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分《科学童话:菌儿自传》《科学小品:细菌与人》《科学趣谈:细胞的不死精神》三部分内容,由62篇文章结集而成。 《科学童话:菌儿自传》共15篇文章,以第一人称,主要采用拟人修辞,通过菌儿的“自述”把有关细菌的知识娓娓道来,如细菌的名称由来、出身籍贯、家庭生活,细菌在人体各器官的“历险”过程,以及细菌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等。《科学小品:细菌与人》共16篇文章,恰如作者所说“谈的尽是些生物界细微琐屑的事,却篇篇都与人生有关”。除了介绍科学知识,他还结合当时社会现状,在文中表达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痛恶。这部分内容是高士其科学小品集科学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典型体现。《科学趣谈:细胞的不死精神》共31篇文章,作者进一步扩大写作范围,不仅讲述了细胞的生长繁殖,还涉及其他领域——从微生物学扩展到物理、化学、食品、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足见作者学识渊博和对科学事业的关注与热爱。 作者简介 高士其(1905-1988),科学家、教育家、作家、残疾人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美国,因科学实验致全身瘫痪。归国后从事科普创作与抗日救亡。新中国成立后,撰著数百万字的科学作品,被亿万青少年亲切地称为“高士其爷爷”。创建新中国科协、中国科普研究所等,为中国科普事业的奠基人。为表彰他对科学与人类进步所做出的贡献,被授予“中华民族英雄”称号。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授予星座命名,国际编号3704号星为“高士其星”。 目录 第一篇 科学童话:菌儿自传 我的名称[精读] 我的籍贯 我的家庭生活[精读] 无情的火 水国纪游[精读] 生计问题[精读] 呼吸道的探险[精读] 肺港之役 吃血的经验 乳峰的回顾 食道的占领 肠腔里的会议 清除腐物 土壤革命[精读] 经济关系 第二篇 科学小品:细菌与人 人生七期 人身三流 色——谈色盲 声——爆竹声中话耳鼓 香——谈气味 味——说吃苦[精读] 触——清洁的标准 细菌的衣食住行[精读] 细菌的大菜馆 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祖宗——生物的三元论 清水和浊水 地球的繁荣与土壤的劳动者 细菌学的第一课[精读] 毒菌战争的问题 凶手在哪儿 第三篇 科学趣谈:细胞的不死精神 细胞的不死精神 单细胞生物的性生活 新陈代谢中蛋白质的三种使命 民主的纤毛细胞 纸的故事[精读] 漫谈粗粮和细粮 炼铁的故事[精读] 谈眼镜 “天石” 灰尘的旅行 电的眼睛 镜子的故事[精读] 摩擦 热的旅行 温度和温度计 从历史的窗口看技术革命[精读] 土壤世界 水的改造[精读] 衣料会议 光和色的表演[精读] 血的冷暖 星际航行家离开地球以前 谈寿命 未来的旅行 蜜蜂的故事 庄稼的朋友和敌人 大海的宝藏 大力宣传戒烟[精读] 笑 痰 梦幻小说 延伸阅读 真题演练 序言 2017年9月,全国各地中 小学生首次使用“部编义务 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为“ 统编本”或“部编本”语文教 材。依据教育部要求,全新 出版的教育部“统编本”语文 教材,将逐步取代此前使用 的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成 为全国中小学生统一使用的 语文教材。 “部编语文教材配套阅读 书系”正是根据这套教育部 最新审定的“统编本”语文教 材所指定的阅读书目编写而 成,是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 的,且与新版教育部统编语 文教材同步阅读、学习、使 用的配套读物。这套丛书的 编选有如下特点: 1.名师精评,版本权威 本丛书邀请常年战斗在 一线的语文名师根据教学及 考试要求,对原著进行导读 、批注、赏析,并提炼考点 、延伸思考,在帮助学生提 高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同时 ,进行高效、实用的名著备 考;更选用权威版本、名家 译稿、专家注释。 2.足本无删,原汁原味 本系列尽可能选用足本 原文,不删减、不改写,力 求表现经典名著的本来风貌 ,有助于读者体昧和享受作 品的原汁原味。 3.全批全注,轻松阅读 本系列在原文之外,增 设有导读、赏析、批注、注 释和知识拓展。其导读精要 ,赏析深刻,批注点睛,注 释详尽,一拓展到位,帮助 读者扫除阅读障碍,补充背 景知识,轻松享受名著阅读 的快乐。 