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诗画合璧的神图与鬼板是一种源远流长、蕴涵深刻的本土宗教绘画艺术,本书是《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西部田野书系》中的一册,一则关于“美女与鬼源”的神话叙事,将作者带入了彝族祭司毕摩集宗教绘画与祝咒诗歌为一体的文化传承中,作者以自己多年的田野经历,为读者了解彝族传统文化、仪式文学和宗教美术,打开了一道别有洞天的山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神图与鬼板(凉山彝族祝咒文学与宗教绘画考察)/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巴莫曲布嫫 |
出版社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彝族诗画合璧的神图与鬼板是一种源远流长、蕴涵深刻的本土宗教绘画艺术,本书是《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西部田野书系》中的一册,一则关于“美女与鬼源”的神话叙事,将作者带入了彝族祭司毕摩集宗教绘画与祝咒诗歌为一体的文化传承中,作者以自己多年的田野经历,为读者了解彝族传统文化、仪式文学和宗教美术,打开了一道别有洞天的山门。 内容推荐 本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在注重细节真实和情节生动的同时讲求文字简洁流畅;对图片的处理,力求用有形的设计来表现无形的语言,使图片和文字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本书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让田野中的人与物活起来,让田野中的景和情动起来,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而且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并带给读者许许多多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以及强烈的心灵共鸣,从而使读者能够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目录 总序 一、美女与鬼源 美女紫孜妮楂 树上的鬼板 美女之乡话鬼妣 祝咒文学的魅力 二、毕摩大师与神图 黄茅埂下出毕摩 名毕的咒经 英雄与神图 神图与神话 消失的神图 三、我的洛觉小村在斯吉巴古 初到洛觉小村 家谱:我是古什惹古的后裔 波略和阿几:德古兄妹 蕨芨草 四、鬼板的叙事 围猎“初”鬼 打扮女鬼 鬼板出国 鬼魅群像 五、书符画咒与仪式象征 画像的通灵 文字的神性 神木的灵力 衅祭的血墨 仪式的象征 动态的传演 六、“画骨”风格与文化传承 绘画理念 “根骨”意识 “画骨”传统 后记:倾听一种声音 试读章节 彝族的选美和彝族火把节一样有着悠久历史,在传统的送灵祭祖和节庆仪典中都要举行选美、赛美活动,自古相沿成俗,而非舶来。彝族有许多“美女”的传说与故事,甘嫫阿妞和布阿诗尕薇都是大小凉山彝家公认的古代美女,她们不仅有着惊人的美艳,也是勤劳贤慧、心灵手巧的典范。在彝族民间,什么样的姑娘才算得上是美女呢?彝族人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身材匀称丰满,肌肤亮丽如油菜花开般灿烂,直挺端正的鼻梁,薄而小巧的嘴唇,线条优美的眉形,长而上翘的睫毛,细长、光滑的脖颈,粗长乌黑的辫子。此外风度神态、言行举止,勤劳贤慧、擅长女红(纺织、刺绣)与歌艺等因素也很重要。记得我在合姑洛见到大表姐金曲金史年仅3岁的女儿芝妮时,她害羞地藏在母亲身后,探着头悄悄地“观察”我,而我正在观察她头上戴的一顶美姑童帽(表姐的手艺果真非常好,上面绣满了精美的蕨草图案,后来我让她专门为我们姊妹彝学小组的民俗实物征集库做了两顶童帽)。那时的芝妮还一句汉语也不懂,也不大愿意说话,我就用彝语逗问她:“你有名字吗?”她那小脑袋顿时抬了起来,一本正经地回答我说:“我叫甘嫫阿妞!”大人们一听都忍不住地笑了起来,看来甘嫫阿妞的传说真可谓妇孺皆知。P16-17 序言 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回答出“田野”的含义,但学术界所常用的“田野研究”却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田地、荒野”研究,而更充满着独特的文化意蕴,正如台湾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所指出的:“广义而言,所有的实地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包括社会调查访问、各种问卷测验的施行、考古学实地发掘、民族学调查考察等都属之。”因此,所谓的“文化田野”,主要指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过程和结果。 文化乃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虽然成为一个“地球村”,但文化上的隔膜却依然存在。