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历史的文明,其繁荣延绵离不开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三千年来中西交流从未中断过。官方使节没有了,民间商贸关系犹存;陆上交通阻隔了,海上往来仍在。
汉代张骞通西域、盛唐西域文化汇集长安、宋元时代天方海舶丝路繁荣、明清西方科技及宗教势力东来,是中西文明交流的四大高潮。本书自先秦而至明清,自内陆而至海洋,追寻先人足迹,通过周穆王西巡、张骞通西域、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徐光启译介西方科技著作等记载,讲述古老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碰撞及相互滋养的历史进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明(中西交流三千年)(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张国刚 |
出版社 | 大有书局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历史的文明,其繁荣延绵离不开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三千年来中西交流从未中断过。官方使节没有了,民间商贸关系犹存;陆上交通阻隔了,海上往来仍在。 汉代张骞通西域、盛唐西域文化汇集长安、宋元时代天方海舶丝路繁荣、明清西方科技及宗教势力东来,是中西文明交流的四大高潮。本书自先秦而至明清,自内陆而至海洋,追寻先人足迹,通过周穆王西巡、张骞通西域、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徐光启译介西方科技著作等记载,讲述古老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碰撞及相互滋养的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 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曾为联邦德国洪堡学者,担任汉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特里尔大学客座研究员与教授多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奖、文津图书奖等。著有《唐代官制》《唐代藩镇研究》《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德国的汉学研究》《唐代家庭与社会》《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中西文化关系通史》《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资治通鉴启示录》《治术:周秦汉唐经世之道》等。 目录 序言 何问西东:丝绸之路与文明的交流互鉴 一、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 二、物质基础与政治互信 三、大航海:丝绸之路新走向 四、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互鉴 第一章 传说与真实——先秦时代中西关系的初曙 一、周穆王西巡见西王母 二、神秘的希伯波里安人 三、赛里斯与秦尼国 第二章 胡天汉月——秦汉中西关系的开辟 一、张骞通西域 二、甘英使大秦 三、丝绸之路 第三章 佛陀世界——魏晋南北朝中西关系的发展 一、初入中土 二、佛典的汉译 三、法显西行 四、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 五、犍陀罗佛教艺术 第四章 丝路花雨——隋唐中西文明的交汇 一、中西之间的海陆路交通 二、玄奘与义净——佛教文化继续东传 三、边疆民族语言与中西文化交流 四、唐代的长安与西域文明 第五章 天方海舶——五代宋辽金中西文化的融通 一、10 世纪至12世纪的西域地区政权与中外文化交流 二、香瓷之路与南海贸易 三、宋代来华的外国人 四、四大发明的西传 第六章 横跨欧亚——蒙古国元朝中西关系的拓展 一、蒙古人的西征 二、欧洲的反应及其与东方的关系 三、西方旅行者眼中的中国 四、元代与伊斯兰文化 第七章 时代的变奏——明代中西文化关系的转折 一、郑和下西洋 二、新航路的开辟与欧洲殖民势力的东来 三、16 世纪欧洲关于中国的知识 四、利玛窦的传教事业 五、徐光启与西方科技 第八章 交光互影——清代的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 一、明清之际的传教士 二、西学东渐——西方文化的输入 三、礼仪之争——中西文化的冲突 四、17世纪、18世纪欧洲关于中国的知识 五、东学西渐——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第九章 明清中国人的欧洲观 一、地理位置与民族区别 二、风俗与物产 三、火炮制造 四、钟表机械 第十章 巡礼与反思:欧洲的中国观 一、早年的中国意象 二、“他者”意象的演进 三、全球化时代的新观察 附录 表1 丝绸之路著名使者 表2 历代著名和亲公主 表3 中西交流中中国著名僧人 表4 郑和七次下西洋一览表 序言 何问西东:丝绸之路 与文明的交流互鉴 从西汉张骞奉汉武帝 之派遣,“凿空”西域(帕 米尔高原东西),到东汉 时期的官方使节甘英出使 大秦(古代罗马帝国); 从唐初著名高僧玄奘西游 印度,满载佛教经典而归 ,到明朝初年,郑和奉永 乐皇帝之命,七下“西洋” ,遍访马六甲、波斯湾、 红海,乃至非洲东海岸, 传送着中华文明,中华民 族的先人,前赴后继,开 辟了源远流长的中西文化 交流的丝绸之路。 