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夜@北京
分类
作者 张柏联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夜@北京》是一部纪事民间文学精品之作。作者张柏联以其对北京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写京城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情,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写京城民间所流传和所遇到的传说,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的驰去的北京文化生活的画卷。

书中收录了《洋车夫收了美少妇的冥币》、《凶宅原来是义和团的秘密据点》、《午夜的奶酪不能食》等二十六篇故事。

内容推荐

《夜@北京》是一部纪事民间文学精品之作,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地在北京,故事的主要人物大都是老北京的满州八旗和汉八旗的遗老遗少。《夜@北京》的作者张柏联以其对北京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写京城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情,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写京城民间所流传和所遇到的传说,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文化生活的画卷。

目录

1.洋车夫收了美少妇的冥币

2.凶宅原来是义和团的秘密据点(老德家的故事之一)

3.镜子里的人影(老德家的故事之二)

4.午夜惊魂(老张家的两三事之一)

5.年三十晚上的怪事(老张家的两三事之二)

6.月色中的小矮人(老张家的两三事之三)

7.他被二龙坑的鬼跟上了

8.不知道是谁推了一下

9.那人原来是水鬼

10.驾辕的是谁

11.坟地里的故事

12.格格遇见了人熊

13.午夜的奶酪不能食

14.女人与狐仙

15.魂落贡院

16.窗外的脚步声

17.那个女人是谁

18.每到午夜时分

19.地下的冤魂

20.夜半窗外的红舌

21.郊外的邂逅

22.命悬太平湖

23.买包子的女人

24.奇怪的嘱托

25.朴府中的怪事

26.漂亮的女人

我是《夜@北京》的发现者

后记

试读章节

老德两口子连忙穿上衣服,端起油灯冲向了院子,俩人借着油灯的光亮仔细查看了院子的每个角落,啥也没有啊!老德怕吓着媳妇,拽着媳妇回了屋,“没事啦!快睡吧,明天我们还要早起!”两人刚刚躺下,屋外又传来“咣——咣”两声,老德赶紧掀开窗帘向窗外看去,什么也没有啊!

窗外的月亮很大,照在院子的地面泛着白花花的光。老德把媳妇搂进了自己的被窝,亲了媳妇一口说:“让他们扔吧,明天我们捡来,把它卖给打小鼓的。”打小鼓的就是收破烂的。说话间,院子的大街门的门闩有动静,“吱——吱钮”是开的声音,“哒哒——咚咚”是脚步声,好象不是一个人。“是那位啊,怎么不睡觉,还来串门!”没有人答应。老德心说了:我今天刚搬来,再说了我谁也不认识啊!

“你插好门啦吗?”老德问媳妇。“哦,插好了。”老德回头看了看炕上俩正在梦乡的孩子,把媳妇紧紧地抱在怀里,心想:恐怕这房子不干净吧。“哒哒——咚咚——哒哒——咚咚”院子里又传来嘈杂的脚步声,而且向离炕很近的窗户走来,老德拉着媳妇的手爬向窗户,透过窗帘还可以看见有人影晃动,老德屏住呼吸,悄悄地掀开窗帘的一角,朝外望去,“咦?怎么啥也没有啊!刚才明明看见了窗帘外的人影,这会儿怎么不见了,真是遇见鬼啦。”刹那间,有个人的影子在老德夫妇的窗帘前晃了一下,影子的背后还闪了一道白光。“啊——”媳妇情不自禁地低声叫了一声,老德赶紧用手捂住媳妇的嘴:“小点声,我到底要看看是怎么回事”。

老德拿起火柴划了一下,又从枕头底下取出怀表看了看,时针指向午夜两点钟。老德搂紧媳妇,在媳妇的前额吻了一下,他似乎听到了媳妇的胸口“砰——砰”的心跳,“别怕,可能是贼在偷东西!”

