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分析了伊通地堑的大地构造背景、盆地的成因和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对伊通地堑不同断陷构造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分析了伊通地堑的构造演化,以及不同阶段盆地的性质,研究分析了边界断层和断裂系统、构造样式、构造类型及成因,并对不同断陷的类型和样式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其展布特征,并分析与油气的关系。从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对伊通地堑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石油、天然气性质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行了油源对比,认识了天然气和稠油的成因、成熟度、油源和运移方向,为含油气系统分析奠定了基础。分析了各断陷输导体系及其油气运移条件和运移特征。在典型油气藏解剖的基础上,对油气成藏机制进行了研究,对油气藏的成藏期次、成藏动态地质过程和成藏机理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进行了含油气系统的划分,详细描述了伊通地堑含油气系统的静态地质要素,分析,含油气系统形成条件、动态地质过程及其演化特征。分析了伊通地堑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在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划分了运聚单元,分析了有利区的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
伊通地堑属于断陷盆地,但与渤海湾断陷盆地又有很大差别。本书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根据含油气系统思想,系统总结了伊通地堑的油气成藏机制和分布规律,整体认识伊通地堑,为断陷盆地含油气系统的对比研究和认识提供了有益的材料。书中详细介绍了伊通地堑的形成机制、断裂系统和构造样式;含油气系统特征及其形成条件;油气藏形成机制和主控因素。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师生和其他石油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教学和学习参考书。
绪论
一、含油气系统概念的由来和研究现状
二、含油气系统概念的内涵
三、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四、指导思想与思路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及盆地动力学背景
第一节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一、区域构造位置
二、基底性质及深部背景
三、构造单元的划分
四、盆地新生代火山活动及其构造信息
第二节 盖层构造层序的划分与对比
一、地层划分
二、地层特征
三、各断陷地层对比
四、沉积特征
第三节 盆地的动力学成因及其演化
一、盆地成因与动力学背景
二、盆地演化阶段
第二章 断裂系统与构造样式
第一节 边界断裂的性质与展布
一、西北缘边界断裂特征
二、东南缘边界断裂特征
三、边界断裂的展布
第二节 盖层断裂系统的形成期次及展布规律
一、断层的性质及展布
二、断层的形成期次及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第三节 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样式
一、重点复杂局部构造的解剖
二、构造样式的类型
三、构造样式的展布及油气分布规律
第三章 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地质要素
第一节 烃源岩特征和油气源对比
一、烃源岩地质与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二、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三、油气源对比
第二节 储盖层与生储盖特征
一、沉积体系和沉积特征
二、储层特征
三、盖层与生储盖组合
第三节 输导体系、圈闭和油气运移特征
一、输导体系
二、圈闭条件及其特征
三、油气运移条件和运移特征
第四章 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第一节 含油气系统划分
一、含油气系统的概念
二、伊通地堑含油气系统划分
三、含油气系统特征
第二节 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动态地质过程
一、含油气系统地层埋藏史
二、烃源岩热演化史和生排烃作用
三、圈闭形成与演化作用
第三节 含油气系统形成条件和演化
一、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
二、含油气系统油气富集带分布
三、含油气系统油气藏分布特点
四、含油气系统的演化
第四节 含油气系统与运聚单元
一、运聚单元划分
二、运聚单元成藏条件分析
第五章 油气藏形成机制与成藏模式
第一节 油气藏类型
一、岩性油藏和复合型油气藏
二、断块油气藏
三、构造—岩性油气藏
四、潜山油气藏
五、地层超覆油气藏
六、断层一岩性油气藏
七、断鼻构造油气藏
八、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
第二节 典型油气藏成藏机理
一、莫里青油田岩性油藏和复合型油藏成藏机制
二、长春油田断块、构造岩性油气藏和潜山油气藏成藏机制
三、万昌构造—岩性油气藏和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成藏机制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机制
一、岩性油藏和复合型油气藏形成条件
二、构造型油气藏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第四节 油气成藏模式
一、断块油气藏成藏模式
二、阶梯式断层一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
三、构造高部位的构造一岩性和古潜山型油气藏成藏模式
四、凹陷内岩性油藏成藏模式
五、斜坡背景上的地层油气藏成藏模式
六、近凹断鼻构造和断背斜油气藏成藏模式
七、西北缘边界断层下的断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
第六章 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
第一节 温压系统与油气成藏关系
一、地温—地层压力系统及其模式
二、伊通地堑地温—地层压力系统特征
三、伊通地堑温压系统平面分布特征
四、地温—地层压力系统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
第二节 沉积微相与油气聚集
一、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二、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三、沉积微相与油气富集
第三节 油气成藏的其他控制因素
一、断层封闭性与断层控油机制
二、火山活动对油气形成和聚集的影响
第四节 含油气系统有利区分析与评价
一、莫里青—鹿乡断陷E2s、E2sh含油气系统
二、岔路河断陷E2s、E2sh含油气系统及E2s、E2sh、E2y—E3w复合油气系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