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一个昵称叫“小猪猪”的2岁女孩,自从妹妹出生以后陷入了情绪困扰,父母带她来见英国家喻户晓的儿童心理专家温尼科特进行心理咨询,全程历时2年半共会见16次。 温尼科特通过敏锐的直觉和娴熟的分析,在治疗中扮演“小猪猪”赋予他的各种角色,把移情带到了生命体验中。女孩内心世界的戏剧性让她自己体验到了严重困扰她的那些幻想,并且使她能够与这些幻想一起游戏。本书展现了一名儿童的心理治疗与成长过程,也说明了在儿童成长中引导和重视的作用。书中儿童出现的攻击、愧疚、贪吃、焦虑、抑郁等典型性行为表现和配套的专业引导治疗都让人开拓视野,受益匪浅。 跟随英国儿童心理专家的脚步,建立“温柔而坚定”的教养方式,让孩子在家里获得更好的成长和疗愈空间。 作者简介 唐纳德·W.温尼科特,英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客体关系理论大师。在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流派中,温尼科特具有非凡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视角。温尼科特撰写了大量著作,他不过多强调孩子的本能,反而阐释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促进或阻碍孩子的发展,他在英国BBC节目中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父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绪世界。 目录 患者父母来信 第1次会诊(1964年2月3日) 第2次会诊(1964年3月11日) 第3次会诊(1964年4月10日) 第4次会诊(1964年5月26日) 第5次会诊(1964年6月9日) 第6次会诊(1964年7月7日) 第7次会诊(1964年10月10日) 第8次会诊(1964年12月1日) 第9次会诊(1965年1月29日) 第10次会诊(1965年3月23日) 第11次会诊(1965年6月16日) 第12次会诊(1965年8月8日) 第13次会诊(1965年11月23日) 第14次会诊(1966年3月18日) 第15次会诊(1966年8月3日) 第16次会诊(1966年10月28日) 患者父母的编后记 序言 本书虽然归于我的名 下,但其中一部分是由一 个昵称为“小猪猪”的小女 孩(加布里埃尔)的父母 写的。这本书由两部分构 成:一部分是我与加布里 埃尔父母之间有关这个小 女孩的书信往来,另一部 分是我试图详细记录精神 分析的临床笔记。我添加 了一些评论,希望不会左 右读者对患者疾病的材料 及治疗过程的看法。 现在,出现了一个问 题,即公开出版分析治疗 过程中的私密细节是否公 平。好在患者的父母已经 表明,他们认为,即便加 布里埃尔日后偶然见到此 书,公开治疗过程也不会 对她造成伤害。 在我看来,治疗过程 并没有结束。患者很小, 就在分析治疗开始成功之 际,患者的发育过程便将 治疗取代。所以,很难说 这样的儿童分析治疗算是 完成了。从这个案例中可 以看出,起初,儿童的疾 病情况控制着整个局面, 以至于我们很容易将临床 疗效归因于分析治疗工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孩子开始从构成疾病的 僵硬的防御组织模式中解 脱出来。此时,很难将临 床疗效和情感发育、治疗 工作和业已解脱的发育成 熟过程区分开来。 孩子的父母在1964年1 月联系过我。那时,加布 里埃尔只有2岁零4个月大 。治疗都是“按需治疗”。 在第14次会诊时,小女孩 正好5岁。 在整个分析治疗中, 由于孩子住的地方离伦敦 比较远,治疗是“按需”进 行的,而这影响了治疗结 束的问题。“按需治疗”的 方法没有理由不继续下去 ,也许,还应不时加入强 化治疗阶段。遥远的未来 无法预测,也无须预测。 然而,在这个案例中,可 以看到,与父母相比,分 析师更能容忍孩子的症状 。孩子一旦进入治疗,父 母往往会认为,症状的出 现一定意味着孩子必须回 到治疗中去。孩子一旦开 始接受治疗,她在自己温 暖舒适的家中的丰富症状 就被忽略了。实际上,儿 童治疗中非常有价值的干 预目的就是,帮助儿童的 家庭成员提高他们对儿童 症状表现的容忍能力,以 及帮他们应对儿童情绪发 展过程中那些情绪压力和 暂时无理取闹的临床表现 ,甚至是发展本身的状态 。 在这方面,“按需治疗 ”的方法比一周五次的常 规治疗方法要有优势。另 外,我们认为,妥协是没 有价值的。儿童要么接受 一天一次的常规治疗,要 么接受按需治疗。一周一 次的治疗几乎成为一种广 为接受的妥协模式,但其 价值令人怀疑,因为它不 但落了个两头空的结果, 而且,还阻碍了治疗的进 一步深入。 读者可能会发现,这 个孩子的临床状态在父母 同期的书信中描述得很详 细。尽管描述的初衷并不 是为了出版,而是为了给 分析师提供信息依据,然 而,从中可以看出,在接 受了几次会诊治疗之后, 加布里埃尔的病情有了一 个主要特征,且形成了一 种明显的疾病模式。渐渐 地,这种疾病模式在某种 程度上得以缓解,逐渐让 位给一系列不得不再一次 经历的成熟阶段。这些阶 段必须重新经历,尽管它 们在加布里埃尔的婴儿期 (在妈妈再次怀孕之前) 已经得到了满意的体验。 然而.从对精神分析工作 的描述中,读者可以看到 ,这个孩子的人格基本上 是健康的。这一点对分析 师来说一直是十分明显的 ,即使当孩子在门诊和家 中真的生病的时候。按需 治疗有其自身的动力,从 一开始效果就很明显,而 父母和患者对分析师的信 心无疑使其得到了加强。 对分析工作的描述表明, 从一开始,加布里埃尔就 主动配合。而且,她每次 来做治疗时,都会带来一 个自己可以展示的问题。 每一次,分析师都有一种 感觉,即孩子在向他陈述 一个具体问题,尽管在许 多不为人知的游戏、行为 或谈话中似乎并没有什么 明确的方向。这些不明确 的游戏阶段显然构成了一 个重要特征,即混乱中孕 育出了方向感。孩子能够 出于真正的需求进行沟通 ,而这种需求促使她要求 继续会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