最初,丝绸之路只是 指从中国长安出发,横贯 亚洲,进而连接非洲、欧 洲的陆路。其后,又有了 绿洲道、沙漠道、草原道 、吐蕃道、海上道等提法 。丝绸之路的含义被不断 扩大,被人们看作东西方 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 桥梁,在今天,“丝绸之 路”几乎成为中西文化交 流的代名词。 一、丝绸之路的开拓 与发展 丝绸之路之所以畅达 ,发动机在中国。中华的 政治统一以及经济文化水 平,相比西方(西亚、南 亚、欧洲)在近代以前, 多数时期居于世界领先地 位。丝绸之路上有利可图 ,是商人和使者奔走的最 大动力。我国古代许多重 大的物质文化,诸如丝绸 、瓷器、茶叶,以及许多 重大工艺与发明,诸如造 纸术、印刷术、罗盘与火 药,都是从这条丝绸之路 上传递到西方的。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 流其实早在汉代张骞“凿 空”之前已经长期存在。 否则,张骞就不会在大月 氏(阿富汗北部)的市面 上发现邛杖和蜀布。但是 ,开辟了官方中西交流渠 道之后,中国历代政府为 维护这条东西文化与经济 交流的大动脉做出了不懈 的努力!《史记》记载, 汉代派出的官方使者“相 望于道”。出使西域的团 队多则数百人,少则百余 人,所带汉地丝绸物品比 博望侯(张骞以功被封博 望侯)时还多。这样的使 团,每年多的要派十几个 ,少的也有五六个。国内 的青年争先恐后地申请到 西域出使,汉武帝一概给 予新节。使者们携带大批 丝绸物品出境,又从远方 带来多种珍奇物品,形成 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高 潮。汉代为了保护丝绸之 路,在河西地区设置了张 掖、武威、酒泉、敦煌四 郡,在西域地区设置西域 校尉进行管理。唐太宗曾 经力排众议,在今天的吐 鲁番地区设置西州,加强 管理,为保证丝绸之路的 畅通以及中西文化的和平 交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 那么,历史上的中国 丝绸输出到西方各地,人 家拿什么来换咱的丝绸呢 ?和氏璧与汗血马,可能 还有奇异猎犬(包括哈巴 狗),其实就是最重要的 外来商品。 众所熟悉的“完璧归赵 ”中那块璧玉,就是丝路 贸易品。《史记》卷43《 赵世家》记载,公元前 283年,有人替齐国写信 给赵惠文王说,假如秦国 封锁了雁门关、常山,“ 代马、胡犬不东下,昆仑 之玉不出,此三宝亦非王 有已”。赵王于是改变了 与秦联合攻齐的政策。可 见,赵王很在乎的西域“ 三宝”乃是代马(北方来 的马)、胡犬(西方来的 狗)、昆仑之玉。当年, 赵国的蔺相如怀揣着和氏 璧去见秦王,不辱使命, 最后完璧归赵。西边的秦 国没有得到这块和田美玉 ,北边的赵国却有之,大 约因为昆仑之玉就是来自 山西北边的雁门关。在河 西走廊没有打通之前,昆 仑之玉通过匈奴人从草原 中贩来,更顺当。传说中 的周穆王西巡,就是走的 这条路。《管子》多次谈 到的“禺氏之玉”(王国维 认为“禺氏”就是“月氏”) ,也许就是这条路上的“ 走私品”。商周玉器,并 不产自内地,而是通过草 原“丝绸之路”(或称“玉 石之路”)从新疆和田运 来。 从西域来的胡犬,除 了男人打猎用的猎犬,唐 人图画中有女性玩赏的宠 物哈巴狗,大约也属于此 类。至于“代马”,汉武帝 喜欢的汗血马、关云长的 赤兔马、唐太宗的“昭陵 六骏”,大约都属于此类 。 总之,欧亚大陆间诸 多贸易品,不仅有丝绸, 还有玉石、犬、马之类。 《史记》中提到的蒙古草 原上传来的“吉祥三宝”, 就是一证。班固对此亦十 分认同,他在《汉书·西 域传赞》中说,汉武帝“ 闻天马、蒲陶,则通大宛 、安息(皆西域古国名, 相当于今日之中亚、西亚 )”,从此之后,“明珠、 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 于后宫;蒲梢、龙文、鱼 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 。前一句讲玉器珍宝,充 盈于后宫;后一句讲骏马 名驹,充盈于皇家禁苑; 这些都是丝路贸易带来的 奢侈品。 …… 最重要的描述来自17 世纪荷兰使团总管尼霍夫 (Jan Nieuhoff)的作品 《荷使初访中国记》。尼 霍夫的行记不仅多处提到 中国园林景致,而且总是 赞不绝口。比如赣州附近 某镇的几座自然逼真的大 假山,泰和城外的拱桥, 南昌一座道观的盘龙柱, 湖口城北的假山及旁边的 精美宝塔。他对宝塔似乎 格外感兴趣,说安徽境内 繁昌有一座宝塔,有尖尖 的塔顶和陡陡的塔檐,很 有意思。清江浦、宿迁、 故城、青县都有引起他注 意的,或美丽壮观或式样 古朴的宝塔。南京报恩寺 的琉璃塔虽然已毁,但尼 霍夫还是绘声绘色地描述 它有九层,一百八十四个 阶梯,里外有漂亮的塔廊 ,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