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创建起来的。它曾以首创了崭新的革命制度,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赫赫战功和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而驰名中外。国共两党的许多著名人物都出身于该校,本书以主要笔墨撰写了他们在黄埔军校时期的活动及其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的事迹表明:历史和人民是公正的,谁为人民做了一点好事,历史都会给予公正的评说,即使是劣迹昭著的人,只要为祖国、民族做了有益的事情,人民就不会忘记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埔军校名人传(上下)(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牧//袁伟良 |
出版社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创建起来的。它曾以首创了崭新的革命制度,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赫赫战功和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而驰名中外。国共两党的许多著名人物都出身于该校,本书以主要笔墨撰写了他们在黄埔军校时期的活动及其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的事迹表明:历史和人民是公正的,谁为人民做了一点好事,历史都会给予公正的评说,即使是劣迹昭著的人,只要为祖国、民族做了有益的事情,人民就不会忘记他。 内容推荐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创建起来的。它曾以首创了崭新的革命制度,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赫赫战功和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而驰名中外。国共两党的许多著名人物都出身于该校。他们曾团结合作,也曾分裂斗争,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埔军校人物的兴衰史,就是中国现代史的缩影。研究黄埔军校人物的历史,将有助于中国现代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目录 (上册) 校本部成员 1.孙中山 2.蒋介石 3.方鼎英 4.李济深 5.廖仲恺 6.汪精卫 7.鲍罗廷 8.巴甫洛夫 9.加伦 10.切列潘诺夫 教职员 11.于树德 12.王昆仑 13.王柏龄 14.王懋功 15.王懋廷 16.毛泽覃 17.毛简青 18.甘乃光 19.邓演达 20.叶剑英 21.包惠僧 22.卢浚泉 23.石醉六 24.成仿吾 25.阳翰笙 26.刘峙 27.刘尧宸 28.安体诚 29.许德珩 30.孙炳文 31.严重 32.杨林 33.杨嗣震 34.李达 35.李汉俊 36.李世璋 37.李宗仁 38.李青云 39.李富春 40.吴敬恒 41.何应钦 42.沈应时 43.沈雁冰 44.萧楚女 45.邵力子 46.邵元冲 47.陈诚 48.陈毅 49.陈公博 50.陈立夫 51.陈果夫 52.陈奇涵 53.陈继承 54.陈潭秋 55.张子清 56.张申府 57.张国焘 58.张治中 59.张秋人 60.茅延桢 61.季方 62.金佛庄 63.周至柔 64.周恩来 65.周佛海 66.项英 67.胡谦 68.胡公冕 69.胡汉民 70.俞飞鹏 71.俞作柏 72.郜子举 73.施存统 74.恽代英 75.夏曦 76.顾孟余 77.顾祝同 78.侯连瀛 79.聂荣臻 80.袁也烈 81.钱大钧 82.徐坚 83.徐谦 84.徐成章 85.陶希圣 86.唐星 87.唐生智 88.高语罕 89.郭俊 90.郭沫若 91.曹石泉 92.章伯钧 93.崔庸健 94.彭猗兰 95.蒋鼎文 96.鲁易 97.程潜 98.雷经天 99.蔡畅 100.谭延闿 101.缪斌 102.熊雄 103.戴季陶 学员 第一期学员 104.丁柄权 105.王尔琢 106.王叔铭 107.王泰吉 108.王逸常 109.王敬久 110.甘丽初 111.邓文仪 112.左权 113.冯达飞 114.刘云 115.刘戡 116.刘希程 117.刘永尧 118.刘畴西 119.许继慎 120.关麟征 121.牟庭芳 122.孙元良 123.孙以惊 124.杜从戎 125.杜聿明 126.李文 127.李谦 128.李之龙 129.李仙洲 130.李玉堂 131.李汉藩 132.李良荣 133.李延年 134.李铁军 135.李默庵 136.余程万 137.何绍周 138.宋希濂 139.冷欣 140.萧乾 141.萧赞育 142.陈沛 143.陈铁 144.陈赓 145.陈大庆 146.陈明仁 147.张耀明 148.范汉杰 149.罗奇 150.周士第 151.郑作民 152.郑洞国 153.赵自选 154.胡宗南 155.俞济时 156.侯镜如 157.宣侠父 158.洪剑雄 159.贺衷寒 160.桂永清 161.袁朴 162.袁守谦 163.徐向前 164.唐澍 165.曹渊 166.黄杰 167.黄.维 168.黄鳌 169.黄珍吾 170.黄梅兴 171.黄锦辉 172.阎揆要 173.梁华盛 (下册) 174.董钊 175.董朗 176.