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里尔克诗选/名著名译插图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奥地利)里尔克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里尔克,诗歌界的风云人物,他的诗曾深受诗歌爱好者的喜爱。本书将他一身中所著的诗歌重新翻译,再次亮相与读者,本书拥有深厚隽永的内涵,译文优美流畅,插画典雅精致。主要内容包括早期诗作、在古老的房屋、在老城、一座贵族宅院、赫拉钦宫城、十一月的日子、黄昏、年轻的雕塑家、春天、国土与人民、万灵节、冬晨、斯芬克斯、春天来了的时候、当我进了大学、尽管如此、母亲、卡耶坦·退尔、民谣、民歌、乡村星期日、夏日黄昏、古老的钟、中波希亚风景、故乡之歌、我怀念、我觉得,有一座小屋是我的、这儿玫瑰花儿黄、我们一起坐着等。

内容推荐

里尔克成名后甚悔少作,但他在布拉格所写的一切亦非全盘不值一顾。当时虽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笔下大都是些模仿性的伤感之作,其中却也不乏对于美的敏感和追求,一些闪光的佳作亦足以预示诗人的前途,如《宅神祭品》、《梦中加冕》、《为我庆祝》等。《图像集》是一般文学史经常提到的第一部诗集,一九0二年初版,一九0六年增订后再版。这些诗试图利用“图像”把全诗从结构上固定下来,代表了从模糊的伤感到精确的造型的一个过渡。

目录

早期诗作

 在古老的房屋

 在老城

 一座贵族宅院

 赫拉钦宫城

 十一月的日子

 黄昏

 年轻的雕塑家

 春天

 国土与人民

 万灵节

 冬晨

 斯芬克斯

 春天来了的时候

 当我进了大学

 尽管如此

 母亲

 卡耶坦·退尔

 民谣

 民歌

 乡村星期日

 夏日黄昏

 古老的钟

 中波希亚风景

 故乡之歌

 我怀念

 我觉得,有一座小屋是我的

 这儿玫瑰花儿黄

 我们一起坐着

 我希望,人们为我做了

 我羡慕那些云

 像一朵硕大的紫茉莉

 我们走在秋天缤纷的山毛榉下

 在春天或者在梦里

 很久,——很久了

(以上选自《梦中加冕》)

 你我的神圣的孤独

 我爱被忘却的过道上的圣母

 黄昏从远方走来

 少女们在唱

 我常渴望一位母亲

 母亲

(以上选自《基督降临节》)

 有一座邸第

 最初的玫瑰醒了

 在平地上有一次等候

 这是最后几个小茅舍的所在

 往往在深夜这样发生

 那时我是个孩子

 你们少女要像舢板

 他们都说:你有时间

 我那么害怕人们的言语

 不要怕,紫苑亦将老去

(以上选自《为我庆祝》)

《图像集》(选)

 第一册第一部分

 入口

 写于一个四月

 汉斯·托玛六十诞辰二首

月夜

骑士

 少女的忧郁

 疯狂

 钟情入

 新娘

 寂静

 音乐

 童年

 童年一瞥

 第一册第二部分

 向入睡者说

 人们在夜间

 邻居

 Pont du Carrousel

 孤独者

 阿散蒂人

 最后一个

 忧惧

 悲叹

 寂寞

 秋日

 回忆

 秋

 在夜的边缘

 前进

 预感

 暴风雨

 斯科讷的黄昏

 黄昏

 严肃的时刻

 第二册第一部分

 圣母领报节

 在卡尔特教团修道院

 最后的审判

 儿子

 歌者在一位幼君面前歌唱

 第二册第二部分

 声音集

扉页题辞

乞丐之歌

盲人之歌

醉汉之歌

自杀者之歌

寡妇之歌

白痴之歌

孤儿之歌

侏儒之歌

麻风患者之歌

 读书人

 观望者

 写于一个暴风雨之夜(扉页题辞,外八首)

 盲女

《定时祈祷文》(选)

 关于僧侣的生活(1—28)

 关于参诣圣地(29—39)

