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可以算是介绍音乐的通俗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为有意了解音乐的非音乐专业人士所写,书中文章注重介绍音乐作品的情感魅力和精神世界,并多以现有资料编写,尽量不含个人观众点,以保证其客观性,并精心安排了每篇文章结构,使它们看上去都能有所不同,以增加其活泼性;这些文章的目的是要告诉读者,音乐历史上都有哪些好的作品,以及它们是怎样的。本书内容涉及了从古代希腊到二十世纪末两千年间的音乐,概括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洛可可、古典时期、流漫时代和一些现代派风格(含爵士乐和少量金属乐)的作品,从维瓦尔第到斯特拉文斯基之间所占篇幅稍多些,对于早期和现代两方面的内容,多以宏观方式作简要介绍。尽管由于篇幅所限,还有一些大家所熟知的作曲家目前尚未收入,但有一点可以保证,就是历史上每一时期的各种音乐风格都已有涉足,且文中介绍的作品均为在音乐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当然出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另需强调的是,音乐作品中所表述的观点大都是作曲家的观点,而非我本人的观点。
本书将使读者全面接触到两千年来重要的音乐作品,将告诉读者音乐的真实及其发展历程,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人们进入到音乐的世界之中,并更广泛地接触音乐,同时传达一种新的观念,希望对大家欣赏音乐能有所启示。如果你想了解欧洲历史上从古至今各种形式的音乐,那么不妨以这本书作为入门。
……只有用心才能看见。本质的东西,用眼是看不见的。
——引自圣·埃克絮佩里(1900—1944)的《小王子》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谈一点儿我对音乐的粗浅但与众不同的认识,也许会有不少人觉得我的一些观点不容易接受,不过,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争鸣。
我想从现在十分火暴的跨界音乐谈起。我是在朋友的邀请下才去看邦德女郎的音乐会的,实话实说,我一向不喜欢跨界音乐,因为我认为,所谓跨界音乐体现了现代人的一种无奈——哉们这个时代很少再有能够超越过去的大师级作曲家,也很少再有超越过去的大师级作品,所以,只好把前人所写的作品拿来改编成为现代风格的音乐,但终归不是自己的原创——这就是跨界音乐。不过,在听了邦德女郎的音乐会后,我倒是有了些新的想法,以致当朋友问我对音乐会的感觉如何时,我的回答是,我很喜欢四个女孩子演的流行曲目,而且特别喜欢她们演奏的维瓦尔第《四季》改编的那首叫《Viva!》(喝彩)的乐曲,我觉得正是她们激情飞扬的演奏深深感染了我。其实,在我看来,古典风格和流行风格只是不同的音乐形式,它们共同的最终目的是要表达音乐的精神。《四季》这部作品展现了一种生命的活力,无论以本真方式演绎,还是以现代方式演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将这种活力传达给听众。
不知道从何时起,在我们这里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划出了一道鸿沟,我经常见到一些听古典音乐的人对流行音乐嗤之以鼻,而听流行音乐的人把听古典音乐的人看成是古董。难道古典和流行真的水火不相容吗?当我们翻开西方音乐史,我们将发现有许多现在被称之为“古典音乐”的作品就是当时的“流行音乐”,比如中世纪的世俗歌曲和吟唱诗人的歌曲、文艺复兴时代流行甚广的牧歌,著名的例子如英国的六声部轮唱歌曲《夏天到来了》和流行于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绿袖》;再如我们所熟知的约翰·斯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在当时也是流行在街头巷尾,为众人所皆知的;还有意大利的拿波里歌曲,像《我的太阳》、《重归苏莲托》、《负心人》等,恐怕也不能完全归类于古典音乐。如果按阳春白雪为标准进行分类,恐怕威尔第的歌剧也不能算是“古典音乐”了,因为如果了解历史的话你会发现,他的歌剧在当时是十分大众化的。如果再以此类推,文艺复兴时代作曲家帕莱斯特里纳、若斯坎、奥克冈以及哥特时代作曲家迪费等人所作的《“武士歌”弥撒曲》也就都不是纯粹的“古典音乐”了,因为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把一首叫《武士歌》的世俗流行曲作为了自己音乐的素材。这种推论的确很荒诞,而造成这种推论的原因就是由于我们把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划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音乐的发展是连续性的和多元化的,这就使得我们很难将音乐截然地分为“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个种类。有一点我相信谁都明白,音乐是时代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时代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音乐。