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一位不乏米兰·昆德拉的批评深度,深具罗兰·巴特尔的解构气质;但,比昆德拉有更立体的爱情思维,比巴特尔更熨贴恋人的爱情神经,激活人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爱情笔记(阿兰·德波顿文集)(精)》是一部融合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的全记录。忠实记下与女友交往中的各个细节,特别是心理和哲学层面的思考 ,文字生动,处处机锋,不仅有极大的阅读乐趣,阅毕更令人回味无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情笔记(阿兰·德波顿文集)(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阿兰·德波顿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一位不乏米兰·昆德拉的批评深度,深具罗兰·巴特尔的解构气质;但,比昆德拉有更立体的爱情思维,比巴特尔更熨贴恋人的爱情神经,激活人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爱情笔记(阿兰·德波顿文集)(精)》是一部融合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的全记录。忠实记下与女友交往中的各个细节,特别是心理和哲学层面的思考 ,文字生动,处处机锋,不仅有极大的阅读乐趣,阅毕更令人回味无穷。 内容推荐 《爱情笔记(阿兰·德波顿文集)(精)》是一部融合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全记录。 其间,才子德波顿细述一段情缘中的邂逅、迷恋、平凡中的幸福、熟悉后的倦怠、女友移情别恋、挽回无望、自杀、醒悟,以至一段情完全消逝于无形。他忠实记下与女友交往中的各处细节,细细咀嚼,反刍时已上升至哲学层面的思考。这不是寻常意义的小说,字里行间的处处机锋,读来饶有趣味,阅毕掩卷难忘。 来吧,想爱、正在爱、曾经爱过的读者诸君,来看看“我”谈的那场恋爱是怎么回事。 目录 导读 德波顿——一个好读好看的作家 一 爱情宿命论 二 理想的描述 三 诱惑的潜台词 四 真实的自我 五 灵与肉 六 马克斯兄弟式思维 七 不和谐的音符 八 爱情与自由 九 美丽的含义 十 爱的表白 十一 你爱她什么 十二 怀疑与信念 十三 亲密 十四 “我”的确认 十五 情感的间歇 十六 惧怕幸福 十七 挛缩 十八 爱情恐怖主义 十九 善与恶的彼岸 二十 心理宿命论 二十一 自杀 二十二 基督情结 二十三 省略时间 二十四 爱情的课堂 情爱如斯:译后记 试读章节 1.尘世间,没有什么比对爱情的渴望更强烈的了。然而,多数时候我们不得不与无法理解我们灵魂的人共度人生。如果我们相信(与这个理智时代的所有准则相反),终有一天,命运会安排我们与梦中情人相会i或者有些迷信地幻想:冥冥之中有一个正是我们无尽思念的人,难道我们不该得到理解和原宥?也许我们的祈祷永无回应,也许彼此的心灵永难沟通,如果上天对我们还有些许怜悯,难道我们不能期盼在一次邂逅中与心仪的王子或公主不期而遇?难道我们不能暂时摆脱理性的责难,仅仅把这当作是浪漫人生中一次无可避免的心灵体验? 2.十二月初的一个上午,十点左右,我坐在英国航空公司喷气式飞机的经济舱里,从巴黎回伦敦,全无体验爱情或是邂逅故事的心理准备。飞机刚刚飞越诺曼底海岸的上空,冬天的云层散开退去,下面是一览无遗的碧蓝海水。我百无聊赖,心绪不宁,随手拿起一本航空杂志,漫无目的地读着上面假日旅店和机场服务设施的介绍。飞机尾部引擎的微微颤动、机舱里宁静的灰暗色调以及乘务员甜甜的微笑令人心情略觉惬意。一位乘务员推着饮料和点心从走道上过来了。尽管我不饿也不渴,但在这飞机上,我产生了想吃点东西的感觉。 3.我左边的乘客也许有些忧郁,她取下耳机,仔细研究起面前椅袋里的安全指示卡。卡片上介绍了发生坠机后最理想的状态:乘客平静地软着陆在地面或水面,女士们脱掉高跟鞋,小孩熟练地给防护衣充气,机身尚未破损,汽油也奇迹般地没有燃烧。 