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精)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作者 叶锦添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叶锦添的诸多头衔与殊荣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是他摄影师的身份及在摄影领域的创作。他是摄影科班出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实用摄影高级摄影专业,从摄影中习得的美学观念,或隐或显于之后的电影与舞美创作、服装设计。
在叶锦添看来,摄影并不是一种创作,而是一种洞见、一种神圣的窥探,任由“看见的”发生镜头中,并同时呈现外在与内在的景域。他沉迷于对时间维度的探索,试图从现实中不断抽取出局部,以触达抽象的时间意义。
作为叶锦添首部自传性摄影随笔集,本书精选了其自1980年代以来各时期风格各异的代表作品109幅,分为“美人”“橱窗”“众生”“异境”四辑,涵括其在电影拍摄间隙与从未间断的旅行中所捕捉、记录的真实瞬间与回忆性文字,勾连出叶锦添在电影、舞台、当代艺术之间自如与自觉的艺术寻真之路。在叶锦添敏锐与精妙的镜头布局中,周润发、张国荣、梅艳芳、张曼玉、王祖贤、周迅、李冰冰、桂纶镁、林嘉欣等呈现出少为大众知晓的情绪状态;与此同时,还以简洁细腻的文字呈现与他们动人的生命交集。而在致敬摄影大师黛安·阿勃丝的初衷驱使下,叶锦添将更多的记录对象,移至现实主义的表达,不论是孟加拉少年充满神性的对视,还是藏族女孩极具生命力的凝望,抑或是纽约地铁、巴黎街头、香港老城区的喧嚣闪影,都在尝试透视出现实概念下的真实。此外,叶锦添还善于营造镜头背后拟人化与戏剧化的虚实意境,游走于抽象与具象的边界。 “摄影师是在进行中开创时间,而不是记录即时逝去的所有。”在这场由叶锦添创造的现实与真相之间的时间旅行中,我们每个人都将获得一种深刻的看见。
作者简介
叶锦添,游走于当代艺术创作、电影美术、服装设计等多个领域的艺术家。他曾凭借电影《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和英国电影学院“最佳服装设计”,是仅有的获此殊荣的华人艺术家。他所提出并践行的“新东方主义”美学,更影响着全球对东方艺术之美的理解。近年来,叶锦添在创作上打破了多重边界,横跨摄影、录像、雕塑、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
曾以多种语言出版多部作品集:《不确定时间》、《繁花》、《流白》、《中容》、《ROUGE–L′ARTDETIMYIP》、《寂静·幻象》、《神行陌路》、《神思陌路》等。
目录
序 一场现实与真相之间的时间旅行
一 美人
二 橱窗
三 众生
四 异境
后记
序言
一场现实与真相之间的
时间旅行
我进入摄影的世界,是
一个很自然的状态。我哥哥
是一名摄影师,很早就自立
门户,创立了自己的摄影工
作室。在家里,我是最小的
,一直跟着他尝试的步伐,
因为他解决了一个长久的问
题,就是义无反顾地主动找
寻自己的路。校园时代的我
,一直困在自我的空间,不
被人认可的感觉折磨着我,
总是与这个我渴望亲近的世
界产生距离。我想急速地打
破它,摄影成为我可以在现
实生活中站在旁边观察的一
张门票,可以偷偷窥视我所
感兴趣的人们是怎么在那个
地方生活与发光的。我渐渐
开始产生对摄影的兴趣,漫
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等候
着某种情绪的酝酿与触发。
我收集着可能收藏的一切,
情绪偷偷隐藏其中。我很乐
意于此,因为我不敢面对一
切有可能的不顺畅,不能忍
受自己遭到拒绝,而摄影可
以使原本毫无关系的事物建
立起联系。一个单方面的世
界在我心中产生,我可以通
过这张门票遨游天际,不会
受到其他世界价值的干扰;
可以在一个弱小的自我之中
找到真理。
哥哥送给我的一台照相
机,开始成为我自豪的一种
