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中国的民俗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本书是一部中国民俗的精要,从民居、古城到器皿、服饰,从出生礼仪到节日庆典,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无不显示着其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民俗礼仪对联大全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马银春 |
出版社 | 中国三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中国的民俗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本书是一部中国民俗的精要,从民居、古城到器皿、服饰,从出生礼仪到节日庆典,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无不显示着其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内容推荐 全国各族人民的民俗礼仪文化,正如一根长长的丝线,把人的肉体生命、观念(文化)生命的各个阶段连串起来,从而使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伟大之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国文化传统本身就蕴涵着一种创新精神,我们并不缺乏创新的传统和动力。 不了解雅文化和俗文化及其关系,便不能全面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及其发展演变之规律;不了解民俗文化的艺术规律,便没有资格对民俗文化的审美特征及发展趋向作出判断。 民俗文化本身特有的生命力,同俗文化艺术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愈增其美、愈发荣光的全部原因。 “俗文化“带来了新鲜的泥土芬芳和浩瀚大地的广博,“雅文化”则“形而上”地为我们筑造一片自成体系的知识天空。 目录 第一章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第一节 农历传统节日——春节 一、春节的由来 二、传统春节的习俗和传说 第二节 全国各大城市的春节风俗 第三节 少数民族怎么过春节 第四节 端午节的传说 一、美丽的传说 二、端午别称知多少 三、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第五节 踏青扫墓的清明节 一、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二、清明节的习俗 第六节 其他传统节日 一、七夕节l 二、中元节, 三、中秋节 四、重阳节 五、腊八节 六、冬至 第二章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风情 ——漫谈中华各民族的民俗民风 第一节 西部地区的民俗风情 第二节 北方地区的民俗风情 第三节 南方地区的民俗风情 第三章 婚俗漫谈 第一节 有趣的婚俗 一、最奇特的婚俗一抢亲 二、汉族婚姻风俗——回门 三、彝族泼水迎亲 四、先“嫁”后“娶”的婚俗 五、“从歌堂”及“打亲 第二节 民俗有融合,婚俗有风情 ——少数民族婚俗种种 第四章 中国食俗大观 第一节 我国古代十大名厨 第二节 中国各大城市特色小吃 第三节 少数民族的饮酒风俗. 第五章 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第一节 礼多人怪的礼仪 一、藏区的绝对禁忌 二、侗族对罢山歌开路迎宾 三、客家的“崇九”风俗 四、满周岁的“抓周儿”风俗 五、蒙古族独特方式呈真情 六、达斡尔族礼仪传统源远流长 七、苗族“以心换心”交朋友 八、热情的维吾尔待客礼 九、天祝藏族的白色崇拜 十、土家族的迎宾礼 十一、瑶族香茶药浴宴宾客 十二、裕固族双杯美酒敬贵宾 十三、中国奇特的跪拜礼 十四、中国情人节习俗 第二节 美丽动人的传说 一、“踢乌兰”的传说 二、藏族笛子的由来 三、傣族赛龙舟的由来 四、丢花包 五、冬不拉的传说 六、满族冰滑子的由来 七、蒙古族马头琴的来历 八、苗族划龙船的来历 九、畲族打尺寸的故事 十、畲族的盘瓠图腾崇拜 十一、耍狮子的来历 十二、羊眼包子的来历 十三、瑶族长鼓舞的来历 十四、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 第三节 中国民间的财神信仰 一、有关财神的传说 二、中国民间的财神信仰 三、赵公明——专管人间财富之神 四、比干——公正无心的纣王叔 五、范蠡——生财有道的陶朱公 六、关羽——忠诚信义为本的关公 第四节 展现中华民族的国粹 一、中华吉祥画与传说 二、老北京民间绝活:吆喝 第六章 中国生肖文化与民俗历法 第一节 十二生肖的来源 第二节 十二生肖在中华民俗中的作用 第三节 闲话“本命年” 第四节 十二生肖的文化象征 一、鼠的文化象征意义 二、牛话牛说,牛字牛词 三、情趣洋溢的虎的谚语 四、兔文化趣谈 五、龙的象征意义 六、蛇的象征意义 七、马的象征意义 八、妙用“羊”语 九、望猴生义 十、鸡的象征意义 十一、狗的象征意义 十二、猪的象征意义 第五节 鸡为何是五德之禽 第六节 龙起源的种种说法 一、龙的原型为蛇说 二、龙的原型为鳄鱼说 三、龙原型的其他说法 第七节 与公历同步的民俗历法 一、夏历(农历)__一阴阳规范历 二、农历闰月的计算方法 