4.“如果飞机出事,我们都会死掉,这些注意事项究竟有什么用?”她似乎在自言自语。 “这样或许能使人们感觉安全一些,”作为惟一的听众,我回答说。 “说真的,这倒是不错的死法,快速,特别是当飞机坠地时正好坐在前排。我有一个叔叔就死于飞机失事。你认识的人有没有那样死的?” 没有,但我没来得及回答,因为有位乘务员过来(她不知道她的乘客们这会儿正对航空公司的职业道德产生了怀疑)给我们送午餐了。我要了一杯橙汁,正准备把一盘三明治挡回去时,我旁边的这位旅伴小声地说:“拿着,给我吃,我很饿。” 5.她留着栗色短发,后颈露了出来,水灵清澈、如绿潭一般的大眼睛回避着我的目光。她身着蓝色衬衫,膝盖上放着一件灰色羊毛开衫,肩头瘦削,显得弱不禁风,从参差不齐的指甲看得出她经常啃手指头。 “我真的没抢你的午饭?” “一点都没有。” “不好意思,我还没有自我芥绍呢,我叫克洛艾,”她一边说,一边有些拘谨地从扶手上伸过手来与我握了一下。 接着,我和克洛艾各自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克洛艾说她是到巴黎参加一个会议回来。她曾就读于皇家艺术学院,从去年起在索霍区的一家时装杂志社做平面设计。她出生在约克郡,但小时候就搬到威尔特郡去了,现在(二十三岁)独自住在伊斯灵顿的一套公寓里。 6.“但愿他们没有把我的行李弄丢,”当飞机开始降落在希斯罗机场时,克洛艾说,“你有没有过类似的—心?” “没有,不过我倒是碰上过这种事,已经两次了,一次套纽约,一次在法兰克福。” “唉,我一点也不愿意出行,”克洛艾叹了口气,咬着食指尖,“更讨厌回来,我真是患了归来恐惧症。每次我离开一段时间,就总担心我不在家时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要么水管破了,要么工作丢了,或仙人掌死了。” “你养仙人掌?” “有好几盆呢,已经养了一段时间了。属于阴茎崇拜吧。我曾在亚里桑那过了一个冬天,真有点喜欢那里的仙人掌。你养宠物吗?” “养过金鱼。” “后来呢?” “那还是几年前的事,我当时和女友住在一起。有一天她关掉了鱼缸里的通气管,鱼都死了,我想她多半是出于妒忌。” 7.我们天马行空地闲聊,微妙地捕捉彼此的性情,犹如漫步在蜿蜒崎岖的山间小径,轻掠淡远山色。直到飞机轮胎落地,引擎反向转动,飞机滑向航线终端,准备将乘客卸在拥挤的入检大厅。当取好行李,通过海关检查时,我已经爱上了克洛艾! 8.惟有生命走到尽头,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爱之所在。但是与克洛艾相识不久,我就似乎找到了爱的归宿。审视自己所有可感知的情感和这情感可能的接受者,我无从确定为何突然之间对克洛艾产生的竟然是爱情。我不知晓这生成过程的内在动力,而且也只能藉人生的阅历来确证这些感受。我惟一能交代的就是在我回到伦敦后过了几天,克洛艾和我共度了一个下午的时光。接着,在圣诞节前的几个星期里,我们总是一起在伦敦西区的餐馆共进晚餐,然后去她的房间做爱,欢度良宵。好像这一切既是最陌生却又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她和家人一起过圣诞节,我和朋友去了苏格兰,但我们却发现自己每天都要跟对方通电话,有时一天竟达五次之多。并不是特意要说点什么,只是因为我们都感到自己从未与人这样交谈过,以前都在奉行中庸之道,在自欺欺人,只是到现在这一刻我们才最终领悟了另一个人,也才最终为对方所领悟。等待(本质上是对救世主的等待)终于结束了。我意识到,她就是我痴痴寻找了一生的女子,一个符合我梦想的精灵。她的微笑、她的双眸、她的幽默、她的书癖、她的焦虑、她的智慧,她所有的一切都与我的理想完全吻合。P1-5 序言 德波顿——一个好读好看的作家 谈瀛洲 一 德波顿小说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像小说。 一个年青的建筑设计师,在一次英国航空公司的航班上,结识了他的邻座,一个年青的女平面设计师(典型的城市白领工作,又带一点艺术的味道)。当他们在机场的海关出口处分手的时候,建筑师已经爱上了平面设计师! 他约了她在国家美术馆一起看画,然后又约了她吃晚饭,然后他们就上了床。