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普纳和乌尔曼是两位梦研究与超心理学重量级学者。他们领导迈蒙尼底研究计划,以科学实验的方法对心电感应之梦进行研究。本书正是这个研究计划的结晶,其出版跨越了三十年,经过两次删修、补充,堪称是超心理学之中对心电感应与梦的经典之作。作者对玄秘之学的心电感应梦以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展示了超心理学与科学整合的方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梦的心电感应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美)蒙特·乌尔曼//史丹利·克里普纳//亚伦·沃恩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克里普纳和乌尔曼是两位梦研究与超心理学重量级学者。他们领导迈蒙尼底研究计划,以科学实验的方法对心电感应之梦进行研究。本书正是这个研究计划的结晶,其出版跨越了三十年,经过两次删修、补充,堪称是超心理学之中对心电感应与梦的经典之作。作者对玄秘之学的心电感应梦以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展示了超心理学与科学整合的方向。 内容推荐 该书作者以实验室的科学研究,证实做梦者确有心电感应能力,两人长达数十年的“做梦关系”汇集成这本梦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无论心电感应之梦或预知梦,都暗示了人与人、人性与自然之间,确实存在着深刻的相互联结,这些联结更可用来修补当代生活独具的破损社会生态结构。 目录 推荐序 梦境科学的哲学蓝图 推荐序 梦走进了生活 三版序 梦之科学研究 三版序 梦境的疗愈意义 前言 解析心电感应之梦 第一部 自发的灵异之梦 第1章 西塞罗的不满 第2章 证据会说话 第3章 诊疗椅上的超感知觉 第4章 酗酒猫 第二部 经验科学的研究 第5章 早期的探索从Raf到罗夫 第6章 动眼证人 第7章 梦走进了生活 第8章 梦在布鲁克市市滋长 第9章 将它的伤口涂成红色 第10章 仕女之夜 第11章 知觉王子 第12章 一夜情 第13章 远距离感官轰炸 第14章 梦到未来 第15章 进一步了解超感知觉 第三部 理论的涵义 第16章 其意为何 第17章 睡眠、心灵与科学 附 录 附录A 专家怎么说 附录B 厄文的法国广场夜游记 附录C 迈蒙尼底超感知觉梦境研究 附录D 单一受试者的预知梦境研究 附录E 二次贝森特的预知梦境实验 试读章节 西塞罗的不满在当代出现了具说服力的重述。甚至1966年过世的超心理学家瓦西列夫(Leonid L.VasiIiev)也起而响应,他是苏联最杰出的生理学家,并在1959年创办了列宁格勒大学第一间超心理学实验室。他延续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的传统,亲笔写下这个反超常之梦的经典案例: 我们会以为所有谬误的梦境诠释早已被束诸高阁,其实不然,它们仍旧四处横行,甚至流行于知识分子圈,如果这些人对当代自然科学仍旧认识不清的话。 任何未抛弃迷信的人都会特别着迷于梦的迷人面向。我们清醒时经常会问自己:“为什么我会梦到这些?这类事物并不存在啊!我从未听过、读过或想象过跟它有关的事物。”真的,为什么梦境极少类似我们的个人生活经验?这个问题很复杂,但科学可提供一个彻底的答案…… 我们必须牢记,不论梦多么奇妙、无法理解又神秘,都只是我们清醒时至少曾有过一次的体验,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梦不过是半清醒的脑袋回收、再加工那些我们曾经看过、听过、想过、读过的过往紊乱片段和踪迹而已…… 对许多人而言,所谓的预言或神谕式的梦境涵义,仍旧最为神秘……预言式梦境通常是因误解而来。几乎每个人都会做梦,有时一个晚上会做好几段梦。一个人在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内所累积的梦,没有上百至少也有数十个之多。它们多半得到实现了吗?当然没有。梦通常不会实现,只有极少数会与未来事件发生些许巧合。根据或然率法则,梦本应如此:梦有多少,事件就有多少巧合无可避免,其中并没玄妙之处…… 超心理学家当然不会认同入睡者的梦境,那可能只是他曾看过、听过、想过、读过的个人经验的微量片段。超心理学家公开承认心电感应和心灵感应(超视觉)现象,并认为某些梦境会受到超心理能力的制约,并在自然入睡或催眠中得到强化。 ……我们不排除两个完全不相干事件发生意外巧合的可能性。因此,这种事件本身并无法证实心电感应以及超视觉或梦的存在。只有当心电感应和心灵感应现象经由重复实验得到确认后,这类事件的记录才有意义…… 瓦西列夫的分析于1958年首度在俄罗斯出版,比迈蒙尼底梦研究室团队所详细规划的心电感应梦境实验早了4年。