蒋先云 177.蒋孝先 178.彭干臣 179.彭杰如 180.彭明治 181.曾扩情 182.蔡升熙 183.蔡炳炎 184.廖运泽 185.潘佑强 186.霍揆彰 187.酆悌 第二期学员 188.王一飞 189.方天 190.古宜权 191.卢德铭 192.刘世焱 193.李士珍 194.李劳工 195.吴继光 196.邱清泉 197.余洒度 198.肖人鹊 199.陈恭 200.罗历戎 201.周逸群 202.郑介民 203.胡靖安 204.姚中英 205.聂绀弩 206.覃异之 207.葛武綮 第三期学员 208.王竣 209.王润波 210.王耀武 211.毛邦初 212.方先觉 213.石觉 214.刘安祺 215.刘宗宽 216.刘秉哲 217.朱赤 218.朱云卿 219.李天霞 220.吴光浩 221.宋时轮 222.陈素农 223.陈颐鼎 224.张本禹 225.张辅邦 226.易安华 227.周复 228.胡义宾 229.段霖茂 230.姜镜堂 231.唐绍尧 232.高致嵩 233.黄淑 234.常乾坤 235.康泽 236.熊绶春 237.熊受暄 238.戴安澜 第四期学员 239.王世英 240.叶镛 241.刘玉章 242.刘志丹 243.伍中豪 244.杨杰 245.李弥 246.李天柱 247.李友梅 248.李运昌 249.李鸣岐 250.李鸣珂 251.李逸民 252.邹琦 253.何昆 254.何浩若 255.萧克 256.肖芳 257.陆更夫 258.陈毅安 259.张云川 260.张灵甫 261.林彪 262.林伟俦 263.罗列 264.罗芳珪 265.官惠民 266.季步高 267.胡琏 268.胡长青 269.段德昌 270.恽雨棠 271.洪水 272.袁国平 273.倪志亮 274.唐天际 275.唐生明 276.高吉人 277.高魁元 278.郭化若 279.梁伯隆 280.谢晋元 281.曾中生 282.赖传湘 283.彭士量 284.阙汉骞 285.廖运升 286.滕杰 287.潘朔端 第五期学员 288.王良 289.王剑岳 290.吕旃蒙 291.刘眉生 292.许光达 293.杨至成 294.杨家骝 295.陈文杞 296.陈克非 297.张宗逊 298.郑庭笈 299.赵尚志 300.陶铸 301.唐守治 302.郭汝瑰 303.梁希贤 304.彭孟缉 305.廖运周 306.谭希林 307.潘忠汝 第六期学员 308.王诤 309.毛正初 310.孙明瑾 311.肖作霖 312.赵鎛 313.姚子青 314.唐纵 315.郭天民 316.戴笠 高级班及各分校学员 317.黄公略 318.曾泽生 319.毛人凤 320.蒋志英 321.廖耀湘 322.邓萍 323.刘型 324.危拱之 325.李超时 326.宋绮云 327.陈伯钧 328.张友清 329.张赤男 330.张瑞华 331.罗瑞卿 332.周维炯 333.赵一曼 334.钟复光 335.胡筠 336.胡兰畦 337.段玉林 338.徐彦刚 339.陶桓馥 340.黄杰 341.彭文 342.程子华 343.谢冰莹 344.曾宪植 345.游曦 346.漆德玮 347.臧克家 附录 一、本书黄埔军校名人一览表 二、本书未撰的部分黄埔军校名人一览表 三、本书人名笔画索引 试读章节 1917年10月俄国革命的春雷,震撼了整个世界。正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人,不约而同地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了东欧。孙中山经受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听到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十分兴奋。他同情和欢迎十月革命,开始向俄国寻求推动中国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力量。1918年5月,正当各国反动派疯狂攻击列宁领导的年轻的苏维埃政权的时候,孙中山在上海向列宁和苏维埃政权拍发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电,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革命,表示“十分钦佩”,并希望“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1919年,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我国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从此,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五四运动后,孙中山重新振奋起来,同年10月,他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准备以这个党继续领导革命。 1920年6月,孙中山派朱执信和廖仲恺到漳州,敦促陈炯明率部返粤驱逐桂系军阀。11月下旬,粤军攻克广州,孙中山旋即离开上海再到广州,重组军政府。次年10月15日,他出巡广西,准备北伐。12月4日,抵达桂林,成立了北伐军大本营,“以成戡乱之功,完护法之愿”。但就在这时,留守广东的陈炯明,为了保全实力,巩固个人的权力和地盘,大谈“联省自治”,反对选举总统,反对组织革命政府,反对北伐,对孙中山批发各部的饷弹,或概不发给,或只给少数,致使北伐军无法前进。 