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棣之,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责任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中西比较意义上的现当代文学、诗歌、理论的研究与教学。本书是其解读一百一十多部(首)现代诗名篇名著的专著,收在本书里的都是一些“解诗”的文字,可以说解读的都是我国20世纪诗歌的传世之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现代诗名著名篇解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蓝棣之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蓝棣之,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责任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中西比较意义上的现当代文学、诗歌、理论的研究与教学。本书是其解读一百一十多部(首)现代诗名篇名著的专著,收在本书里的都是一些“解诗”的文字,可以说解读的都是我国20世纪诗歌的传世之作。 内容推荐 本书所解读的现代诗名篇名著计一百一十多部(首),多为中国20世纪诗歌的传世之作。作者力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他自称很喜欢”解构“的大智慧,“先解释清楚语言文字与其书写时刻、脉络、背景的深刻的血肉关联,然后再让意义决裂,并随时间漂流。” 目录 1.徐志摩《志摩的诗》(诗集) 2.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诗集) 3.徐志摩《猛虎集》(诗集) 4.徐志摩《雪花的快乐》 5.徐志摩《沙扬娜拉》 6.徐志摩《海韵》 7.徐志摩《再别康桥》 8.闻一多《红烛》(诗集) 9.闻一多《死水》(诗集) 10.闻一多《太阳吟》 11.闻一多《忆菊》 12.闻一多《洗衣歌》 13.闻一多《死水》 14.闻一多《发现》 15.李金发《微雨》(诗集) 16.戴望舒《我底记忆》(诗集) 17.戴望舒《望舒草》(诗集) 18.戴望舒《灾难的岁月》(诗集) 19.戴望舒《雨巷》 20.戴望舒《寻梦者》 21.戴望舒《乐园乌》 22.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23.冯至《昨日之歌》(诗集) 24.冯至《十四行集》(诗集) 25.冯至《我是一条小河》 26.冯至《蚕马》 27.卞之琳《十年诗草》(诗集) 28.卞之琳《距离的组织》 29.何其芳《预言》(诗集) 30.陈敬容《新鲜的焦渴》 31.杭约赫《复活的土地》(长诗) 32.穆旦《诗八首》(组诗) 33.艾青《归来的歌》(诗集) 34.北岛《北岛诗选》(诗集) 35.蔡其矫《祈求》(诗集) 36.昌耀《昌耀抒情诗集》(诗集) 37.陈敬容《老去的是时间》(诗集) 38.杜运燮《晚稻集》(诗集) 39.傅天琳《红草莓》(诗集) 40.公刘《骆驼》(诗集) 41.顾城《黑眼睛》(诗集) 42.郭小川《郭小川诗选》(诗集) 43.海子《土地》(诗集) 44.韩作荣《裸体》(诗集) 45.贺敬之《放歌集》(诗集) 46.胡乔木《人比月光更美丽》(诗集) 47.吉狄马加《一个彝入的梦想》(诗集) 48.雷抒雁《父母之河》(诗集) 49.李季《难忘的春天》(诗集) 50.李小雨《红纱巾》(诗集) 51.李瑛《春的笑容》(诗集) 52.流沙河《流沙河诗集》(诗集) 53.刘征《春风燕语》(诗集) 54.绿原《另一支歌》(诗集) 55.骆一禾《世界的血》(诗集) 56.