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保富法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聂云台 |
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保富法》是一本人生励志类图书。该书由聂云台于1942-1943年分阶段完成,后发表在《申报》上,并引起众多读者的好评,一时间很多人响应作者的号召,捐款捐物去帮助穷苦民众。在本书中,作者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结合自己几十年的见闻,叙说了那些家道中落,那些祖辈积累很多财富,但是被儿孙迅速败光的事实,从而说了保有财富的真正方法,就是用这些财富去做善事,去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富有”。不要想着将很多财产留给子孙,而是要让子孙多读书上进,形成良好的家风,不要贪财奢侈,这样才能让家族长久的发展下去。本书举例详细,说理细致,能够让读者心有感悟,从而提升对人生和财富的认识。 作者简介 聂云台居士(1880-1953),名其杰,号云台,湖南衡山人,是曾国藩的外孙,在1920年任第一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于1942、1943年间为劝诫世道人心,撰写《保富法》一书,在上海《申报》上连载,激荡时人之心,数日之间,便收到助学献金四十七余万元之巨,柳亚子等各界名流纷纷响应,一时传为佳话。 聂云台虽生于官宦世家,却秉遵外祖父曾国藩“宁可讨饭也不为官”遗训,放弃唾手可得的仕途,把位极人臣的先人所遗传的智慧智能运用于经商上,于商海中沉浮砺练,开办银行,经营航运,开发矿产,从事纺织。他所经营的机械制造、电力、商业、金融等一系列企业,均因取得成就而名声大噪。他创办的上海大华纱厂,年利润七十万,成为上海纱坊业年轻有为的实业家。后被推选为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董事长和上海总商会会长。 聂云台居士中年研习佛法,寄悟人生。拜谒印光法师,与弘一法师同门。遁世入佛,尔后窥得佛法大乘精义,又由佛入世,由一部《保富法》竟成逸响。他在书中道破人生真谛,勘透财富本源。书虽名为“保富”,实则叫人散财为善。劝告世人应懂得散财布施,修福修善。惟有深信因果,培福开源,懂得惜福,爱惜福报,宽大心量,才是保福保富的途径。 印光大师、柳亚子等佛门高士撰文力荐,叹其为劝诫人心的绝妙好文,印光大师曾有感言:“参透因果,将其中玄机写出来推至非常重要的位置,公众读后纷纷效法行为,也多了一些人可能成为圣贤,这实在是救世至好的文章。” 目录 名人评《保富法》 代序一 与聂云台居士书 代序二 一个保富法的实行者 代序三 保福培祉 第一辑 《保富法》 上篇 中篇 下篇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 节录云台居士卧病随笔 《保富法》的应用 读云老居士《保富法》之管见 读《保富法》后感怀 读《保富法》感赋 《保富法》原书跋 第二辑 培心植德 勉为其难说 断除习气说 释躁平矜说 修慧说 第三辑 育教时话 色情刊物与跳舞 家声之有裨家庭教育 母教的感化力 家庭功效说 家计方针 第四辑 学佛札记 劝研究佛法说 因果之理必通三世 记学佛因果说 说佛法之利益 耕心斋笔记自序 附录:聂云台纪事 序言 与聂云台居士书 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1861-1940) ,佛教净土宗高僧。 读到贵家家书,不胜钦 佩。文正公(曾国藩)的处 世心得,阁下谨记并付诸人 生,因此能脱离富贵习气, 保持本性天真,不随波逐流 。给某君写信,信中所言, 实在是激励人心、走出颓废 的妙法,但如果某君无此志 向,信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了。然而若流传,使公众读 之,肯定有人愿意听取效法 的。参透因果,将其中玄机 写出来推至最重要的位置, 公众读后纷纷效法行为,也 多了一些人可能成为圣贤, 这实在是救世至好的文章。 因此知道因果之道理,意义 深远,那些认为它只是一时 的权宜小义,皆是道听途说 之流肤浅的认识罢了。 我常说:因果道理,既 教育世人为圣为贤,也掌握 着平治天下,普度众生的大 权。当今之世,如果不提倡 因果,即使佛、菩萨、圣贤 都出现于世,也未能有好结 果。我还认为:教育子女, 是治理国家平天下的首要之 事,尤其是教育女子。治国 平天下的大权,一大半掌握 在天下女子手上。之所以世 上少贤人,是因为世上少贤 女子。有贤女,则有贤妻良 母。有贤妻良母,那么他们 的丈夫子女不贤者,这样的 情况就会减少。学校提倡男 女平等同权,定是不知实际 的世情。须知男子有男子的 权力,女子有女子的权力。 相夫教子,乃女子的天职, 这个权力极大。 