那些表现情欲的世俗歌曲之所以会在中世纪产生,是因为它们是对当时禁欲主义的反叛;同样,贝多芬的溢满激情的交响曲之所以在法国大革命中产生,是因为它们是对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应和;还有,施托克豪森为电子音响与童声的电子乐作品《少年之歌》之所以产生在当代,是因为现代的科技为他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提供了可能;而作为当代流行音乐重要形式的摇滚乐,则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我觉得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拿来比较其孰优孰劣,是件很荒唐的事儿,我相信谁也不会否认,贝多芬的交响曲充满了对旧有传统的反抗,同样,当代的摇滚乐也是充满了对昔日法则的反叛,只是时代不同了,人总要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难道不是吗?还有,不要以为古典音乐就一定比流行音乐有更深刻的内涵,我相信,平克·弗洛伊德的摇滚乐就远比泰勒曼的《宴席音乐》或亨德尔的《水上音乐》有着更深刻的意义,因为很明显,平克·弗洛伊德的那些表达了自己思想的摇滚乐作品,肯定要比那些供贵族娱乐的作品有更加深刻的内容;而且,古典音乐其实不一定不流行,而流行音乐却难说肯定会流行,比如老约翰·斯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已经流行得不能再流行了,而当代各种金属摇滚乐的流行程度,却远不及这首每次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都要作为压轴曲目来演奏的进行曲。如果历史地来看,流行音乐应该是音乐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形式,因而我们是无法将它从音乐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割裂开来的。
实际上,在有着深厚古典音乐传统的西方,对音乐并没有所谓“严肃音乐”或“高雅音乐”的称谓,更没有对“流行音乐”的排斥,他们把音乐大致分为“CLASSICAL,(经典的)”音乐和“POPS(大众化的)”音乐,而POPS音乐可以随着时间推移,最终会有一部分成为CLASSICAL,——时至今日,20世纪上半叶的POPS音乐形式爵士乐和披头士已经成为CLASSICAL,的一部分了,我相信,摇滚乐这种当代最重要的’POPS音乐形式也将会有精品成为未来的CLASSICAL;同样,古典音乐也是如此,并非所有古典音乐都能最终成为CLASSICAL,比如贝多芬时代或巴赫时代许多作曲家的作品在今天已经不再被演奏,因为它们没有成为CLASSICAL,而贝多芬和巴赫成为了CLASSICAL。这是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却被我们复杂化了,非要弄出个什么“鸿沟”来,其实音乐就是音乐,海涅对音乐充满诗意的描绘十分确切:“语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开始之处。”音乐是人类思想和精神的体现,传达了人类的情感与爱,包含着对生命的领悟与思考,而每个人的这些又都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人就会在不同的音乐里找到自己的思想、精神、感情、爱、和对生命的领悟。这样一来,你听古典音乐并不代表你高雅,你听流行音乐未必不能找到崇高的境界。所以,我更愿意大大方方地把邦德女郎称作POPS音乐,或者按我们的习惯称为流行音乐,我也不会觉得承认自己在喜欢古典音乐的同时也很喜欢流行音乐是件难于启齿的事儿;恰恰相反,我觉得从古希腊音乐一直听到现代金属音乐是件很过瘾的事情!
——这就是我对音乐的认识。P1-7
关于欣赏(古典)音乐,我听到最多的问题是:这段音乐说的是什么?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我的回答是,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感,传达的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什么故事或者画面之类的。许多人在听音乐的时候,总希望能用语言的形式来对其进行表述,或者以绘画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描绘,其实音乐自有其表达方式,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文学作品的载体是文字,绘画作品的载体是颜色,而音乐作品的载体是音符,这些不同的载体不可相互替代,正如海涅说的那样:“语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开始之处。”这句话正说明了不同艺术形式在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方面的功能是不同的。
准确地说,听音乐是一个体验情感或体验思想的过程。美国作曲家柯普兰(1900-)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的一段话也代表了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他写道:“所有的音乐都有表现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涵义,而这种涵义……构成了作品的内容。全部的问题可以用下面的问答式简单地加以说明:‘音乐有涵义吗?’我的回答是:‘有的。’‘你能用语言把这种涵义说清楚吗?’我的回答是:‘不能。’”
