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埃尔·卡罗尔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哲学家之一,曾担任美国美学会主席。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在视觉艺术,特别是电影。本书收录了他关于哲学美学的23篇论文,探讨了一系列当代美学的关键问题,包括美学与艺术哲学的关系,历史叙事与艺术哲学的关系,意图与解释的关系,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涵盖的范围之广阔和论证之深刻正体现了美学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对当代盛行一时的“美学消亡论”,卡罗尔的“超越美学”无疑是具有说服力的反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超越美学/新世纪美学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作者 | (美)诺埃尔·卡罗尔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诺埃尔·卡罗尔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哲学家之一,曾担任美国美学会主席。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在视觉艺术,特别是电影。本书收录了他关于哲学美学的23篇论文,探讨了一系列当代美学的关键问题,包括美学与艺术哲学的关系,历史叙事与艺术哲学的关系,意图与解释的关系,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涵盖的范围之广阔和论证之深刻正体现了美学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对当代盛行一时的“美学消亡论”,卡罗尔的“超越美学”无疑是具有说服力的反拨。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了当今最重要的一位艺术哲学家有关艺术及其相关问题的哲学论文。与传统的审美理论,即主张作者意图、艺术史、道德和情感反应都与艺术经验无关的理论不同,诺埃尔·卡罗尔赞成更为多元且具常识感的观点,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能在我们与艺术品的接触中扮演一个合法的角色。全书始终将哲学理论的建立与说明性的例证结合在一起,这些例证包括高雅文化作品和先锋派作品,也包括通俗文化作品、笑话、恐怖小说及悬念电影。 目录 前言 导言 第一篇 超越美学 艺术与互动 美与艺术理论的谱系 审美经验的四概念 第二篇 艺术、历史与叙事 艺术、实践与叙事 辨别艺术 历史叙事与艺术哲学 论叙事的联系 解释、历史与叙事 第三篇 解释与意图 艺术、意图与对话 英美美学与当代批评:意图与置疑性的解释学 意图谬误:自辩 解释与意图:假设的意图主义与实际的意图主义之争 第四篇 艺术、情感与道德 艺术、叙事与情感 恐怖与幽默 悬念的悖论 艺术、叙事与道德理解 温和的道论 仿真、情感与道德 第五篇 其他话题 论笑话 低谷小说的悖论 视觉的隐喻 为自然所感动:在宗教与自然史之间 情感、欣赏与自然 注释 索引 译后记:诺埃尔·卡罗尔的“超越美学” 试读章节 我在这里指出的是,如果确实可以说明审美理论正在把艺术简化为狭义的美,那么这种艺术的审美理论显然是错误的。许多艺术可能与美相关,但是许多艺术可能与美无关,因此,并不需要美。漫画化问题在这里特别重要,因为如果能够说明艺术审美理论将艺术在本质上归结为与某种美有关的话,那么,这些理论肯定就是错误的。 此外,在理论层面上假设传统上有一种强有力的将艺术简化为美的倾向,有利于解释人们在传统中所发现的“直觉”,比如:艺术意图、艺术史、艺术的道德和政治维度等等都无关紧要。因为至少要存在这样一个似乎合理的事实,即,这些事物与狭义的美的经验——例如,对美的风景的经验——无关。并且,如果艺术被概念化为一种带来美的经验的工具,那么,将诸如意图、历史、道德和政治这类事物视为与我们同艺术的接触无关则似乎是合理的。或者,至少对于那些或含蓄或明显地接受将艺术简化为美学的人来说,这将似乎是合理的。然而,我们其余的人未必能看出什么错误,也不可能对于回答一部小说的政治或道德约束、将一幅画视为历史语境或历史发展的产物以及思考作者的意图产生概念上的迷惑。至于相关种类的艺术品,我们将把这些看作是恰如其分的反应。也就是说,通过把艺术理论简化为美以及与此相应地将艺术降格为美的分支归因于一种强有力的趋势,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深刻的哲学上的“直觉”看上去如此的反直觉。 由于美这个术语本身就已经以其模糊不清而闻名,再加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关于美的理论,对于将艺术理论简化为美的理论的指控需要进行某些澄清。我心中的美的意义非常狭隘,它好像是智者学派提出的。 P24 序言 这本艺术哲学论文集能够被译成中文,我感到无比荣耀。我同样也担心自己在显然没有深刻了解中国的伟大艺术及其美学哲学的情况下就如此信心十足地进行哲学探讨可能显得有些冒昧。但是请不要误会本书中的这些论文。如果它们有一个功能的话,那就是告诉你们英语国家曾有过的探讨和争论。这些论文并不打算为其中所讨论的那些话题下什么定论。如果这些问题即将有定论的话,它们也只能在东西方学者熟悉彼此关心的话题,并开始跨越文化的界线讨论它们之后得出。本书的论文意在为开启这场对话作出贡献。除此之外,我别无幻想。因为我对你们的杰出文化缺乏了解,这决定了我现在并不是处于一个引出许多有事实根据的结论的立场上。