 关于贫穷与死亡(40—55)

《马利亚生平》(选)

 马利亚在庙堂显圣

 约瑟的猜疑

 向牧人们的通报

 基督的诞生

 逃往埃及途中的休息

 迦拿的婚礼

 Pieta

 马利亚之死

《挽歌》(选)

 为一位女友而作

 为沃尔夫伯爵封·卡尔克洛伊特而作

《新诗集》(选)

 早年阿波罗

 情歌

 东方的日歌

 约书亚聚集以色列众支派

 浪子出走

 橄榄园

 Pieta

 女士们向诗人们唱的歌

 诗人之死

 佛

 大教堂

 陈尸所

 瞪羚

 独角兽

 豹

 圣塞巴斯蒂昂

 施主

 罗马石椁

 诗人

 天鹅

 一个女人的命运

 失明者

 在一座异国林苑里

 离别

 死亡的经验

 夏雨以前

 大厅里

 最后的黄昏

 我父亲青年时期的肖像

 1906年的自我写照

 旗手

 最后的伯雷德罗德伯爵从土耳其人那里越狱

 娼妓

 桔园的台阶

 佛

 罗马的喷泉

 旋转木马

 西班牙女舞蹈家

 岛屿

 俄耳甫斯·欧律狄刻·赫耳墨斯

 阿尔刻斯提斯

 维纳斯的诞生

《新诗集续编》(选)

 远古阿波罗裸躯残雕

 勒达

 海豚

 塞壬们的岛屿

 被爱者之死

 扫罗在先知之列

 撒母耳在扫罗面前显灵

 以斯帖

 死之舞

 押沙龙的背叛

 亚当

 夏娃

 老者之一

 盲人

 火场

 班子

 弄蛇

 黑猫

 阳台

 城市的夏夜

 罗马郊野

 海之歌

 夜游

 鹦鹉园

 公园(之二)

 画像

 威尼斯早晨

 威尼斯的晚秋

 鹰猎

 唐璜的童年

 唐璜的选择

 阳台上的贵妇

 钢琴练习

 钟情人

 玫瑰花心

 八十老妪写照

 镜前贵妇

 白发老妇

 床

 陌生人

 火烈鸟

 睡眠之歌

 诱拐

 单身汉

 孤独者

 读者

 苹果园

 狗

 光轮中的佛

《杜伊诺哀歌》

《致俄耳甫斯十四行》

 第一部(共26首)

 第二部(共29首)

未编稿及残稿(选)

 基督的地狱之行

 精灵阿莉儿

 浩大的夜

 “认识了她们就得死”

 悲叹

 被弃于心之山

 让我大吃一惊吧,音乐

 一而再

 旅客

 早春

 散步

 丰饶角

 鬼火

 鸟群从他身上穿过的那人

 群神缓缓而行

 在阳光普照的路上

 你预先失去的情人

 它向触感示意

 对一些人她像酒

 转折

 为约翰·济慈的临终画像而作

 哦微笑

 在无辜的树木后面

 致音乐

 我们,在扭斗的夜里

 波德莱尔

 手

 假想的履历

 由于飞扬般的陶醉

 手掌

 夜

 引力

 是时候了

 偶像

 锣

 赞美节致埃里卡

 墓志铭

年表

试读章节

旋转木马

(卢森堡公园*)连同篷顶及其阴影片刻间旋转着五颜六色的马群,一切来自在消失之前久久流连的国土。诚然许多是拴套在车辆之上,但个个神色充满豪气;一头凶猛的红狮走在它们一起,时不时还有一匹白象。甚至像在林中还有一头鹿,只是它多了一副鞍,上面驮着一个蓝衣少女。狮身上有个白衣少年大显身手,用小小热手抓紧,骑得稳稳当当,此刻狮子露出了牙齿和舌头。时不时还有一匹白象。接着他们又骑在马上,连鲜亮的少女也几乎快过骏马的腾跃;一个翻身动作,她们抬头仰望,不知望向何方——时不时还有一匹白象。就这样急匆匆走下去,一直走到底,只是转着转着圆圈,毫无目的。一个红,一个绿,一个灰轮番而过,一个小小的几乎尚未形成的轮廓。有时转过来一个微笑,一个极其开心的微笑,令人眼花缭乱地挥霍于这场透不过气来的盲目的游戏。