民国以后,年份不好,社会动荡。坑蒙拐骗、偷鸡摸狗的事情在京城天天发生,大家都知道的京东大盗燕子李三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很多蹊跷的事情,至今都是个谜,弄得国民政府都没办法。

“嚓嚓——嚓”,窗外又是一阵脚步声,“嘻嘻——唉呦。”还有人说话,老德想冲出去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可是一想,万一是贼,人家身上都带着家伙,年近三十的他又怕打不过人家,弄不好再被那伙儿贼给打一顿。“咕咚——咕咚——哈哈”此时的窗外又像走过去好几个人,还在嬉笑打闹。听那声音是从院子的东面向西面走去,“吱——”像是进了西屋,而且都是有去的声音,没有回的声音。

老德媳妇使劲搂着老德的脖子悄悄地在老德的耳根说:“咱家只有一间西屋,这些人到那干什么呀?”老德探起身子移到窗前,又一次悄悄掀起了窗帘的一角,朝声音望去,哎呦——老德的心脏差一点从嗓子眼儿蹦出来,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睁大了眼睛定住了神,他看见啦什么?

他看见了只剩腔子的三个人在院子中说话,声音凄婉怪异。老北京人管没有头的人叫腔子。一会儿又来了两个,都是没头的人,他们互相打着招呼很熟。老德拍了一下自己的脸,又咬了咬自己的大拇指觉得很疼,这不是在做梦,这分明是真的啊!老德揪起了媳妇说“别睡了,你看院子里有什么?”媳妇顺着老德所指的方向看去,头发“嗖”地一下,全竖了起来,浑身顿时大汗淋漓,这分明是一群鬼啊,老德按住了媳妇的嘴,不许她出声,心里想这可怎么办啊?老德从床下拿了一把剪子,放在窗台预防万一。此时窗外突然静了下来,很黑,刚才的喧闹顿时变得无影无踪。

老北京人都说,鬼就怕刀剪,在旗人的家庭里,无论贫富都会在主房的一个角落放上一把兵器,全家人都知道放的位置,说是镇宅。象:旗人家办丧,事,都会在大门外放上一盆清水,旁边放上一把刀,凡是进屋的入都要拿刀在盆边磨三下,说是躯赶邪恶。这也许是因为旗人是草原上的骑狩民族,当初挺进中原,上战父子兵有一定的关系吧。这样的风俗现在只有少数家庭还在延续。

这一夜,两个孩子睡得很香,老德和媳妇没敢合眼。咯——咯咯——!前院老关家的公鸡打鸣了。窗外的天也渐渐开始发亮。被折腾一夜的夫妇俩这会儿一点精气神都没了,俩人相看谁也没说话。

“嘣——嘣!”有人在敲门,两口子被吓了一跳,“是谁啊!”老德隔着窗户问。“是前院的老关家,你家昨天晚上怎么不睡。闹了一夜!”老德起身穿上了衣服,急忙去开院门,悄声说:“别问了,这房不干净,昨个夜里好几个腔子闹了一宿,我媳妇吓坏了,我们打算挪地儿了!”老关闪身进了院子,“哦”了一声,他好象明白了什么,停了一下,他爬在老德的耳边说:“别住了,已经换了十几家,这院子不干净,老出事!”老德赶紧问:“那是为什么?”

老关拉着老德进了屋坐了下来,:“别着急,听我跟你说。”老关爬在老德的耳边小声地讲了起来。

原来这院子的主人是这第四甲的“华士达”(即满语:官的意思)。1900年的夏天,京城是又闹八国联军,又闹义和团,八国联军攻打朝阳门的时候,是南营房的旗兵联手义和团一起抵抗的,损失惨重。这第四甲的“华士达”也就在保卫朝阳门的战斗中牺牲了。这里曾经当过义和团的秘密据点,因为汉奸告发,有一天八国联军搜查到这儿。把那几个来开会的义和团的勇士头全砍了,头还被挂在朝阳门上示众了好几天,出了这么大的事,这房子的一大家子就搬到城里住了,房子好长时间没人敢住。有人来看房,邻居们总是话到嘴边不好意思说出来,因此,这房子总是三天两头的换人。