第二天早晨,克洛艾(那个女平面设计师的名字)为他准备了丰盛的早餐,而他却因为没有他爱吃的草莓酱而与她发生口角。两人在几天后重归于好。 然后,他又因为克洛艾买了一双他认为非常丑陋的鞋子(“木屐式的坡形鞋底,跟部急剧升到一把匕首那么高,但宽度又宽似平底鞋的鞋面。高高的后帮用一根装饰着蝴蝶结和星星的结实带子围拢,有点儿洛可可式的纤巧繁琐”)而与她发生激烈的争吵。当然,他们最后又言归于好。 然后,他们逐渐对对方习以为常,不再注意在对方眼中保持良好的形象(“克洛艾会躺在床上一边看书,一边把手指伸进鼻孔,掏出点什么,在指间捏成又干又硬的小团,然后整个儿吞下去”)。 最后,克洛艾移情别恋,爱上了建筑师(书中始终没有出现这位叙事者的名字)的同事——一个有才华的美国设计师。在从巴黎(他带克洛艾去那里度假,以挽回克洛艾正在失去的对他的爱情)回伦敦的又一次英国航空公司的航班上,克洛艾告诉了他这个消息。 他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消沉,期间曾一度试图自杀,结果误吞了大把的维生素C泡腾片。 在小说结束时,他去参加一次晚会而结识了蕾切尔。她接受了跟他下周共进晚餐的邀请。 这,便几乎是《爱情笔记》(Essays in Love)这部书的全部情节了。谁要是告诉我凭这点平庸的材料,就能写成一部翻成中文有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而且还能够畅销,那是打死我也不会信的。 但问题是《爱情笔记》并非一部以叙事的精彩引人入胜的小说,而是一部哲理小说。事件的平庸,结局的可以预料,也许更显示出作者用它们来引发出精妙的哲理思考的功力。比如在英国航空公司的航班上的邂逅(在英国人的生活中,这也许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就引发出了叙事者关于“爱情宿命论”的思考:当我们身陷爱情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所爱的对象是如此特殊,以致我们认为冥冥之中一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安排我们的相遇。 而其实,叙事者用一本正经的概率计算(正是在这种地方,德波顿显示出他的冷面滑稽)证明,售票处的计算机把“他”和克洛艾安排在这天早晨的同一趟航班上相邻而坐的概率为5840.82分之一。在小说写作中引入概率计算,这也是我首次见到。 因此,情人之邂逅,完全出于偶然,并没有什么命定的因素在那里;可是人总喜欢自欺欺人,认为是命中注定;而当爱情消失时,又把原先有关姻缘注定的种种胡思乱想忘于脑后。 正因为“爱情宿命论”的毫无根据可言,德波顿的主人公得出了这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论断:我们先有爱的需要,然后再爱一个特定的人”。这对浪漫爱情显然是一大打击。 二 我觉得,谈论爱情的文字之多,与人类对产生爱情的过程的无知,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者说,正因为爱情的产生是一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才会产生如此之多的关于爱情的话语。 爱情的产生,无疑与荷尔蒙有无可否认的关系。也就是说,爱情首先是一种化学现象。儿童也会产生关于爱情的想象(他们关于爱情的观念,多半是得之于故事、卡通、电影、电视),但只停留于此,并无付诸实践的欲望。只有到了青春期,当与性爱有关的荷尔蒙开始大量分泌时,人们才发生爱情的强烈体验。 但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化学现象,那么人与动物之间不是没有区别了吗?德波顿发现,我们之所以爱上某个特定的人,还因为我们在对方身上发现了某种楚楚动人的东西(“她身着蓝色衬衫,膝盖上放着一件卡迪根式的灰色开襟羊毛衫,肩头瘦削,显得弱不禁风”;“她经常就是这个样子,脸上看去永远凄楚欲泪,眼神中有一种担忧,似乎有人要告诉她一个不幸的消息”)。 