(1906年6月,巴黎)

                    P318-319

序言

在二十世纪的德语诗人中间,似乎还没有哪一位像本集的作者那样:童年寂寞而暗淡,一生无家可归,临终死得既痛苦又孤单,而在诗歌艺术的造诣上,却永生到放射着穿透时空的日益高远的光辉,就一些著名篇什的艺术纵深度而论,就其对心灵的撞击程度而论,真可称之为惊风雨而泣鬼神。诗人的全名是勒内·卡尔·威廉·约翰·约瑟夫·马利亚·里尔克;他本人的签名历来却只是:赖纳·马利亚·里尔克。

一八七五年,里尔克出生于奥匈帝国布拉格一个德语少数民族家庭,当时他的一个姐姐已夭亡,九岁双亲离异,跟随母亲生活。母亲是个有点神经质的小市民型女性,把儿子从小当做女孩来抚育,让他蓄长发、穿花衣、以玩偶为伴,并拿“苏菲亚”、“马利亚”之类阴性名字叫他:这段远不正常的童年,使得他成年以后与许多女性交往,难免近似对于未曾充分享受的母爱的追寻。父亲当过军官、铁路职员,始终郁郁不得志,便把自我补偿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十一岁被送进了免费的军事学校,从初级到高级,一读读了五年,其间在精神和肉体两方面所受的折磨使他终生难忘。一八九一年,他以健康原因从军事学校转到一个商业学校,次年同样由于不适应而退学;一八九五年在一位富有伯父的资助下,进布拉格大学读哲学,次年迁居慕尼黑,名义上继续求学,实际上正式致力于文学写作,此前已在布拉格发表过一些诗文。

一八九七年,前程远大的诗人初访威尼斯,遇卢·安德烈亚斯-莎乐美,一位比他年长而又博学多才的女性,她对他的创作生涯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并与他保持着毕生的友谊。他和她两度相偕访问俄罗斯(1899,1900),同时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代表作《定时祈祷文》。旅俄归来,在不来梅沼地停留期间,他为附近沃尔普斯威德一群艺术家所吸引,其中有女画家保拉·摩德尔松一贝克尔和女雕刻家克拉拉·韦斯特霍夫;一九0一年与克拉拉结婚,生女名露特。他们一家三口住在一家农舍,经济拮据,难乎为继,次年只得把孩子托给外祖母,夫妻分居从事各自的艺术,并相约在可能的情况下再会。

从此,里尔克开始到处漫游,一九0二年到巴黎,一九0三年游历罗马,一九0四年访问瑞典;但是,到一九一四年世界大战爆发为止,巴黎一直是他的“根据地”(虽说其间经常外出遨游),不论从他在那里所体验的贫困、悲惨和冷漠而言,还是作为欧洲艺术中心来说,都对他的创作生涯打下不可磨灭的钤记。值得一提的是,他从艺术大师罗丹那里得到极其宝贵的教益,不仅帮助开拓了他的创作境界,而且促使他解决了长久为之苦恼的艺术与生活的对立问题;一九0五年为了报答大师的亲切款待,他主动牺牲大量时间承担他的秘书任务,不幸次年由于不适当地处理一件信函而被辞退;但在一九。八年出版的《新诗集续编》的扉页上,仍恭敬地写着“献给我伟大的朋友奥古斯特·罗丹”;另外,他还写过两篇关于罗丹的专文,阐释了罗丹的原则精神:艺术家的工作才是唯一令人满意的宗教活动形式。一九0九年至一九一一年,他多次旅居意大利,游历埃及、西班牙等文化胜地;一九一一至一九一二年,作为马利·封·屠恩与塔克西斯侯爵夫人的客人,住进她的别墅即亚得里亚海海边的杜伊诺堡,开始创作著名的《哀歌》和组诗《马利亚生平》。