再后来哪,老德一家又搬到南营房的第三甲去住,在那里又发生了一些怪事,下面的事儿就从那以后讲起。P12-16

序言

俗话说“三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北京作为一个六朝古都其实她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史上有着不可替换的地理、政治、文化、经济的位置。她就像一位美丽的妇人带着一副神秘的面纱,让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吟诵、谜恶、钟情、向往。这些年,北京长高了,长得叫人们看不出她的静脉和根髓。静下心来,人们不断地问:古色古香的北京在哪儿?我想说,在往事里、在我们的心中。

往事不能如烟。就是这生长于斯的故土,多少年来我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北京的文化仅仅是故宫、长城、天坛吗?仅仅是那些国家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吗?还有林林总总的京味小吃吗?也许是我很浮浅,浮浅的只想用自己的理解、语言诠释点什么,于是我萌生了写点什么的杂念,留给自己.读给朋友,从中了解北京城、老北京人的情感、观念、风俗。

往事不能如烟。静下心来,我一遍遍梳理着自己的记忆,祖父和祖母、父亲母亲的、亲朋好友的、还有左邻右舍的故事与经历,并一股脑地编纂起来,用京味的语言、用真实的情感去诉说,以这种诉说方式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一座文化古城的标点符号。

于是也让我们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北京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故事?故事又沉淀了怎样一种文化意识?北京由于她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她所承载的文化精髓和精神产品是不能用语言传播的。她真的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她的点点滴滴。今天有很多生活在北京多年的人越来越感到这座城市真的很厚重,她每天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生活、工作内容以及生‘命的启示。她的雍容和大气会让你在无意中发现,仔细地想一想,这种雍容和大气不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质吗!

有人说文化是北京。我很赞成这样的说法,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她会不经意地使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变得有文化、有秩序、有内容、有高度。笔者用京味文学的手法诉说着一个城市的故事,更能衬托一个城市的文化背景、地理人文,而这是用任何语言、手段都不能表述的。

老舍先生是京味文学的倡导者,我热爱老舍先生的所有作品,正如我热爱北京城一样,她给我带来很多人生启迪和创作灵感。京味文学也是近几十年文坛流行的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有很多人都在实践她,但是真正让更多的读者接受和喜欢,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基因,作品也是一样。他需要我们的作者要真正务实地探索研究,真正要有一大笔的文学素质的积累,而力争还原给读者。让读者在我们的每一个作品中,轻松愉快地解闷、解惑,并引发更多的思索。

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地在北京,故事的主要人物大都是老北京的满州八旗和汉八旗的遗老遗少。他们的理想与目标、痛苦与彷徨、他们的爱憎和忧愁,的确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了不同的变化,它在不同的角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绝大多数的北京人。自满族人进关到辛亥革命这268年的漫长岁月里,满族人从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到统领中华大地的皇权贵族,并引领着国家不断走向辉煌,这一点是任何少数民族都无法比拟的。这个民族的勇敢、聪慧、善良、豁达等诸多的优秀品质就奠定了他们可以成为一个大民族的基因。