这就牵涉到爱情与美的关系了。我们之所以爱某人,是因为她(他)美丽动人。但这美丽动人,是否有客观标准?换句话说,究竟是某人美丽动人,我们才爱她(他),还是我们爱某人,所以觉得她(他)美丽动人?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德波顿回到了柏拉图与康德——在西方的美学传统中要讨论这个问题,似乎不得不回到这两位哲学家那里去——柏拉图认为,我们之所以认为一个人美,是因为她(他)在某些地方符合美的理念。也就是说,在某个地方(尽管我们不知道那是哪里)存在着美的客观标准。而康德则认为,“美的判断是一个‘决定性的基础只能是主观的’判断”,也就是说,我们看一个人是否觉得美,完全取决于我们看她(他)的主观方式。 德波顿显然同意康德的意见。用一句中国的老生常谈来说,那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就造成了一个“自我确认的循环”:我爱某人,因为我觉得她(他)美;我觉得她(他)美,因为我爱她(他)。这更说明了爱情的毫无道理。 读完这部书,我们发现,也许爱情与哲学并不互相排斥;甚至可以说,哲学即起源于对爱情的思索。德波顿反复提到的柏拉图,他的《对话录》中的《斐德若篇》和《会饮篇》这两篇最精妙的文字,即是对爱情的讨论。理念这个概念是柏拉图哲学的基石,它的提出,可以说正是为了解释爱情这一现象。既然柏拉图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也许可以说西方哲学即起源于对爱情的思索吧。其实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阴、阳,又何尝不是起源于对男女之爱的考察与体认呢? 三 德波顿的这部小说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更多的是思索。他对爱情的各个阶段、多个方面作了半认真、半开玩笑的分析。因此,它不是作用于我们的情感,而是作用于我们的智力。因此,德波顿是一个以机智为主的作家。他是博学的,但并不掉书袋,他以他的聪明与幽默,而不是以他讲故事的能力,来娱乐我们。 这,是德波顿迄今为止出版的《爱情笔记》(Essavsin Love,1993)、《爱上浪漫》(The Romantic M0vement 1994)、《亲吻与诉说》(Kiss and Tell,1995)这三部小说的共同特点。 《爱上浪漫》(The Romantic Movement:Sex,Shopping and the N0vel)一书在许多方面和《爱情笔记》很相似,也许太相似了。它原来的英文题目直译的话是《浪漫主义运动》,如果不是它的副题“性,购物与小说”的话,读者简直会以为是一部文学史著作。《爱情笔记》一书的英文题目Essays in Love(美国版为On Love)其实也不像小说,而是像一部论著,直译的话可译成《论爱情》。从题目来看,德波顿原来写的就是一种介于小说与非小说之间的东西。 《爱上浪漫》叙述的也是一对城市白领的爱情故事,但故事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德波顿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的分析,在这过程中他旁征博引,涉及卢梭、笛卡尔、福楼拜、黑格尔、马克思、柏拉图、赫拉克利特等作家和哲学家关于爱情的论述。 《亲吻与诉说》则是一部伪装成传记的小说,其中有索引,还有家庭照片,但其实与前面两书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也是以年轻的城市白领之间的爱情为主题的。它的主要内容也不是情节,而是对人的个性及传记作家的任务的思考。在这过程中他涉及文学史上著名的传记作家如利顿·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维多利亚女王传》的作者)、詹姆斯·鲍斯威尔(James Boswell,《约翰生传》的作者)和乔治·佩因特(George Painter,《普鲁斯特传》的作者)等关于传记写作的论述。 这部书是由一个情人来为他的爱人作的传:这一点并非偶然。