象征。我于绘画的探索以外
,开始了另一场漫长的征战
,从此,摄影与绘画成为自
己通往创造的两扇闸门。然
而,那一台富有纪念价值的
照相机很快被弄丢了,我的
莽撞使我不能成为像哥哥一
样细腻、成功的人,我总是
不能集中精神去思考与准备
,很多想法都是突然而来且
无法长久维持在一个定点上
。我总是不断追寻着不同的
东西,但那个时候我根本不
太清楚什么是自我的艺术,
痛恨自己没有清晰的思路,
处在一种十分惭愧的自我困
惑中。没有踏上真正的艺术
之路,在俗气与商业的观念
中挣扎。我的早期摄影,都
是围绕着我的经验而成长的
,我喜欢看到与自己在现实
世界中所见的不一样的世界
,能在照相机这种冰冷的机
器前面探究,觉得不可思议
。那时候,我心中总是有一
些预先储存的形象,好像要
制造一种经典的视觉,每一
张摄影作品都希望可以突破
严谨的构图要求,找寻奇异
的角度,却仍然保持严格的
平衡。那一瞬间,浑然天成
,但又不拘小节。
作品可以既充满生活的
细节又生机盎然,好像包含
着某种时间的秘密。当时,
我同时拥有两个机会,一个
是进入刚开设的香港理工学
院高级摄影专业,学院的教
师有非常多外来的与真正的
摄影从业者,这个机会很难
得,但是我仍然不务正业地
参与了当年电影《英雄本色
》的拍摄。记得那时候每一
位同学都富有创造的精神,
我们的毕业展览充满了张力
:有的同学发明了一台11寸
×14寸的大型底片摄影机,
拍摄作品的品质有一种独特
的肌理与质感;有的同学使
用了最新的徕卡,拍摄出非
常细腻、层次饱满的抽象摄
影作品;还有的同学开始尝
试立体摄影,透过特别的眼
镜,看到两张照片的新效果
,并且用摄影纪实叙事的方
式来呈现连续摄影的系列作
品。而我则制作了一件大型
的装置雕塑作品,是围绕主
题展开的摄影组合,用立体
与平面相结合的方式,做了
一个厚度约10厘米的大画框
,照片被以拼照片,拍摄得
十分缓慢,但是他每天拿着
相机。后来我在纽约拍电影
的时候,再次碰到他,他在
美国一位著名摄影师门下工
作,他能只用一盏灯,透过
各种折射反光光源,制造出
非常复杂的光谱体系,并都
以8寸×10寸的底片完成。
在他的影楼里,我觉得我必
须回到属于我的地方,成为
最好的摄影师。另外一个机
会来自资深电影人卢玉莹,
我接手了她当时还在执行的
人物拍摄与写作,开始了我
奔走于片场之间的隐形生活
。那段时期,拍摄了周润发
、张国荣、张曼玉、梅艳芳
等演员的早期形象,开启了
我不一样的摄影风格,慢慢
形成了自己早期摄影的脉络

……
我一直十分沉迷于对时
间维度的探索,深深感觉到
时间是一种多维的存在与流
动。围绕着我的想象与创造
,时间维度不断产生出影像
,在现实生活的记录中,也
在某种创造间的转换中。我
试图从生活里不断抽取某种
局部,以达成抽象的时间意
义。而时间是一个复杂的网
络,有虚有实,分成内在时
间与外在时间。内在时间无
时间限制,外在时间即物理
空间及由其所产生的理性空
间,如物理科学。摄影不只
是记录了物理科学的部分,
它其实是通过人类的心理时
间完成的,因此才能包容那
么多不同才能的摄影师,通
过各种不同维度的探索,对
影像产生无穷无尽的穿透力
。探索时间的秘密,让摄影
变成一条穿透时间的通道,
它记录的不只是片刻的时间
,也是时间的深度。
在我个人的经验里,自
己永远追寻着某种可能性,
即在一个多维平衡的时间里
,每分每秒都可以改变航道
,并进入不同的领域探索。
摄影可以让我实现“搜尽奇
峰打草稿”的目的——毫无
限制地在我的时间流里找寻
影像。我最关心的是,一个
人如何存在于他的世界里;
他的心灵世界跟现实世界的
反照,又是如何经年累月地
谱写着人类历史,甚至追溯
心灵的源头。这个循环往复
的动力好像一直贯穿在我的
创作生涯里
导语
很多人都知道,叶锦添是一位知名的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师和视觉艺术家;但大家或许不知道,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家,摄影贯穿于他的一生。
本书深度呈现了叶锦添鲜为大众所知的摄影才华与多元创作。
精选百余幅代表作,记录了叶锦添瑰丽多彩的艺术之旅和人生故事。
