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维纳斯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却又最难懂的思想家之一,本书作者追溯了列维纳斯一生的思想历程,解析了他思想中的一些最核心概念:他性,他者,面孔,无限……介绍了这位思想家所处的哲学语境,以及他的著作对当代思想家们的影响。
作者重审了列维纳斯与存在论的复杂联系,以及他是如何试图通过越来越支离破碎的文本来克服对存在论的依赖,并试图以一种他人伦理学来取代存在论的基础性地位。
最后,作者还探讨了列维纳斯关于犹太教的宗教思想,并指出它们与其哲学思想所具有的内在联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列维纳斯(汉译精品思想人文)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英)柯林·戴维斯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列维纳斯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却又最难懂的思想家之一,本书作者追溯了列维纳斯一生的思想历程,解析了他思想中的一些最核心概念:他性,他者,面孔,无限……介绍了这位思想家所处的哲学语境,以及他的著作对当代思想家们的影响。 作者重审了列维纳斯与存在论的复杂联系,以及他是如何试图通过越来越支离破碎的文本来克服对存在论的依赖,并试图以一种他人伦理学来取代存在论的基础性地位。 最后,作者还探讨了列维纳斯关于犹太教的宗教思想,并指出它们与其哲学思想所具有的内在联系。 内容推荐 死的这种临近表明我们处在与某种绝对他异的事情的关系之中,这种绝对他异的事情不是把他性看作我们可以通过享受加以吸收的种暂时的规定,而是看作某种其实存乃是由他性所造就的东西。因此死并没有证实我的孤独,而是打破了我的孤独。 在享受中我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作为不涉及他者的自我主义者,我孤身自处却并不孤独,这是一种纯洁的自我主义和孤身自处。 面孔作为面孔的灵显开启了人性。赤裸的面孔作为面孔向我表现出贫穷者和陌生者的穷困;但是这种对我的权力提出诉求并对我说话的贫穷和放逐,并没有把它们自己当然地交付给这些权力,它们仍然是面孔的表情。贫穷者(陌生人)把他自己呈现为个平等者。他在这种本质的贫穷中的平等性就在于提及出现在遭遇中的这个“第三方”,他者早就在为这个处于贫困中的第三方效劳。 后现代心灵意识到的是,人类和社会生活中有些、口_题是没有好的解决的,扭曲的轨道没有办法拉直,矛盾不只是有待纠正的语言错误,怀疑无法从实存中驱除,没有任何理性开出的药方能够平息(更不要说治愈)道德的痛苦。后现代心灵不再期望找到无所不包的、总体的、终极的生活公式——其中没有含混性、风险、危险和错误——同时也深深地怀疑任何这样的允诺。后现代心灵认同这样的观点人类只能生活在现世糟糕的困境中。 目录 致谢 1 列维纳斯著作简称 1 导言 1 一 现象学 7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 8 现象学之外 18 遭遇他者 26 二 同者与他者:《总体与无限》 37 导言 37 主体性与他性 42 伦理学 51 文本性 59 三 伦理语言:《别于存在或本质之外》 69 德里达与列维纳斯 69 别于存在或本质之外 75 说和所说 80 社会与正义 86 哲学之谜 92 四 宗教 101 神学 103 犹太教 109 塔木德经 116 五 列维纳斯和他的读者 130 列维纳斯和当代哲学 132 阅读问题 139 读者 1146 结论 153 注释 157 参考文献 173 术语及译名对照表 185 试读章节 五 列维纳斯和他的读者 介绍伦理学的著作不涉及列维纳斯,这在英语世界并不罕见;可是在法国,他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伦理思想家。也许很容易用人们经常提到的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之间的区别来解释这种差异。根据这种区别,法国哲学家因为不相同的兴趣、风格和假设而远离他们的英语同侪。