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文化样式,江南曾经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又现在吸引了多少的专家学者!本书以吴文化与江南社会为研究对象,追溯吴文化的源头与流变,探讨吴文化的特色与性质,分析江南社会的思潮与风习,考察江南城市与市场变迁从中可以发现吴文化的独特之处,领略江南社会风情,体味江南历史文化的魅力。江南区域历史文化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关键,江南区域历史文化可以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历史的参照。发现苏州,认识江南,理解中围.可以从本书着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卫平 |
出版社 | 群言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文化样式,江南曾经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又现在吸引了多少的专家学者!本书以吴文化与江南社会为研究对象,追溯吴文化的源头与流变,探讨吴文化的特色与性质,分析江南社会的思潮与风习,考察江南城市与市场变迁从中可以发现吴文化的独特之处,领略江南社会风情,体味江南历史文化的魅力。江南区域历史文化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关键,江南区域历史文化可以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历史的参照。发现苏州,认识江南,理解中围.可以从本书着眼。 内容推荐 江南是一块宝地。自古以来,这里不但地灵水柔,风物清嘉,亦且经济发达,城市繁华,更兼人才辈出,文化璀璨。吴侬软语、小桥流水、古城名镇、园林戏曲曾经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文化样式,又吸引了众多的专家学者。本书以吴文化与江南社会为研究对象,分为吴国的崛起与盛衰、吴文化流变与特征、社会风气与社会问题、城市与市场、荒政与社会救济五个部分,追溯吴文化的源头与流变,探讨吴文化的特色与性质,分析江南社会的思潮与风习,考察江南城市与市场变迁从中可以发现吴文化的独特之处,领略江南社会风情,体味江南历史文化的魅力。江南区域历史文化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关键,江南区域历史文化可以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历史的参照。发现苏州,认识江南,理解中围.可以从本书着眼。 目录 《苏南历史与社会》丛书序(1) 前言(1) 第一编 吴国的崛起与盛衰(1) I.“勾吴”立国与吴、越民族的分合(1) Ⅱ.寿梦以前吴国史探讨(13) Ⅲ.吴国在东南开发史上的地位(24) Ⅳ.论吴国的兵学成就(39、 V.试论伍子胥与吴国的强盛(52) Ⅵ.实事求是地评价伯豁(64) Ⅶ.子贡游说及其后果考辨(71) 第二编吴文化流变与特征(84) I.古代越族的“文身断发”与图腾崇拜(84) Ⅱ.吴文化的基本特征(92) Ⅲ.吴国以后吴文化的发展与演变(123) Ⅳ.吴地商业文化论纲(141) 第三编社会风气与社会问题(192) I.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奢侈风气及其评价(192) Ⅱ.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重商思潮(211) Ⅲ.清代吴地赌风述论(222) Ⅳ.“削鼻班”事件及其有关问题(234) V.清代江南地区社会问题研究:以逼醮、抢醮为例(243) Ⅵ.清代江南地区社会问题研究:以停棺不葬为例(255) Ⅶ.太平天国时期太湖地区枪匪研究(267) 第四编城市与市场(285) 1.明清时期苏州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285) Ⅱ.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城市化及其局限(298) Ⅲ.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场体系(316) Ⅳ.明清时期苏州的母亲们:日常生活、地位与作用(335) 第五编荒政与社会救济(348) I.清代江南地区的乡村社会救济——以市镇为中心的考察(348) Ⅱ.清代社仓的兴废及其原因——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368) Ⅲ.林则徐的荒政思想与实践——以江苏省为中心的考察(381) 试读章节 四、余论:吴国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吴国的崛起并趋于强盛,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昙花一现,但是,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在东南文化发展史上,吴国的影响更为深远。 世人但知吴人好斗,民风尚武,殊不知,唐宋以后吴地文风鼎盛、人文荟萃,即是吴国打下的基础。 为了生存,吴人既要与“江海为害”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又要抵御其他诸侯国的侵伐,在此过程中,养成了吴人尚武的风气,“轻死易发”、“好相攻击”的记载不绝于书。但另一方面,重文好道的风气也于此时发端。史称太伯、仲雍南奔荆蛮,建立“勾吴”,“太伯端委,以治周礼”,开始传播中原先进文化知识;吴王寿梦之子季札,出使中原,观周礼,听鲁乐。讽评各诸侯国时政,切中事理,深受中原诸侯大臣的钦佩,表现出高深的文化素养,以致儒家鼻祖孔子也称颂他是“习于礼者也”。是故晋代陆机作《吴趋行》有谓:“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泰伯导仁风,仲雍扬其波。穆穆延陵子,灼灼渚光华”。左思《吴都赋》中也说:“子独未闻大吴之世丽乎?且有吴之开国也,造自太伯,宣于延陵(即季札),盖端委之所彰,高节之所兴。建至德以创洪业,世无得而显称;由克让以立风俗,轻脱距于千乘。若率土而论都,则非列国之所觖望也”。他们都把太伯、季札看成是吴地重礼尚文风气的肇始者。 也许是因为与吴国历史没有直接的关系,言偃往往为治史者所忽略。但是言偃对于吴地民风演变所施于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言偃,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说法:“吴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年轻时慕中原文明,北游受业于孔子门下。