就让这成为我们之间正在形成的一场对话的开始——我希望这场对话沿着两个方向进行:我可以从中学习而不仅仅是在陈述。 我已经提到过,本书中的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是地域性的。它们关心的是关于艺术和美学的特定争论,这些争论的某些相关方面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显得陌生。这些文章中有许多篇都是对所谓的艺术审美理论的反击——这一理论将艺术看成是获得审美经验的唯一手段,而审美经验被认为是与社会生活的其余部分相脱离的那类经验。这个观念在18世纪开始出现,那时的资产阶级消费者想从艺术消费中寻求一种休闲的消遣,而人们希望这种经验能与市民社会中对利益的追求相分离——一种间歇。这种看法稍后将在诸如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学说和高度现代主义这样的艺术运动中得到巩固。 并且,我还主张艺术界的这些倾向的根本前提——包括艺术价值独立于其他价值以及艺术自成一体一一对英语国家的艺术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的蔓延使这些偏见被当成是大多数艺术哲学家的下意识的、默认的先决条件。的确,许多说英语的哲学家都将“艺术价值存在于某一种类的经验的生产之中,这种经验在范畴上与其他种类的经验相脱离”完全作为常识来接受。 然而,尽管这些信念常常是许多西方哲学家所不加批判地共同持有的,我却认为它们是错误的。它们使哲学家们从他们的研究领域中排除了太多与艺术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东西。在艺术审美理论的影响之下,许多哲学家坚持认为历史、作者意图、道德思考、政治、艺术品的情感指向等等实际上都是与艺术哲学不相干的话题,对于那些偏向于某种类型的形式主义的艺术哲学家来说尤其如此。但是形式主义只是艺术审美理论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形式,尽管许多表达出关于艺术的显著“直觉”的当代美学家可能会否认自己是形式主义者,他们的概念框架还是会不可动摇地偏向艺术审美理论,即便不是彻底地偏向形式主义。 我的书计划公开面对这些倾向——唯美主义、现代主义、形式主义、艺术的审美理论等等——以及伴随它们的理论上的禁区:反对关心历史的影响、作者意图、道德性、政治以及普通的情感刺激。我开始就攻击了艺术审美理论和它所依赖的审美经验的观念,同时提供了关于审美经验的缩略的概念以及一种辨别艺术的多元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从艺术理论中排除对历史的参考,而是将历史当成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历史性的方法也重视作者意图,并注重实际的历史性目的(它包括道德和政治方面的目的,并激发了艺术创造)和艺术家引起各种各样的情感(而不仅仅是狭隘的审美情感)的责任。 毫无疑问,本书中的某些论战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可能是陌生的。如果我对中国艺术史的有限理解是正确的话,它从未试图将艺术与服务于艺术以外的更大目的割裂开来——从性格的培养到社会的进步。产生前面所提到的成见正是北大西洋沿岸的工业社会所产生的审美理论的反常之处——不仅是由于实际的原因,而且,正如我在书中说明的,也是出于理论上的原因。然而,我也试图表明,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我们西方美学家需要新的典范来弥补我们在过去两个半世纪造成的损失。 我个人的感触是,像我这样已经发现了我们理论传统的缺陷,并希望改造它的哲学家将会从欣赏其他文化的审美方面的成就中受益无穷。对说英语的艺术哲学家们来说,这正是与中国文化及其审美理论开始一场对话势在必行的原因。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本书旨在向您介绍我们的问题,希望您能帮助我们思考出路,在此意义上,就让这本书成为正在出现的对话的一个部分吧。 后记 诺埃尔·卡罗尔的“超越美学” 诺埃尔·卡罗尔(Nofil Carroll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哲学家之一,曾担任美国美学会主席。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在视觉艺术,特别是电影。《超越美学》(全名《超越美学——哲学论文集》)收录了他关于哲学美学的23篇论文,探讨了一系列当代美学的关键问题,包括美学与艺术哲学的关系,历史叙事与艺术哲学的关系,意图与解释的关系,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涵盖的范围之广阔和论证之深刻正体现了美学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对当代盛行一时的“美学消亡论”,卡罗尔的“超越美学”无疑是具有说服力的反拨。 这本论文集的大部分篇章所讨论的话题,都受到当代西方美学界的热切关注,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曾经使很多美学家扬名,其中包括卡罗尔的老师乔治·迪基(George Dickie)。当迪基指出审美态度是个“神话”时,他挑战了哲学美学最为核心的一个概念——“审美”。由于审美经验总是和艺术作品联系在一起,传统美学的普遍看法是将审美经验当成艺术的特征和评判艺术品价值的标准。这种看法很多年来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即使在当代,它仍然影响着很多非常杰出的艺术哲学家。