三、公历和农历之间的转换 四、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 五、立春风俗 第七章 中国民俗工艺与民俗建筑 第一节 民俗的奇葩——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 一、“泥人张”与惠山泥人 二、北京皮影, 三、冰灯史话 四、大理草编 五、风筝的起源 六、佛山灯色扎作艺术 七、精致的瑶族马尾帽 八、面塑艺术 九、民族扎染工艺 十、木版年画 十一、平遥推光漆器 十二、泉州提线木偶 十三、唐三彩 十四、天津杨柳青年画 十五、蔚县剪纸 十六、西湖竹骨绸伞 十七、中国刺绣 十八、中国毛笔 十九、最理想的饮茶器具——紫砂壶 第二节 色彩斑斓的中国民俗建筑 一、北国冰雪建筑文化 二、藏式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 三、潮汕传统民居 四、侗族风雨桥 五、哈尼族蘑菇房 六、海南传统民居 七、胡同里的皇都遗韵——北京四合院 八、江南水乡 九、静悄悄的团山村 十、蒙古包后的木杆 十一、苗族吊脚楼, 十二、南方自由式民居 十三、羌族的碉楼 十四、上海的民居最风情 十五、神奇的客家土楼 十六、四合院的影壁 十七、桃花源里人家——馓州古民居 十八、走进傣家竹楼 第八章 对联大观园 第一节 趣联漫话 一、对联简史 二、名士联话趣闻 三、妙联点评 四、春联漫谈 第二节 对联欣赏 一、趣联 二、春联欣赏 三、婚联 四、寿联 五、挽联, 六、中堂联 七、集句联 八、白话联 九、长绝联欣赏 十、无对联欣赏 十一、古今名人名联欣赏 十二、名胜对联欣赏 试读章节 在古代,过年的时间并不一致。直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才把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把阳历(又称“公历”)一月一日称为“新年”,一九四九年进而把“新年”改称为“元旦”。 二、传统春节的习俗和传说 进入腊月后,天寒地冻,农活较闲,人们有了较充裕的时间,可以开展各种喜庆活动,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届时,市场上年货充盈,卖年画、窗花、鞭炮、灯笼、脸谱、春联以及节日食品用品等,人们摩肩接踵,货摊一个挨一个,讨买叫卖,热闹非凡。 在几千年形成的节日习俗中,像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已经逐渐被淘汰。其他像贴春联、挂年画、贴剪纸等习俗延续至今,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息。 1.贴春联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对子”等,是春节时贴在门上或楹柱上的吉祥语,由上联、下联和横披组成,它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无不贴春联庆贺。鲜红的春联,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点缀出一派盎然春色。 春联起源于“桃符”。最初是用桃木雕刻出“神荼”、“郁垒”这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用来镇妖避邪。后来,大概由于雕刻神像太费时,就用两块木板,画上神像来代替,叫做“桃板”。再以后进一步简化,只在桃板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往门上一挂就完事,这叫做“桃符”。这种春节挂“桃符”的习俗从战国延续到唐代。到了五代,桃符上才出现联语,代替原来的“神荼”、“郁垒”的字样。 桃符改称为“春联”和用红纸写春联,都是开始于明代。因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春联,所以他大力提倡,及后春节贴春联便成为一种风俗,流传至今。 2.贴年画 按照中国古老的风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精心美化自己的住舍,人们在屋内墙壁上贴崭新的年画,给人以春意融融、喜气洋洋的感觉。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它是伴随春庆祈年和驱凶避邪的活动而产生的。年画起源于门画,与桃符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门画最初的题法是门神,据南朝《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缯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众所周知,世界上本来就没鬼,然而人们通过年画来祈求全家平安吉利的愿望却是可以理解的。 3.放鞭炮、燃焰火 春节期间,无论是繁华的城镇,还是偏僻的乡村,“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给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放鞭炮庆贺春节,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鞭炮起源于“庭燎”。所谓“庭燎”就是用竹子做成的火把,由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就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古人称之为“爆竹”。