一九一四年大战爆发,在初期“爱国主义”浪潮中,诗人写过出人意表的颂扬战争的《五歌》,不久变得抑郁而消沉,麻木等待和平与文明的回归;一九一五年,被征参加奥军,旋因体力不支转入军事档案馆,随即复员。一九二一年,他在瑞士瓦利斯的穆佐古堡发现一个理想的写作环境,于是块然独处,于次年写成《杜伊诺哀歌》和《致俄耳甫斯十四行》的全部定稿,达到他的诗歌创作的顶峰,完成了他的笔补造化的艺术使命。一九二六年,茕茕孑立的诗人死于麻醉剂也难以缓解其痛苦的白血病,身旁没有一个亲人。  里尔克成名后甚悔少作,但他在布拉格所写的一切亦非全盘不值一顾。当时他虽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笔下大都是些模仿性的伤感之作,但其中却也不乏对于美的敏感和追求,一些闪光的佳作亦足以预示诗人的前途,如《宅神祭品》(1895)、《梦中加冕》(1897)、《为我庆祝》(1899)等。《图像集》是一般文学史经常提到的第一部诗集,一九。二年初版,一九。六年增订后再版。这些诗试图利用“图像”把全诗从结构上固定下来,代表了从模糊的伤感到精确的造型的一个过渡。作为真正诗人而问世的诗集首先应当是《定时祈祷文》,这部诗集写于一八九九到一九。三年,出版于一九O五年。这些无题诗当然不是基督教所谓的“祈祷”,而是试图通过作者所感受和认识的“现实”和“存在”,表现对于单纯心灵的倾慕,以及对于他的“艺术宗教”的皈依。作者短诗创作的顶峰无疑要数《新诗集》,此书共分两集:第一集(1907)包括名篇《豹》、《旋转木马》、《大教堂》、《俄耳甫斯·欧律狄刻·赫耳墨斯》,以及一些以基督教题材抒发非宗教诗情的诗篇(《橄榄园》、《Pieta》)等;第二集《续编》(1908)包括古典题材(《远古阿波罗裸躯残雕》、《勒达》),旧约题材(《亚当》、《夏娃》),威尼斯题材以及动物题材(《鹦鹉园》、《火烈鸟》)等。这些诗大都凝神于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大教堂建筑),既反映了作者从中景仰的内在美,更是他利用有形物(“物诗”之物)表现外化自我的手段。作者所从事的“物诗”观念远比上一代诗人默里克、迈尔等尝试过的那一种更为深邃,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的一次重大的飞跃。自从来到巴黎,结识了罗丹,读到了波德莱尔的诗作,并鉴赏了塞尚的绘画……他日益感到有彻底摆脱从前沉溺其间的过度主观性之必要。从前他认为,诗人只需等待诗情自发的漫溢,就可“诗意地”描写“诗意的”题材:这个观念现在使他感到厌恶;他现在必须实践罗丹的教导,il faut tourjours travailler(“必须不断工作”),必须像一个雕塑家或画家坐在模特儿面前,专心致志地工作下去,而不去捉摸什么灵感——据说名篇《豹》就是这样在巴黎植物园写成的。不过,在《新诗集》中有时也可见出,作者似乎只是对一件既成艺术品表示一点个人评价而已,往往甚至离开了诗而迷失于历史主义的兴味中。

