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静水深流(哲学断想与读书札记)(精)/杨耕文集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杨耕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静水深流:哲学断想与读书札记》是作者的学术随笔。在这本学术随笔中,作者力图用通俗易懂的形式,用“诗一般的语言”,透显出哲学的独特智慧。全书约40万字,分为四编:第一编是关于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的断想;第二编是关于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些基本观点的断想;第三编是作者一些著作的序言或后记;第四编是读书札记。《静水深流》先后出版了三个版本,收入《杨耕文集》的是第三版,在前两版的基础上,重新编排了顺序,增加了作者近些年对哲学、文化的新省思。
作者简介
杨耕,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与研究》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代表作为《关于马克思哲学理论主题和体系特征的再思考》《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理论基础和理论结构的再思考》《德里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先后出版学术著作20部,代表作为《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等7项;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奖项8项。
目录
第一编
哲学的位置在哪里
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文化、宗教、哲学
社会科学的特殊性
社会科学方法的西方走向
历史哲学:在哲学与历史学的交叉点上
批判历史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
后现代历史哲学对历史客观性的质疑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哲学的“生存论转向”
马克思视野中的哲学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及其特征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双桅船”不断前进的历史
如何学习和把握唯物主义历史观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特征
南斯拉夫的“实践派”与“辩证唯物主义派”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
西方“马克思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学:文献学还是文本学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种路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与实质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
第二编
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实践活动
限定中的超越: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认识矛盾及其特殊性:哲学思考的本质
“悖论”与思维本身的矛盾性
否定之否定与否定性的辩证法
一般和个别不等于共性和个性
历史规律的重复性与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
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活动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与派生形态
“黄色文明论”与地理环境决定论
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两种异质文明的冲突
人的存在方式与生存本体
人的本质与人的本性
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
人是生命冲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体
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建构性思维与反思性思维
理论思维、哲学思维与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与否定性思维
价值评价:主体“愿景”的体现
价值观: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展示与期盼
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
幸福、正义与制度
重建公平
自由与必然: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本原性矛盾
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第三编
在“向死而生”中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杨耕作品系列》总序
走进马克思哲学的深处:《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德文版序言
“敢问路在何方”:《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商务印书馆版序言
以合乎真理的方式谈论真理:《为马克思辩护》第一版后记
沉思往事与发现未来:《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第二版后记
渴望思想平静:《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第三版后记
拥抱晨钟与拒绝暮鼓:《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第四版后记
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序言
多少往事烟雨中:《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后记
“此事古难全”:《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后记
以哲学的方式反映和引导现实:《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序言
唯物主义历史观本身就是一种方法:《马克思的社会研究方法》序言
本体论的确立与认识论的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英文版序言
从历史与逻辑的双重视角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历史演变与基本问题》序言
“思入风云变态中”:《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自序
“理性的激情”与“激情的理性”:《理性与激情》自序
“我就是我”:《哲学遐思与文化断想》自序
“从错误中学习”:《书缘人生——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第二版)自序
“我就是我的地狱与天堂”:《杨耕集》自序
“领·晤日常事物”:《杨耕自选集》前言
中国学者的“知识产权”:《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前言
探寻真理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导读》序言
第四编
书里书外的马克思
艰难中的创新:读《社会学大纲》
曲折中的探索: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探索中的困境: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实践的唯物主义》
阐释中的误释:读《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
夕阳中的黄昏:读《哲学导论》
寥廓江天万里霜:读陈先达教授的论著
