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表明:奇丽弘深的长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她和黄河文化南北交会,澎湃激荡,形成奔涌不息的中华文化之巨流,汇入古代世界文明的海洋。
本书是《长江文化研究文库》中的一册,主要是对长江流域民族格局的变迁进行全方位地探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长江流域民族格局的变迁/民族宗教系列/长江文化研究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正明 |
出版社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表明:奇丽弘深的长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她和黄河文化南北交会,澎湃激荡,形成奔涌不息的中华文化之巨流,汇入古代世界文明的海洋。 本书是《长江文化研究文库》中的一册,主要是对长江流域民族格局的变迁进行全方位地探究。 内容推荐 本书从远古时期长江初民的踪迹、先秦时期长江民族的浮沉,到五代两宋时期安定多、动乱少的局面、元明两代的土司制度,以及清代土司制度的东废西存,对长江流域民族格局的变迁进行了全方位地探究。 目录 总序 导论 第一章 远古——长江初民的踪迹 第一节 古籍、古歌所能提供的传说 第二节 考古发现所能提供的实证 第三节 原始时代长江流域民族格局综述 第二章 先秦——长江民族的浮沉 第一节 长江民族走向文明的艰难历程 第二节 周代楚、吴、越的竞起争雄 第三节 周代的巴、蜀和西南徼外诸夷 第三章 秦汉——繁简渐因高低而异 第一节 种落纷繁的西南夷 第二节 原居蜀人与山居巴人的不同命运 第三节 中南的蛮和东南的越 第四章 从汉亡到隋兴——分裂·动乱·流徙 第一节 西南的大动乱与大流徙 第二节 跨西南、中南的巴裔蛮族的扩散 第三节 南朝的槃瓠诸蛮、山越和傒人 第五章 唐代——西雨东晴 第一节 吐蕃和南诏的崛起 第二节 獠人,巴人,莫徭 第六章 五代两宋——安定多,动乱少 第一节 云南的王国和蛮族 第二节 川西、川北、川南诸蛮 第三节 巴裔蛮族和荆湖其他蛮族 第七章 元、明两代——在土司制度下 第一节 元代的土司制度与少数民族 第二节 明代的土司制度与少数民族 第八章 清代——土司制度东废西存 第一节 改土归流之议 第二节 土司制度或废或存 试读章节 《史记·五帝本纪》以黄河流域为本,以长江流域为末。其中历述古帝,自黄帝始,黄帝就是黄河流域的。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阪泉和涿鹿都在黄河下游。 据说,黄帝正妃嫘祖生二子,长子玄嚣“降居江水”,次子昌意“降居若水”,似乎都定居在长江流域了。可是,昌意子高阳继黄帝立,是为帝颛顼;玄嚣孙高辛继颛顼立,是为帝喾。显然,即使“降居”属实,最终两家还是都回到黄河流域去了。帝喾死,子放勋立,是为帝尧;帝尧死,黄帝八世孙重华立,是为帝舜。尧和舜都是北方人,是从来没有疑问的。帝尧晚年,“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当时还是帝尧之臣的舜“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这是一个近似神话的传说。要把强大的三苗从江淮、荆州迁到河西走廊的西头去,即使让现在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去办,也将束手无策,何况还在原始社会中呢?假如只是把个别被俘的三苗酋豪及其家人押解到中原的西边去,那倒是可能的。舜还“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欢兜,相传曾为帝尧之臣,其人凶顽。帝舜晚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如上所述,长江流域只是古帝的偶而征讨之地,偶而巡狩之地,子孙偶而降居之地,以及凶顽偶而流窜之地,如此而已。 当时长江流域的原始民族,《史记·五帝本纪》所讲到的只有“三苗”。三苗在“江淮、荆州”,有吴起的话作佐证。《战国策·魏策一》记吴起说:“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彭蠡即今鄱阳湖,洞庭即今洞庭湖,文山似即江西吉水县东南的文山,而衡山应即今安徽霍山县南古称“衡山”的天柱山。西汉的南岳,正是天柱山。 蚩尤,按照《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似乎属于东部的原始民族,族号不明。其实,蚩尤属于南方的原始民族。《国语·楚语下》记观射父说:“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关于少昊,权威的说法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记郯子答昭子问,其文曰:“我高祖少嗥(按,“少嗥”即“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郯国虽小,郯子的学问却够大的。“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官学在四夷。”犹信。”’有些学者认为观射父的话表明九黎属于少昊集团,可是,这样的理解与观射父的本意不合。在观射父的话里,九黎与少吴是对立的,正像后来三苗与颛顼也是对立的。为《国语》作注的韦昭是明白的,他说:“少昊,黄帝之子金天氏也。九黎,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三苗,九黎之后。”既然三苗是南方的原始民族,那么,三苗的先民九黎,连同蚩尤在内,就一定也是南方的原始民族了。至于蚩尤与黄帝决战的地方在黄河下游,假如传说不误,就一定是蚩尤率部北征所至之地。 如上所述,五帝时期北方人士所知道的南方族类,起初是九黎,后来是三苗,蚩尤是九黎的酋帅,三苗是九黎的遗裔。既然三苗在长江中游,那么,九黎应该也在长江中游。九黎的“九”,一如三苗的“三”,都表示种落纷繁,不能理解为九黎是“黎氏九人”,三苗是苗民三部。据《述异记》说,“蚩尤兄弟七十二人”;据《龙鱼河图》说,“蚩尤兄弟八十一人”。所谓“七十二人”和“八十一人”,都是极言其多,达到九的八倍乃至九倍了,并非实数。 P10-11 序言 长期以来,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未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已有的中国历史文化著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似乎形成了一种定势,认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摇篮”,即黄河中心论或中原中心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引起众多学者对长江流域各地区文化形态研究的重视和参与,学界对巴、蜀、楚、吴、越文化及徽州、湖湘、岭南、海派等亚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著述,形成了研究长江文化的热潮。 1993年,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参观荆州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后,受到震动,撰写了题为《中国古史应当重写》的文章,指出:长江流域古文化,至少可与同期的黄河文化并驾齐驱。1997年,他再撰《中国历史必须重写》,重申应将这一观点贯穿于中国通史的研究。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表明:奇丽弘深的长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她和黄河文化南北交会,澎湃激荡,形成奔涌不息的中华文化之巨流,汇入古代世界文明的海洋。 长江文化研究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缘由。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资料,作为亚洲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9%,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3%,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0%,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占全国的30%以上。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心向内地转移以及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1995年8月在武汉举行的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把多学科、多层面、全方位研究长江文化提上了议事日程。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离开了长江文化,就没有中华文化;全面深入地研究长江文化,不仅有利于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而且对于从整体上认识长江流域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及其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乃至环太平洋地区的交流,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速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长江经济文化带的生成与发育,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实践价值。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初步酝酿的基础上,1998年12月,经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文化研究中心策划,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决定由湖北教育出版社组织实施,编辑出版《长江文化研究文库》。季羡林先生欣然应允担任总主编,并亲自为《文库》撰写了“总序”;十多位著名学者应聘担任《文库》副总主编;海内外近两百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文库》的撰写工作。这一工程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其研究成果对长江文化研究的深入展开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六年来,经过全体作者和编辑出版人员的努力,七大系列,五十余种,图文并茂,洋洋二千余万字的《长江文化研究文库》杀青付梓了。欣喜之余,我们也不无遗憾。《文库》原定六十多种,由于种种原因,其中十几种未能按计划推出。在《文库》出版之际,我们期待着海内外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更期盼着长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出现新的繁荣。 《长江文化研究文库》 编辑出版委员会 2004年6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