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的确要归功于弗洛伊德敢于向意识狭廊以外的天地窥探;然而,在经验心理学里,却发生了一场有关潜意识本质的革命,揭露了弗洛伊德的观念限制。当他追随实验心理学家费赫纳说意识就像是心理冰山浮出水面的顶端时,简直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它或许只是像冰山顶的雪球那么大而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弗洛伊德的近视眼(适应性潜意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美)提摩西·D·威尔森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的确要归功于弗洛伊德敢于向意识狭廊以外的天地窥探;然而,在经验心理学里,却发生了一场有关潜意识本质的革命,揭露了弗洛伊德的观念限制。当他追随实验心理学家费赫纳说意识就像是心理冰山浮出水面的顶端时,简直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它或许只是像冰山顶的雪球那么大而已。 内容推荐 你了解自己的潜意识吗?更有主见,反应更快捷的是潜意识还是意识?潜意识能在多大程序上操控我们的行为?人们可不可以通过训练来改进潜意识?本书揭露弗洛伊德的观念限制,阐述了适应性潜意识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目录 推荐序 脑的美丽境界 前言 探索适应性潜意识 第1章 弗洛伊德的洞见与盲点 适应性潜意识vs弗洛伊德的潜意识 什么是潜意识的本质? 为何会有潜意识存在? 非弗洛伊德观点的潜意识 自我了解的意义 第2章 适应性潜意识 潜意识休假 潜意识的定义 笛先生做不到的事 “学习”是无意识模式侦测器 “注意力与筛选”是无意识过滤器 “解释”是无意识解读器 “感觉与情绪”是适应性潜意识评价者 无意识的目标设定 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对笛先生的回顾 第3章 谁在做主? 意识、演化、功能 适应性潜意识与意识的特性 复合系统vs单一系统 模式侦测器vs事后检验器 着眼当下vs长远考虑 自动处理vs控制处理 适应性潜意识的僵硬固执 不自知的行为 适应性潜意识聪不聪明? 第4章 了解自己是谁 人格心理学的现状 米歇尔与国王的新衣 两种人格:适应性潜意识与意识的自我 适应性潜意识的人格 无意识的假设推断 扫描模式:惯常接近性 移情:新旧转移 心理依恋的运作模式 双面动机与目标 我们看自己是否和别人看我们一样? 建构的自我 无意识与意识人格的起源 自我了解的意义 第5章 了解行为反应的原因 了解生活中的行为原因 婴儿的命名游戏 桥上爱情 裤袜、吸尘器与原因推断 为何人们常会误解自身反应的原因? 意识因果关系的问题 陌生人和你一样了解你的反应原因吗? 人们对自我情绪的预告了解多少? 自以为是的错觉 第6章 了解自己的感觉 感觉的无可矫正性 度量问题 理论问题 适应性潜意识的感觉 无意识的预警系统 对托普的爱与恨 轶事之外 迈向无意识感觉与态度的理论 第7章 了解自己未来的情绪 情绪反应的短暂性 金钱买不到爱或快乐 我永远也不会忘怀 为何人们能够如此迅速恢复? 重要的是过程 因比较而痛苦 快乐像血压 理解道理,寻找意义 我自始至终都知道 心理免疫系统 为何人们不知道自己的恢复力极强? 对内心世界变化的错误预测 对外在世界变化的错误预测 第8章 内省与个人叙事 手电筒、考古挖掘与自我叙述 日常内省 不要分析原因 分析原因一定会这么糟吗? 接受直觉 个人问题的内省 反刍苦恼 通过内省寻找意义 心理治疗:建构较适当的叙事 第9章 向外探索自己 钻研心理学以认识自己 你受广告影响吗? 你是种族歧视者吗? 通过他人的眼光来看自己 解读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之准确性 应该根据别人的看法调整自我认知吗? 第10章 自我观察及改变行为 观察自身行为来了解自己 自我揭露或自我捏造? 谁在推断? 行于善而臻于善 判断自我描述的好坏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人的心智有一大部分属于潜意识(unconscious)层面,这并不是新的观念,弗洛伊德早已提出过,这也是他最伟大的洞见。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的确要归功弗洛伊德敢于向意识狭廊以外的天地窥探。然而,在经验心理学(empirical Psychology)里,却发生了一场有关潜意识本质的革命,揭示了弗洛伊德的观念限制。 早期的心理学研究学者连稍稍提到无意识的心理历程(nonconscious mental processes)都小心翼翼。到了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因受到心理主义(mentalism)的否定,而在心理学界展开猛烈抨击。行为主义学派主张:不管脑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活动,都无须理会。20世纪50年代末期主流心理学跨出了反行为主义的一大步,开始对心理(心智)展开有系统的研究。然而,第一代脱离行为主义行列的实验心理学家,并未说明他们所研究的心理是属于有意识或无意识范畴,因为这在当时仍是个禁忌,很少有心理学家会大大咧咧地说:“嘿,我们不但可以研究人们在想什么,还可以研究连他们都不自知的脑内活动呢!”以致损及心理成为科学研究主题的体面新地位。在大学的心理实验室里,懂得自重的心理学家们,少有人愿意冒此不讳而被讥为弗洛伊德的信徒。 但随着认知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茁壮发展,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对于心理学家所假设的认知历程,有许多当事人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即便那是发生在他们脑子里的事。