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瞿秋白游记)/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瞿秋白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之一,是瞿秋白游记,,共收录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作品,在那列宁的故乡,深情地写下了真切感人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本散文集,是20世纪初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从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心里记录的底稿’,并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性中特有的忧伤情调。从这些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瞿秋白的思想及个人所处的历史年代。文章中史料丰富,感情真挚,不妨一阅。

内容推荐

骆晓会以“忧伤情调”评秋白游记:“……在那‘光明照遍了大千世界’,‘遍地的红花染着战血’的列宁的故乡,深情地写下了真切感人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本散文集,……是20世纪初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从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心里记录的底稿’,并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性中特有的忧伤情调。”

目录

饿乡纪程

绪言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赤都心史

引言

一 黎明

二 无政府主义之祖国

三 兵燹与弦歌

四 秋意

五 公社

六 革命之反动

七 社会生活

八 “烦闷……”

九 “皓月”

十 “俄国式的社会主义”

十一 宗教的俄罗斯

十二 劳工复活

十三 “劳动者”

十四 “死人之家”的归客

十五 安琪儿

十六 贵族之巢

十七 莫斯科的赤潮

十八 列宁杜洛次基

十九 南 国

二十 官僚问题

二十一 新资产阶级

二十二 饥

二十三 心灵之感受

二十四 民族性

二十五 “东方月”(中秋作)

二十六 归欤

二十七 智识劳动

二十八 清田村游记

1 游侣

2 托尔斯泰邸宅

3 俄罗斯的农家

4 托尔斯泰派公社

5 清田村之残梦

6 大学生

7 归途

二十九 “什么!”

三十 赤色十月

三十一 中国人

三十二 家书

三十三 我

三十四 生存

三十五 中国之“多余的人”

三十六 “自然”

三十七 离别

三十八 一瞬

三十九 Silentium(寂)

四十 晓霞

四十一 彼得之城

四十二 俄雪

四十三 美人之声

四十四 阿弥陀佛

四十五 新村

四十六 海

四十七 尧子河

四十八 新的现实

四十九 生活

后记

试读章节

生活也好似行程。青山绿水,本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疾风迅雷,清阴暖日,就是平平常常一时一节的心绪,也有几多自然现象的反映。何况自然现象比社会现象简单的多,离人生远得多。社会现象吞没了个性,好一似洪炉大冶,熔化锻炼千万钧的金锡,又好像长江大河,滚滚而下,旁流齐汇,泥沙毕集,任你鱼龙变化,也逃不出这河流域以外。这“生命的大流”虚涵万象,自然流转,其中各流各支,甚至于一波一浪,也在那里努力求突出的生活,因此各相搏击济涌,转变万千,而他们——各个的分体,整个的总体——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转变在空间时间中生出什么价值。只是蒙昧的“动”,好像随‘‘第三者”的指导,愈走愈远,无尽无穷。——如此的行程已经几千万年了。

人生在这“生命的大流”里;要求个性的自觉(意识),岂不是梦话!然而宇宙间的“活力”,那“第三者”,普遍圆满,暗地里作不动不静的造化者,人类心灵的谐和,环境的应响,证实天地间的真理。况且‘‘f也”是“活力”,不流转而流转,自然显露,不着相而着相,自然映照。他在个性之中有,社会之中亦有,非个性有,非社会有,——似乎是“第三者”而非第三者。

“生命大流”的段落,不能见的,如其能见,只有世间生死的妄执,他的流转是不断的;社会现象,仍仍相因,层层衔接,不与我们一明切的对象,人生在他中间,为他所包涵,意识(觉)的广狭不论,总在他之中,猛一看来,好像是完全汩没于他之内。——不能认识他。能认识他的,必定得暂舍个性的本位。——取第三者的地位。 “生命大流”本身没有段落,可以横截他一断;社会现象不可认识,有个性的应和响;心灵的动力不可见,有环境为其征象。