史称“孔子弟子三千,达者七十”,其中即有言偃其人,有“因文学以得圣人之一体”之誉。他任鲁国武城宰时,为了贯彻孔子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主张,“必以诗、书、礼、乐为先务”。他的事迹深为后人称道,被推崇为东南学术之祖,唐宋时列为褒典,清朝皇帝誉其“文开吴会”、“道启东南”。他的墓据说在“吴郡”。而他的庙则遍布江南各地,一直受到江南人民尤其是文人的崇敬。后世论及东南学风,必推言偃与太伯,归功于他们的导引,如明代姜渐《修学记》说:“昔三代之有天下,文莫备于周,而泰伯实启之;教莫盛于孔子,而言偃实师之。自泰伯以天下让,而吴为礼义之邦;自言偃北学于圣人,而吴知有圣贤之教。由周而降,天下未尝无乱也,惟吴无悖义之民;由汉以来,天下未尝无才也,惟吴多名世之士。虽阅千数百载而泰伯、言偃之风,至于今不泯。噫!教化之感人心而善民俗也如此”。 吴国的影响还在于孕育了孙武、伍子胥、阖间等著名军事家,他们所提出的军事原则和思想,无论对当时、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春秋时期是个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任何诸侯国要想图生存、求发展,必须加强武备,从事战争,尤其是吴国,僻处海隅,受到楚国的压制,又有越国的威胁。因此阖闾在位时,大力发展军备,进行东征西讨。长期的战争实践,磨炼了阖间、伍子胥、孙武等人的军事才干,并且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军事思想,孕育出一代军事家,如阖阊,既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又有杰出的战术指挥才能,东汉著名学者王充称他为“世之善用兵者也”。《汉书·艺文志》记有《阖庐兵法》二卷,惜已不存。再如伍子胥,他对吴国军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从吴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从近制远”的建议,即先破楚、再图越,同时结好北方诸国,并以此为吴国的战略方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于其内蕴,越国谋臣范蠡有精辟的评论:“方今吴楚结仇,构怨不解;齐虽不亲,外为其救;晋虽不附,犹效其义。夫内臣谋而决仇其策,邻国通而不绝其授,斯正吴之兴霸诸侯之上尊”。他整顿军纪,训练士兵,使吴国军队成为天下劲旅。伍子胥曾著有兵法多篇,惜已不传。但从《国语》、《左传》、《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书中,我们仍可窥见伍子胥军事思想的一斑,如他在楚强吴弱情况下,分兵轮番骚扰, “彼出则归,彼归则出”,使楚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 “楚于是乎病”;他深谙“兵乃诡道”、“兵不厌诈”之理,善用疑兵,在对楚、对越战争中屡见成效;他还提出了除恶务尽、穷寇必追的原则,吴军“五战人郢”,即是其成功的应用。至于孙武更是军事大家,被推为兵家鼻祖。他受命于吴王阖间,为吴国的强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所著《孙子兵法》一书流传后世,被奉为兵家经典之作。书中提示了相当广泛的一般战争规律,提出了许多战略上卓越的命题,不仅在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哲学史、文学史、科技史上也占有重要一席,甚至现今又被运用于经济领域。特别是书中以阐述战略战术为主的兵法,影响最大。它不仅导演了中国历史上千百次有声有色的战争,培养了众多的著名将领,而且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流传到国外,并先后被译成日、英、德、法、俄、捷等国文字,成为国外许多著名军事人物爱不释手和极力推崇的著作。P(36-39) 序言 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30年代以卫聚贤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倡吴越文化研究以来,吴文化研究几起几落,至80年代中期以后才步入平稳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概念的不确定性,使系统的吴文化研究始终面临困惑,这是该项研究难以与楚文化研究、徽州文化研究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不应否认的是,迄今为止的吴文化研究已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笔者适逢其会,20年来在构建吴文化研究体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1993年10月,笔者有幸得到日本国文部省奖学金的支助,前往自成体系、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积累深厚的国立广岛大学访问、留学,在著名学者寺地遵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江南城市史、社会史的研究。自此开阔了研究视野,拓宽了研究口径,由范围相对狭小的吴地走向较为广阔的江南区域,从地方史研究走向区域社会史研究。 为了反映20年来自己所走过的学术之路,笔者将有关吴文化史与江南区域社会研究的论文结集出版。 自然,这里所收的仅是我的部分研究成果。20年来,我先后师从过吴奈夫、董蔡时、寺地遵诸位教授,也从段本洛、陈学文、曾田三郎、夫马进等先生处受益匪浅,先后涉足方志学、吴文化史、江南城市史、中国社会史等研究领域,除出版《明清时期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人民出版社1999年)、《苏州史纪(古代)》(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伍子胥》(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等著作外,还在国内外刊物发表了各类论文百余篇。然而,不管时间跨度多长、研究方向如何游移,江南区域始终是我关注的重点。不仅因为我生于斯长于斯,更是因为我深切地感到,了解江南区域历史文化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关键,江南区域历史文化可以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历史的参照。 本书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吴国的崛起与盛衰”。句吴是江南地区出现的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是后世吴文化赖以成立的基石。