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艺术之魂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赵鑫珊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茫茫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眼看人类即将淹死,于是上帝派了一位天使,抛下了一个救生圈——这个圈就是艺术。

本书所要论述的,正是这种意义上的生死攸关的艺术,而不是什么打发日子、消遣的手段。

艺术的价值,在于打碎现实日常生活的单调、枯燥和沉闷,是逃脱现实世界最好的方法之一,当然它也是我们同人生世界发生紧密联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艺术地生活在这个世界,随时随地见出世界的诗意结构。

内容推荐

每个人从娘胎里一出世,呱呱落地,便大哭一场,因为他(她)预感到从此被判了“无期徒刑”,要把“牢底”坐穿,于是作者才提出“文艺越狱逃跑论”。

当然,此处的“无期徒刑”、“牢底”都是一种比喻,转就艺术范围而言。其实,生老病死便是人生“大牢”的厚厚围墙。活着的人,谁能越墙一步?!

艺术创作和对艺术的爱,其最深根源或永恒动机正是试图对这个大框架或“大狱”围墙的生死冲决。

目录

献辞[001]

基石和建筑——全书纲领[002]

题记六则[004]

关于艺术的本质或有关艺术哲学的零星思考——咖啡座上的飘忽思绪[007]

艺术活动和“越狱”逃跑——我们都是被判了“无期徒刑”的犯人[045]

一、德国西格堡监狱[046]

二、哦,人生世界这座大监狱[049]

艺术的空筐结构——纯粹数学和艺术[065]

艺术的极值原理——来自微积分的灵感闪烁[07l]

我心目中的十字架——世界构成主义美学[075]

一、基督教的十字架[075]

二、我心目中的十字架[075]

三、美的构成学[080]

四、渔夫和网[082]

人类感情谱与艺术世界——情感、艺术和脑科学[083]

一、何谓人类感情谱? [084]

二、孤独[088]

中国古诗词里的孤独/绘画里的孤独/建筑空间和时间营构的孤独/音乐里的孤独/科学中的孤独/哲学王国的孤独

三、空灵[115]

中国古诗词里的空灵/绘画世界的空灵/建筑艺术的空灵/音乐里的空灵/科学王国的空灵/哲学的空灵

四、惆怅[133]

中国古诗词里的惆怅/小说和电影里的惆怅/音乐里的惆怅/绘画世界的惆怅/建筑艺术世界与惆怅/科学王国里的惆怅/哲学与惆怅

五、崇高[143]

崇高感的两大来源/崇高美感的多样性/符号与实在

六、敬畏[160]

19世纪法国巴比松画派与敬畏/德国泛神论艺术家与敬畏心境/西方自然科学家的敬畏感

七、从当代脑科学原理看艺术的本质或美的哲学[199]

作为造型艺术的欧洲风车——风车在欧洲艺术史上的地位[213]

一、引子[213]

二、欧洲风车磨坊艺术的历史背景[214]

三、工业文明的诗意为什么少7 [218]

“忧郁型花园”与生死审美——欧洲墓地艺术[225]

一、关于A—Q[226]

二、巴黎拉舍兹神父公墓[230]

罗西尼/缪塞/安格尔/库京/梅隆-庞蒂/多雷/大卫/毕沙罗/普鲁斯特/王尔德/巴比塞/肖邦/贝里尼/德拉克洛瓦/恩斯特/比才/巴尔扎克

三、德国哥丁根墓地和科学美[266]

高斯/韦伯/韦勒/施瓦兹希耳德/能斯特/希尔伯特/劳厄/哈恩/普朗克/海森伯

四、慕尼黑坟地和墓碑雕塑工场[305]

五、柏林和德国其他地方的墓地艺术[310]

辛克尔/基利父子/门采尔/黑格尔/费希特/布菜希特/费舍/赫姆荷茨

六、德国人的悼亡诗[344]

七、俄罗斯墓地构成主义艺术[345]

乌兰诺娃/柯岗/尼库林/契诃夫/米高扬、格列维奇和图波列夫

每个人都是演员——后记[357]

试读章节

23

“发愤闷”是我的写作状态。

我经常在凌晨三点半醒来,躺在床上想“美的哲学”。

然后我便霍地起床,来到书房,伏案握笔。人生苦短。我写作是出于内心的悲愤,报复人生的荒诞结构和它的短暂。——这是我的越狱逃跑方式。

艺术是发明还是发现?

