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代宗师陈三立/江右名家研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胡迎建
出版社 江西高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部详细研究陈三立生平与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之作。详细解读了其与光绪年间以来的中国政治风云紧密相关的坎坷一生与非凡的创作道路,分析其诗论与其作品,既夹叙夹论其生平,又在最后两章就其成就作了翔实的分析,时有精微入妙之处,颇有可读性。陈三立诸子大多为近现代学界名流,陈衡恪以画艺而闻世,陈寅恪以史学著称。陈氏一门对当时乃至后世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学艺术都有较大影响。

内容推荐

该书是—部详细研究陈三立生平与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之作。陈三立是一位积极探索救国之方的爱国者,秉具独立直行操守的志士。一生与光绪年间以来的中国政治风云紧密相关。是晚清以来影响最大的同光体代表人物、赣派(近代江西诗派)首领、古文大师,旧文学界中奉为一代宗师。有的人甚至评为元好问之后八百年来第一人。他为继承创新而避俗避热避速,千锤百炼,清奇俊伟,其中不少文从字顺之作,耐人讽诵。陈三立父亲陈宝箴是清末重要的维新人士,陈三立诸子大多为近现代学界名流,陈衡恪以画艺而闻世,陈寅恪以史学著称。陈氏一门对当时乃至后世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学艺术都有较大影响。本书作为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胡迎建,潜心研究陈氏十五年。书中详细解读了陈三立坎坷一生与非凡的创作道路,分析其诗论与其作品。既夹叙夹论其生平,又在最后两章就其成就作了翔实的分析,时有精微入妙之处。颇有可读性。

目录

前言

第1章 诗书世家 青年才杰

第一节 义宁故里

第二节 在湖湘交游

第三节 从举人到进士

第2章 维新志士 意气风发

第一节 南下在武昌

第二节 壮游庐山觅幽斗诗-

第三节 甲午战争与强学会

第四节 在长沙佐父推行新政

第3章 国忧家难 泣血呼天

第一节 退隐南昌筑庐西山

第二节 移居江宁参与东南自保

第三节 父亲遽逝西山茹憾

第四节 天灾民艰如痛在体

第4章 危机深重 兴亡萦怀

第一节 江宁交游西山诉哀

第二节 教育救国探寻出路

第三节 日俄争战悲怀激愤

第四节 春日聚散■庐感悟

第5章 灾变愈烈 情志犹痴

第一节 尽瘁铁路古道热肠

第二节 北上之行拒入帝城

第三节 地变天荒补天无石

第四节 提倡佛学理想破灭

第五节 锐意写诗佚事

第6章 自居遗民 悯时伤乱

第一节 避乱上海探望旧地

第二节 讽袁称帝迂回南京

第三节 浙杭胜游金陵屐印

第四节 往游虞山老病哀逝

第7章 志洁行芳 诗界尊仰

第一节 寓居西湖养病闲咏

第二节 再迁上海蛰居简出

第三节 迁居牯岭探秘履险

第四节 北徙故都拒食殉国

第8章 陈三立的诗歌成就与地位

第一节 陈三立与同光体

第二节 陈三立的诗学观

第三节 诗歌内容分类

第四节 奇境独辟锻炼求新

第五节 领袖诗坛名实并茂

后记

试读章节

夫人姓黄,是义宁老儒黄彩意女儿,年十八归宝箴。一生甘于俭素,终身穿布衣,还常常打补丁。“尝有亲知眷属相过,从容语服玩、鼎羞、组绮、珍石怪丽侈靡状,或又涉某官升降、某区某所宜忌肥瘠,争夸所闻,夫人辄笑日:‘我乡人也,不解世间有若许事”’②。后来累赠一品夫人。

陈宝箴性情开朗机敏,恢疏倜傥,洞晓情伪,应机立断。起初浮沉下僚,后来在光绪年间宦迹渐显,成为著名的维新人士。其子陈三立一生与其父有极大关系,随其父亲仕途的升沉起伏而展开其生活之路,父亲去世后的家国之恨,更影响其后半生的诗文创作。

咸丰三年(1853)九月二十一日,陈三立生于老家义宁竹塅里。取名“三立”之义,来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出生仅一岁时,太平军攻打义宁州,母亲背着他出逃邻县边界,逢乱兵,躲藏在路旁树林中,同行另一妇人劝她以棉絮将小孩口堵住,以免哭出声来,被乱兵发现,但她担心窒息小生命,未肯这样做,但小三立居然未哭,侥幸躲过一劫。

他的堂姐陈德龄,即伯父陈树年的长女,与他同_年出生。咸丰六年(1856),弟三畏出生。六岁时家里雇人背着陈三立人塾就读,堂姐与他同入塾读书。他有两个妹妹,大妹后来嫁给湖南东安县骑都尉候补道席曜衡,是席宝田之子。七岁时小妹金龄出生,三岁夭折。九岁时他与三畏同在四觉草堂读书。草堂是他父亲于同治元年(1862)秋在村后上山五里处所建的一座读书楼,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楼正面为圆门,两旁木刻联语云:“深居观元化,荡胸生层云。”堂后背倚眉毛山弥王峰。陈宝箴曾与武宁县友人李复在此潜心读书,“议论古今治乱得失,与乎所以成败利钝之故。”并时常检查自己,“深有惧夫视、听、言、动之四目,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而或有不能自览也”③。因而取名“四觉草堂”。后来以此为基础,办起了一所私塾。当地的徐家干、涂承轨也在此就读,后来都中了举人。