正当孙中山再次遭受军阀挟制,进退两难之时,国际共产党人和中国共产党人,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P6 序言 1924年春,由国共两党合作创建的黄埔军校,是我国第一所新型的军事干部学校,距今已70多年了。为适应党的改革开放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政策主张,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埔军校名人传》一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地记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著名师生从军从政及其他重大活动的专题书,影响深远,意义非浅。 黄埔军校创立之初,中国大地正处在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的铁蹄之下。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势力,仅据广东一隅之地,还常常受到陈炯明及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威胁。黄埔军校的教学器材用品、军械、粮饷以及各种办学经费,都受到他们严重的扼制,其艰险和困难程度是可以想见的。但是,由于国共两党同志的共同奋斗,由于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和苏联的帮助,黄埔军校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越办越好。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共办了6期,培养出各类人才20000多人。这些用新的军事科学和革命思想武装起来的黄埔健儿一登上历史舞台,便摧坚斩锐,所向披靡。在平定商团、陈炯明及杨刘反革命叛乱、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在消灭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的北伐战争中,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然而,历史走过了它漫长而坎坷的道路。在70多年中,国共两党曾经有过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又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两次全国规模的内战。两次合作,取得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给国家创立了光明前途,带来了兴旺发达;两次分裂,给民族带来了灾难和贫苦。黄埔师生亦曾同窗研读,并肩战斗,也曾由友为敌,由敌为友。历史证明,只有国共合作,黄埔师生才能对人民对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年黄埔军校师生,有些人光荣地牺牲了,有些人继续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民主革命,有些人进一步成为共产主义者,也有些人后来离开了革命。《黄埔军校名人传》以主要笔墨撰写了他们在黄埔军校时期的活动及其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的事迹表明:历史和人民是公正的,谁为人民做了一点好事,历史都会给予公正的评说,即使是劣迹昭著的人,只要为祖国、民族做了有益的事情,人民就不会忘记他。他们当年为革命牺牲奋斗的精神,将永远为后人所传颂。 而今,我们处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儿女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国家尚未完全统一,海峡两岸还处在分裂的状态中。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多次发出呼吁,邓小平、胡耀邦、叶剑英、邓颖超等多次发表讲话和谈话,明确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尤其是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春节前夕发表重要讲话《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提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这是在新形势下解决台湾问题的极为重要、极其务实的政策主张,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和诚意。我们希望海峡两岸及在海外生活的黄埔师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抛弃历史上形成的恩恩怨怨,继承孙中山先生“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志和“亲爱精诚”的黄埔校训,为祖国的统一、富强而共同奋斗。中华民族现代发展进程中这光辉灿烂的一天,一定会到来。 1995年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