在镜子里看影子,虽然不是真实的……可是真实的在那里?……

“人生都是社会现象的痕迹,社会现象都是人生反映的蜃楼。”社会吞没了一切,一切都随他自流自转。我如其以要求“突出生活”的意象想侵犯“社会”的城壁,要刻划社会现象的痕迹,要……,人家或者断定我是神经过敏了。

中国社会组织,有几千年惰性化的(历史学上又谓之迟缓律)经济现象做他的基础。家族生产制,及治者阶级的寇盗(帝皇)与半治者阶级的“士”之政治统治,包括尽了一部《二十四史》。中国周围的野蛮民族,侵入中国文化,使中国屡次往后退,农业生产制渐渐发达,资本流通状态渐渐迁移,刚有些眉目,必然猛又遇着游牧民族的阻滞。历史的迟缓律因此更增其效力。最近一世纪,已经久入睡乡的中国,才朦朦瞳瞳由海外灯塔上得些微光,汽船上的汽笛唤醒他的痴梦,汽车上的轮机触痛他的心肺。旧的家族生产制快打破了。旧的“士的阶级”,尤其不得不破产了。畸形的社会组织,因经济基础的动摇,尤其颠危簸荡紊乱不堪。

我的诞生地,就在这颠危簸荡的社会组织中破产的“士的阶级”之一家族里。这种最畸形的社会地位,濒于破产死灭的一种病的状态,绝对和我心灵的“内的要求”相矛盾。于是痛,苦,愁,惨,与我生以俱来。我家因社会地位的根本动摇,随着时代的潮流,真正的破产了。“穷”不是偶然的,虽然因家族制的维系,亲戚相维持,也只如万丈波涛中的破船,其中各说是同舟共济的人,仅只能有牵衣悲泣的哀情,抱头痛哭的下策,谁救得谁呢?我母亲已经为“穷”所驱逐出宇宙之外,我父亲也只是这“穷”的遗物。我的心性,在这几乎类似游民的无产阶级(1umpen proletariat)的社会地位中,融陶铸炼成了什么样子我也不能知道。只是那垂死的家族制之苦痛,在几度的回光返照的时候,映射在我心里,影响于我生活,成一不可灭的影象,洞穿我的心胸,震颤我的肺肝,积一深沉的声浪,在这蜃楼海市的社会里,不久且穿透了万重疑网反射出一心苗的火焰来。  我幼时的环境完全在破产的大家族制度的反映里。大家族制最近的状态,先则震颤动摇,后则渐就模糊澌灭。我单就见闻所及以至于亲自参与的中国垂死的家族制度之一种社会现象而论,只看见这种过程,一天一天走得紧起来。好的呢,人人过一种枯寂无生意的生活。坏的呢,人人——家族中的分子,兄弟,父子,姑嫂,叔伯,——因经济利益的冲突,家庭维系——夫妻情爱关系——的不牢固,都面面相觑戴着孔教的假面具,背地里嫉恨怨悱诅咒毒害,无所不至。 “人与人的关系”已在我心中成了一绝大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昏昧极了。我心灵里虽有和谐的弦,弹不出和谐的调。……

我幼时虽有慈母的扶育怜爱;虽有江南风物,清山秀水,松江的鲈鱼,西乡的菘菜,为我营养;虽有豆棚瓜架草虫的天籁,晓风残月诗人的新意,怡悦我的牲情;虽亦有耳鬓厮磨哝哝情话,亦即亦离的恋爱,安慰我的心灵;良朋密友,有情意的亲戚,温情厚意的抚恤,——现在都成一梦了。虽然如此呵,惨酷的社会,好像严厉的算术教授给了我一极难的天文学算题,闷闷的不能解决,我牢锁在心灵的监狱里。“内的要求”驱使我,——悲惨的环境,几乎没有把我变成冷酷不仁的“畸零之人”——我决然忍心舍弃老父及兄弟姊妹亲友而西去了。P11-14