陈三立的父亲长年在外,由他祖父陈伟琳指导他学习中国的经史子集,打下了良好的诗文基础,树立了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山里的环境闭塞落后,造就陈三立立志改变现状的决心,诗书世家及其周围的环境又使他深深地依恋着故里山川。

陈三立十二岁时即在同治三年(1864),父亲陈宝箴因席宝田上疏叙功,以知府发湖南候补,为便侍养母亲李太夫人就官湖南,便将家安顿在长沙局关祠右的闲园。他与湘中名士郭嵩焘、朱克敬、龙汝霖、易佩绅、李元度、李寿蓉等时相过往,以道义文章相切磋。……P5-6

序言

义宁陈氏一门,三代卓杰,吴宓论陈家乃为“握世运之枢轴,含时代之消息,而为中国文化与学术德教所托命者”的“文化之贵族”(《读散原精舍诗笔记》)。陈三立父亲陈宝箴是清末重要的维新人士,陈三立诸子大多为近现代学界名流,陈衡恪以画艺而闻世,陈寅恪以史学著称。陈氏一门对当时乃至后世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学艺术都有较大影响。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是一位积极探索救国之方的爱国者,有深重忧患意识、秉具独立直行操守的志士。他的一生与光绪年间以来的中国政治风云紧密相关,壮年随从父亲陈宝箴投身变法运动,是一个具有因时达变思想的仁人志士、维新英才。他以对传统学术文化的重新评价来为维新改革服务,但不赞成过激,而是主张折衷派别,稳健地推进改革。戊戌政变后,他与父亲同被革职,无奈而“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他以旁观者清醒的头脑,无情地批判清朝政治的黑暗,并反思变法失败的原因。朝廷后来重新启用他,袁世凯后来拉拢他,均被他坚决拒绝。尽管他那富国强民的模式一次又一次被轰毁,但他始终不放弃其所谓道义责任。他以诗文创作遣其余生,也曾积极参予东南自保活动,投身家乡南浔铁路建设中。辛亥革命之后,思想转为保守,他为封建纲常的被废除唱过不合时宜的挽歌,其思想也代表了那个时期一度先进、尔后不能随时代发展而进步的士人。他晚年在庐山,积极从事文化事业。最后定居北平,日寇攻陷北平,他拒药绝食殉国。纵观其一生,始终未改的是爱国忧民的炽热襟怀。就连曾反对过他的柳亚子后来在1940年作的诗中也说:“少愧猖狂薄老成,晚惊正气殉严城”(《赠陈寅恪先生伉俪》)。诗后自注云:“散原老人与海藏(郑孝胥)齐名四十馀年,晚节乃有薰莸之异。余少日论诗,目郑、陈为一例,至是大愧。”

陈三立游踪遍及南北,长期居东南名城南京、上海、杭州,更给他平添几分政治、文化色彩。新旧官吏、诗人名士,无论前清遗臣、新潮领袖皆相与过从,诚如陈衍所说:“伯严知交满天下”(《石遗室诗话》)。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选举大总统时甚至有人投了他一票(此据长春师院郭长海教授查证)。他个人的复杂经历,正是纷繁复杂、激烈变更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在一位旧式文人身上的缩影。诚如欧阳竞无居士论述其一生事略云:“改革发源于湘,散原实主之;散原发愤不食死,倭奴实致之。得志则改革致太平,不得志则发愤而寄于诗,乃至于死国。发于政,不得以政治称;寓于诗而不以诗人概,诚古之性情肝胆中人,始终一纯洁之质也”(《散原居士事略》)。李之鼎也认为他“胸襟冲淡,志趣高尚,既不役于时,且复敦崇风义”(《宜秋馆诗话》)。

陈三立是大诗家,他以其卓异的诗文成就,成为晚清以来影响最大的同光体代表人物、赣派(近代江西诗派)首领、古文大师,旧文学界中奉为一代宗师。同时代人陈衍说:“五十年来,惟吾友陈散原称雄海内”(《石遗室诗话续编》)。近人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以宋江比拟散原。杨声昭云:“光宣诗坛,首称陈、郑(孝胥号海藏)。海藏向称简淡劲峭,自是高手。若论奥博精深,伟大结实,要以散原为最也”(《读散原诗漫记》)。有的人甚至评为元好问之后八百年来第一人。日本人写的中国诗史以他为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殿军人物。