发时代之先声:读《一位“85后”的马克思主义观》
当代中国伟大变革的宏伟交响:读《大转变时期》
居高声自远:读《思维的建构与反思: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开辟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读《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意义》
激活马克思辩证法的“思想实验”:读《马克思辩证法的历史语境与当代视域》
历史认识的真实性何以可能:读《历史认识的真实性问题研究》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双重逻辑:读《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演变》
走近工程哲学:读《实践哲学视野中的工程》
理论的深度与思想的容量:《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的出版旨趣
“令人震撼的空间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的出版旨趣
基础材料与理论参照:《国外马克思学译丛》
导语
学术随笔不同于学术专著。专著追求的是理论的深度,随笔展示的是思考的痕迹;专著关注的是逻辑的严谨,随笔显示的是思想的火花。
《静水深流(哲学断想与读书札记)(精)/杨耕文集》收录《哲学的位置在哪里》《重建公平》《人的存在方式与生存本体》等文章。
后记
在我看来,无论哲学
家个人多么清高,多么超
凡人圣,他都不能不食人
间烟火,不能不生活在现
实的社会中,不能不在现
实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认识
活动、提出问题并拟订解
决问题的方案。“对哲学
来说,问题及其解决的方
向,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阶级斗争
的开展提出来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
本著作,即《静水深流:
哲学断想与读书札记》,
是我的第一本学术随笔《
静水深流》的第四版,列
为《杨耕文集》第9卷。
这本著作的内容包括哲学
断想、书的序言或后记、
读书笔记。为了读者阅读
方便,我把这本学术随笔
分为四编:第一编是关于
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特征的断想,第二编
是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
哲学一些基本观点的断想
,第三编是我的一些著作
的序言或后记,第四编是
读书札记。实际上,这种
区分只具有相对意义,因
为书的序言、后记都是在
哲学断想的基础上加工而
成的,而读书札记本身就
是哲学断想。
1816年10月28日,黑
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发表了
著名的“哲学史开讲辞”。
在这个开讲辞中,黑格尔
指出:“时代的艰苦使人
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
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
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
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
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
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
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
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
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
精神活动。”“人既然是精
神,则他必须而且应该自
视为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切不可低估或小视他本
身精神的伟大和力量”,
而哲学就是“对于精神力
量的信仰”。因此,应当
重新关注哲学,倾听哲学
的声音。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
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
方式”。哲学之所以是一
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就在
于它“以思想的本身为内
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
想”。这就是说,哲学的
本质特征就是反思,即“
对思想的思想”,就是思
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
思之;而哲学的反思就是
要使人们从“日常急迫的
兴趣”中超脱出来,从“空
洞的词句、虚骄的气焰”
中摆脱出来,从“空疏浅
薄的意见”中解放出来,
从而转向“较高的内心生
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
。为此,哲学需要“精神
上情绪上深刻的认真态度
”。
我的职业、专业、事
业都是哲学。40多年来,
我始终坚持这种“精神上
情绪上深刻的认真态度”
,一直在哲学这个荆棘丛
生的领域里艰辛跋涉,哲
学已经融人我的生命活动
之中,哲学反思已经成为
我的思维方式。不管是整
体持续反思,还是断断续
续反思,我总是处于反思
之中:上班与下班途中,
出差与讲学途中,机场与
车站等候时,电视机前与
散步路上,书房与病房,
茶余与饭后……这本学术
随笔就是在这些断想的基
础上加工而成的。所以,
这本学术随笔的副书名就
是“哲学断想与读书札记”
。如前所述,读书札记实
际上就是哲学断想。
哲学反思不同于常识
思维。当代著名哲学家瓦
托夫斯基指出:“在共同
语言和共同经验的熔炉中
形成的这些规范则构成了
我们叫作常识的一大部分
——最低限度的一套指令
性概念,一个共同体用这
套概念调节它的实践活动
和日常活动。”常识就是
由人们的共同经验构成的
,常识思维是一种经验性
思维,它适合于日常生活
、日常活动,但它也仅仅
适合于日常生活、日常活
动。正如恩格斯所说,“
常识在它自己的日常活动
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
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
研究领域,就会遇到最惊
人的变故”(恩格斯)。
犹如雷达有自己的盲区一
样,人的思维也有自己的
盲区,这个盲区就是常识
,它往往使人“不识庐山
真面目”(苏轼)。常识“
是一个时代的思想方式,
其中包含着这个时代的一
切偏见”(黑格尔)。科
学史告诉我们,科学就是
对常识的不断突破和超越
;哲学史告诉我们,哲学
就是对常识的不断反思和
批判,更重要的,这是一
种对常识的前提批判。
当常识逐渐占据人们
的心灵,内化为人们心中
不可动摇的精神权威之后
,它往往就获得了不受思
维审视的豁免权,并成为
人们思考问题的支点,成
为人们的精神保姆。而“
哲学的特点,就在于研究
一般人平时所自以为很熟
悉的东西。一般人在日常
生活中,不知不觉问曾经
运用并应用来帮助他生活
的东西,恰好就是他所不
真知的,如果他没有哲学
的修养的话”(黑格尔)
。哲学反思就是要通过对
常识的前提批判,从思想
上摧毁常识设置的障碍,
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同
一看对立,透过肯定看否
定,从个别中看到一般,
从有限中看到无限,从偶
然中看到必然,从平静的
水面透视出湍急的水流…
…正因为如此,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集团总编辑李艳
辉编审建议将这本学术随
笔取名为“静水深流”。李
艳辉编审一向言简意赅、
一语中的,我欣然接受她
的建议,将这本学术随笔
集定名为《静水深流》。
哲学与水的确有不解
之缘。被誉为西方哲学第
一人的泰勒斯提出的第一
个哲学命题就是,“水是
万物本原”。中国古代哲
学“毫不示弱
精彩页
人类思想史表明,任何一门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要研究新问题外,往往还要回过头去重新探讨像自己的对象、内容和职能这样一些对学科的发展具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哲学不仅如此,而且更为突出。用石里克的话来说,这是“哲学事业的特征”,哲学总是被迫在起点上“重新开始”“从头做起”。所以,对于哲学家来说,最折磨耐心的问题就是:哲学是什么?哲学的位置在哪里?
