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奠基于秦汉时期的四部经典著作,即《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医门之仲景,即儒家之孔子也。”《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药目前无与伦比的经典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古今医家皆推崇备至,被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学承秦汉先贤典籍、联系临床,以独特的体例创作而成的,揭示了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开创了中医学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理论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该书一分为二,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金匮》)。《伤寒论》阐述了外感热病及内外相因性病证的治疗规律,《金匮要略》所述病证则以内伤杂病及妇人病为主,两书互为羽翼,应互相参读,方能深通其义。《伤寒论》六经病审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创建,更为古今医家所称道。为了传承、弘扬经典,利于初学者学习,编著《〈伤寒论〉入门导读》。
《〈伤寒论〉入门导读》以宋代林亿等校定,明代赵开美复刻本《伤寒论》为蓝本(本书对“ 臣亿等谨按 ”之内容删之,个别保留),断目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至《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凡条文字句、顺序及所加号码,仍依赵本,并参照了刘渡舟先生等点校的《伤寒论校注》本。每篇之前有“概述”,之后有小结。
每条古文包括以下项目:
【原文】为便于阅读,本书原文中之异体字、繁体字均径改为标准规范简体字。对原文有必要“校勘”的内容,以小字加在原文括号之内。
【注释】对原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之字、词、句、脉象,以及特殊的方剂、药物等,参考古今文献,请教专家,结合心得,详加注释,必要者加以文献书证。对生僻字采用拼音与同音字予以注音。
【提要】概括原文内容之要点,力求提纲挈领,画龙点睛。
【简释】博采古今注家注释该条文之精华,结合心得,融会贯通,对原文所述的“病脉证治”作简明扼要的解释。对少数条文缺乏切实心得体会,则不作勉强解释,而择优选录某位注家的注释。历代注《伤寒论》、释《金匮》者成百上千,笔者最为推崇的古代医家是清代尤在泾。因此,《〈伤寒论〉入门导读》对尤氏的《伤寒贯珠集》选录的较多。
【按】在上述【简释】之下,加了不少笔者按语,简称为“按”。通过按语,对原文【简释】许多言之未尽的问题加以阐发、补充、述要、质疑等,并借此按语把仲景全书相关方证的原文沟通起来,以利综合研究,努力达到对《伤寒杂病论》的通释与发挥。
【方歌】记忆方药组成的好办法之一就是背方歌。因此,效法古人,对《伤寒论》的重点方剂编写了歌诀。为了体现经方汤头歌的特点,笔者所编方歌概括的内容有六点:首先是方中药物组成;二是原方用药剂量;三是原文主要脉证;四是相应病机;五是体现的治法;六是与相关方证的联系等。多是四句歌诀,或六句,个别者为八句。需要说明,几句方歌,不可能将上述六点都囊括,但必须因方证的不同,包括其中几个要点。
致力于仲景书的读者,必须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合二为一的学习,才能系统掌握医圣对伤寒病与杂病辨证论治之精华(临床上往往是伤寒中有杂病,杂病中亦有伤寒,可分又不可分,故医圣融为一书撰集之)。因此,笔者之编写,注重将一分为二的两书之相关内容联系起来通释之,读者亦应通读之、精研之,才能融会贯通,学得医圣之真谛。
笔者临证、教学以及研究仲景书几十年,但还深知自己的学识不足、经验有限,故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明哲指正。在此特别说明,本书引用和参考了大量的古今文献(尽力引用一次文献,或与善本校对),谨向这些文献的原作者们表示诚挚感谢!
河北中医药大学吕志杰2023年冬于悟道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