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小镇遭受的惨无人道的轰炸,激起了毕加索的创作灵感,于是20世纪一幅伟大的艺术作品《格尔尼卡》诞生了,拉塞尔·马丁从毕加索激昂的创作热情入手,记录了这一杰作的诞生及其历经数十年,跨越美洲、欧洲,最终回到已经变成民主国家的西班牙的漂泊历程。书中涉及各种主题:冲突与补偿、战争的恐怖以及艺术改变人间悲剧的力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毕加索的战争(格尔尼卡的毁灭及扭转乾坤的巨作)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国)拉塞尔·马丁著//林立等译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家乡小镇遭受的惨无人道的轰炸,激起了毕加索的创作灵感,于是20世纪一幅伟大的艺术作品《格尔尼卡》诞生了,拉塞尔·马丁从毕加索激昂的创作热情入手,记录了这一杰作的诞生及其历经数十年,跨越美洲、欧洲,最终回到已经变成民主国家的西班牙的漂泊历程。书中涉及各种主题:冲突与补偿、战争的恐怖以及艺术改变人间悲剧的力量。 内容推荐 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区的格尔尼卡镇是一个热闹的集日。就在这天下午,纳粹德国空军应西班牙空军上将佛朗哥及其叛军要求开始对格尔尼卡的商店、民房、村庄进行野蛮轰炸。三个半小时之后:房屋、村庄变成废墟,平民百姓死伤无数。这是现代战争首次蓄意对非军事目标进行的大规模袭击。这种恐怖主义暴行和难以言表的凶残行径激怒了世界人民,也激怒了毕加索。移居法国的西班牙人毕加索立即对家乡遭受的轰炸做出反应,创作了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油画《格尔尼卡》。拉塞尔·马丁从毕加索激昂的创作热情入手,记录了这一杰作的诞生及其历经数十年,跨越美洲、欧洲,最终回到已经变成民主国家的西班牙的漂泊历程。马丁在书中涉及各种主题:冲突与补偿、战争的恐怖以及艺术改变人间悲剧的力量。 目录 序 第一章 西班牙人的幽魂 第二章 斗牛场的记忆 第三章 形象溢于笔端 第四章 拯救西班牙! 第五章 一双靴子的入场券 第六章 流亡海外的人们 第七章 最后的“流亡者”《格尔尼卡》 第八章 落叶归根:《格尔尼卡》返回格尔尼卡
跋
参考文献 致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格尔尼卡遭到狂轰滥炸的那个春天,它的摇篮巴斯克乡村及西班牙其他地区已经卷入战争一年了。西班牙这个受世界关注达六年之久的民主政府似乎已经危在旦夕了。西班牙,像当时欧洲所有国家一样,在思想意识领域正经历一场激烈的斗争。一派认为法西斯主义铁腕政策将会扭转20世纪30年代经济不景气的局面,另一派坚信马克思主义会指引人们走上一条通向美好世界的光明大道。此外,十余个无政府主义派别及民主派对这两个狂热的极端派感到震惊。 在西班牙,普里莫·德里维拉(Miguel Primo de Rivera.)的七年独裁统治于1930年走到尽头。普里莫·德里维拉效仿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对意大利人民施加的高压政策,对西班牙实行独裁统治。左翼民主党联盟威逼普里莫·德里维拉下台,同时迫使阿方索十三世(King Alfonso xIII)退位并流放国外。阿方索十三世同其先祖卡斯蒂利亚(Castilia)国王们一样,认为他的国民太愚昧无知,无法自治。新政府首脑构想的西班牙是地方自治政府与多党派共同发展、各种社会个人特权得到充分保障的新型国家。像法国、英国一样,西班牙要成为开放、进步、民主的社会。若不是墨索里尼和希特勒(1933年在德国掌权)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纵容西班牙保守军政府、罗马天主教派、实业派以及贵族们处处反对这个脆弱的政府,西班牙有可能朝着民主开放的方向大踏步前进。1936年2月的议会选举中,保守党以区区几票之差败北,组织涣散的人民阵线(Popular Front)夺取了政权。人民阵线是由民主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组成的联盟,他们坚信只有彻底摆脱富人、特权阶级、军人及教派的统治,西班牙才能繁荣富强。 教堂牧师、实业家和右翼党派日益成为左翼党派打击甚至暗杀的目标,保守党惨败。1936年夏天,以44岁的佛朗哥为首的四位极端保守的陆军上将决定以组织严密的武装叛乱进行反击。同他崇拜的德国元首情况一样,佛朗哥瘦小的形体和敏感的性格使他起初看起来似乎不能赢得下属的拥护与爱戴。然而,他无所畏惧,坚信上帝已把自己造就成英雄人物,坚信单凭他一人就能很快赢回西班牙曾在美西战争②以及王朝倒台中丧失的荣誉。佛朗哥的演讲目标明确,具有煽动性,另外还有煽动恐惧的狂热,他对恐吓敌人引以为豪。正是坚定的信念、冷酷无情的性格促成这个大腹便便的野心家取得成功,至少可以说部分的成功。1936年7月18日,佛朗哥率领部下发动了一系列地方武装叛乱。