从20世纪初至今的一百多年里,北京也和全国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种的变化中,感觉至深的就是老北京人和老北京的旗人。甚至有更多的老北京满族旗人.他们如今已经成为了经济社会的最底层,只是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得到那一点点祖辈留下的拆迁补助时,才能感觉出自己原本不是贫民,但是无论怎么样,往El的风光已荡然无存。从贵族到平民,这巨大的历史变革,使皇室的遗老遗少以及八旗子弟在心理、思想上都经受了残酷的考验和历练:怎样面对这样划时代的变革,怎样去迎接新生活的挑战,是这一百多年来老北京人乃至旗人后生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的每个故事即是分离的又是集合的,它纳集了从20世纪初到全国解放前夕,近半个世纪在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发生的一些典型事情。上了年纪的老北京人还会说,这些故事我听说过,这不就是身边的故事吗!我们还可以在这鲜活的人物中找到我们所熟悉的背影、熟悉的胡同、熟悉的院客。他也许是你的祖父、也许是你的邻家大叔、也许是你的良师益友。在每个事情的发展过程中,你都会不经意地发现老北京人的那种玩世不恭、客套中庸、古道热肠等隽秀的品质,这些品质是古城历史文化传承给他们的品位和修养,也是千百年来北京文化的沉淀。

在写作的同时,我不仅注重了贵族阶层人物的心理变化,也更加注重了每个小人物的心理感受。我用作品中各个鲜活的个体,打造出一个非常有个性的群体。作品中我努力做到用真实、用典故、用文化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也是我写作品的初衷。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有着满族血统的北京人,我爱这座城市,爱她所有的一切,儿时的记忆,少年的梦想,事业的成功与失败,生活的幸福和平淡,还有很多很多;她如同慈母一般包容了我的一切。我是在用生命的火,热爱着她的所有,直到生命的火焰熄灭;多少年来我用心灵的记忆记录了她的每件平常小事,记录了她壮丽与沧桑,记录了一个老北京旗人后裔的胸怀和眼界。

北京的四季,色彩迷人。夜晚当我们漫步长安街头,望着华灯齐放的夜景、呼吸着草色花香,此刻我们的内心所承受的是一种感动,一种不能言表的感动。北京真的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不被人知晓,她的雍容和大气浓缩着北京殷实的文化底蕴,她更是一座丰碑,充满了不朽的坚定;我在用心去写她,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古老而又传奇的北京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过去的终将过去,未来会更加美好。热爱北京,建设北京,是老北京人和新北京人的共同愿望,就如同《北京颂歌》里所唱到的:“……祖国的心脏,团结的象征。我们的红心和你一起跳动,我们的热血和你一起沸腾……”

2007年10月10日

后记

《夜@北京》这本京味纪事文学作品,历时三个月的奋笔疾书终于在今天国庆节后的第二个双休日搁笔。在这到处笼罩着欢声笑语、充满金色果实的丰收的季节,我收获了《夜@北京》这本京味纪事文学。我的心情也和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一样,感到十分的爽朗和快乐。我实现了自己在十年前就想实现的愿望和诺言。我终于可以告慰地下的父母,他们的经典口头文化,并伴着我成长的京味故事,已经让他们的女儿落实在纸张上成为一个正规的文学作品来出版发行,让大家阅读和分享。

《夜@北京》,是一本以老北京满族旗人和后裔为主要故事原形的纪事文学作品。共十二万余字,二十五章。跨越的时间将近一百年,也是由老北京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故事所组成。故事涉及到老北京四九城的几十个著名街道、王府、宅门和几十条胡同,以及一百多个人物。在这些人物中有贵族,有贫民,有警察、有学生和小职员。人物的脸谱各异,性格也不同;但是他们在我的笔下却浓缩了各类老北京人的性格和特点,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在任何时候都是世界上最瞩目的、充满神秘的大国。然而中国的近一百年的历史却纪录了上下五千年前所未有的历史事件和内容。从废除帝制到辛亥革命;从国民政府执政到全中国解放;从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北京城在这变化中也发生了沧桑巨变,如今她已经脱落成一个具有现代国际水准的综合性的大都市。沧海桑田,光阴如箭。这仅仅是一百年的变化啊!不得不让人感慨万千。

从表面上看《夜@北京》这部作品。只是写了老北京城和入的故事,涉及的人群也不多;但是这些人物却很有典型性和说服性。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作品中虽然大都是些小人物,就是这些小人物却可以折射出那年那月的情和事。他们是中国近代北京城历史舞台的最鲜活的人物,也是这个历史阶段的最弱势的群体。作者在写他们的同时,还注重了对故事中的地理民俗、生活环境和京味语言进行了着重的描写,目的还在于刻意突出京味文学的特点以及这些人物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思考。

