第一线的“非遗”保护专家和工作者,随着保护的深人和理论的提升,期待着有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加入作者的行列。更加以平等、宽松、和谐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与编辑相统一的氛围中,以面向未来的视野,推进撰写、编辑和出版工作。 这种历史资源不可复制的独特性与时代文化胸怀宽广的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城市不可多得的软实力,是增添城市魅力的重要方式。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将为佛山塑造文化品格、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诗意栖居”的精神魅力,即在智慧佛山的建设中做一个坚实的基础工作。 这套丛书的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吴世枫、杨明敬、苏章鸿等专家的悉心指导,得到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专家们的有力支持,市民俗摄影家协会的热心供稿,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尽管我们做出很大努力,但是在编辑过程中仍然会有疏漏和错误,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编撰委员会 二○一三年三月 后记 笔者在着重记录佛山年俗的同时,间中也有与南北春节习俗的横向比较,并进行了关于春节内容与意义上历史纵深的浅探。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如今,纯粹传统的民间习俗随着社会变化、时代推进逐渐加入新民俗,旧有的内容有些淡而化之,有些则在不断强化,势必导致过去的民俗内容和含义有所演变,增加、删减或内涵意义的重新审视。比如春节的拜年俗,由原来隆重的由上到下、由族内到族外的由近及远的见面拜贺,过渡到寄信、寄贺年卡、打电话、发短信以致互联网上的恭贺,几分钟、甚至更短时间即完成一个礼节,形式有一两句话,一篇短章、所谓现代术语的“段子”,一张或几张图片、网络贺年卡、网络专题录像片等,成为大众间流传的新风尚,新民俗。 在《佛山年俗》的成书过程中得到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佛山市民俗专家们的帮助指导,尤其是得到了杨明敬、吴世枫、苏章鸿和余婉韶等老师的指导,有些佛山春节习俗是听余婉韶老师口述得来。许多春节图片包含着我的同事、“非遗”工作者田野调研的艰辛和汗水,同时也得到了市民俗摄影协会的摄影家们的大力支持。笔者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关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