……P1-2 序言 这是一幅巨型画布,面积之大使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不得不站在梯子上,用棍子绑着画笔才能在画布的顶端作画;他确信几周后在塞纳河畔画展上这幅画将为世人瞩目。毕加索于1937年5月11日开始创作这幅画,其过程漫长而艰辛,他时而跪在地上,时而站在梯子上,但是,他始终对作品满腔热忱、专心致志。他决定将这幅巨幅油画做成能震撼人心的纪念性壁画,以警示观众两周前发生在西班牙古镇的恐怖袭击,同时,他也想提醒观众时刻关注世界各地蒙受同样灾难的人们。 毕加索在56岁时就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画家。四个月前,正值巴黎的隆冬,毕加索在家中和在博埃第大街的画室接受了包括西班牙驻法国文化参赞奥博(Max Aub)、加泰罗尼亚建筑师赛特(Joseph Lluis Sert)在内的代表团的访问。5月,巴黎将举行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上的西班牙展览馆由赛特负责设计。这群来访者希望能说服毕加索答应为法国馆作一幅笔触遒劲、引人注目的壁画,使普通的法国馆蓬荜生辉。为了说服毕加索,他们指出这幅画将提醒世人:毕加索是西班牙人民的儿子,他像所有的爱国者一样,也憎恨六个月前的那场西班牙军事叛乱,正是这场叛乱使国家卷入内战,使新生的民主政权受到严重威胁。 毕加索听完他们的劝说后便犹豫不决,他从未作过像赛特所希望的能占据展览厅主体墙壁那样大的壁画;他讨厌受人之托进行创作,尽管他想尽力支持战乱中的西班牙共和国,再说这幅壁画将成为宣传画,但是,伟大的毕加索毕竟不是海报画家。当他的西班牙同胞拜访离去时,这位艺术家表达了继续献身于共和国事业的心愿,答应为壁画设计主题,但是没有明确答复接受这项壁画工程。虽然他一直在思索壁画主题,但是直到4月27日,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遭到反动军官指使的纳粹神鹰军团(Nazi Condor Legion)轰炸的消息传到巴黎,他才付诸实际行动。根据电台、报纸迅速升级的报道,格尔尼卡在热闹的集日遭受狂轰滥炸,百姓惨遭杀戮,房屋、学校、商店、教堂成为袭击的目标。毕加索同全欧洲乃至全世界人民一样,对这一事件义愤填膺。他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地卷入了这场战争。最后,他决定要创作这幅壁画以支持西班牙共和国,强烈抗议法西斯。 “五一”这天,100多万巴黎市民沿着位于共和国广场和巴士底狱广场之间这条曾举行过巴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人游行的路线,再次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他们严厉斥责纳粹的轰炸,声援西班牙共和政府及遇难民众。当天,满腔怒火的毕加索作了60幅壁画草图中的最初的6幅。自从被邀请参与展览馆项目的几个月来,他一直想以“创作中的画家”作为壁画主题。但是现在,他毅然决定用另一个主题取代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主题。几天后他发表的公开声明指出:“在我正创作的名为《格尔尼卡》的画中,以及所有的近期作品中,我都立场鲜明地表达了对把西班牙抛人苦难和死亡深渊的军事集团的憎恶与痛恨。”这份声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态度。 5月11日傍晚,这位著名的画家将前几天已构思好的主题以线描的形式付诸笔端,展现在3.50米×7.75米的画布上(11.6英尺×25.8英尺)。这幅后来被命名为《格尔尼卡》的画已经显现雏形,政治与艺术,人类的苦难与渴望,这些通常难以相容的交叉领域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到中年,我才第一次看到《格尔尼卡》这幅画。但是,我开始了解这幅画是在童年时代,这幅画对我太重要了。那是在1968年,我远涉重洋从美国来到西班牙,并在那里居住了一年。那时候,《格尔尼卡》早已落户纽约,而西班牙人民依然处在佛朗哥的专横残暴统治之下。佛朗哥,这位身材矮小、野心勃勃的叛军头目在三十多年前发动西班牙内战。在那个暗杀横行、游行示威频繁的战争年代,整个世界似乎都迷失了道德方向。跟全世界数百万年轻人一样,我觉得这幅画更直接地使人联想到当前越南人民正在遭受暴行的摧残——比起三十多年前发生在西班牙巴斯克地区小镇上的事件来,这似乎更接近《格尔尼卡》的画意。但是,由于我第一次接触《格尔尼卡》是在极权主义时期的西班牙,并且是一位特别的巴塞罗那(Barcelona)老师在谈及他儿时所经历的那场恐怖战争时将这幅画介绍给我们这些美国学生,因此《格尔尼卡》给我的最初印象基本上只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栩栩如生的、可怕的画面,而不是一个普遍的战争恐怖的象征。 年轻有为的西班牙文化艺术教授安杰尔·维拉尔塔(Angel Vi—lalta)给他的美国学生讲述西班牙内战这一悲剧带给人民怎样的灾难,让他们领悟轰炸意味着什么,从而让他们真正理解《格尔尼卡》这幅画的内涵。