不过,尽管对列维纳斯的著作有着广泛的尊重,在他的大部分哲学生涯中,他却一直处在法国哲学的主流之外。按照法国人对战后法国哲学的理解,似乎无法定位他和同代人的关系。文森特·迪康贝的《同者与他者》是有心为英语读者而写的,书名中所用的两个术语被认为是1933年以来法国思想的核心,而且与列维纳斯的关联如今看起来应该很明显;但是迪康贝在这本书里没有提到列维纳斯,而是集中关注让一保罗·萨特、毛里斯·梅洛一庞蒂,米歇尔·福柯、路易·阿尔杜塞、雅克·德里达、吉尔·德勒兹和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68年的思想》一书描述了60年代和70年代法国思想的方方面面,在其第一段里,卢克·费里和阿兰·雷诺特别把列维纳斯(以及保罗·利科)排除在他们的讨论之外,而选择直接向法国知识界更有魅力的人物开火:福柯、德里达、皮埃尔·布迪厄和雅克·拉康。1987年出版了众多法国和英语哲学家在伦敦所做的有关当代法国哲学的系列讲座,其中列维纳斯仅仅被提到了一次,再就是涉及了德里达在《书写与差异》中论述他的文章。 列维纳斯既难以被置于伦理学的一般领域,也难以被置于现代法国哲学的更局部领域。难就难在无法把他的著作纳入任何一个可以确认的学派或思想体系。在上一段所提到的那个系列讲座中,帕斯卡·恩格尔,这位因身在法国而处境不易的分析哲学家,对比了分析哲学家的典型态度同他所说的法国哲学家“广泛持有的信念”:对前者来说,哲学是一种服从于讨论和论证的共同事业,对后者来说,它则是孤独的;对分析哲学家来说,在哲学之中可以有进步,对法国思想家来说,真理和客观性是值得怀疑的价值,论证更多是涉及修辞和口才而不是逻辑和真理,所以不要指望有什么最终的一致;对分析哲学家来说,好的哲学可能是沉闷的、专业化的和技术性的,法国哲学家则赞美天才、思想的巨人,他们更像艺术家而不是专家。这一描述尽管带有讽刺性(恩格尔否认),但确实窥见了法国哲学实践所包含的态度。但无论你多么有想像力,都无法说列维纳斯是一位分析哲学家,也难以把他等同于法国思想家的立场:他不信任修辞,并保有哲学真理的概念;他乐于承认思想负债,并寻求修正重要哲学前辈著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似乎在哲学中进步确有可能;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德里达发表评论其著作的第一篇文章后,他对批评做出回应,并试图据此重新思考自己的立场。 在法国,列维纳斯的重要文本都可以买到比较便宜的平装本,但我怀疑买的人多读的人少。他的著作的重要性不难得到承认,尽管它们的意义仍然不清楚。用一位评论者的话来说,他的思想“太好也太不为人知,太过经常地被图式化也太少被适当地理解”。正如前面各章所表明的,如果阅读列维纳斯会在最基本的层面上造成困难,那么在他的哲学语境中解释他的奇怪立场也同样要冒险。在本章里我将试图表明,这种奇怪的立场是如何通过其著作和核心观念中那种近乎难以捉摸的复杂性,通过它由此而给予读者的解读和误读空间,而得以保持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了我所说的列维纳斯效果:列维纳斯文本的艰深允许评论者在它们之中找到自身兴趣和态度的反映。 列维纳斯和当代哲学 迪康贝的《同者与他者》分析了1933至1978年间法国哲学的发展。这一时期始于亚历山大·科耶夫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讲座,这些讲座影响极大,因出席聆听的法国知识人物之多而著称:萨特,梅洛一庞蒂,拉康,乔治·巴塔耶,雷蒙·阿隆,皮埃尔·克洛索夫斯基和安德烈·布勒东。科耶夫对黑格尔的解释标志着“辩证法”一词意义的一个转移:它从一种基于表象或词语游戏的贬义性哲学,变成了一个声名赫赫的工具,借助它,同者和他者之间的对立在走向总体化的运动中不断被克服。同者和他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被置于(并将被保持在)哲学争论的中心,尽管辩证总体化的遭际时好时坏。科耶夫的听众被称为“三H一代”,这是因为他们的主要哲学权威是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迪康贝的叙述中,三H一代在50年代和60年代将被三位“maitres du soupcon”(怀疑大师)的一代所取代,这三位怀疑大师是马克思、弗洛伊德和尼采。