因此,文化的多样性和各民族文化之间所存在的碰撞和整合,使得对于文化特别是底层文化的关注。跨文化生存和跨文化思考成为当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主题。不少学人多年来一直坚持进行以文化为主题的田野考察研究,并希望能有机会把自己在田野考察研究过程中的文化思考和生命感悟表达出来,恰好广西人民出版社亦有同样的出版意向,于是,经过交流和讨论,一套《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就得以问世了。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在注重细节真实和情节生动的同时讲求文字简洁流畅;对图片的处理,力求用有形的设计来表现无形的语言,使图片和文字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本丛书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让田野中的人与物活起来,让田野中的景和情动起来,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而且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并带给读者许许多多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以及强烈的心灵共鸣,从而使读者能够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鉴于内容的丰富多彩,根据丛书的具体情况,我们把其分为国内及海外两大部分,其中,国内部分又分为“东部”和“西部”,这样,就形成了相互呼应的《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西部田野书系》、《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东部田野书系》和《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海外镜像书系》。 用我的脚你的眼,用你的心我的心,走进田野,感触文化。(廖明君) 后记 倾听一种声音 瞬间 漫过黄茅埂缓缓的雪线 在迹地无言的静寂中 等待一种声音 时流 似水的山调 思絮 越过感觉沉沉的滞重 在雪山苍然的茫茫中 倾听一种声音 长夜如歌之行板 从三河口到三河以达的极处 二月的风 浮不动一川沉郁 我只是想在湿意的岸 倾听一种声音 ——《倾听一种声音》 (1992年2月18日美姑三河村调查归感) 倾听紫杉的语言吗?也许是的,也许我只是在自己的田野记忆中找寻一种天籁般的原声,从风拂过荞花盛开的山地影像中,解读自己是怎样真正走进田野,进入民间的一段心路历程。如果说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解读的话,也许我记述的只是飘零在山野的思绪与放牧自我的片段,而大小凉山在我灵魂深处的脉动,宛若一幅时间的图案,无始也无终。神图、鬼板和仪式一如时间的三叶草,深卷起山景中飞鹰的翅响,复唱着彝人绵长而柔韧的生命之歌。 彝族毕摩的宗教造型艺术,除了十分注重神图与鬼板等绘画手段以外,还有草扎、泥塑、雕刻、剪纸等多种形式的仪式运用。毕摩的彝文经书或首尾配以神鬼绘画和神枝图谱,或图文并茂,以画释文,以文解图,经书中除黑白绘画外,还有大量的彩色绘画。草扎和泥塑一般用来制作鬼像,在送鬼、咒鬼仪式上使用。剪纸亦是毕摩的基本技能之一,图案多为各种祭品,有日月星辰、动物植物、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家畜家禽等,用以祭司祖先或诱送鬼怪。毕摩在制作法具和祖灵、鬼灵等偶像时还采取了木刻、木雕艺术。这些巫祭造型形式均是毕摩与神鬼沟通的重要操作手段,而神图与鬼板则构成了最为典型的彝族宗教美术传承。 感谢廖明君先生和《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的编辑们,为我提供了一个回顾与总结自己田野经历的机会。写作过程本身毋宁说是一种叙述,更是一种反思:不仅让我发现了以往田野研究中的种种问题,也将成为今后田野工作的前车之鉴。诚然,这本小书仅仅撷取了田野忆事中的一些写实画面和初步的研究心得,难以综括凉山彝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祝咒文学与宗教造型艺术之全景。作为毕摩巫术符咒的活化形态与典型表征,神图与鬼板都是一种历史悠久、蕴涵深厚、形象生动的本土宗教文化,从其神秘诡谲的图像、画骨写意的线条、泼墨凝重的字符、古拙质朴的形制中,可以释读出丰富的民俗文化事象,也可由此发见许多早已淹没在历史风尘中的古文化谜底。我深信,只要在凉山彝人的鬼灵信仰中探幽析微,还可以寻绎出诸多彝民族原生宗教信仰与传统文化理念的解码。 掩卷之际,怀想着我在山里的每一个日子,我的洛觉小村,我的斯吉巴古山坳,都从硕诺尺和博(黄茅埂)的雪线上渐渐浮出……有一种莫明的情绪流向西南高地,流向美姑河两岸的山色苍茫之中——大小凉山,我心向往之的故乡。 2003年3月16日于北京和平里云紫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