序言

“海中地思维"与“地中海思维”

的椭圆流变

张耀南

人类文明的重心,是像水一样流动的。目前已知的流程,是以“东方文明”为起点,流到地中海而有“地中海文明”。流到欧洲而有“欧洲文明”,流到阿拉伯世界而有“伊斯兰文明”。近四百年来改变人类命运的“文艺复兴”,始于地中海沿岸,在西方世界绕了几圈之后,又流回到“东方文明”的地盘上来了。

“中国文明”与“地中海文明”,是人类文明流程中的两极。对中国而言,地中海是一方遥远的国土,只能以“泰西”或“极西”称之;对地中海周边国家而言,中国照样是可望而,不可及,只好以“远东”或“极东”称之。

这两极的一端,盛行着一种“海中地思维”:假定四周是海,中为陆地。此种思维的特点是以中间为实,而以周边为虚,“向中心聚居”成为其所有居民之心理定式。即有再大的怨仇,最后终能抱成一团。它有一个主体民族叫“华夏”.它有一根文明主心骨叫“华夏文明”.它有一种政治上与学术上的“正统”叫“儒术”,它有一种论证方式叫“比附”,它有一种变革办法叫“踵事增华”……

这两极的另一端.则盛行着一种“地中海思维”:假定四周是地,中为海洋。此种思维的特点是以中间为虚,而以周边为实, “往周边散居”成为其所有居民之心理定式,即有再强的利益纽带,亦终归分灶拆伙。没有一个民族能在那里长久地唱主角,常常是你方唱罢我上台;那里的文明也从没有主心骨,花开花落只在朝夕间;那里也没有什么“正统”,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等等,轮换坐庄;那里有一种论证方式,叫“主谓式句辞”;那里有一种变革办法,叫“急风暴雨”;……

假如人类文明的流程是一个椭圆,则这两极就是椭圆的两个圆心。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两极就是人类文明的“阴”与“阳”。有了这两极,人类文明的前行才获得持久不衰的动力,中国人叫做“生生不已”。当阴极衰颓的时候,阳极来推动它;当阳极衰颓的时候,阴极来推动它。椭圆结构使人类文明的发展甚至不需要外力(如上帝)来推动,它在自身内部就能产生“永动之力”。

西方之推动东方,常被人挂在嘴上;东方之推动西方,却常常被遗忘。西方人所谓的“地理大发现”,所谓的“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航天时代”等等,哪一样不是假力东方之推动?!

这个椭圆形的轨迹,在北半球,划出人类活动的历史舞台。人类万年的“文明劳作”之成就,尽萃于斯地。

西奥多·罗斯福曾以“地中海时代一大西洋时代一太平洋时代”为人类文明流变之轨迹。站在“西方中心论”甚至“欧洲中心论”的立场去看,有几分道理;但站在“全球人类”的立场上去看,却显得很狭隘。因为他只说到了椭圆的一个圆心,而把另一个圆心——“东方文明”——遗忘了! “地中海时代”是“流”而不是“源”,它开启了欧洲文明.但它所承继的却是“东方文明”,包括古埃及与古巴比伦、古印度与中国的文明。地中海不过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转站”。

何况在“地中海时代”与“大西洋时代”之间.人类文明绝非一片空白。罗斯福完全漠视了此一时期里“东方世界”的文明成就:在西方人所谓的“中古时期”,有两大文明圈在东方生成,一是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明圈”,一是以伊斯兰文明为核心的“印度洋文明圈”(何芳川语)。现在像龙卷风一样席卷全球的,是以基督教文明为核心的“欧美文明圈”。

美国史家will Durant曾强调“东方文明”的重要性:“我们的叙述之所以从东方开始,不但因为亚洲是我们已知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发祥地,而且还因为它奠定了希腊与罗马文明的背景与基础。” (《世界文明史》)英国哲学家B.Russell则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多次被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 (《中西文化比较》,1922)

