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大师曾仕强教授最新力作,倾囊传授符合中国人心性的管理之道。
中国管理哲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再融入一些道德和佛家的观念,融合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与管理智慧。进入21世纪,中国管理哲学受到高度关流,学习和研究中国管理哲学已成为新世纪的潮流,许多专家学者甚至断言21世纪的人如果不学习方块字,不了解儒家的基础观念,很可能成为地球村的二等公司。
被业界誉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的曾仁强教授、潜心研究管理多年,一直大力倡导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化应用,他通过对中西方管理的透视笔鉴别,指出中国管理哲学是内在依托,西方的管理技术只是一种手段,技术可以借鉴,但绝不对完全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来解决中国的管理问题。
在书中,曾仁强教授结合对“大学之道”的精妙诠释,从文化的高度,揭示了中国管理哲学的精义,同时,通过充分阐述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化应用的实践问题,点明了中国管理哲学是个人安身立命,企业安和乐利的可行之道。
本书文笔犀利幽默,见解独到,且不乏对现这实问题的解析,融可读性、思想性及实操性于一体。信手拈来,皆为中国管理精髓,字里行间,尽是智者的思索结晶。
本书是曾仕强教授对“大学之道”的精妙诠释,从文化的高度,揭示了中国管理哲学的精义。同时,通过充分阐述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化应用的实践问题,点明了中国管理哲学是个人安身立命,企来安和乐利的可行之道。
本书文笔犀利幽默,见解独到,且不乏对现实问题的解析,融可读性、思想性对现实问题的解析,融可读性、思想性及实操性于一体。信手拈来,皆为中国管理精髓;字里行间,尽是智者的思索结晶。
第一篇 绪言
第1章 趁早研究管理哲学以求安身立命
第2章 中国管理哲学的优越性
第3章 中国式管理应有的特质
第二篇 中国管理哲学大要——“大学之道”的现代诠释
第1章 《大学》经文
第2章 《大学》传文
第3章 中国管理哲学的精义
第4章 中国管理哲学的包容性
第5章 立业在修、齐、治、平中的地位
第三篇 中国管理哲学的实际应用
第1章 管理的意义在修已安人
第2章 管理的最终目的在安人
第3章 管理的有效力量是感应
第4章 管理的根本精神在中道
第5章 管理的最佳原则是“情、理、法”
第6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是“经权法”
第7章 管理应该发挥象棋的十二特色
第8章 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无为而治”
第四篇 结语
第1章 从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看管理的最终目的
第2章 由“管人”而“理人”到“安人”
第3章 孟子的感应四律
第4章 守经达变才是管理的正道
第5章 管理是扩情的历程
管理可以分为四个领域,那就是经验、科学、哲学和艺术。
实务经验,一直是大多数管理者所凭借的指南。我们常说一回生、两回熟,经验累积起来,当然熟能生巧。很多管理者自认不必学习便能够管理,凭借多年经验,便能媳妇熬成婆。而且搞了这么多年,难道还需要他人的教诲?于是我行我素,置管理的科学、哲学和艺术于不顾,却也日复一日,过得相当舒适。
有些人缺乏经验或者有了经验仍觉得有学习的必要。这些人求知心切,大多一头栽进管理的科学领域。从此开口数据,闭口信息,视经验为险区,却看不见哲学和艺术。于是整天紧张忙碌,口中念着一些英文代号,不停地追求什么“新的理论”,似乎看书听课都来不及,哪里有什么时间和精力来从事实际的管理?