这是我躺在床上追问的一个艺术哲学问题。我认为艺术不是发现,是发明。

发现和发明是有区别的,尽管仅一字之差。

某个大油田是发现,不是发明。好几亿年前油田便静静地躺在地下。直到有一天,人们用某种勘探仪器探测到了有个油田。

人不能发明油田,只能发现。仪器、开采机器设备才是发明。仪器可以有上百、上千种,不断更新,先进再先进,都是发明。发现是惟一的存在,发明则是多种多样的。

自行车、手表是发明,不是发现。

李白的诗是发明,不是发现。

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发明,不是发现。原先大自然只有风声、雨声、落叶声和蟋蟀鸣秋的叫声,没有莫扎特的音响。

一切艺术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世界。

或者说,艺术既不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也不是现实世界的映像,而是一个本身独立的、自足的王国。

艺术家就是国王。在日常现实世界,艺术家处处受约束,不自由,很压抑。只有在艺术世界,进行构思、创作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他自己说了算。于是被压抑的灵魂获得了解放。或者说,正是在艺术活动中,潜意识层面上的压抑得到了释放。

释放成了艺术创作的最基本动力,又是它的最后目的。名和利毕竟是次要的。

有人把名利双收放在首位。这种人在本质上不是真正的艺术家,而是商人。

P27-28

序言

基石和建筑

——全书纲领

如果我这部书稿也勉强算是一座三、五层的混凝土建筑,那末,它便是由以下8块基石奠定、支撑的:

两千多年前庄子用他的哲学智慧和想像力举起了一面鼓舞人心的崇高美学大旗:“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它是一个伟大的“空筐”,需要日后的科学、艺术和哲学活动去不断地填满。永远也填不满。

每一件够格的艺术作品结构都呈“空筐结构”。

这是我受纯粹数学的启发提出的一个美学命题。

艺术哲学的最高原理之一是极值原理。

这是我从微积分借来的。

人类追求艺术的根本心理动机之一是越狱逃跑。的确,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越狱的动机更勇猛、更冲动的吗宁那是生与死的一种必要性。

另一个与之平行的基本动机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这是老问题新看,是朝古老课题投射出一束新的亮光。太阳底下常有新事。

我理解的诗文和美是广义的。于是便有了科学美、艺术美和哲学美。其实科学美和哲学美也是艺术美。

我国艺术哲学家叶燮(1627—1703)的一些命题是我的立脚点:“天地之大文,风云雷电是也。变化不测,不可端倪,天地之至神也,即至文也。”

他把天地自然之文看成是诗文的极至,为至工者。

提出“造物之文章”这个美学命题是叶燮的创造。

在适当的地方,我要把它展开,包括他的这个命题:

“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

这是有关广义美的一个定义。

我的意图仅仅是把它作为我的出发点。我要尽力拓展它,充实它,丰富它,用统一和较高的审美把科学、艺术和哲学这三大领域一一收拾、穿纽,成为一条金项链上的三颗钻石。

我提出“泛陌生化”概念。它越出了文学艺术领域,波及到了科学和哲学范围。它成了整个人类文明之旅的一种统一的、普遍世界的结构和律动:

熟悉的世界一将熟悉的世界予以陌生化一新世界一熟悉的世界一再将熟悉的世界予以陌生化一新世界……

艺术家、科学家和哲学家是为了冲决、打破熟悉的世界而来到世上走一遭的。

一部世界艺术史、科学史和哲学史可以为上述链作证。

哲学思想或概念决定、规定了艺术语言的基调。

艺术是帆,提供动力;哲学是舵,指出方向。

至于建筑物同基石的关系,不外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基石是花岗岩,很坚实、过硬;建筑各层秩序井然,既和谐、匀称,又合比例,显得壮丽。这叫上下相称。

第二,基石可靠,但建筑物干瘪、单调、杂乱、丑陋。这是上下不相称。

第三,基石不可靠,建筑物必坍塌。

这是空中楼阁。

读者手中这本书究竟属于哪种情形,要由读者来评判。

当然,我的目标是尽力走近第一种情景。这是我的一本美学哲学著作。重点在西方。

至于写作风格或叫手法、文风,我则使用较轻松、自由的散文笔触。因为在哲学领域,我是个“散文随笔派”。

谈哲学的时候,一定要板着脸,正襟危坐吗宁  坐在海边山坡,用长笛或黑管把艺术哲学原理像牧歌那样缓缓悠悠、抒情地吹奏出来,不是更好些吗宁

当然,论述哲学时最主要的恐怕还是要有英雄气象:

人不敢道,我则道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

后记

每个人都是演员

——后记

在我所住的上海浦东,有一家很小、很简陋的歌舞厅兼剧场,观众绝大多数是建筑工地的民工。在饱暖之后,他们迫切需要艺术来消遣、娱乐。这才是艺术世界存在的根本理由之一。

有一回我经过那里,也买了一张门票(20元)和民工兄弟一起进去在烟雾腾腾中同乐。当然我还有另一个隐蔽的打算或动机:作为观众的观众,或一位冷静的旁观者,不仅看台上,也看台下,而且是凝神观照,不仅仅是用肉眼看。

由河南郑州一个不入流的歌舞团在演出。

8名妙龄少女,三点式的大腿舞,晃了四幕,直把两百来名民工兄弟(其中也有60来岁的观众)看得目不转睛,心潮激荡。之后是流行歌曲上场。

老板就坐在大门口,兼验票员。经营演出是他的生计。俗话叫混口饭吃。他可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更不是用大众艺术去越狱逃跑。

那些来自农村的村姑们在台上的动作有自得其乐、表现自我的成分。主要恐十白是为了赚饭吃,即用踩着节拍的、挑逗的性感大腿去同民工兄弟交换些金钱。

台下的观众在工地上苦力干活一周,想在这里放松两个半小时,是天经地义的合理合法和必需。其实这在本质上也是越狱行为。

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我经常环顾四周(前后左右)的台下观众,尤其是观察民工兄弟的眼神、表情和流露出来的陶醉灵魂状态。——这时候,我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局外人。我思考的是艺术的本质。

是的,当我走进艺术世界这个大剧场的时候,我扮演的是双重角色:

观众或看客:

观众的观众,或看客的看客。

只有这后者——旁观者——才是哲学层面。

读者手中这部书稿是我多年冷静旁观的结果:

“我冷静旁观,故我在。”

最后,关于我的写作心理状态,我想在这里交待几句:

自始至终,我都处在一种发愤闷或发悲愤的状态。这便是对“生老病死”这个大框架的冲决。写作成了我冲决、以牙还牙的唯一方式和手段。我不是写,是哭。是心在哭;悲愤借哭泣而出。哭“生老病死”的荒诞结构。尤其是在写欧洲墓地艺术这一章的时候。

每当我完成一部书稿,内心便有一种自由、解脱和越狱成功的感觉。但这感觉决不会超过一天,我又会重新陷入原先囚犯的心理状态。这便是我所说的再度被捕入狱。于是我又不得不去构思一部新作。

多年来我意识到,我的生存状态原来是在这条悲壮的链上:

大牢里一越狱一重新被投进大牢一再次越狱一……

这是我的命中注定,也是我的最好生存方式。

迄今为止,我的49部大大小小的作品都是我在这条链上的可靠见证和忠实记录。

“啊,我在大牢墙上挖洞,故我在。”

若干年后,当死神来敲我的门,我希望我不在大牢的墙内,也不可能在墙外,而是在挖洞的过程中,未完成式。

在本质上,艺术、科学和哲学的世界都是未完成式,不会有最后一个句号。

最后我还想交待一句我撰写这部书稿还有一个动机:

纪念我走进艺术世界、开始形成世界观50周年。到2007年冬天,便满整整半个世纪。这几乎是我一生。

1957年冬天,反右结束,我受到处分,加上初恋失败,冥冥中有束内在的光引导苦闷、压抑中的我跑到北大朗润园美国教授、莎士比亚专家温德家去欣赏西方古典音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直到今天。

所以这部书稿是我同艺术世界半个世纪交往的总结。更为重要的是,后来我把美作了推广,它包括科学美、艺术美和哲学美。

正是这三大美充实了庄子的空筐:“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并塑造了我这一生。

我一无所有,既无权,也无势,钱并不多,是个标准的中国中产阶级小康。我只有生生死死追求庄子空筐里的三重美。

2005年暮春于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早春最后定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