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探讨欧美早期电影对于城市空间和文化的展示、再现与体感,研究早期电影参与和建构现代性的方式。基于“都市现代性”这一研究视角,本书分析和探讨早期电影在文化、美学、产业、技术、社会等方面的现代性特征,以期对于早期欧美电影作出更为全面、深入、细致、多元的认识与理解。 本书以空间和视觉为两大论述范式,在同近二十年来当代欧美电影研究学者(例如汤姆·甘宁、米里亚姆·汉森、林恩·科比、本·辛格等)关于早期电影的著述对话的基础上,从都市空间与影像建筑、火车旅行与全景感知、震惊体验与身体耸动、都市交响与声音风景这四个角度重溯早期欧美电影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都指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现代性的内容与肌理。 本书认为,早期电影是一项典型的现代都市实践,无论在主题内容、艺术技巧还是传播方式上都同城市现代性息息相关。早期电影和城市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彼此互融、双向浸没的“相互现代性”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美学、产业、技术、社会等各个层面。 作者简介 陈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城市电影和新媒体艺术。著有《电影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底层再现: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城市游民》(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译有《高行健与跨文化剧场》(与郑杰合译,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2015)、《银色金属恋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一只鸟的选择》(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再见,西方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等,并在《文艺研究》《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艺术百家》《当代文坛》《韩中言语文化学报》《文化研究月报》,以及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Nantah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Cultur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目录 引论:早期欧美电影中的城市现代性 城市与电影:从“镜像”到“互浸” “重绘”早期欧美电影 城市与早期电影的“知觉范式” 本书的章节架构 第一部分 都市空间与影像建筑 一、城市与早期电影:交互的现代性 早期电影作为一种现代性都市实践 空间与媒介:现代性艺术语汇的互浸 电影的现代性绘图作用 作为空间叙事的城市与电影 二、境况电影中的都市风景 再现与建构:“风景”作为研究范式 “风景如画”:境况电影的构图与视角 穿行与旋转:境况电影的运动风景 从“景观”到“场所”:境况电影的系列化 观看与置身:境况风景的感知美学 三、现代建筑与早期电影的空间感知 作为“原电影”和“准电影”的现代建筑 电影场景设计:想象中的现代主义建筑 城市再发现:影像的记录与加持 建筑的空间蒙太奇 建筑的影像“奇观” 第二部分 火车旅行与全景感知 四、火车与早期电影的视觉语言革新 《火车进站》:运动性与震惊体验 《隧道里的吻》:全景化与幻影之旅 《火车大劫案》:创伤性与双重时空 五、火车旅行与早期电影中的城乡对立 城乡矛盾与中产阶级视角 反城市倾向与疗愈形式 城乡流通与全景感知 六、双重形塑:早期火车电影和镍币影院中的女性 被侵犯的女性 被讨好的女性 女性身份的界定:中产阶级白人 第三部分 震惊体验与身体耸动 七、戏法片、城市与身体耸动性 都市的“倦怠”与电影的“耸动性” 身体的“视觉化”与“吸引力” 戏法片的视觉刺激与身体感官 八、早期电影的脸:特写与身体镜头 电影的脸:特写与触感影像 操控与分心:早期电影的特写镜头 解剖学的脸:早期电影的“显微”功能 九、早期拳击电影的身体与暴力 早期拳击电影:吸引力与身体刺激 身体的社会文化场域 暴力书写与观影体验 第四部分 都市交响与声音风景 十、都市交响乐:早期电影的声音风景 现代性的电影声音风景 早期电影的声音构成 留声机与早期电影的跨媒性 镍币影院与早期电影声音的空间化 十一、故音与新声:早期电影配乐的形式与风格 经典与流行:早期电影配乐的选择 “配歌画片”:早期电影的“间奏” 故影新声:早期电影的当代配乐 十二、辩士:默片时代的发声者 默片解说员的兴起与传播 辩士与社会语境 辩士与日本文化传统 辩士的时代意义 结语:早期欧美电影的四副面孔 彼此交互的“立体”面孔 “吸引力”之外 “跨媒介”的现代实践 早期电影的遗泽:面向未来 参考书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