有朝一日,发现这些理论不过是某些学者或者管理顾问为求取良好积点所制造出来的风潮,心里不免兴起一种念头:这些提出理论、制造风潮的学者或顾问,如果让他们实际经营一家公司,不知道会不会按照他们自己所说的去实施,而成效又是如何?尤其是数据不足、信息有限的时候,很容易弃科学于一旁,掉进迷信的深渊。求神问卜,请大师灌顶开示,充当慈善委员,改名易字,顿时神通高于一切,沾沾自喜。
常见许多管理者,有如钟摆一般,摆荡于科学和迷信两端。如图1-1-2所示。对于中间的哲学和艺术,则一下子跳越过去,无所涉猎。手里拿着数据,心里想着明牌。眼里看着信息,心中向往神灵。看起来阴阳兼顾,迷信和科学互补,实际上是由于缺乏哲学素养,以致始终难能安身立命。
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如果做得不好,一定会被“换”掉;假若做得很好,很快就会被“挤”掉。因而兴起“为谁辛苦为谁忙”的怨叹,茫然地面对未来。
上市公司的负责人,原本想把自己的资金抽回来,换用他人的资金来经营,以减除自己的风险性,却不料市场派来势凶猛,几乎抢走自己的经营权。于是指派专人,用心操控,处心积虑地确保自己的位置。
专业经理人,更是值得同情。人家当老板,为的是建立属于自己的王国。刘备当年三顾茅庐,留下千古美名。后来却因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谊,不顾辛苦请来且又屡建奇功的军师孔明的苦苦相劝,硬要亲自攻打东吴。私情公益难以兼顾,原本是老板的最大无奈。专业经理人也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不能配合,便是不仁,缺乏体谅老板的爱心;尽量配合,那就不义,变成老板的白手套,不合乎专业的伦理。经营不善,专业经理人引咎辞职,老板还会把所有的缺失都怪罪在这位可怜的人的身上。经营良好,老板的子弟心想“肥水不流外人田”,不如自己收回来经营,于是千方百计逼走专业经理人。这也时有所闻。
公司既不上市,也不委请专业经理人来经营。无奈岁月不饶人,不得不寻求继任者。想来想去,还是自己的儿子最可靠。想不到少主登基,先和老臣过不去。自己出面协调,儿子竟然向父亲提请辞职。父亲不敢向外人吐露实情,只好私下问老天爷:“苍天在上,我的儿子向我辞职,我可以向你请辞吗?”
这些问题,都是经验或科学所不能够解决的。但是,对于经营者来说,却是迟早必须面对的严肃命题。管理哲学的功能,也只有在这种紧要关头,才显得尤为重要。
仅凭经验,日子也可以过得相当舒适。这专指那些基本产业的经营者,特别是民生必需品行业,由于产品变化不大,生产规模也很小,而且经营者也安于现实,乐天知命,所以除了生死不测之外,其他一切如常,日子过得相当舒适。
规模稍大,心思就会复杂,受到有梦才美的引诱,想看看人家是怎样管理的,或者自己修一个管理学位。跨过第一道门槛,所看到的仅是管理的科学层面,但也足以令人把玩一辈子,让自己愈来愈有信心,大家也认为自己愈来愈有成就。年纪轻轻,便把自己打扮成一只气势昂然的雄鸡,随时准备和人家大战三百回合。由于缺乏利爪,所以笔记本电脑,成为必不可少的现代化设备随身携带。年纪稍长,一副导航人的架势,好像任何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实际上,不论年龄大小,都会经受寂寞、空虚、僵化的苦恼而难以解脱。双手紧握着科技这一杆枪,却弄不清楚真正的敌人在哪里,偶尔有风吹草动,立即猛烈开火。有时自己也会觉得神经兮兮,却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这时候就会偷闲玩赏艺术,借以弥补心灵上的空虚。欣赏音乐,展出私藏的古玩,练习书法,甚至自己动手绘画。有了艺术家的姿态,却没有把握住管理的艺术,于是工作之余欣赏或参与艺术,工作时却全力抓住科学,很难将二者融合。
管理的四个领域,最好以哲学为中心。把自己的基本理念调整妥当,就比较容易兼顾经验、科学和艺术。
偏重其中某一个领域,就是单元性的选择,很容易走上极端的偏道。所以管理哲学的建立,最好采取多元化的观点,以期配合时空变化及情境的不同,做出合乎中道的决策。
管理哲学并不排斥管理经验,因为它的建立是反省经验的结果。不反省管理经验,根本无从获得管理哲学。管理哲学应该是管理科学的母亲,可惜这个儿子长大以后,常常不认母亲,反而嘲笑母亲年老、虚幻。真正的管理艺术,其实是管理哲学的纯真表现,缺乏哲学基础的艺术,难免虚伪造作,不能扣人心弦。
话说回来,管理哲学需要管理经验来印证,有赖管理科学来实现,经由管理艺术来扩大影响。如果缺乏这三种配套,管理哲学也是独木难支,有气无力。
