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套专门介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丛书,该套丛书共八种,分别是:《昆曲》、《古琴》、《木卡姆》、《年画》、《少林功夫》、《热贡艺术》、《藏戏》和《南音》,具有相当高的史料和收藏价值。本书系统介绍了年画的发展概况、年画的艺术与文化价值、画诀叙要及年画的搜集与收藏、研究与遗产保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年画/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作者 | 王树村等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套专门介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丛书,该套丛书共八种,分别是:《昆曲》、《古琴》、《木卡姆》、《年画》、《少林功夫》、《热贡艺术》、《藏戏》和《南音》,具有相当高的史料和收藏价值。本书系统介绍了年画的发展概况、年画的艺术与文化价值、画诀叙要及年画的搜集与收藏、研究与遗产保护。 内容推荐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由王文章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专家撰写。丛书共八部,包括《昆曲》、《古琴》、《藏戏》、《少林功夫》、《热贡艺术》、《南音》、《木卡姆》、《年画》。书中介绍了这些文化遗存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丛书配有精美的图片或曲谱,史料翔实,装帧精致,具有很高的史料和收藏价值。 目录 总序 第1章 传统年画概述 第一节 年画名词考 第二节 年画发展概况 第三节 年画的题材 第四节 年画的体裁形式 第五节 年画的产地及制作 第2章 年画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第一节 年画的起源、形成、定义和类别综述 第二节 年画的美术史地位 第三节 独立的绘画体系 第3章 中国民间画诀叙要 第一节 画人物诀 第二节 画样分科与创作方法 第三节 色彩笔法 第4章 年画发展之历史 第一节 汉代以前的神祗信仰与门神门画 第二节 两晋至唐五代的信仰风俗和年画的雏形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年画的发展 第四节 明代年画 第五节 清代年画(上) 第六节 清代年画(下) 第5章 年画的搜集与收藏、研究与遗产保护 第一节 年画的搜集与收藏 第二节 年画的研究与成果 第三节 作为文化遗产的年画的生存状况和保护工作计划 试读章节 年画发源于远古时期的原始宗教。 年画中门神的历史最为悠久,灶神和纸马的发源也与门神同步。年画中两个重要种类门神、灶神的崇信起源,至少可追溯到殷商时代,这在唐代杜佑的《通典》与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可以得到佐证。商周时代,祭奠包括门神、灶神在内的“天子七祀”,已成为定制,并纳入了典章制度的理论核心——“礼”中,成为上至天子下及庶民顶礼膜拜的宗教祭祀活动。 在汉代,门神、灶神已出现了造型的雏形。汉代王充《论衡》所援引的《山海经》和蔡邕《独断》、应劭《风俗通义》诸书,均载有门神为“神荼、郁垒”之说。《独断》还就“神荼、郁垒”两门神的来历、简略形象及岁末祭祀门神的习俗程序作了详尽介绍。汉代的门神大多直接绘于门上,虽无从考据,但近年山东、河南等地汉墓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上的门画,却使我们得以窥探久远的汉代神荼、郁垒的艺术图像。汉代灶神形象今虽无从查考,但《后汉书·阴识传》中,有关于阴子方“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之记载,可作汉代灶神有形象之佐证。 隋唐时期,门神内容发生了变化,并融合了儒、道、释等宗教色彩(诸如药又、天王、力士等形象的出现),显露出世俗化的端倪。门画中开始出现妇女、美人等世俗形象,同时,伴随着中唐以后内乱战祸的频繁,门神——曾是守护天子至高无上权威的宗教象征,开始遭到人们的嘲笑,因而它在民间的信仰基础已经动摇。新的宗教形象——钟馗,由于具有唐玄宗所想象的捕吃恶鬼的功能,很快便从统治者上层普及到民间社会,成为唐王朝力图恢复中央集权统治的精神寄托和民间祈望禳灾避祸的世俗崇拜对象,门神成了这种祈望的点缀。与此同时,脱胎于远古图腾崇拜的世俗崇拜物——民间诸神,随着中国道教与西来佛教的盛行,已开始在雕版捺印或刻印的艺术图像上出现,此为纸马艺术之滥觞。 但是,汉唐以来尽管门神、钟馗、纸马这些具有年画内涵的绘画在艺术上已有较高的造诣,画师们创作出不少传世佳作,但直至唐末、五代,仍未能从民族传统绘画中脱颖而出,形成独立的画种,原因是这些绘画尚未与民间的世俗生活紧密结合,未能形成强大的创作队伍,未能拥有广泛的观赏阶层,以致作品在艺术上尚未成熟。也就是说,年画“以描写和反映世俗生活为主”的基本特征,在这些绘画中还不够显著、突出。因此说宋代以前的年画,还处于孕育阶段中。P21-22 序言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存和发展我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有效地参与到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之中,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在汹涌澎湃的现代化大潮中,重视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尤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各国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损毁和加速消失,这会像许多物种灭绝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影响文化生态的平衡,而且还将束缚人类思想的创造性,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既是对各民族文化之根的追溯,也是保持文化发展延续性的前提,同时也为现在与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本土文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防止盲目的、急功近利的、破坏性的开发,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愿意与各国交流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探寻国际合作的方式,促使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不断推进。 传统文化的保护,既包括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目前,关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协作机制和国内立法已经比较完备,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专门国内法的国家还很少,国际间的合作也还很不够。值得赞赏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充分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始努力推动世界性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程。为了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紧急现状,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继而,从2000年4月正式启动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oral&intangibir heritage of humanity)遴选机制,其目的在于设立一个国际性的荣誉,专门授予那些“最典型的文化空间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表达方式”,旨在鼓励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社区带头确认、保护和传承他们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并且于2001年5月18日,公布了世界范围内第一批19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申报的昆曲艺术,成为第一批19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2003年11月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申报的中国古琴艺术又被列入第二批28种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要动员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作为我国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性工作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成立了相关研究与职能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各地开展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基于这一背景,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各地专家学者撰写了这套具有权威性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其中既包括已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昆曲、古琴等项目,也包括更多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独特风貌、丰富内涵,尚有待申报的项目。丛书着重反映这些文化遗产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和未来的计划。它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中华民族更为灿烂的未来前景。 我对这套丛书的出版表示衷心祝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