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第一部大一统的皇朝史。《汉书》问世于东汉初期,不但具有杰出的学术成就,而且把封建政治与封建史学很好地结合起来,所以得到“命代奇作”(傅玄语)的称誉,成为传统史学的范本,在古代史学中享有最尊崇的地位。
作为正统存在的《汉书》,文字典雅富丽、规范整饬,叙事有条不紊、要言不烦。在人物描写上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本质,许多人物传记读来让人回肠荡气,倾慕不已。本书所选取的就是《汉书》中的人物传记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但因《汉书》的文字极为简洁,所以作者在翻译的时候并不拘泥于原著,在保证基本史实决不脱离原著的基础上,适当加入自己的发挥与理解,读来仿佛使人身临其境,身同感受。
《汉书》开拓了多种专史领域。《汉书》以十志为主干展开多种专史的撰述,为古代学术开辟了新领域,也在扩大史书记事范围方面作出重大突破,并对典制体史书的出现产生了影响。
作为正统存在的《汉书》,文字典雅富丽、规范整饬,叙事有条不紊、要言不烦。在人物描写上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本质,许多人物传记读来让人回肠荡气,倾慕不已。《汉书经典故事》所选取的就是《汉书》中的人物传记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但因《汉书》的文字极为简洁,所以作者在翻译的时候并不拘泥于原著,在保证基本史实决不脱离原著的基础上,适当加入自己的发挥与理解,读来仿佛使人身临其境,身同感受。
萧规曹随说曹参
曹参与刘邦同乡,他非但在秦末风云变幻的战场上战功赫赫,而且曾任汉朝丞相,掌管全国政局。
秦末,曹参与萧何一同在县里当差,为萧何副手。与萧何相比较,曹参更会打仗,但其内政能力远远逊色于萧何,故终其一生,曹参都没能超越萧何。
秦末,与秦军作战时,曹参屡立战功,但其皆胜于秦军肝胆俱裂之时,并未与其大将主力作战。因此他的功绩略显平庸。但他身受七十多处创伤,在汉高祖刘邦千秋论功时,仍被群臣所拥戴。
楚汉相争之时,曹参之功劳多在韩信的领导下获得。尤其在对齐的战争中,曹参在韩信的指挥下斩杀了楚国仅次于项羽的悍将龙且。攻破齐国之后,韩信为齐王,曹参即被封为齐国右丞相。
正是由于有曹参做齐国右丞相,刘邦才得以剥夺韩信的齐王头衔,令他做了楚王。当时刘邦命其长子刘肥做齐王,曹参又成为刘肥的相国。后刘邦封赏功臣之时,把曹参封为平阳侯,功劳列为第二,仅次于萧何。
汉朝建立之后,叛乱不断,刘邦被迫东征西讨。曹参率领齐军,配合刘邦作战,最为显赫的一次功劳便是率领步骑兵12万人,一举击溃了黥布的造反部队,为当时体弱多病的刘邦省去了很大气力。到此为止,曹参也似乎并不足以和萧何相提并论,纵其有野战掠地之功,但远不及萧何在楚汉抗争五年中,在刘邦多次失军亡众时,源源不断地从关中补充援兵,楚汉在荥阳对峙,也是萧何征收粮草,从水路千方百计的运至汉军;刘邦几次失去山东,更是萧何保全关中,坚守后方。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在仗打完了之后,曹参完成了从一位将军到政治家的转换,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少的。
黥布造反后,汉朝已大伤元气,而这时的匈奴在冒顿单于领导下日益强大,他们不断骚扰汉朝边境,汉高祖刘邦不得不亲自带兵应战,但大败而归,若不是陈平献计,高祖性命都难保。此时便需要强大的国力来壮大汉朝军队,这便要求有稳固的经济基础,这一点,平阳侯曹参做得很是优秀。
曹参一直在刘邦长子刘肥管理的齐国做相国。刘肥年纪尚小,故国事基本上皆由曹参处理。为了拟定治国方针,曹参召集齐地长老诸生计议。齐国儒生云集,有众多名人隐士,一时间各有奇招高论,曹参则难以定夺。
此时曹参听说在胶州以西有位盖公,善黄老之说,便立即派人以重金将其请来。盖公果然不同寻常。他主张:清静无为民自定。即老子在《道德经》内非常著名的结论:治大国若烹小鲜。曹参大开眼界,对盖公极为尊重,奉为上宾。
从此他治国采取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从此齐国百姓安届乐业,平和宁静地度日。曹参担任丞相九年,齐地繁荣安宁,以贤相著称于世。