就本义而言,哲学是“爱智慧”。实际上,哲学不仅“爱”智慧,更重要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一种特殊的智慧。这种特殊的智慧给予人以生存与发展的智慧和勇气。通俗地说,哲学是一种大智大勇。人们常拿哲学与宗教进行比较,实际上,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如果说宗教是关于人的死的观念,是讲生如何痛苦,死后如何升天堂的,那么,哲学就是关于人的生的智慧,是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这就是说,哲学是人生观,注重解答“人生之谜”。我们经常说人生观,实际上,人生观就是世界观;反过来说,世界观就是人生观。在我看来,人生观并非仅仅是一个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更重要的,它是一个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而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恰恰是世界观的问题。在哲学中,人生观与世界观已经融为一体。换句话说,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人生观。 在我看来,人生观是世界观问题,而不仅仅是伦理学问题;是哲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考古学等都不可能解答“人生之谜”。功能再好的望远镜看不到“人生之谜”,倍数再高的显微镜看不透“人生之谜”,技术再先进的计算机也算不出“人生之谜”……人生活在自然中,必然有一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有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形象而精辟地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因此,对人生的不同理解必然包含着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
饮食男女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却是一种社会现象。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传说,还是周文雍与陈铁军的爱情故事,爱情之所以如此激动人心,绝不是因为爱情是两个生物人之间的私情,而是因为爱情的社会性。“闺中少妇不知愁”所表达的和“爱我就别想太多”所蕴含的实际上是不同的社会内涵。托尔斯泰的《复活》之所以能够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读者的共鸣,就是因为它着力刻画了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身上本能与理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矛盾冲突,而这种人性内部的矛盾冲突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绝句说明,人的生与死本身属于自然规律,而生与死的意义属于历史规律。英雄与小丑,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其分界线就在于,是如何处理人与历史规律关系的。凡顺历史规律而动、推动社会发展者,是英雄,流芳百世;凡是逆历史规律而动、阻碍社会发展者,是小丑,遗臭万年;凡是主观愿望好,但行为不符合甚至违背历史规律、壮志未酬者,是历史中的悲剧性人物。谭嗣同绝命北京菜市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壮志未酬,就属于历史中的悲剧性人物。所以,我们应当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双重关系的视角去理解人,解答“人生之谜”。在我看来,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我们应当注意,哲学问题不同于科学问题。飞机为什么会飞,这是科学问题,可飞机“飞”的道理是在飞机之外,还是在制造飞机的过程中,这是哲学问题。人为什么有生有死,这是科学问题,可人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哲学问题。水到0摄氏度会变成冰,到了100摄氏度就会变成水蒸气,这是科学常识,可从中发现量变能够引起质变,引出量变质变规律,这是哲学智慧。数学有正数与负数、力学有作用与反作用、化学有化合与分解、生物学有遗传与变异,这是科学常识,可从中发现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引出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哲学智慧。与科学不同,哲学对对象的认识不是止于对其规律的认识,而是必须进入到对对象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不仅要知道对象本身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对象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从而确立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哲学是理性的激情和激情的理性。哲学的作用就在于,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引导人们走向智慧和崇高。所以,我们既要“为学”,即学习专业知识,又要“为道”,即学习哲学。
哲学需要思辨,但哲学不能成为脱离现实的思辨王国。我始终认为,哲学不能仅仅成为哲学家之间的“对话”,更不能成为哲学家个人的“自言自语”。哲学家不应像沙漠里的高僧那样,腹藏机锋,空谈智慧,说着一些对人的活动毫无用处的话;哲学家不应像魔术师那样,煞有其事地念着一些咒语,说着一些谁也听不懂的话。水中的月亮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3: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