德波顿想说明的是:只有当我们对某人发生了情感,我们才会产生出了解她(他)的兴趣。传主和传记作家的关系也是如此:后者总是多少对前者有一些喜好,才会花费精力去写作她(他)的传记。 四 在1997年,德波顿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非小说作品《拥抱逝水年华》(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 其实,小说与非小说的分类,对德波顿而言全无意义。这不过是为了方便书店(现在还有网站)把他的作品归入一个特定的部门而已。他的小说里面,本来就有许多“非小说”的写法;而他的非小说里面,又有许多小说的成分。但总的来说,他的小说更像非小说。 他的非小说比小说更成功,当然我说的不仅仅是在销量上,也包括在艺术上。他的《拥抱逝水年华》一开始就在英、美都是畅销书;后来的《哲学的慰藉》(The Consolations of PhiIosophy,2000)和《旅行的艺术》(The Artof Travel)也是。我觉得,在写作非小说的时候,德波顿显然更少羁绊,文笔更自由挥洒。 德波顿1969年出生于一个巨富之家,父亲是一个瑞士的银行家。他的名字很古怪,一方面因为那个“de”而带有贵族味,另一方面他的姓“Bottom”又因发音很接近英文里的“屁股”(bottom)而显得十分滑稽。他在苏黎世长大,一直到8岁的时候被送往英国读书。他进的是英国的贵族学校哈罗公学,大学读的是剑桥。“他身上有一股欧洲特权阶级的臭味,”一个作家这样评论他说。(注:见http://www.alaindebotton.com/reviews/proust eveningstarldard.htm) 他现年只有35岁,却已写了7部书。他的第一部书《爱情笔记》,是在他23岁时出版的。能写而又博学的作家是不多的,即便在英国也是如此。 德波顿也许并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太想取悦读者了。但是,他的作品好读好看,并能给我们以一定启示,这就够了。 后记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一对情人、在一家中国餐馆里庆祝生日、西方社会的一个夜晚、二十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第十章) 人类爱情的历史是那样悠远丰富,当现代人想要作爱的表白时,如本书中处于上述文化背景之中的主人公那样,“Love”或“爱”这些因为过度使用而沉闷无味的词还能精确地表达我们的情感状态吗?继续使用这些词语就好比睡在别人肮脏的床单里,难道我们不应该找到与所爱之人的独一无二相称的表白? 这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发出的疑问。也许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答案,因为你我都有自己独特的爱情故事与心理体验,这是人生成长必然经历的岁月,真正爱过,谁没有刻骨铭心的感受呢? 对于德波顿来说,爱情也许还有另外一些内容,于是就有了《爱情笔记》,就有了关于爱情的诸多思想片段整合而成的一个好读的故事;思想的小说式图解也得以在这关于爱情的文本中熠熠生辉。 小说当然得有小说的情节。《爱情笔记》的情节也许很简单,讲述的不过是一个现代爱情故事:一对英国青年结识于巴黎至伦敦的客机上,随后交往,同居,分手。结构很完整,开头是邂逅,至十六章到达爱的顶峰,十七童到最后一章讲述了爱情的迅速逝去,结尾拉开了另一次爱情的幕布。读者对于这类情节也许并不陌生,毕竟在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的海洋里,已经有太多诸如此类的故事。但是《爱情笔记》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故事本身并不是作者浓墨重彩想要描绘的,情节已经让位于灵巧的哲思,作品充满了思考性段落,而在这关于爱情的诸多思考中,有一种智慧而清晰的辩证联结。