牛汉《温泉》(诗集) 57.邵燕祥《在远方》(诗集) 58.舒婷《双桅船》(诗集) 59.唐祈《唐祈诗选》(诗集) 60.唐浞《泪瀑》(诗集) 61.田间《田间诗选》(诗集) 62.屠岸《哑歌人的自白》(诗集) 63.闻捷《天山牧歌》(诗集) 64.晓桦《白鸽子,蓝星星》(诗集) 65.晓雪《晓雪诗选》(诗集) 66.辛笛《辛笛诗稿》(诗集) 67.叶文福《雄性的太阳》(诗集) 68.叶延滨《叶延滨诗选》(诗集) 69.伊蕾《伊蕾爱情诗》(诗集) 70.于坚《诗六十首》(诗集) 71.曾卓《老水手的歌》(诗集) 72.张志民《祖国,我对你说》(诗集) 73.郑敏《寻觅集》(诗集) 74.周涛《神山》(诗集) 75.邹荻帆《邹荻帆抒情诗》(诗集) 76.纪弦《纪弦自选集》(诗集) 77.简政珍《历史的骚味》(诗集) 78.林耀德《你不了解我的衰愁是怎样一回事》(诗集) 79.刘湛秋《无题抒情诗》(诗集) 80.罗青《捉贼记》(诗集) 81.洛夫《诗魔之歌》(诗集) 82.痖弦《痖弦诗集》(诗集) 83.余光中《余光中诗选》(诗集) 84.汪静之《过伊家门外》 85.冯雪峰《雕像》 86.冯至《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87.徐志摩《偶然》 88.钟敬文《海滨的二月》 89.黄药眠《囚徒之春》 90.陈江帆《麦酒》 91.艾青《礁石》 92.牛汉《悼念一棵枫树》 93.牛汉《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 94.牛汉《梦游》 95.杜运燮《寒山寺》 96.杜运燮《火》 97.郑敏《戴项链的女人》 98.胡乔木《怀旧(呈亡友诗人萧三同志之灵)》 99.李瑛《萤火虫》 100.邵燕祥《云南驿怀古》 101.公刘《解剖》 102.刘湛秋《没体验过那么柔软的阳光》 103.刘湛秋《大自然之恋》(第二十一首) 104.任洪渊《初雪——给ff》 105.任洪渊《船》 106.任洪渊《黄昏时候》 107.任洪渊《她,永远的十八岁》 108.韩作荣《渔女》 109.韩作荣《舞》 110.李小雨《鸽子》 111.杨榴红《白沙岛》 112.潞潞《古战场的石榴树》 113.章德益《大西北,金色的史话》 114.高伐林《燧石》 115.严力《对我来说》 116.雪迪《火焰:播种》 117.林耀德《五十年代》 118.汤潮《致李白》 试读章节 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诗集) 《翡冷翠的一夜》是1925年起3年问诗歌的结集(翡冷翠是意大利一个文化名城的意大利文音译,按英浯转泽时——一般译作佛罗伦萨)。1925年和1926年是中圈革命高涨的年代,五卅事件他错过了,可是心向往之。他说:“五卅事件发生时。我正在意大利山中”,“等到我赶回来时,设想中的激昂,义早变了明日黄花”。“三·一八”惨案他日睹了,“屠杀的事实不仪是在我住的城里发见,我有时竟觉得是我自己的灵府里的一个惨象”。为纪念“三·一八”,他写了《梅雪争春》。他有讽刺军阀战争的《大帅》和《人变兽》,还有同情农工劳苦的《“这年头活着不易”》和《庐山石工歌》。在路过西伯利亚时,为当时的苏联说了几句好话。这些都是可贵的。当然,当时的徐志摩在对待俄国革命这个问题上,思想是矛盾的。他在苏联游历后说,莫斯科“一手拿着火种,一手拿着杀人刀”。就火种说,改造社会是有希望的,对于杀人流血,他承认他不免带些旧气息,老家里还有几件东西,总觉得有些舍不得,比如个人自由。他认为莫斯科要先实现血海再实现天堂。回过头再看“亲爱的母国”,他承认是堕落得太不成话了,血海里洗澡也许是一个对症的治法;但又教训中国“一部分真有血性”的青年说,我们要救度自己,也许不免流血,但为什么我们不能发明一个新鲜的流法?他警告说,不要让外国来的野兔钻进了中山先生棺材里去。他自己的阶级立场和对十月革命的态度都从这里透露出来了。