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是一份来自前线的战事报道,它向维拉尔塔先生,向我们讲述铁的事实。维拉尔塔让我们明白法西斯依然存在着,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班牙仍然存在;让我们明白,毕加索的这幅早已被公认的杰作不仅证明了艺术有时会反映灾难,而且还验证了毕加索所坚信的艺术和文化影响力最终超越政治的观点。 自从1969年6月,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巴塞罗那的埃斯塔西翁码头与维拉尔塔先生分别起,我就再也没见过他,三十年后的今天他已经75岁了。那天下午,所有的美国学生抵达勒阿弗尔①,乘上那艘九天后抵达美国的油轮。2001年9月,当再次来到西班牙观看这幅画,考察它的历史时,我向这位教导过美国年轻人的维拉尔塔先生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在相聚的三天中,维拉尔塔先生反复述说分别后西班牙发生的奇迹般的变化,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他说,西班牙变得开放了、民主了,西班牙国民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不再忍受老佛朗哥铁腕政策下的杀戮。我用心聆听他讲解佛朗哥死后几十年来,这幅画成为西班牙悲惨历史的象征,也反衬出西班牙人民正在建设的国家是全新的国家。多年前维拉尔塔先生曾断言:艺术对我们至关重要。当维拉尔塔先生描述1981年西班牙国民欢迎《格尔尼卡》回国的热情,最终抵偿了三十年前的政治罪恶时,我更加坚信这点。 那次旅行,我重温了巴塞罗那轻柔的阳光及特有的气息。毕加索在这个地中海城市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青年时代,他一直期盼着能重返故里。我再次看到维拉尔塔先生最先介绍给我的崎岖不平、森林茂密的绿色巴斯克。狭小的巴斯克位于比斯开湾(the Ba)r of Biscay),那里的人民有着传统的美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悠久的民主传统。我在这个面积狭小却有着重要战略地位的格尔尼卡镇停留了几天。1937年的那个下午,德国轰炸机呼啸而来,将小镇炸成一片废墟。此后,格尔尼卡小镇全部重建。我又在附近的毕尔巴鄂(Bilbao)逗留了几天。在那儿,世界著名建筑古根海姆·毕尔巴鄂博物馆就坐落在内维翁河畔(th。RioNervi6n),犹如一艘崭新的闪闪发光的轮船停在干船坞,似乎等待有人将《格尔尼卡》接上这艘船,然而当时尚无人能够做到,但是最终这幅画还是落脚在促使它诞生的地方。 2001年9月11日,当我站在马德里的雷娜·索菲亚国家艺术博物馆(the 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ne Reina Sofia)欣赏这幅跋涉千山万水归来的名画时,此时距维拉尔塔先生第一次向我介绍此画已经时隔三十多年。就在这一天,大西洋彼岸的纽约市遭受一次全然不同的袭击,而这一次袭击却不可思议地回应了六十四年前发生在格尔尼卡的“四月袭击”。两次攻击的目标都是象征性的,然而,目的都是制造恐怖气氛,毁灭成千上万被他们假想成敌人的平民百姓。纽约同格尔尼卡一样,惨绝人寰和丧心病狂的氛围笼罩上空。无独有偶,“9·ll”恐怖袭击也将由历史、由艺术去证明超乎想像的罪恶的意义,再次给人以希望。 在9月那个阳光和煦的下午,我驻足在《格尔尼卡》画前,凝视良久。那天,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人专程到马德里瞻仰这幅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作品。当观看毕加索描绘的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战争画面时,没有人意识到,21世纪的车轮已经在一条新的道路永久地走下去;也没有人意识到,同格尔尼卡事件的发生一样,一些人再次变形充当恶魔,而另外一些人开始去探索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后记 家乡小镇遭受的惨无人道的轰炸,激起了毕加索的创作灵感,于是20世纪一幅伟大的艺术作品《格尔尼卡》诞生了,它震撼了整个世界,向世人呼吁着和平。它以无声的愤怒、强大的震撼力显示出艺术的力量。它的命运牵连着一个国家的命运,牵动着西班牙人民的心。《格尔尼卡》像一个流浪者,漂流海外,四处奔波,最终得以返回故乡——民主的西班牙。 参与本书翻译的还有李小艳、陈爱明、齐海滢、王娜、胡燕。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虽仔细查找和核对资料,反复推敲和修改译文,并对疑难处加以注释,力求尽善尽美,但囿于学识和时间,书中倘有疏漏失当之处,亟盼识家指正。 林立 2004年7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