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中国社会百多年来在学术上最有贡献和影响的孙本文、陈达,潘光旦和尚健在的费孝通四位社会学家,他们的平生事迹、致学精神和方法的特点、在中国社会学史上的地位等,予以慨括地分析、论述。希望读者们能从他们活动的展现中,得到启发和鼓励,进而对促进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一些推动作用。
我怀着极其欣慰但又非常沉重的心情,编写完这本《中国社会学名家》。这是按照我承担的北大文科博士点科研课题——《中国社会学的传统与发展》而设计并作出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学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历经坎坷。老一辈的创业者在这一块被蹂躏的中国土地上,寻求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日以继夜、孜孜不倦地工作,企图把自己的文字长卷,作为“百万雄师”,唤醒国人,御敌于国门。在这些众多的创业者中,我就其言行老少咸闻、成就较为突出的四位学者,作了系统的研读,介绍给读者。希望读者们能从他们活动的展现中,得到启发和鼓励,进而对促进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一些推动作用,这便是我衷心的夙愿。
四位学者前三位——孙本文、陈达、潘光旦都出生于晚清光绪年间,现皆已作古,只有第四位费孝通出生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现仍健在。写最年长的孙本文,初稿是我委托他的学生,前重庆师范学院教授陈定闳在病中草拟的,未完成他就不幸作古了。在此基础上,由我最后增删修整完成全稿。在此出版之际,我谨向定闳教授的亡灵,致以深沉的敬意。其余三位都是我在西南联大和清华时期的老师。我亲聆他们的教诲,言犹在耳。记得在西南联大费孝通开设的农村社会学班上,事先听同学说,他把当时正在调查的云南三村作为典型来讲解,我因受了统计学概率论和传统社会调查知识的影响,认为调查两三个村子就认为是典型未免太轻率。当时我是研究生,未在他班上听课,他听了就让同学约我到他课堂上交谈,详细情况我已记不清。又有一次,我要作大学毕业论文,去找系主任陈达请示,意恩是想请他指导。他问我有什么资料,我说有一百多张读书摘录的资料卡片,他笑着说,远远不够,要我再努力。从这两件活生生的事例,可以理解他们对后学多么爱护,多么严谨。这也就促使我产生研究前人的想法。同时,也是企图将这本小书作为引子,让有此兴趣的同志更深入地钻研下去,并希望随时指出本书的不足和错误。 这本书原定于2003年初完成,因家务与病体拖身,一再延迟,特向出版社负责同志表示深切的歉意。本书的完成,得益于不少师长的家属和亲友,他们在百忙中提供珍贵的资料。如陈达教授的女公子,旭清大姐夫妇,不仅提供他们手头保存的陈达教授的有关资料、文章、照片等,还热心向有关亲属搜集大量资料。在此我应一一致谢。同时,还应向潘老师的女公子乃穆、乃谷致以亲切的谢意。由于她们对我的关心,提供资料和咨询,使我得以在写作过程中,增强了勇气和信心。最后,本书得以完成与北大社会学系的有关领导和同志的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于未名湖畔
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