在痛苦的思想斗争面前,他对自己一剖再剖,发出绝望的呼声,但终究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翡冷翠的一夜》的序写于1927年8月。在这篇致陆小曼的献辞中,徐志摩把自己的诗作说成是“狂妄的虚潮”,而以“不能为诗人”感到“解放的快乐”,并说“我本不想成仙,蓬莱不是我的分;我只要地面,情愿安分的做人”。这时他已不再是《海韵》中自我写照那个样子,那个在海滩上高吟低唱而不怕海涛吞没的浪漫的勇士形象,已变成一个“安分守己”的庸人。上面所引“不想成仙”两句诗,在《志摩的诗》中是为“幸喜我的梦醒,上帝,我没有病,再不来对你呻吟”而发的,表现了一种瞩目现实,不尚虚幻的愿望,而序中引用这两句诗,正好是否定的。看来诗人要同自己的过去告别了。可以把这个序言看成是划开徐志摩前后期的标志。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照徐志摩的说法,是“我的生活上的又一个较大的波折的留痕”。《翡冷翠的一夜》虽然过分感伤,但那情人之间告别的痛苦是相当真实的。那样热烈的爱情的痛苦,诗人总摆脱不了。后来又写了另一种爱情:“怀抱着贞洁,惊惶的,挣出强暴的爪牙”,仿佛是陆女士遭际的写照。从爱情诗的角度说,这本诗集中的情诗是严肃的,诗人确是在以一种让人眩晕的热情追求真、善、美。诗集《翡冷翠的一夜》是献给陆小曼的“过期到一年”的“我俩结婚的一份小礼”,是“秀才人情”,是徐志摩“三年来唯一的积蓄”。长抒情诗《翡冷翠的一夜》写于1925年6月11日翡冷翠山中。过去,有的研究者误以为这首写的是徐志摩在翡山中的一次“艳遇”,那是很离谱的。实际上,这诗的抒情主人公是陆小曼,诗中的话,大体上都是陆小曼与徐志摩这次短暂分别时说的话,或者是写给徐的信中所说的话。所谓“翡冷翠的一夜”,事实上是在这一夜徐系统地回顾了陆对他的感情,并把她的情话转化为这首长篇抒情诗。这件事发生在徐志摩热烈追求陆小曼的时候。陆小曼是北平上流社会众所瞩目的著名交际花,能画能文,善歌善舞,通晓英法文字,一双眼睛有摄人魂魄的魅力。她当时已婚五年,丈夫王赓与徐志摩是朋友,当时是东北军队的参谋长。他们夫妇的感情一直不好。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热恋,遭到双方家庭的激烈反对。在这种难堪也难耐的情况下,徐志摩于1925年3月10日启程去欧洲旅行,游历了苏、法、英、意等国家。1925年9月,陆小曼电召徐志摩回国。在经过难以描述的感情折腾之后,陆小曼与王赓离婚,最终与徐志摩结婚。《翡冷翠的一夜》即写于这个过程之中,其中的好些诗句,现在都可以从《爱眉小札》中找出原话。这诗是一场生死恋的见证,热烈到以生命相许,浪漫到芸芸众生无法理解。可以说这里每一行诗都是从血里、从生命里激荡出来的。这里的爱情当然是值得赞美的,徐志摩在诗集序言里赞美陆小曼的思想本不在金珠宝石之间。这是纯洁的爱情,徐志摩在这个追求里寄托着对理想的“爱、自由、美”和“诗化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对照当今爱情、性和婚姻状况,徐、陆的生死恋是永远不可企及了。《偶然》写于1926年5月,是徐志摩与陆小曼合作的剧本《卞昆冈》中老瞎子弹三弦所唱的歌词。诗句是清爽的,表现对人生际遇的迷惘和神秘感;诗人对于值得珍视的东西的消失,显得平静和洒脱,’诗因而带有一种飘逸潇洒的美,很值得玩味。或者说它暗示了对于感情危机的态度,使得很多人从这里受到启发。 徐志摩《猛虎集》(诗集) 《猛虎集》是徐志摩自己编成的第三本诗集,也是最后一本诗集。这本诗集出版之后不久,他就因飞机事故逝世了。“猛虎”取自诗集内的一首题为《猛虎》的诗,但这首诗不是徐志摩创作的,而只是他翻译的。这首诗的作者是英国著名诗人布莱克。诗集之所以用“猛虎”命名,是因为在编诗集的1931年,徐志摩已经在渴望自己振作起来,而不能认为这本诗集真有猛虎的力和猛虎的精神。