对这个时代年轻的思想家们来说,总体化的计划,对存在或意识的超验结构的描述,让位于对总体的不信任和对主体性的颠覆。 《同者与他者》之所以略而不论列维纳斯,也许是因为他太不适合迪康贝的叙述。列维纳斯生于1916年,晚萨特一年而早梅洛一庞蒂两年,而且毫无疑问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最早的法国阐释者之一,他肯定属于三H一代。在其整个生涯中,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在较低程度上)黑格尔始终都是列维纳斯写作的参照点,尽管他与他们有分歧。按迪康贝的说法,“在[1960年]之后坚持求助于三H或他们之中一人的那些人,将是首先承认他们的立场不占支配地位者。不仅如此,这个事实要求他们在讨论中通过预期可能以新三位一体的名义向他们提出的反对,而考虑到共同的意见(do)(a)。”列维纳斯完全不是这样。在60年代及以后,他没有因其忠诚的过时而做出任何让步。在《总体与无限》(出版于1961年)的序言中,列维纳斯承认他受惠于胡塞尔,却没有提到马克思、尼采或弗洛伊德。在迪康贝看来,三H的拥护者是总体的未经重构的捍卫者,在一种辩证运动中把同者和他者带向绝对知识;但在《总体与无限》中,列维纳斯公开地拒绝这种总体化。列维纳斯属于三H一代,但他没有显示出这批人的确定特征。 P130-133 序言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的思想为一种简单而又影响深远的观念所支配:西方哲学始终在实行对他者的压制。列维纳斯在其六十多年的著述生涯中探索了这一观念。他1906年出生于立陶宛,1923年移居法国,1928和1929年间在德国师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1930年以法语出版了论述胡塞尔的第一部作品:《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直观理论》。1961年,随着《总体与无限》一书的出版,他作为法国主要哲学家之一的地位得以确立。在其数量可观的著作中,他寻求以各种不同的角度阐明与他者关系的伦理本性。列维纳斯于1995年去世。 在其学术生涯的早期,列维纳斯是德国现象学在法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宣扬者之一。当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在法国大体上还不为人知的时候,他就开始了有关他们的撰述;在使现象学对战后法国哲学,尤其是对让一保罗·萨特和毛里斯·梅洛一庞蒂的存在主义产生关键性影响上,列维纳斯功不可没。不过,当列维纳斯日益明显地表现出对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的不满时,他就开始了哲学生涯最重要的阶段。早在1934年,列维纳斯的文章《关于希特勒主义哲学的思考》(后收入《历史的意外》)就表明了他对于哲学的伦理维度的关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关切支配着他的著作;他对伦理学的特殊贡献,使他在20世纪法国思想中当之无愧地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近年来,在法语和英语世界中,对列维纳斯著作的兴趣明显在增长。尽管在过去四十年间列维纳斯的关切几乎没有改变,但法国哲学的发展以及它在英美大学里引起的反响,使得他的著作在神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批评与理论等各种领域内,以及在哲学本身之中,几乎都成为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这一现象的根源乃在于他对伦理问题始终不懈的探求。在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这些战后法国思想的重要支脉中,只有前两者被普遍认为与伦理问题有直接关系;而这两者在法国和国际思想舞台上早已经失去了它们的影响力。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至少在其初始阶段丝毫不涉及伦理问题。