然而随机感应之梦的研究,却可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通灵研究学会(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刚创立时,其成立宗旨为:“不论真实或假设,以不带成见与偏好的科学精神,检验一般认知假说中无法说明的人类心智机能。” 1886年,英国通灵研究学会的三位创办人共同出版了一本划时代的随机超常经验案例研究《生活魅影》 (Phantasms of the Living),全书1300多页的个案历史依据所隶属的超常现象得到分类整理。这本书主要由葛尼(Edmland Gurney)一丝不苟地调查完成,后来担任学会主席的迈尔斯(Frederic w.H.Myers)和另一位很机敏的调查员波多摩(Frank Podmore)则从旁大力协助。 心电感应(telepathy)是迈尔斯为描述“远方的相互了解”而在1882年创造的新词,词义包括与他人远距思念的转移,以及情绪和较难界定印象的转移。书中“可合理视为心电感应的梦境”这个谨慎标题的章节,让我们大感兴趣。作者认为心电感应的梦较不常见:“不断从象牙之门蜂拥而出的古怪混杂物,将我们的稀客挤落到兽角之门外。”葛尼和迈尔斯都是古典派学者,他们这段话暗指荷马笔下会出现“假”梦的象牙之门,以及“真”梦的兽角之门。 书中所搜罗的149个心电感应梦境案例中,半数以上和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主题有关。或许以死亡为主题的梦很普遍,怀疑论者则可能会说迟早会出现和真正的死亡事件有关的梦。 P10-12 序言 本书是当代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本名著。原书英文名称Dream Telepathy直译就是《梦的心电感应》,清楚显示其主题与超感知觉(Extrasensory Sensory Perception,简称ESP)有关,而夜晚睡眠时发生的梦境,则是超感官信息接收实验的观察焦点。全书根据20世纪70年代纽约鲁克林的迈蒙尼底研究团队,针对超过百位以上受测者,进行长达6年实验的资料改写而成。 该项研究宣称,在实验信息“传递”的内容与受试者梦境“接收”的内容之间,具有非比寻常的巧合关系。尽管专家们针对该实验的研究设计与效度问题,仍有不少仁智互见的批评,且对于研究结果是否已达严谨科学定理的要求,亦多持保留态度(以上参见附录A专家怎么说)。不过大体而言,迈蒙尼底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至少在证明超心理现象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可行性方面,向前跨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人类对于超心理现象的研究兴趣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而当代比较具有科学意义的超感知觉研究,则始于20世纪30年代莱恩博士(J.B.Rhine)于杜克大学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不过,尝试将超心理现象科学化最大的问题在于,将主客二元截然分立看待的科学认识论典范是否适用于往往以主客交涉状态呈现的超常心理现象的研究。前者企图寻找事件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以此解释现象发生的规律,而后者的关联则已非特定时空下的因果关系连结所能解释,已进入瑞士超心理学家荣格(C.G.Jung)所谓“同时性”或“同步性”(synchronicity)现象的领域。在此我试以荣格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有趣案例,来说明以主客二元认识的科学典范研究超心理现象的困难所在。 在某次疗程中,当个案正在向荣格诉说他梦境中出现的金龟子心像时,恰巧发现一只金龟子飞到诊疗问的窗户上停了下来。这个巧合为治疗师与个案带来极其强烈的情绪冲击,同时使二者对于这两个事件之间连结的可能解释充满好奇。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这个巧合现象的发生?我们如果将个案梦中金龟子心像的发生与窗户上金龟子的出现这两个事件分别对待,那么自然有可能发展出一套合乎科学因果关系的解释。例如个案梦中发生的金龟子心像,可回溯至发展早期经验、最近的生活脉络、先前的梦境系列寻找线索,然后从本能驱力、压抑等精神分析动力心理学的概念,寻找可能的因果解释;而要解释当下飞来诊疗间窗户的金龟子的出现,则或许可以从附近环境生态、金龟子栖息与活动的习性及当时的气候条件等因素加以分析,而得出可能的因果关联。 但是,当我们要解释这两个事件的巧合发生,也就是为何在讲述金龟子的梦时,金龟子会出现,或真实的金龟子为何会出现在某人诉说金龟子的梦时,因果关系的连结就无效了,因为任何单一事件似乎都无法被看成是引发另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此外,纯粹几率现象的解释,因抽离了主体的情绪感受及意义的因素,也无法说明两个事件之间得以连结的线索。