这就是我的愚见,不知 阁下是否赞同。如果不是那 么悖谬,敢请加以发挥宣扬 ,这对挽回世道说不定也是 一次帮助。 导语 曾国藩外孙最运云合谱就保富延福之道的奇书。 印光大师、柳亚子等撰文推荐。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天道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就是过分的,要受到制裁;吃亏的,要受到补益。中国的圣哲,儒家、佛家、老庄的垂训,都是反复地叮咛、说明这个道理。 精彩页 上篇 俗话说:发财不难,保财最难。我住在上海五十余年,看见发财的人很多。发财以后,有不到五年、十年就败的,有二三十年即败的,有四五十年败完的。我记得与先父往来的多数有钱人,有的做官,有的从商,都是煊赫一时的,现在已经多数凋零,家事没落了。有的是因为子孙嫖赌不务正业,而挥霍一空;有的是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大约算来,四五十年前的有钱人,现在家务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百家之中,实在是难得一两家了。 不单是上海这样,在我湖南的家乡,也是一样。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中兴时期的富贵人,封爵的有六七家,做总督巡抚的有二三十家,做提镇(清代提督与总兵的合称)大人的有五六十家,现在也已经多数萧条了。其中文官多人,财产比较不多的,后人较好。就我所熟悉的来说,像曾、左、彭、李这几家,钱最少的,后人比较多能读书,以学术服务社会:曾文正公的曾孙辈,在国内外大学毕业的有六七位,担任大学教授的有三位;车享搴公(左宗棠)的几位曾孙也以科学专长而闻名;李勇毅公(李续宜)的孙子辈,有担任大学教授的,曾孙也多是大学毕业;彭刚直公(彭玉麟)的后人,十年前,有在上海做官的。大概当时的钱,来得正路,没有积蓄留钱给子孙的心,子孙就比较贤能有才干。其余文官比较钱多的十来家,现在的后人多数都是萧条了。武官数十家,当时都比文官富有,有十万、廿万银两的;(多数是战事平定以后,继续统兵,可以缺额,才能发财;至于拥有五六十万到百万银两财产的有三四家,如郭家、席家、杨家等,都是后来从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统领军务归来的人。金陵克复的时候,曾国藩因为湘军士气不振所以全部遣散,剿捻匪的时候,改用淮军,所以湘军的老将,富有的非常少。)各家的后人,也是多数衰落了;能读书上进的,就很少听见了。 我家与中兴时期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多数都是世代相交的关系,所以各家的兴衰情形,都略有所知。至于安徽的文武各大家,以前富有丰厚的,远远胜过了湘军诸人,但是今日都已经调零,不堪回首了。前后不过几十年,传下来才到了第三代,已经都如浮云散尽了。然而当时不肯发财,不为子孙积钱的几家,他们的子孙反而却多优秀。最显明的,是曾文正公,他的地位最高,权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时候只有两万两银子;除乡间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间房子,也未曾买过田地一亩。他亲手创立的两淮盐票,定价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张盐票的票价二百两,后来卖到二万两,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两。当时家里只要有一张盐票,就称为富家了。曾文正公特别谕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领;文正公多年,后人也没有一张盐票。若是当时换些字型大小、花名,领一两百张盐票,是极其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章领票,表面上并不违法;然而借着政权、地位,取巧营私,小人认为是无碍,而君子却是不为啊!这件事,当时家母知道的很详细,外面人是很少有知道的。《中庸》上面说:“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这叫作表里如一,即是诚意、毋自欺。这是中国政治学的根本,如果无此根本,一切政治的路,都是行不通的。)文正公曾经对僚属宣誓:“不取军中的一钱寄回家里。”而且是数十年如一日;与三国时代的诸葛公(诸葛亮)是同一风格。因此,当时的将领僚属,多数都很廉洁:而民间在无形当中,受益不小。所以躬行廉洁,就是暗中为民造福;如果自己要钱,那么将领官吏,人人都想发财,人民就会受害不小了。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