结构主义把主体描述成语言、神话或意识形态力量的交叉点,这些力量没有给个体能动性和责任留下任何空间。后结构主义思想家背离了结构主义者的严格图式和科学要求,但仍然把主体视为一个需要解神秘化的过时的人本主义幻觉。主体不是自觉自制的见解与价值之源,而被看作是非中心的和难以捉摸的,也许只不过是语言的效果或尚未肃清的有害形而上学思想的残余。然而,后结构主义者们反对这样的指控,即他们的著作与伦理关切不相容。雅克·德里达的著作对于后结构主义思想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上正是他在1964发表了第一篇详细讨论列维纳斯哲学的文章;而在整个70和80年代期间,后结构主义思想家们日益直接地去面对政治与伦理问题。这应该被看作后结构主义的一个新方向,还是应该被看作后结构主义研究一直暗含的那些旨趣的一种发展,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无论如何,后结构主义的伦理转向催生了一种气候,在这种气候之下,当代的哲学论争在相当程度上为列维纳斯的持久关切所支配:当支撑正义和责任之类词语的信念体系已然坍塌时,谈论正义或责任有什么意义?是否可能有一种没有基础、没有律令或不要求普遍性的伦理学? 首先,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在当代所具有的重要性源于它给予他者性(othemess)问题的关键地位;这使得列维纳斯的反思在他自己兴趣圈子之外的领域获得了回应,比如在女性主义、人类学、后殖民研究或同性恋理论中。列维纳斯用现代法国哲学的语汇来进行他的研究,特别是使用像“同者”(Same)和“他者”(Other)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由柏拉图引入哲学论争之中,它们在晚近法国思想中占有如此核心的地位,以至于文森特·迪康贝把他研究1933年以来的法国哲学的著作命名为《同者与他者》。列维纳斯对同者与他者之关系的阐述被证明极富影响力。根据列维纳斯的解读,在西方思想史中,他者通常被认为是某种暂时与同者(或自我)相分离、但最终可以与之调和的东西;他者性(或他性)是作为一种暂时的干扰,当它被归纳进或被还原成同一性时就将被消除。相反,对列维纳斯来说,他者绝对地处于我的理解之外,并且应当保持其全部不可还原的陌生性;他者可以由其他人揭示(因为他们并非只是我的镜像),或者(这将在第四章讨论)由宗教经验或某些享有特殊地位的文本揭示。列维纳斯致力于使他者不受同者的攻击,致力于分析他者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可能性与条件,并且努力表明与他者相遇所具有的伦理意义。 列维纳斯的伦理观念一开始也许会在英语读者中导致混淆。列维纳斯无意于建立道德行为的规范或标准,也无意于考察伦理语言的本质或幸福生活的条件。在大多数情形中,列维纳斯所使用的法语词“l’6thique'’也许既可以翻译成“伦理学”,也可以翻译成“伦理事务”;而“伦理事务”就像“政治事务”(区别于更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学”)一样,指的是一个任何人类事务都无法被排除在外的领域。列维纳斯的伦理学是对于伦理事务之本性的探询,它分析并试图保持这样一种可能性:彬彬有礼地、富有回报地与他者相遇。它也致力于在这样一种相遇中去辨识一个仁慈与公正社会的各种源泉。在本书中,我考察了列维纳斯的伦理探询的一些原因、困难和后果。 用短短五章的篇幅来讨论列维纳斯卷帙繁多的著述(他出版了大约三十本书)似乎失之轻率,甚至可以说是胆大妄为。我将对列维纳斯著作做出的简略阐述也许是他本人不能同意的;而且由于他的著述在本质和范围上所具有的不一致性,不同的读者必然会发现本书未能恰当地反映出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说,我完全能意识到,关于列维纳斯的历史、艺术与政治观点,或关于他后期对现象学的回应,以及他对晚近哲学与神学的影响,完全可以(也许是应该)说得更多。然而,这些问题不仅有可能超出我自己的知识能力,而且也超出了本书相对卑微的抱负:对列维纳斯的思想脉络及其发展做出简洁、明晰、可读的阐述。这样一种研究是否有必要仍然是一个问题。如今已出版了大量研究列维纳斯著作的文章与专著,既有介绍性的也有技术性的。