相反,《猛虎集》好些诗篇所表现的,都是人生的卑微,生活的阴暗,思想的残破,自我的苦闷,厌世的情绪。他的诗从有较多的现实内容转向更多的“微妙的灵魂的秘密”。他开始醉心于法国诗人波德莱尔那种“新的战栗”。另一方面,这本诗集继续抒写一种人道主义思想,照徐志摩的说法就是“爱”。这个“爱”字成为他抵制阶级斗争理论和左翼文学的旗帜。他还写了《秋虫》中那两行诗句:“花尽着开可结不成果,/思想被主义奸污得苦”,有人说徐志摩争的就是这点子灵魂的自由。《“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表层意思说不知道风向,深层意思是不想知道,不要知道,不趋时,不趋奉他所谓“主义与宣传”。在《拜献》、《他眼里有你》、《在不知名的道旁》这类诗中,徐志摩继续表现出人道主义的热情。无告的孤寡,宇宙间的不幸,可怜的小羔羊,新加坡衣衫褴褛的小孩,诗人向他们拜献心中的热。《猛虎集》的《献辞》,是写给林徽因女士的:“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林徽因是徐志摩在与陆小曼结婚前的女友,此时已经与梁思成结婚,所以诗人说是“无能的盼望”。尽管“无能”,却在“盼望”,这就是说他的感情此时已经转向林徽因。他的感情之所以转向,是因为他与陆小曼的婚姻出现了危机。《我等候你》一诗被陈梦家赞为徐志摩一生中最好的抒情诗,而这首诗恰恰是等候林徽因,而不是等候陆小曼的,从《猛虎集》可以看得出来,徐志摩在生命的最后两年,思想、生活和创作,都遇到极大危机,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因此,有人说他死得及时,飞机遇难是他的幸福。但这个说法是不公正的。从《猛虎集》的序言看,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严重危机,并希望出现转机;很多迹象表明,如果他不死,他将会有逐步走上一种新的生活道路的极大可能。他怀着“猛虎”的渴望:“猛虎,猛虎,火焰似的烧红/在深夜的莽丛,/何等神明的巨跟或是手/能擘画你的骇人的雄厚?”朱自清指出徐志摩最讲究用比喻,他让你觉得世界上一切都是活泼的、鲜明的。意象的活泼、流动、鲜明,是徐志摩诗的重要特色。他长于把意象与情趣溶合在一起,而且在流动中加以刻划。他诗里的意象是动的、活的、意趣横生的:“一掠颜色飞上了树”,后来又“化一朵彩云”,“它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黄鹂》)他的意象里跳动着他那活泼好动的生命。徐志摩对语言的感觉是敏锐的。他的诗的节奏感以至旋律,是内在的。他以口语入诗,却能吐出活的、干脆利落的声调。他的诗的音调,既区别于传统旧诗词的调子,也区别于当时某些新诗的平板、拖沓、松散的散文分行。徐志摩主张以作品表现“性灵”,他说:“我要的是筋骨里进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所谓性灵,是与封建社会中的叛逆性格以及近代的个性解放思潮有某种联系的一个美学范畴,它对于冲击封建文学的“文以载道”,发展艺术个性,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徐志摩性灵的核心是“真”,不婴似,小要啦伪,不要趋附潮流。他的抒情汁,是以抒写性灵为最人特色,他的爱情诗同样袒露着性灵。这诗感情真挚,风格明丽,意蕴深厚,很好地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P4-9 序言 关于我解释诗歌的方法与模式,记得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位学生对我说过几句话,我至今仍然记得。他说你讲十位诗人听过课之后就是十位不同的诗人,而有的老师无论讲多少诗人,其结果都变得像是一位诗人。