例如,门罗·比尔兹利(Monroe C.Beardsley)提出了“艺术的审美定义”,将提供审美兴趣与艺术作为一项人类活动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并认为对艺术价值的这种限定应该成为艺术定义的一部分。 审美理论在哲学美学中的流行使得将美学与艺术哲学等同起来的做法在美学界普遍起来,艺术哲学已经不再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渐渐成了美学的代名词。谢林在《艺术哲学》中明确表示美学的研究对象仅仅是艺术,并完全拒绝对自然美进行研究;比尔兹利将审美经验作为评判艺术作品价值的基础,而他之所以沿用“美学”这个词,只不过出于便利的考虑。这种在美的理论之上建构艺术理论的倾向又反过来强化了审美与艺术的联系,认为只有艺术才能带来审美经验,从而排斥了艺术以外诸多重要的审美对象。 坚持在美与艺术之间划等号的理论家们将审美理论作为武器,反对各种新兴的艺术实践。随着“先锋派”的兴起,“荒诞派”作品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这种看法,前面所提到的乔治·迪基就是一例。韦勒克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美学上的问题可以说是两种观点的争论:一种观点断言有独立的、不可再分的‘审美经验’(一个艺术的自律领域)的存在,而另一种观点则把艺术认作科学和社会的工具,否认‘审美经验’这样的‘中间物’的存在,即否认它是‘知识’与‘行动’之间,科学、哲学与道德、政治之间的中介物。”在这两种倾向的争锋中,“什么是‘艺术?’”成了真正的问题。 …… 除了这些最为根本的美学问题之外,卡罗尔还探讨了一些其他的话题,如为什么我们在观看或阅读一部虚构作品很多次之后,再一次看它时依然会产生悬念?为什么恐怖与幽默这两种对立的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人们为什么在应当感到恐惧的时候大笑,而在应该大笑的时候受到惊吓?笑话如何产生其预期的效果?低俗小说是怎样吸引读者的?我们怎样为自然所感动?将这些为大部分美学家所不屑研究的问题作为探讨的话题,对一些习焉不察的日常现象进行反思和分析,再一次体现了卡罗尔对传统美学的超越。美学不是象牙塔里的产物,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事件和经验正是它的研究对象。话题的广度正体现了美学这门学科的广度,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学的包罗万象。 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卡罗尔采用了最为常识性的立场,即将美学问题放到日常生活的语境中予以讨论,而不是将之作为一门脱离尘世、孤芳自赏的学科。在他看来,美学的作用不是使我们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游离出来,恰恰相反,它与生活是相通的。这种恢复美学与生活的连续性的立场,正是美国精神的体现,在美国本土唯一的哲学流派—实用主义——的思想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努力。恰恰是通过这种常识性的方法,卡罗尔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许多棘手的美学问题。看似轻描淡写,回过头来,却发现他已经不落痕迹地超越了传统。 彼得·基维曾引用狐狸与刺猬的故事将卡罗尔与阿瑟·丹托作比较。他说.丹托是刺猬,有一个大智慧,而卡罗尔是狐狸,有许多小智慧。他还说,刺猬的时代过去了,现在是狐狸的时代,卡罗尔是狐狸中的大狐狸。也许,我们这个时代当然仍需要宏大风格的写作,但无疑,中国的美学界更需要少谈主义,多讨论问题的作品。《超越美学》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它对一些重大的问题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但又与美学界所碰到的实际问题贴得很近。在读完这本论文集之后,人们会发现,历史的发展为美学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话题,美学的疆域在不断的拓展;对本质主义的抛弃也为美学带来了新的开放性和新的生机。因此,美学非但不会消亡,相反,它还将具有更多的活力! 在翻译本书过程中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帮助。在此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高建平教授,他在百忙之中仍然不忘关注此书的翻译工作,帮助我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导师杜书瀛教授、周宪教授对我的翻译工作给予了热切的关心和支持,周发祥教授针对本书的翻译提出了很多珍贵的建议,周启超教授帮助我解决了一些俄语方面的问题,钱竞教授在精神上给予我莫大的鼓舞。他们对年轻学者的爱护与鼓励,信任与期望将令我终生铭刻在心,在此深表谢意!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爱人皮专胜先生,他一直默默地支持和陪伴我在学术的道路上踯躅前行。译文如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李媛媛 (后记摘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