举例来说,社会心理学家发展出种种人们处理社会信息的模式,包括他们如何形成与维持对其他群体的固定印象,如何判断他人的性格,以及如何解释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动机等等。但愈研究这些心理历程就愈清楚发现,当事人并未觉察到它们的发生。研究者很受挫地发现,当受试者被问及在实验期间想些什么时,他们经常摇摇头说:“教授,这的确是个很有趣的理论,但我恐怕想不起来曾经那样子想过。”原来,认知与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心理历程,有很多是在当事人不知不觉中所发生,而这个事实已不容忽视,因此有关无意识历程的理论,便逐渐形成为实验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不过,还是有许多心理学家不愿使用“潜意识”一词,因为怕同辈认为他们脑子有问题;于是有许多替代语被铸造出来,用以描述未被意识察觉的心理历程,像“自动化的”(automatic)、“内隐的”(implicit)、“前注意力的”(pre—attentive)、“程序化的”(procedural)等等。有时,这些用语在描述特定心理历程上,比“无意识”这个通称更有所发挥。譬如说,自动化历程(automaticprocessing)的研究已经蓬勃发展,但这种心理历程的缺乏觉察力,只是它的其中一项界定特征而已。 现在,“潜意识”或“无意识”(noncoiascious)的用语在主流期刊的出现频率与日俱增,大家对这一不为意识所知,但普遍、复杂微妙且用以适应环境的心理历程,渐渐有了概念。事实上,有些研究学者甚至主张,潜意识层掌管了一切,所谓的意识可能只是个假象而已。虽然不是每个心理学者都准备把意识思维贬为附属的渣滓,但大家确实比以往更认同无意识思考、感觉与动机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心理学把注意力转移到潜意识的研究上,大大缩小了研究心理学家与精神分析学家之间的歧见。然而,两者之间的鸿沟并未完全弥合,因为现代所讲的适应性潜意识,与传统精神分析学所讲的潜意识显然并不相同。 P4-6 序言 不论科学家或芸芸众生,对于脑功能的各种表现总是充满好奇,从脑的构造、病理解剖,到通过星座预测人(脑)的行为,无不希望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了解、掌握脑功能。 心理学是认识脑功能的众多学科中极重要的一支。19世纪下半叶,心理学从认识论、现象学切人,开始萌发,时至20世纪中叶,行为学派蔚为显学,人类似乎对心智活动了然于心(脑);但当认知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继起时,人们又再度变得谦卑,因为脑的认知功能之另一个“桃花源”,亦即本书的主题“适应性潜意识”(adaptive unconscious),正若隐若现地向人们招手,引领我们去探索。 但本书开宗明义就强调:“适应性潜意识”不同于精神分析学者熟知的“潜意识”,并说明其功能与影响之大,远超过我们的预期。精神分析使用“内省”改变“潜意识”,但“适应性潜意识”却是受“叙事”(narrative)来的。 “适应性潜意识”可以进行自动化思考(automatic thinking),让我们“心有旁骛”地同时完成几件事情,就宛如电脑的作业软体,可以同时开几个视窗进行不同的程式。更重要的是,“无意识”是建构人格的土壤,也潜藏着人类的偏见,若未将“它”的功能估算进去,人类将无法认识自己。 在阅读这本书时,“相由心生”、“弄假成真”等成语,从我脑中一一闪过。原来这几句成语不仅可以从历史掌故去理解所欲传达的信息,更可以从“适应性潜意识”的功能,去理解其意义。第10章几个实际的例子,都是很好的呼应。 书中对改变自我的论述,十分强调“叙事”的力量。一个人只要可以把发生过的现象串成一个自己可以理解、接受的故事,虽然事情本身不一定有所转变,但矛盾与挣扎撑起的张力,已消减大半。 然而,本书尚无法告诉我们,这些精妙的功能在脑中是如何运作的。这些由目前的解剖定位(localization)或是拓朴学概念无法认识的脑功能,应该是由更基础的脑功能整合而得的。若非特地体会,人类的意识常常无法察觉脑的这番美丽境界,即使目前最先进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或功能性磁共振扫描(FMRI),要定位出“适应性潜意识”所在,仍是相当困难。 身为实用取向的临床精神科医师,我一直关注这些知识对精神疾病患者,以至一般大众的实质影响为何。我的直觉是,在挑战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主义前提下,应该要更回归人的经验世界去认识环境,并通过别人视线,进而了解自己。 只是不知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会到达“柳暗花明”之境,还是仍在“见山不是山”的迷雾中。惟一可以确信的是,人类用各种方法探究脑的美丽境界的运动正方兴未艾。这本书的确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窗。 书评(媒体评论) “适应性潜意识”可以进行自动化思考(automatic thinking),让我们“心有旁骛”地同时完成几件事情,就宛如电脑的作业软件,可以同时开几个视窗进行不同的程式。更重要的是,“无意识”是建构人格的土壤,也潜藏着人类的偏见,若未将“它”的功能估算进去,人类将无法认识自己。书中在改变自我的论述中,十分强调“叙事”的力量。一个人只要可以把发生过的现象串成一个自己可以理解、接受的故事,虽然事情本身不一定有所转变,但矛盾与挣扎撑起的张力,已消弭大半。 ——吴佳璇(中国台湾大学附属医院精神部主治医师、财团法人精神健康基金会执行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