我有时想,这大概就是“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区别吧。但仔细想想,也不尽然,我觉得这两个过程随时都在一个学者的头脑中进行,在不同的场合,具体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当然这也可能与学术个性有关。我通常的做法是,把学者的“自我”搁在一边,以全力去解释每一位诗人、每一诗篇的独特之处以及它是怎样建构起来的,它的文化语境,它的背景,它的特,殊故事,特殊语言与形式技巧,尽可能讲得完整一些。我承认,我发挥不够。记得章学诚对于他那个时代的风气,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征实过多,发挥过少,有如蚕食叶而不抽丝。”(章学诚遗书卷9)不过,如果我发挥多了,岂不就成了无论讲多少诗人其结果都只是一个诗人了吗?不过,我倒真愿意我这些过于“征实”的解释文字,“征实”到无一字无来历的解释文字,化作一片片的无边无际的桑叶,读者诸君假如你是蚕,请你不妨试试这些桑叶,不过,可要多抽些丝呵,而且这抽丝请不要只限于诗的范围,或止于文学艺术。那么,这本书的作用可就不能谓之小了。 收在本书里的都是一些“解诗”的文字,可以说解读的都是我国20世纪诗歌的传世之作。所解读的诗集64部,诗歌54首。文本向来是我的兴趣所在,同时我也认为诗歌文本是诗歌批评、研究与诗歌史写作的无可置疑的基础。这些解读文字大都写在80、90年代之交的那几年,都是应名诗、名篇、名作、名集、名句等“鉴赏辞典”的编者之约而撰写的,而这些名诗、名篇所建构起来的脉络,其实也可以当成诗歌史去看的,而且是更可靠的诗歌史。我几乎把迄90年代为止的现代诗歌里的代表性文本,都解读一遍了。然而在理论与写法上,我却并不赞成通常所理解的那种对于“鉴赏”的观念,也对于好些所谓鉴赏文章不屑一顾,因为它们说来说去只不过是一些隔靴搔痒的废话,对于解释的诗歌文本既无任何特别的理解,更不能说有感觉了。为了与这一类似是而非的鉴赏划清界限,我愿意把我的解读称为“阅读”。本书所解读的诗歌文本,主要是20世纪20、30、40年代,在新时期里主要是80年代的创作,因为这是我国20世纪文学的几个亮点。这些文字的写作都是十年前的事了,但我自己现在来看,仍然觉得很新鲜,并且惊讶于我下过的功夫。我写得那样认真,无疑凝结着我的心血、情感与生命体验,以及我对于艺术形式、技巧的理解。而且,我也相信,这本书也将是我的著述中最容易阅读、读者面最广的一本书,力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可以随时拿起,而且可以无论从哪一页开始阅读,是一本真正可以作为广大读者,包括白领阶层、中产阶级的床头书,一位朋友曾经说是可以躺着阅读的。 同时,我也想说,我在解释诗歌的时候,也同时对于迷惑不解的东西抱有兴趣,例如诗行中不断出现的“疑团”,它们就可能掩盖着对于解释这首诗来说是重要的东西。这样,从这里的“疑团”,就把我在解读中,长篇叙事作品时所习惯使用的“症候式分析”与分析诗歌中“迷惑不解”的诗行词句联系了起来,使二者相互沟通了。在解释诗歌时往往容易迷惑不解的,还有分析的方法,我一般不使用把内容与形式分开的“二分法”,倒是愿意像克罗齐那样,注意诗歌的“主要情感”,并以此带动对内涵、形式、技巧的分析,但看起来并不特别注意所谓形式技巧。 “解构主义”文论有一个论断:语言文字依靠其重述性而不得不与脉络、背景决裂,随时间漂流,不再属于某个书写时刻或某种印记所有。这个论点肯定是有道理的,我很喜欢“解构”的大智慧。而我的做法是:先解释清楚语言文字与其书写时刻、脉络、背景的深刻的血肉关联,然后,再让意义决裂并随时间漂流,希望读者能够注意到我的这点折衷。 2006年6月28日写于京西熙春园旧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