本来诗人还可以按照那种创作方法写下去,写出《新诗集》的第三部,但是他从不满足于、更不流连于已经达到的任何成就的任何阶段。在长久玩索外在性和客观性之后,他又强烈地意识到一直没有解决的个人生存问题,即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作为有限生物究竟是什么,为了什么,能够希望达成什么。因此,他确认下一步必须写出完全不同于以往作品的诗,明确而不模糊、具体而不抽象、集中而不散漫地回答这些重大的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晚年两部功夫在诗外的杰作《杜伊诺哀歌》(1923)和《致俄耳甫斯十四行》(1923),二者在本书中均有全译,并有较详细的评介。旅居巴黎期间,里尔克还写过一部小说《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笔记》(1910年出版),以一个丹麦诗人为主人公,写他流落巴黎所经验的悲惨的物质生活和贫困的精神生活,全书充满贫穷、疾病、丑陋、凶残、恐怖等现象,如盲人、孕妇、弃儿、医院的阴暗走廊、破屋的断垣残壁等后期印象派笔墨。这部小说既像是作者本人的自述,又像是挪威象征诗人奥布斯特费尔德尔的剪影,基本上是作者本人的内心危机在克尔恺郭尔的存在哲学指导下的一个化解过程。他还有一篇叙事散文诗,即《旗手克里斯托弗·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1904年发表),写一六六三年土耳其战争中一名奥地利骑兵团旗手(据云是作者的远祖)牺牲于匈牙利的故事,该书曾在一部分德语读者中间引起长久的轰动。此外还须提及几篇光耀夺目的“挽歌”,特别是本集译载的《为一位女友而作》(悼女画家保拉·摩德尔松一贝克尔)和《为沃尔夫伯爵封·卡尔克洛伊特而作》(悼一位不相识的自杀青年诗人),因为对于死者的悲悼在作者来说也许是他讴歌得最为动人的人生经验。

关于里尔克的历史评价,由于他的创作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深邃而复杂,或者说晦涩而朦胧,多年来不但言人人殊,而且前后抵触;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们为例,他们几十年来对于里尔克的评价可以说前后判若云泥。从一九二六年到三十年代初期,一般都认为诗人是“非人民”、“反人民”、“连他用民歌调子写的诗也不是人民的”等等;到三十年代中期,法西斯势力在欧洲兴起,国际统一战线政策实行,马克思主义者们对里尔克的批判才逐渐稀少,反而在他的创作中发现人道主义因素,开始肯定诗人同情人民,特别是穷人;认为他的诗“贯注着对于‘人的本质力量之客观化’,即对于人同自身、同其同类、同物的相互协调的热情追求”;明确指出“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是里尔克的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等等。①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人的认识难以一成不变,见仁见智的相互转化不足为奇;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里尔克及其作品会从更新的角度在艺术上和科学上得到更其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关于这位深幽莫测、聚讼纷纭而又驰名遐迩的国际诗人,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一般读者目前还相当陌生,除了已故诗人冯至先生的几篇吉光片羽式的范译,学术界的问津者亦颇罕见。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商业文化氛围中,译者斗胆认为,为这位陌生的诗人出一本比较齐全的汉译选本,似乎并非多余。然而,译诗难,译里尔克这样的诗尤其难。其特有的遣词、造句、韵律、节奏等和德语有机地结合起来,原文本已殊难领悟,即使通过再认真的译文,充其量也只能保留若干浅近的具象内容而已,严格意义上的“诗”恐怕所剩无几了。译者不自量力地接受这项吃力不讨好的任务,端出了一盘高尔基比喻的“烤糊了的面包”,衷心期待读者、专家们的谅解和匡正。翻译过程以莱比锡岛屿出版社的六卷本《里尔克选集》为主要依据,还借重了一些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包括J.B.利什曼、罗伯特·布莱和迈克尔·汉伯格的部分英译与相关评论,以及奥古斯特·施塔尔的《里尔克抒情诗诠释》等。汉译本按照六卷本原文选载了作者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从所谓“少作”到晚年的未定稿),每一集前面都有一篇相关的说明,正文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尽可能补充一点有助理解的注释,最后还增译一份简明的年表。从补苴罅漏的角度看,虽还称不上完备,却也是国内目前唯一的一个正式译本,我国的青年读者们如有意浏览一下,它多少还可以起一点参考作用。当然,诗人是不可模仿的,像里尔克这样富于个性和独创性的诗人更是无从模仿。如果能够透过他的艺术上的完整和圆熟,学到一点他永远不自满,永远不僵化,永远甘做一个“初学者”的精神,我想就算有了一个可靠的立足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