起初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逐山臊恶鬼的。后来,人们为了过一个平安年,便于“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燃放爆竹,以避山臊恶鬼,称为“平安爆竹”。 4.吃的习俗 初一破晓,北方人家家户户吃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枣子和栗子等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吃到硬币的人,象征新年发财;吃到糖的人表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征健康长寿等。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粘面做成粘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年糕也是汉族过新年的必备食物。做年糕的谷物有多种,各地作法不尽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粘糕最为著名。北方则吃白糕或黄米年糕,西南少数民族习惯吃糯米粑粑。 春节吃的食物大部分是节前准备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馒头。南方是头几天淘米,名叫“万年粮米”,意思是年年有余粮。 P4-5 序言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中国曾被视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只要读一点历史,就可以知道我们祖先在3000年前所达到的高度文明: 父母给长到20岁的男孩子举行冠礼,给15岁的女孩子举行笄礼,取表字,告诉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开始担当成人的职责;用六道仪节完成婚礼;士人之间有专门的士相见礼,以此表达友情的高洁非功利;为表达尊贤敬老,举行乡饮酒礼;置聘礼以教诸侯相接敬让;国际交往时列国使节吟诵《诗经》,以表达各自对对方国家的礼节的尊重。这在《左传》中连篇累牍;我们的祖先在歌舞之中进行射箭比赛,即乡射礼和大射礼,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指的就是从射礼的竞技表象中挖掘礼让虔敬之义;如此等等。 《礼记·曲礼》中也记载了大量古代礼仪。以饮食的仪容为例,食礼告诫人们吃饭时不要把饭窝成一团搁在碗里,喝汤的时候别让汤倾流不止,咀嚼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不要把咬过的鱼肉放回食盘,不要当众剔牙等等。正是这种观念,我们的祖先之国才被称作礼仪之邦! 如今,面对公民社会的兴起,我们必须考虑重建现代礼仪,这种重建不是食古不化地套用,也不是食洋不化地照抄。从重建礼仪的思路上说,由于文明的标准往往随时代而变,作为其承载者的礼仪也就因此变迁。我们要研究传统礼仪和外国合乎国情的礼仪如何创造性转化,还要细致地把握这些礼仪如何与民俗融合,不仅如此,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礼仪恰恰可能从民俗中再生才最具生命力。 梁实秋先生曾说过:“礼,除非是太不合理,总是比没有礼好。”极端压抑个性、践踏自由、摧残尊严的礼仪并不能代表礼仪的真精神——即使在古代也是政治生活不正常所致,必须摒弃。 可以断言,公民社会不是一群没有尊严、没有教养的乌合之众能够建立的。现代礼仪就是公民社会的教养,今日国人可能看不到结果,但可以让它开始。 我们身边的民俗文化从来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发展到今天,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如果你想了解各地各民族风土民情的细微末节,您可以浏览本书,这里将为你展示民俗文化的大千世界,也将带你览奇探胜,从而使你兴味无穷。 另外,本书还特别选取了大量的古今名人的传统对联,它们包括通用联、婚联、寿联、挽联和趣联;特别是还列举了社会上各方面的行业用联50余种,以飨读者。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正在中国升温,我们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忘掉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更不能忘掉那些精彩的文化内容——这就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主旨。我们也真心希望通过这本书能给每一位读者带来收益,增进了解中国的文化宝藏。 编者 2005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礼仪越周到,越保险。 ——英·卡莱尔 世界上最廉价,而且能得到最大收益的一项特质,就是礼节。 ——拿破化·希尔 礼貌像只气垫,里面可能什么也没有,但是却能奇妙地减少颠簸。 ——美·约翰逊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亘古未绝的历史脚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