作者自始至终是从主观的、内省的角度来表达、来探索爱情的意义和本质,从整个爱情故事中凝结出比生命更为持久的爱情哲理,充满了西方审美智慧与哲学情怀。 翻开这部自传体式的小说,我们首先领略到的就是一种精妙的手法,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作者以数字来标示每一个段落,而每一章节又是一个哲思单元,有对邂逅的神奇遐思,有吸引对方的惶惑失态,有爱和自由的平衡,有情爱创造的私密空间,有熟悉后的倦意与重新发现,有对幸福的恐惧,有奇妙的爱情恐怖主义,有心理宿命论,有自设的基督情结……凡此种种都是爱情可能经历的段落,在作家的笔下都成了有趣的话题。德波顿以戏而不谑的方式生发出充满机锋的笑话与漂亮有趣的细节。 作者知识丰富,以西方悠久的文化、历史为底蕴,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霍布斯到尼采,从司汤达到普鲁斯特,从乔瓦尼到科比西埃,广泛涉猎西方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学、宗教、美术、建筑,旁征博引,生发新意。而这一切都是用现代人的目光采撷精华,归于解析,探索一个中心:人类的爱情。其中蕴藏的诗意、幽默、哲思、智慧,如行在山阴道中,令人目不暇接。道出了爱情生活中人人俱有的微妙感受,表达出人类共同的心灵之语。 也许我们该说,德波顿确实是一位深刻的思考者,不论是在激情的巅峰还是在失恋的低谷,他始终能够让书中的“我”把握对人物心理的细致观察,捕捉意识流中一刹那间的情绪波动与思想转折,将之如实地记录下来,从而把恋爱中的人们错综复杂、变化万端的心理状态描摹得淋漓尽致。书中的“我”不管是被哪种多么感性的情绪或氛围包围着,都始终保持一份冷静,用理性和逻辑,从中寻找规律和秩序。德波顿将掩身在男女情爱之中的五彩斑斓的感受化为流动的文字,营造出一份似乎能够加以触摸的妩媚多姿的总体情绪,让爱情澄清洞明,无处遁形,昭然于众,同时全文的整体氛围又是睿智、幽默的。 毕业于剑桥的德波顿除了英语,还精通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他是西班牙后裔)。虽然年仅三十余岁,但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爱情笔记》于1993年出版,是他的第一部小说,甫一发表就引起轰动,德波顿因此也被誉为“英国文坛的~朵奇葩”。他的第二部小说《爱上浪漫》于隔年出版,曾入围法国费米那文学奖,而第三部以传记艺术为题的《亲吻与述说》在一九九五年出版后同样大受瞩目。励志型的《拥抱似水年华》是他的第四部作品,以作家作品解读的方式给现代人的生活提供种种参考,一九九七年出版后立刻成为畅销名作。德波顿认为“哲学不应是躲在象牙塔中的文字游戏,而要成为帮助人们解决心灵伤痛的良药”,于是就有了他的新作《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更能证明他的多才多艺和不凡的创作潜力,怪不得英国评论家菲利普.格雷兹布鲁克说他是“一位恐怕连扫帚的传记都可以活灵活现地写出来的作家。” 德波顿的一系列作品都从西方的哲学、心理学和文学经典中汲取资源,讨论现代人的生活,为生活中令人困惑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以思辨见长,《时代周刊》称他为“英国的笛卡尔”。正因为此,他的小说读来给人一种思想的饕餮,智慧的点染,趣味的愉悦。思想容量大的作品翻译起来当然甚为费力,故译者时时惴惴不安,尤恐错误地领会作者的意图,违背了作者的佳思妙构。有幸的是,虽然未能亲炙其面,有些行文奥妙之处还是通过电子邮件得到了阿兰·德波顿先生的亲自解说和指点,使译者受益匪浅,同时也倍受鼓舞。在此谨致谢忱。 译者 书评(媒体评论) 犹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儿为女性杂志《Cosmololitan》所写的作品。 ——《时代周刊》 带给你前所未有的阅读享受。 ——《Vogue》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