从商代末年太伯、仲雍南奔“荆蛮”建立句吴国,到春秋末年吴国为越国所灭,吴国总共存在了大约600年时间。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有关吴国历史的许多问题已经是很难说得清楚了。本书第一部分由7篇论文组成,分别探讨了句吴立国、民族构成、疆域变迁、兵学成就、重要人物活动以及吴国在东南地区开发史上的作用与影响等问题,涉及了吴国史的方方面面,俾使读者对吴国的历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 第二部分“吴文化流变与特征”。这一部分由4篇论文组成,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考察了吴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吴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流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吴文化不断吸取、融摄外来文化,并加以创造、提炼,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文化形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吴文化一方面与其他区域文化存在着共同点,另一方面又保持着自身的特色。其从崇尚武力转变为尚文重教,从性格刚烈转变为民性柔软,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这一切是与吴文化的开放性紧密相关的。 第三部分“社会风气与社会问题”。任何一种传统文化,总是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吴文化中并不都是优秀的、积极的文化因素,也有一些不好的东西,如吴人好赌、尚奢、信堪舆之说等,从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本组所收7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明清时期吴地较为突出的社会风气与思潮,揭示吴地(江南地区)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官府(国家)与社会的应对之策。 第四部分“城市与市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工商业发达,在此基础上城镇勃兴,市场繁荣。本组4篇论文,主要考察了江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以及市场体系问题,认为:苏州不仅是江南区域的经济中心,且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江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越其他地区,可以说是全国最高的;江南地区大体上形成了以苏州为心脏,各府、州、县城为骨架,星罗棋布的市镇为筋络的城镇群体和市场体系。 第五部分“荒政与社会救济”。尽管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城镇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但也存在着不少生活无着的社会弱势群体,尤其在灾荒之年,贫困人户更多。为此,江南地区的地方官府与民间社会极为重视,想方设法予以物质救济。本组3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考察了江南地区粮食仓储的兴废情况、以市镇为中心的乡村社会救济以及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所施行的荒政之策。至于明清时期以国家或社会为主体开展的广泛的社会救济情况,笔者将在即将出版的《明清时期传统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一书中深论,在此未作进一步展开。 江南是一块宝地。自古以来,这里不但地灵水柔,风物清嘉,亦且经济发达,城市繁华,更兼人才辈出,文化璀璨。吴侬软语、小桥流水、古城名镇、园林戏曲……曾经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文化样式,又吸引了如此众多的专家学者。江南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固已取得了不凡的成果,但这块宝藏还等待着更多的人去挖掘。 后记 1983年我在苏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在苏州地方史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从此与江南(包括吴地)地方历史文化结下了缘份。此后,无论在本校攻读硕土学位,还是在日本广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江南地域一直是我关注的中心,先后以《太平天国时期太湖地区的枪匪、团练研究》和《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而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20余年的研究生涯中,从最初的先秦吴国史,到研究生期间的明清史、太平天国史,期间研究对象不断变化,在时间上跨越了几千年,以致于每当填写有关表格、要求说明研究领域时,只能以“专门史”应对之。本书所收论文,也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本书收录的是我20年来学术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其中不少论文写成于10年以前。在编纂本论文集的过程中,基本保持了这些论文的原貌。正因为如此,有些论文以今日的眼光视之,显得较为稚嫩,甚至个别观点在后来的研究中也已得到修正。同时,有些论文的内容难免重复。而我之所以在不作修改的情况下结集出版,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反映自己在学术道路上的前进足迹,另一方面也是想为后来的年轻学者提供一个参照、一些经验和教训。所以,当读者在翻阅本书时,请不必与著名学者的自选文集相提并论,因为这本小书只是反映了一个普通学子的平凡的研究经历。 本书所收的论文都曾在公开出版的刊物发表过,其中有几篇论文是与我的学生或同事合作的,具体情况已在相关论文的末尾注明。 本书的出版得到苏州大学“211”课题基金的资助,在此谨表谢忱! 王卫平识于苏大凌云楼 2004.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