或许是由于我们这里过度宣传标题音乐的缘故,有为数众多的人形成一种误解,认为音乐都在讲一个什么故事,或者听音乐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眼前浮现出某种景象,其实这种认识和想法很荒唐,我在这里再强调一次,音乐所要体现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亦即情感和思想,即使标题音乐的最终目的也是如此,更何况欧洲古典音乐中无标题音乐居多。
还有为数不少的人觉得自己没有学过音乐专业,所以无法真正听懂音乐,但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于一个没学过文学专业或没学过绘画专业的人来说,只要你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阅读一部小说或者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并不一定是件困难的事情,那么,欣赏音乐也应是如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一点,对于普通人来说,听音乐的目的是为了从中得到某种享受,或者了解一种文化,而不是为了研究和声或对位,因此,大可不必由于没有上过音乐专业课程的缘故而对音乐敬而远之,也没必要把音乐想得那么玄妙深奥。事实上,对于想听音乐的人来说,首先应接触一些适当的作品,要比学习多少音乐专业知识来得重要,就像一个正在学说话的小孩,你只需要同他进行准确的对话,但没有必要教他语法规则一样。
当然,接受音乐确实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不过有足够的好奇心可以使你加快对它的了解,我自己就是在好奇心驱使下听遍了从古至今各个时代音乐的。在此过程中,我得到这样一些认识:第一,欣赏音乐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聆听;只看文字性的介绍是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音乐本身的独特性决定了认识它的唯一途径只能是:聆听。第二,欣赏音乐不能只局限于一些小作品,或自己所熟知的作品,要大胆涉及大作品,大胆涉及自己未知的领域,只要是历史上著名的音乐作品都可拿来听一听,这就像学英语一样,如果你只学ABc,不深入到有难度的语句中,你就永远只会ABC。第三,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音乐涉及各方面的丰富知识,所以不论历史、宗教、哲学,还是文学、绘画、建筑等等,都应有所涉猎,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音乐。
这本书可以算是介绍音乐的通俗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为有意了解音乐的非音乐专业人士所写,书中文章注重介绍音乐作品的情感魅力和精神世界,并多以现有资料编写,尽量不含个人观点,以保证其客观性,并精心安排了每篇文章结构,使它们看上去都能有所不同,以增加其活泼性;这些文章的目的是要告诉读者,音乐历史上都有哪些好的作品,以及它们是怎样的。本书内容涉及了从古代希腊到二十世纪末两千年间的音乐,概括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洛可可、古典时期、浪漫时代和一些现代派风格(含爵士乐和少量金属乐)的作品,从维瓦尔第到斯特拉文斯基之间所占篇幅稍多些,对于早期和现代两方面的内容,多以宏观方式作简要介绍。尽管由于篇幅所限,还有一些大家所熟知的作曲家目前尚未收入,但有一点可以保证,就是历史上每一时期的各种音乐风格都已有所涉足,且文中介绍的作品均为在音乐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当然也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另需强调的是,音乐作品中所表述的观点大都是作曲家的观点,而非我本人的观点。
本书中的文章虽然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排列,但在阅读时可不从头开始,读者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先阅读自己熟悉部分,然后再阅读其他部分。还有,我在本书中没有像以往那样以唱片为中心来展开文章,而是以作品本身为中心,可能对于音乐发烧友来说会觉得有些内容已经熟知,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面对超过发烧友上千上万倍的更普通的读者。另外,每篇文章后所附推荐唱片一项,仅限于文中涉及到的作品(其中有些唱片已经再版,片号也随之改变,所以若要寻找,就要从演奏家、指挥家、乐团或出版公司入手);需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唱片的版本只代表我个人的喜好。——我曾在唱片店工作过很长时间,我知道顾客的心理是希望通过我的介绍买到某部作品的一个最佳版本,但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我觉得人们在选择版本时除了演绎方面的因素之外,个人的欣赏趣味实际上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我在此不想把我的个人趣味强加给任何人,我特别希望每个读者(特别是音乐发烧友)都能在了解作品本身和了解演奏家、指挥家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头脑的判断,找到自己所喜爱的音乐及其版本,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书本,更不要随我之后。