不过在我看来,论述列维纳斯思想的更为技术性的文章往往把很多东西都看成理所当然的,它们增加(至少对像我这样的读者来说)而不是有效地阐明了我们在阅读列维纳斯的文本时所遇到的问题;而那些毫不掩饰其恭敬之情的介绍性著作,有时候又未能去探察列维纳斯的一些关键术语所提出的基本难题。由于这些原因,我似乎值得从一种相对外行的立场,尝试尽可能以一种容易理解的形式去分析列维纳斯思想的内在连贯性与隐晦性,以帮助那些像我一样对他感到神秘与迷惑的人。 本书的第一章讨论列维纳斯在30和40年代发表的论述现象学的著作,其中描述了列维纳斯最初对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热情,以及后来逐渐增长的不满。列维纳斯相信对他性(alterity)的压制是整个西方思想的典型特征,当他日益把德国老师们的著作看成是对这种压制的重复时,他就开始为自己的哲学奠定基础。这一章较为详细地考察了列维纳斯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瓜葛,以表明他为何会对他们的思想不满。随后的章节将考察其哲学的成熟表述。 第二章和第三章讨论了大多数评论者都一致认同的列维纳斯的两个重要哲学文本:《总体与无限》(1961)和《别于存在或本质之外》(1974)。尽管这两部著作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在这两章里我分别着重于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表明了列维纳斯的思想和哲学实践的演变。第二章集中讨论列维纳斯思想中最令他广为人知的方面:他的伦理学,源于与他者的相遇——他者使自我受到质疑。不过在《总体与无限》中,列维纳斯只是预示而并没有完全实现与西方思想宏伟传统的决裂:正如他承认的,他仍然使用本体论的语言;而我认为,他也许并没有保持对他所宣扬的他者的尊重。第三章表明,列维纳斯在《别于存在或本质之外》一书中是如何重新思考其立场的,这部分是为了回应雅克·德里达对其著作的讨论。这一章讨论了列维纳斯如何精心阐述一种语言理论,这种语言理论建立在对“说”(saying)和“所说”(said)的区分上,它有助于解释他在这部著作中复杂的文本表演。 第四和第五章涉及的范围则较为广泛。第四章讨论列维纳斯论述宗教和犹太教主题的文本。本章表明,列维纳斯的上帝概念及其对犹太教的理解在其哲学著作中有着重要的对应,因此,他的不同兴趣领域之间有着持续的、富有成果的交换。这一章的最后一节分析了他对塔木德经的评论,以及作为这些评论之基础的关于文本性与阐释的一般理论。第五章的标题是“列维纳斯及其读者”,它试图表明,前一章所讨论的文本开放性模式如何也可以被运用于列维纳斯自己的著作。本章描述了评论者们在把列维纳斯的著作置入当代法国哲学的一般语境中时所遇到的困难;同时,由于列维纳斯的文本实践往往具有谜一般的特性,他的著作被归结为大量各不相同的哲学立场。这一章试图解释为何列维纳斯既如此难以定论,又如此容易被用于各种各样的目的。 我知道一些读者宁愿求助于这样一本书,而不愿去读列维纳斯那些以难懂著称的文本。对于这些读者,值得向他们指出一些列维纳斯的短篇文章,比如收在《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一起发现存在》(初版于1949年)及《我们之间》(1991)里的文章,同《总体与无限》和《别于存在或本质之外》相比,它们提供了对列维纳斯著作更简明易读的介绍。最后,我想说一说一些有关拼写和大写的问题。在列维纳斯一些著作的书名页上,他的名字上有一个重音号(Levinas),而在另一些著作上则没有。我选择不加重音号,理由仅仅是在英语文本中这样更可取。在使用大写时——最突出的是“他者”(Other)一词——我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复制列维纳斯自己的做法,但即使是列维纳斯自己有时候也前后不一致。在一些列维纳斯著作的英语版本及研究文献中,有一种惯常的做法,就是把“aulLife”无论列维纳斯是否大写)译成“‘other’”,而把“Autrui”译成"Other”。不过,我并没有遵循这种常规,因为它模糊了列维纳斯在"autre"和“Autre”之间所做的本质区分(“Autrui”是“Autre”的个人化形式),这一点我将尝试在第二章加以解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