司马牛有“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之忧,子夏劝解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不管有不有血缘,不管是不是“自家人”,只要你秉持“恭”与“敬”之原则,则六合之内、普天之下,无人不是你我之“兄弟”。

这是中华文明为人类贡献的一种胸襟。它要求个体最大限度地“克一己之私”,以慈悲之心施他人,施他家,施他国,以至于天地万物,最终成就“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之“大境”。在人类文明椭圆的另一极,此种胸襟不常有。

刘向《说苑·辨物》论“四海”云:“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这就是所谓的“海中地思维”。“四海”也许并非实指,它告诉我们的不过就是一个“无外”立场而已。就是无内外之别,无人我之别,无种族之别,无国家之别,无宗教之别……如此而已。“以天下为家”、“以四海为家”、“四海一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说法,无非是想展示此种“无外”之胸襟。

有了这样的胸襟,椭圆的此极不是“异地”,椭圆的彼极也不是“他乡”。有了这样的胸襟,从东方到西方不是“远足”,从西方到东方也不是“长征”。有了这样的胸襟,人类万年的“文明劳作”就不是“水火相克”的一盘杂碎.而是“阴阳互补”的一席盛宴……

从东方到西方,是“生生不已”之征;从西方到东方,同样是“生生不已”之征。椭圆的两极总在互动中.相互扶持而收起死回生之效。只要人类还是这样的圆颅方趾,只要太阳还是这样的东升西落,地球上文明的此种“两极互动”及其椭圆形流变,恐怕就很难改变。

如此则哪里还有什么“欧洲中心”、“华夏中心”甚或“人类中心”?!人类作为整体,根本上亦只是“天一人”这一更大椭圆之两极中的一极!

二○○七年一月一日于北京

后记

1920年,瞿秋白被北京《晨报》聘为旅苏记者,于是才有了旅苏之行。旅苏两年,他实地考察了新俄罗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开始信仰社会主义。著有《饿乡纪程》 (又名《新俄国游记》)和《赤都心史》两本散文集,前者记“自中国至俄国”之路程,反映作者“自非饿乡至饿乡”之心程。后者叙1921年在莫斯科生活中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感”.不仅有通讯报道的性质,也是作者“心弦上乐谱的记录”。

这次我们出版的“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系列丛书,也将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收入其中,总称《瞿秋白游记》,并做成插图本。瞿秋白的这两本书写成于民国时期,我们在编辑的时候.未对带有作者个性风格和民国时期用法的字词加以改正,以保证作品的原汁原味。图注文字是编者所写,一律采用现代行文和现代通行译法。

由于水平有限,在编辑的过程中,错误和遗漏是难免的,欢迎读者和有关专家批评指正。

编者

2007.4

书评(媒体评论)

张历君以“门坎”评秋白游记:“瞿秋白的游记写作是一次成长和抉择的仪式。他那两卷新俄国游记——《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实际上也是他投身左翼革命的门坎。”(《镜影乌托邦的短暂航程》)

刘小中以“最优秀、最具分量”评秋白游记:“《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是瞿秋白早期散文创作的代表作,也是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最优秀、最具分量的散文作品,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散文创作理念及文体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价值。”(《从<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看瞿秋白早期散文理念的独特性和文体的独特性》)

骆晓会以“忧伤情调”评秋白游记:“……在那‘光明照遍了大千世界’,‘遍地的红花染着战血’的列宁的故乡,深情地写下了真切感人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本散文集,……是20世纪初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从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心里记录的底稿’,并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性中特有的忧伤情调。”(《论瞿秋白的俄苏情结》)

鞠健、邵海军以“第一人”评秋白游记:“应该说,瞿秋自是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当中,向中国人民宣传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的第一人。……回想一下我们这二十多年所走过的道路,不正是瞿秋白同志当年所研究和宣传过的吗?”(《论瞿秋白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宣传及意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2: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