西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丞相萧何去世,曹参接替相国之位。在临行前,他叮嘱齐地的下一任丞相莫要过于参与狱政之事,继续无为而治。
曹参做汉朝丞相后,所有法规制度皆沿袭萧何的做法,没有任何变更。相应地,选拔各级官吏的时候都选择那些不善于言辞文笔的“忠厚长者”,辞退那些说话行文刻意深奥、追求虚名之人。他终日饮酒作乐,卿大夫以下的官吏想劝他不要不理朝事,但不等开、口,曹参便以饮酒之名岔开话题。他也为一些犯了小错的官吏隐瞒。日子久了,相国府终日相安无事。但汉惠帝刘盈十分不满,他叮嘱曹参之子曹?说:“相国是否轻视朕年轻?请你回去问你父亲‘高祖刚刚逝世不久,皇帝年轻,为何曹君身为相国却不问国事。’”
曹?如实询问曹参。曹参大怒,动用家法鞭挞了儿子两百下,怒斥道:“速返宫中侍奉,国家大事岂要你来参与。”
汉惠帝闻之十分不满,上朝时责问曹参:“您为何鞭挞曹窗?他询问您是朕的旨意。”
曹参连忙摘冠谢罪,问道:“陛下自己觉得比高祖圣明吗?”
汉惠帝刘盈答道:“我怎能同高祖相比。”
曹参又问道:“陛下认为臣与萧何,谁更贤能?”
“曹君似乎略逊于萧相国。”汉惠帝坦然道。
“陛下所言极是。当年高祖同萧何平定天下,一切法令制度明确严明,现陛下只需拱手无为而治,参等尽心守职,不出遗漏差错,便万事顺利,天下安定了。”
刘盈迟疑了一下,点头称是。
这就是著名典故一一萧规曹随。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无为而治”的思想政策巩固了汉朝的江山,曹参无疑做到了极致。
但是曹参只任汉丞相三年就离开了人世,谥号懿侯。P1-4
与《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汉书》语)的离经叛道相比,《汉书》应该是汉朝正统的史书,也被后世尊崇为“信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第一部大一统的皇朝史。《汉书》问世于东汉初期,不但具有杰出的学术成就,而且把封建政治与封建史学很好地结合起来,所以得到“命代奇作”(傅玄语)的称誉,成为传统史学的范本,在古代史学中享有最尊崇的地位。
《汉书》作者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出身于汉代勋贵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对汉室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父亲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经过二十余年努力基本修成《汉书》。班固死后,《汉书》由其妹班昭续修定稿。
《汉书》共百篇,八十余万字,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所记基本上是从汉高祖初到王莽败亡的西汉(包括新朝)二百三十余年的历史。
《史记》首创纪传体是中国历史学成熟的标志。《汉书》继《史记》而起,对于《史记》体制上的粗疏之处作了技术改进,对纪、表、志、传诸部分都作了改造、补充,在记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方面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于是它问世后,史家“竞弃马而学班”。
《汉书》开拓了多种专史领域。《汉书》以十志为主干展开多种专史的撰述,为古代学术开辟了新领域,也在扩大史书记事范围方面作出重大突破,并对典制体史书的出现产生了影响。
作为正统存在的《汉书》,文字典雅富丽、规范整饬,叙事有条不紊、要言不烦。在人物描写上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本质,许多人物传记读来让人回肠荡气,倾慕不已。《汉书经典故事》所选取的就是《汉书》中的人物传记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但因《汉书》的文字极为简洁,所以作者在翻译的时候并不拘泥于原著,在保证基本史实决不脱离原著的基础上,适当加入自己的发挥与理解,读来仿佛使人身临其境,身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