4.创新体例,全新编写 全书前后设计有“阅读规 划”“阅读导航”“延伸阅读”“ 真题演练”等栏目,帮助学 生在阅读之前,进行知识铺 垫,规划阅读进程;在阅读 之中,扫除疑难障碍,提高 阅读效率;在阅读之后,深 度思考,抓住要点,并通过 读一练一考的积累与演练, 彻底解决名著复习备考的难 题。 导语 令人闻之色变的细菌“喊冤”了,告诉你一个奇异的细菌世界。 本书赋予细菌以人性的特质,采用“菌儿”自白的方式,从细菌的独特视角出发,揭开神秘且鲜为人知的微观世界,令人大开眼界的同时,还能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 精彩页 我的名称 这一篇文章,是我老老实实的自述,请一位曾直接和我见过几面的人笔记出来的。 我自己不会写字,写出来,就是蚂蚁也看不见。 我也不曾说话,就有一点儿声音,恐怕苍蝇也听不到。 那么,这位笔记的人,怎样接收我心里所要说的话呢? 那是暂时的一种秘密,恕我不公开吧。 闲话少讲,且说我为什么自称作“菌儿”。 我原想取名为微子,可惜中国的古人,已经用过了这名字,而且我嫌“子”字有点大人气,不如“儿”字谦卑。 自古中国的皇帝,都称为天子。这明明要挟老天爷的声名架子,以号召群众,使小百姓们吓得不敢抬头。古来的圣贤名哲,又都好称为子,什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真是“子”字未免太名贵了,太大模大样了,不如“儿”字来得小巧而逼真。 我的身躯,永远是那么幼小。人家由一粒“细胞”出身,能积成几千、几万、几万万。细胞变成一根青草,一把白菜,一株挂满绿叶的大树,或变成一条蚯蚓,一只蜜蜂,一头大狗,大牛,乃至于大象、大鲸,看得见,摸得着。我呢,也是由一粒细胞出身,虽然分得格外快,格外多,但只恨它们不争气,不团结,所以变来变去,总是那般一盘散沙似的,孤孤单单的,一颗一颗,又短又细又寒酸。惭愧惭愧,因此今日自命作“菌儿”。为“儿”的原因,是因为小。 至于“菌”字的来历,实在很复杂,很渺茫。屈原所作《离骚》中,有这么一句:“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苣。”这里的“菌”,是指一种香木。这位失意的屈先生,拿它来比喻贤者,以讽刺楚王。我的老祖宗,有没有那样清高,那样香气熏人,也无从查考。 不过,现代科学家都已承认,菌是生物中之一大类。菌族菌种,很多很杂,菌子菌孙,布满地球。你们人类所最熟识的,就是煮菜煮面所用的蘑菇香蕈之类,那些像小纸伞似的东西,黑圆圆的盖,硬短短的柄,实是我们菌族里的大汉。当心呀!勿因味美而忘毒,那大菌,有的很不好惹,会毒死你们贪吃的人呀。 至于我,我是菌族里最小最小、最轻最轻的一种。小得使你们的肉眼看得见灰尘的纷飞,看不见我们也夹在里面飘游。轻得我们好几十万挂在苍蝇脚下,它也不觉着重。真的,我比苍蝇的眼睛还小1/1000,比顶小一粒灰尘还轻1/100哩。 因此,自我的始祖,一直传到现在,在生物界中,混了这几千万年,没有人知道有我。大的生物,都没有看见过我,都不知道我的存在。 不知道也罢,我也乐得过着逍遥的生活,没有人来搅扰。天晓得,后来,偏有一位异想天开的人,把我发现了,我的秘密就渐渐地泄露出来,从此多事了。 这消息一传到众人的耳朵里,大家都惊惶起来,觉得我比黑暗里的影子还可怕。然而始终没有和我对面会见过的人,仍然是莫明其妙,恐怖中,总带着半疑半信的态度。 “什么‘微生虫’?没有这回事,自己受了风,所以肚子痛了。” “哪里有什么病虫?这都是心火上冲,所以头上脸上生出疖子、疔疮来了。” “寄生虫就说有,也没有那么凑巧就爬到人身上来,我看,你的病总是湿气太重的缘故。” 这是我亲耳听见的三位中医对三位病人所说的话。我在旁暗暗地好笑。 他们的传统观念,病不是风生,就是火起,不是火起,就是水涌上来的,而不知冥冥之中还有我在把持活动。 因为冥冥之中,他们看不见我,所以又疑云疑雨地叫道:“有鬼,有鬼!有狐精,有妖怪!” 其实,哪里来的这些魔物,他们所指的,就是我,而我却不是鬼,也不是狐精,也不是妖怪。我是真真正正、活活现现、明明白白的一种生物,一种最小最小的生物。 既是生物,为什么和人类结下这样深的大仇,天天害人生病,时时暗杀人命呢? 说起来也话长,我真是有冤难申,在这一篇自述里面,当然要分辩个明白,那是后文,暂搁不提。 因为一般人没有亲眼见过,关于我的身世,都只是道听途说,传闻失真,对于我未免胡乱地称呼。 虫。虫,虫——寄生虫,病虫,微生虫,都有一个字不对。我根本就不是动物的分支,当不起“虫”字这尊号。 称我为寄生物、微生物,好吗?太笼统了。配得起这两个名称的,又不止我这一种。 唤我作病毒吗?太没有生气了。我虽小,仍是有生命的啊。 病菌,对不对?那只是我的罪名,病并不是我的职业,只算是我非常时的行动,真是对不起。 是了,是了,微菌是了,细菌是了。那固然是我的正名,却有点科学绅士气,不合乎大众的口头语,而且还有点西洋气,把姓名都颠倒了。 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