根据荣格的观点,此一跨越主体内在经验领域与外在客观事实领域的现象,非关因果的连结,而是一种意义的巧合;换言之,是对于主体的意义关怀与情绪冲击,连结了两个日常状态下不相连属的两个存在状态,因此对于这个现象的正确把握,是不能抽离主体意义关怀这个向度的。 荣格由此心电感应现象,进一步推演出一元世界(Unus Mundus)的假说。简单地讲,在日常意识状态的感官体验中呈现的主客分立世界,在其他变异意识(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tJsness)状态下则出现连通的可能。从后者的角度看,二元分立的世界是在一元世界被遮蔽情况下的意识显影,并非确然不变的事实。因此,若是科学研究的典范以日常感官体验的二元世界为基模,进行超常心理现象的研究,便会出现削足适履或范畴错置的情况,而不能对此跨越主客世界的超常现象做出有效的解释。根本之道,必须在哲学本体论与认识论层次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行。本书中有关心电感应之梦的实验研究,即是在梦境科学研究的哲学蓝图上有了根本的变革,撷取混沌理论与量子力学的认识论观点,使得梦境的科学实验获得重大的突破。 在这样的哲学观点下,清醒意识的真实世界被视为是不连续的微粒式存在,而睡眠时的梦境,则被视为是将白日以微粒存在的不连续状态所残留的情感基调,以波状式的发散想象描绘出来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基于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而成立,但是彼此相互映射,具有无意识的共同(collective)性质,超越了个我的分离实体;此两种存在状态问的整体关联,也就是物理学家波姆(David Bohm)所谓存在之基的隐含秩序(implicate order)。有了这样的哲学观照,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相互参与影响的微妙关联,才会被合理地对待和解释,而超心理学研究所欲揭示的人文意义(所有生命形式皆隐然相连),也才得以彰显。 以上是本书在超心理学研究上重要意义的简要阐述,可作为阅读背景的参考。但是对于一般读者而言,科学、哲学理论与实验研究专业考量的细节,或多或少会构成某种程度的障碍,至少不会是阅读关心的重点。我个人认为,一般读者更关心的是梦境感应的内容、过程与意义,特别是与自己个人相关的经验,以及由此经验反思可能带来的世界观的改变。就这点而言,本书所提及的案例,无论是古典的或本实验研究个案的感应梦境,应该都可以为读者对梦境感应这个议题的讨论提供极有价值的省思观点。 超常感应的经验是现实生活事例的少数,但是它的稀有性无法排除它的重要性。犹如马斯洛所言的“高峰经验” (Peak experience)一般,超常心理现象的研究遥指人类存有生命的深度经验结构,在经验上触及它,在意义上反思它,在灵性上摄悟它,将是迈向生命完整无法回避的道路。多年前留美初期的某个深夜,我在梦中猛然惊见远在台湾家乡父亲痛苦扭曲的面容,梦境清晰得有如真实一般,醒后心情十分沉重,于是赶快拨越洋电话回家,父亲果然患病身体不适。这个感应的梦的发生,对我个人的启发而言是意味深长的。许多人也有类似或更为令人咋舌的感应经验,寻求对这些现象的意义解读毋宁是人的天性。如今科学加入了这个属于巫术或宗教传统领域的发言,它所带来的人文与社会效应应该不只是科学权威的进一步伸展,让超心理学研究得到科学的肯定而已,更重要的是,超常心理现象本身对正统科学典范所预设的世界观所提出的挑战已经让人类在近现代理性启蒙之后投入认识世界的运动,开始反转回来认识自己存在的奥秘,以及自身存在与世界的关联。 量子力学大师海森堡曾说:“当人走人次原子的世界时,他遇到了自己。”对于梦境感应实验研究开启的人文涵义,我们或许也可以这么说:“当人走人自己的梦境时,他认识了世界。” 本文作者为中国台湾地区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书评(媒体评论) 克里普纳和乌尔曼是两位梦研究与超心理学重量级学者。他们领导迈蒙尼底研究计划,以科学实验的方法对心电感应之梦进行研究。本书正是这个研究计划的结晶,其出版跨越了三十年,经过两次删修、补充,堪称是超心理学之中对心电感应与梦的经典之作。作者对玄秘之学的心电感应梦以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展示了超心理学与科学整合的方向。 中国台湾淡江大学教育心理与咨询研究所助理教授 吕旭亚 超常感应的经验是现实生活事例的少数,但是它的稀有性无法排除它的重要性。犹如马斯洛所言的“高峰经验”(peak experience)一般,超常心理现象的研究遥指人类存有生命的深度经验结构,在经验上触及它,在意义上反思它,在灵性上摄悟它,将是迈向生命完整无法回避的道路。 中国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蔡昌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