作品在每个章节中,注重将地理、民俗’、文化穿插在故事情节之中,力求让文化引导故事,更让故事衬托文化。摆脱了那种只有血淋淋的故事情节,而没有深刻文化内涵做故事底蕴。因此读者可以在阅读这个作品中看到很多与故事有关联的文化、地理、民俗等知识,这也是这个作品创作的特点和要追求的实质。故事固然恐惧和惊险,但是在恐惧和惊险之后,读者收获的应该是回味、感慨和思索。

在这个历时三个月的创作时间里,我的情感经常被故事里的人物的情和事所牵动着。无论是时间还是地点,无论是人物还是事情,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父辈们在那个年月所经历的真实的故事,他们是那样的有血有肉,那样的扣人心弦。为此,我还多次怀着一种无以言表的心情沿着故事中的地点寻找一种,只有我才可以体会到的感觉;我也无数次地在寂静的黑夜中、在睡梦里与作品中的很多人物进行过心灵上的对话。虽然只是三个月的创作,但是故事中的很多人物却成为了我心灵上的好朋友,至今让我放心不下,他们真的让我注入了很多的情感和思绪。

我经常想,任何文学艺术作品,它应该是最有情感的。我们的作品最先打动的应该是作者自己,然后才能打动读者。没有情感的作品它肯定不是好作品。也许很多读者不以为然,但是这分明就是我,我就是这样固执地认为的。《夜@北京》这部作品,也许是所有京味文学中另类。但是只要是读者喜欢其中的部分章节,我都认为我的心血没有白废,我的努力都是成功的。文化没有低俗之称,低俗的东西不能称之文化,关键的是怎样去传承。

因为我不是个专业作者,我的写作水平和眼光还停留在我的新闻工作者的水平上。当然我也为自己过去做了十几年的新闻工作者的经历而庆幸,也正是因为有了那样的积累和润笔经历我才得以完成这个作品。我经常在心里默默地感谢把我领进文学创作道路的那些人和事。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世界新闻报》社长、总编辑屈家炎同志,副社长、副总编辑萧景贤同志是我走上新闻战线的引路人,我的文章经常得到他们的指点和鼓励,并且使我在那工作的几年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我在新闻战线上的同行也是师哥师姐师妹的刘鲁燕、刁海峰、寇奉新、侯辛、马晓东、刘存学、李晓良、史延廷、赵垒、王宝君、蒙宣、陈静娴等都在我的工作中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每当我遇见困难的时候,也是他们给了我极大的安慰和鼓励。

当《夜@北京》即将出版的时候,我邀请了我在新闻战线合作多年的同行、好朋友、作家艾君,《光明日报》国际部主任、高级编辑马晓毅两位同志在百忙之中,为我的作品写序言。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也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他们对待工作的严谨和对待朋友的热忱。

我的助手和同行甄让娜小姐,在我创作的过程中,是她利用业余时间为我搜集了很多资料和信息,使我在创作中能够准确地把握故事的脉络。借这个机会,我还要感谢中国戏剧出版社的全体同志和作品_的推荐人朴颖老师,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慧眼识金,才会有《夜@北京》出版问世。所有这一切的人和事都是我一生的财富。

当然感谢中的感谢莫过于我的父母,是他们在很多年前绘声绘色地将如此扣人心弦的故事讲给了我,才有了我的心灵纪录,才会有这样的作品与读者见面。假设他们地下有知的话,他们的微笑就是对我的肯定。从我出生那天起,无论是动荡的岁月还是暗淡的时光,他们给予我在心灵上的鼓励却是永恒的,我在他们的心目中永远是最好的。

张柏联

2007年10月13日星期六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1:5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