最后,我想谈谈我自己购买唱片的方法:首先了解音乐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作品,以此确定自己的购片方向,然后了解不同演奏家或指挥家的特点和专长,再来确定购买哪些版本。我很少依据《企鹅指南》或《唱片圣经》来选购唱片,觉得推荐唱片的书籍只可用于参考,我倒是比较习惯使用自己的思维,或者说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这样的购片方式很刺激,使人永不满足于已知的作品,总是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去不断地了解更多未知的东西,因此也使得我对音乐始终保持着最初的那份热爱。
总之,本书将使读者全面接触到两千年来重要的音乐作品,将告诉读者音乐的真实及其发展历程,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人们进入到音乐的世界之中,并更广泛地接触音乐,同时传达一种新的观念,希望对大家欣赏音乐能有所启示。如果你想了解欧洲历史上从古至今各种形式的音乐,那么不妨以这本书作为入门。
另,本书将以姊妹篇的方式分两册出版,按时代划分,上册从古希腊到古典时代,下册从浪漫时代到二十世纪。
时间过得真快,自从我开始接触音乐到现在已经有十五年了,我想这本书应该是我对这十五年来的一个小结,其中部分文章完成于最近的两三年间,还有一些是专门为这本书所编写的。当我将这些文章组织成书后,我想到最多的是曾经交往的那些一起听音乐的朋友们,以及曾一同经历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我因音乐而结识的第一位朋友是陈立先生,我至今仍记得曾在一次电话里聊起卡拉丝的情景,当时我刚刚在外文书店买到一套卡拉丝演唱的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我说我觉得这套歌剧录音可以代表卡拉丝的最高成就,陈立很兴奋地回答说,他也是一向这么认为的;还有一次,我们一边听着卡拉丝演唱的圣桑歌剧《参孙与达丽拉》中达丽拉的咏叹调“春天到来了”,一边探讨她的诠释为什么具有无法令人抗拒的诱惑性,当时是在鼓楼的唱片店里。那是一个傍晚时分。不久之后,我又结识了姚吉先生,我们所达成的共识是要从历史的角度全面地了解音乐,北京市第一批由DG的Archiv品牌出版的古乐唱片,就是他搞到,当时我们一起听着平诺克指挥的维瓦尔第《四季》,发现自己又找到了一片新的天地。
同陈惠琴女士的相识与交往最有戏剧性,我第一次遇见她是在中图米市大街的门市部,当时她正坐在一把椅子上听格里高利圣咏的唱片,我记得当时跟她说,我自己有很多这方面的唱片,于是就相约来我家听音乐,我们就这样相识并一直交往至今。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恐怕她到现在也想不到,那是有一年她到香港讲学半年,我想托她买一张王菲的歌曲集《迷》,我知道她一向不太注意流行乐,于是便在一封信中抄录了王菲的歌曲《百年孤寂》的歌词全文,我相信这些歌词一定会令她大为感动,果如我所料,当她把买到的这张唱片交到我手上时说,要不是这首歌的歌词打动了她,她才不会费这么大劲去找一张流行歌曲的唱片呢。
在我的音乐朋友中,有两位忘年之交,包头歌舞团的张鹛大老先生是我在唱片店工作时认识的,自从相识那天起,每当他来北京办事,我们都要小聚一下,听听音乐,谈谈各自的感受,在早期音乐方面我们二人尤其有共同的认识。另一位是小我将近一半岁数的许一兰女士,记得我们初相识时,她在我眼里还是个孩子,岁数不大就能对许多风格不同的古典音乐有准确的感觉,实在不容易,而且我在写本书的过程中,如遇到翻译一些诗文有拿不准的地方,就会同她做一些探讨。
还有三位远在国外的朋友,在法国的仇延女士,我与她的相识也是在米市大街的中图门市部,后来她帮我找到许多珍贵的唱片,比如佩里的《尤丽狄茜》(首次录音)、许茨的《天鹅之歌》、吕利的《贵人迷》、施托克豪森的《曼怛罗》等等。目前同样在法国的孙蕾女士,当年她在国内时,我曾给她所在的年级作了两次音乐欣赏课,她恰好是学校音乐协会的负责人;我在《法兰西的气质》中使用了她写给我的一封信里的内容,《中国梦》也是我们在一次洲际电话长谈之后所作,我在文中融入了她在国外的一些感受,并且这两篇文章都是以她的口吻来写的;同时还要感谢她在法国帮我找到了不少非常稀罕的唱片。在德国的都可新先生帮我找到的唱片,恐怕是所有购自国外的唱片中最珍贵的一张——施托克豪森自己的唱片公司出版的《少年之歌》。
张克新先生是我要特别感谢的一位朋友,他使我接触到了盛宗亮的作品,并且我的所有金属音乐、很多早期和现代音乐唱片都是在他的帮助下买到的,记得在我买金属音乐的那一年当中,我给他找了很多“麻烦”。还有,我那张稀有的巴比特的《菲洛迈尔》(夜莺),和关于诺查丹玛斯传奇的第一集《你将会信任……预言者》,是在韦劫先生的帮助下得到的。颜荣志先生和张慧中女士,还有李子昭女士,是三位唱片公司的朋友,对我的帮助自不必说,在这里也一并向他们致谢。
在此也要特别感谢那些谱写了杰出音乐作品的历代音乐家们,他们的伟大创造赐予了人类无尽的爱的力量,给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无限的生机。最后,我希望能将这本书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感谢他们三十多年来所给予我的爱,实际上,这本书中所体现的爱的精神正是源自于他们。
语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开始之处。
——海涅
音乐本身的独特性,决定了认识它的惟一途径只能是:聆听。
——李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