陈三立是多种中国文学史必然论及的重要人物之一,近十年以来,有关他的论述也在逐渐增多,其中不乏争论之处。过去有的文学史说他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便从时代潮流中退出来,此说不足为训。有人认为其诗生涩奥衍,给人造成晦涩难懂的印象,其实不然,他为继承创新而努力避俗避熟,大多数诗出自千锤百炼,清奇俊伟,其中不少文从字顺之作,耐人讽诵。

江西有这样一位先贤,值得骄傲。展开对他的研究,意义极为深远,本书仅仅是一部尝试之作。

胡迎建  写于南昌青山湖畔?自如斋

时在甲申岁仲秋

后记

陈三立是近代大诗家、古文大家。我从一九八九年起,就开始喜好陈三立的诗,并同情地理解其人,从中学习其作诗技巧。次年《江西社会科学》第一期发表了拙作《陈三立诗歌散论》。一九九四年四月清明,我陪台北陈伯虞、武汉陈仲虞兄弟往访陈宝箴、陈三立的故居——西山崤庐旧址,寻觅草木之间,想像哀愤之时,赋有七绝三首:

惨淡神州八表昏,蓬瀛独辟一庐存。

可怜猝尔隔重壤,留待蝼蛄啮菊根。

叠翠灵峰峙散原,■庐荒寂绕诗魂。

国忧家难迷茫处,携泪年年到墓门。

魂翻眼倒泪悲吞,凿险缒幽火电奔。

我羡峥嵘奇气骨,森然魄动看昆仑。第一首绝句说的是湖南巡抚陈宝箴革职卜居此地建■庐,榜联云:“天恩与松菊,人境拟蓬瀛。”然仅一年而逝。次首言陈三立每年来此祭扫小住,其诗中常称散原山(西山别称)为灵峰,此后他也号为散原,并将南京寓所称为散原精舍。最后一首言陈三立的心境与诗风,表达我对其人其诗的仰止之情。

当年九月中旬,由江西省社联、江西省诗词学会主办首届“陈宝箴、陈三立学术研讨会”,我操办具体事宜,因此结识了一批有志于研究陈三立的学者同仁。当时召开二陈会议的目的还有一个,那就是为在陈三立故居——庐山松门别墅创建陈三立纪念馆造舆论。我们为之数次上书给江西省政府,先后任省长、省委书记的吴官正两次批示落实,但因种种原因,迄未成功。然而却成全了与此相关的一段因缘,九年之后,由于省科技厅、庐山植物园的积极争取,省社科院的大力支持,我与陈氏后裔陈流求、陈美延女史积极联络,终于使陈三立之子、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骨灰于二○○三年四月从广州运来,安葬于庐山植物园中,陈三立长孙陈封怀墓不远处。由此可见,成立陈三立纪念馆一事,也可能还有一丝希望!

因二陈研讨会的召开,我认识了《中国文化》杂志主编刘梦溪先生,他计划编《义宁陈氏全编》,约我校注《陈三立全集》,并与我签有协议。我搜集了一些佚诗佚文,并合其集点校注释,然白费了几年功夫,因为后来山东大学郭延礼教授(当年也曾应邀来参加过二陈研讨会)的博士研究生李开军点校的《散原精舍诗文集》已经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但我本人通过认真的校注,加深了对这位大诗家的认识。

二○○三年十月,在上饶召开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得知江西高校出版社计划编一套江右名家研究丛书,以光大江西先贤,此真功德无量之大好事,并约我写陈三立研究专著。我很高兴能为弘扬陈三立其人其成就尽力,于二○○四年一月动手,此年四月申请了江西社科院当年科研经费,有助于此书稿的顺利撰写。我以陈三立诗为主要线索,稍作征引,探究其生平活动的踪迹与心路历程,努力既忠实于历史,又忠实于其诗意,不敢妄加演绎,力求做到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

二○○四年八月,我特地前往杭州九溪牌坊山凭吊陈散原墓,赋诗云:

富国强兵愿未消,世衰袖手郁怀骚。

安眠有幸山葱郁,遗恨不知冠遁逃。

曾觅行踪增景仰,每开诗卷见风操。

墓门稍刈萋萋草,惜未携来酒酹浇。我以此首七律表达我对先贤诗哲的崇敬之情。第四句是说,抗战爆发,陈三立关心时局,以为中方必胜,但不久北平沦陷,他也绝食而逝。可惜他在生前未能看到日寇失败的年月。

此书稿的撰写,主要依据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三立《散原精舍诗文集》,并参考了张求会《陈寅恪的家族史》、马卫中、张修桂《陈三立年谱》、刘纳《陈三立——最后的古典诗人》、黄君《修水竹塅陈氏家族史略》、刘经富《陈三立一家与庐山》、陈小从《义宁陈氏图说》、江西省政协与修水县政协文史委合编《一门四杰》等著述,在此一并深致谢意。

半年光阴,恍如瞬间,当成就了书稿之后,顿感轻松,然又忐忑不安:我能否较准确地写出其一生与其成就。书中不足及错谬之处必定很多,我盼望能得到学者与读者的商榷与指谬,这将是我最大的愉快。

写于南昌青山湖畔江西社科院

时在甲申重阳后二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3: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