很多人都知道管理哲学的重要性,只是年轻的时候,无从学起;年纪稍长,又觉得自己积累了这么多的经验,应该可以拥有自己的管理哲学;年纪老大时,则认为时日无多,学它做什么。因此真正明白而又确实建立自己的管理哲学的,为数并不多。
上台时不谨慎,在位时争名夺利,下台时不放手。这些祸害的影响,随处可见。这都是只有管理经验、管理科学,稍具管理艺术,却缺乏管理哲学的明证。
我们的最大理想,应该是在群体中完善自我。在职场中和同仁互动,若是没有原则,大家则很难配合。级别晋升以后,还要扩大范围,和外界人士互动,因此更需要确立行事方策,以因应各种突然出现或接踵而来的变数。出于这种实际需求,趁早修习管理哲学,持续调整自己的管理态度,以期建立有利的良好关系,收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应该是必要的选择。P3-6
2003年农历春节,英国电视台有史以来,首次以纯正的普通话代替往昔的广东话,说出“新年恭喜”这一句祝贺的话。欧美各国,愈来愈多的人参加中国的“托福”考试,考的不是英语,而是汉语。
如今,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遭受各方面的挑战,已经明显动摇。
许多人都在预言:21世纪的人,如果不学习方块字,不了解儒家的基本观念,很可能成为地球村的二等公民。
儒家的智能,能不能作为21世纪的主流,有待于大家的共同努力。至少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化,可以提升中国人在地球村中的竞争力。在经济发展方面,获得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能力,应该对提高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管理哲学和儒家的智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中国管理哲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加入了一些道家和佛家的观念。
一般而言,我们在做计划的时候,是标准的儒家。所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警语,无不出自儒家,一副很有把握的样子,表示计划周详,非成功不可。到了执行阶段,道家的思想就出现了。想不到的事情一大堆,不如顺其自然,以求和谐安宁,至少可以安顿自己的生命。原先的计划未必符合天道的要求,不如学习水的曲直随形。上有政策,下即有对策,几乎没有一种计划真正是百分之百地得以贯彻实施。总会出现一些调整,叫做合乎时宜。到了检讨的时候,就会展现出佛家的修养,用“阿弥陀佛”来化解一切过失。每次检讨,清一色地将责任推给制度,很少有人斗胆针对人来考核,否则立即成为人身攻击的对象,为众人所不容。
儒家管理哲学,实际上便是“大学之道”。《大学》这一本书,一直被当作入德之门的教材,以致不能发挥真正的大用,实在可惜。《大学》是世界上非常值得珍视的管理哲学,我们将对其重新加以诠释,希望能够恢复其原有的面目。
明白“大学之道”,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际运用,这样才能够知行合一,产生实践的力量。
期待各位共同努力,使中国管理哲学在21世纪全球化的潮流中,再度发挥光明正大的能量,促使世界大同,人人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同时恳请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为幸。
曾仕强
2004年3月于台北市
儒家管理哲学,实际上便是“大学之道”。《大学》这一本书,一直被当作初学入德之门,以致不能发挥真正的大用,实在可惜。《大学》是世界上非常值得珍视的管理哲学,我们将对其重新加以诠释,希望能够回复其原来的面目。
——本书作者
我的经营中虽包含着辛苦和惨淡,但是由于常尊孔子之教,据《论语》之旨,故使经营获得了成功。
——“日本工业之父” 涩泽荣
在管理的“术”的方面,我们应注重洋为中用,以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在管理的“道”的方面,我们应注重古为今用,从根本问题入手,开掘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将中国的管理思想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
——华嘉机构总裁 易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