跨度近四十年的百余幅摄影作品,见证了叶锦添从初涉艺术界到凭借《卧虎藏龙》荣获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再到游刃有余地驰骋于诸多视觉艺术领域;同时以简洁亲切的文字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带领大家一起感受叶锦添多姿多彩的人生。
多位知名影星的片场写真,再现华语电影黄金年代弥足珍贵的视觉影像。
后记
经常会想怎么去界定一
本“真正”的摄影集。探究摄
影的深度是没有边界的,不
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情,都是
在表达自己的语言。艺术家
之所以珍贵,是因为他的独
一无二,并不只是他如何推
销自己,如何去迎合某种表
面的潮流,成为一个外部的
标志;如何达到那个高度,
才可以被称为一个真正的艺
术家。
经常会观看一个表象的
极限,必须达成一种无可取
代性,严肃地对待每一个机
会,使它产生极致的精神体
验。这种真实的情感会流露
在每一寸的作品里面。艺术
家很不容易,是上帝甄选的
种子,一旦被选中,就会不
断地输出同一个声音的源头
。那源头会在极其严厉的状
态底下不断地进化,生成那
个艺术家的声音,我所期待
的可能就是那种一致性。日
积月累的创作动机,培养着
观看世界的方法,无止境地
攀爬着视觉的高峰,观世至
微,触动神经的影像。
我不太喜欢平凡现实的
世界,梦想总是可以让人渡
过难关。原本属于纪实的摄
影,我曾对其藏在时间里面
的秘密充满兴趣,我并不相
信现实所见是唯一的真实。
摄影的理念总是看到时间的
深度,而不只是时间的流逝
,我的摄影所记录的也许是
时间在下一刻之前的那个空
隙,只有动机,没有结果。
每段拍摄的时光,都会
看到时间的秘密以及我的秘
密,不同的时间会看见不同
的东西。影像有时候记录着
复杂的事物流转过程,包括
当时的空间与光影的变化,
总希望不要重复自己,把一
切变成一种关键词,每次都
有不一样的、活生生的发现
。面对面地按下快门,我得
到的是生命的动力而不是答
案。
这本摄影集隐藏着我深
刻的看见的记忆,希望它也
能为大家带来某种意义上的
体验。
精彩页
我对“美人”这个主题是很有感觉的。我在艺术创作上,一直在追寻一种美,而我所追寻的这种美,又是很独特的,甚至可能是瞬间的。具体来说,是指这个人一定要在这个瞬间,在这个空间,才能达成某一种美的高度和光泽度。
当然,美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看这个人的本身,而不是外貌。也就是说,这个人的内在是很重要的,几乎是最重要的。内在会产生出一个跟她的性格有关系的样貌,那种美是最吸引我的。有些人外在很美,但内在并非如此,这对我来说也缺少吸引力。只有当外在和内在的感觉一致时,才是最美的状态。在生活中,我认识不少这样的人。
此外,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可以带给你喜悦感、亲近感,但又无可挑剔,独一无二。在我看来,这样的人才是美的。灵魂的光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如果没有这道光,外在再好看,也没有力量。
在“美人”系列里,我想表达的还有一点,即美是一种能量,是一种精神追求。很多人会被这种能量所吸引,进而去改变自己以实现这种追求。
当下,由于时代的发展,慢慢形成一种商业的、程式化的设定,不再注重“神”,而更注重“形”,就像从“心法”变为“术法”,失去了很多真实感,并被技法所淹没。甚至,在网络世界中,美已经变成铺天盖地的“复制”。这有些本末倒置了,因为美本身是具有纯真度的。
“凝望”是我想表达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比如,本辑收入的作品《出神》,我抓住了林嘉欣的“凝望”。在拍照时,我对她的表现是有时间要求的,不是随便的某一秒。当她看着我的时候,我是有花时间跟她交流的,而不是每一秒都在换动作拍摄——这样的拍摄缺乏灵魂的交流。正因为有了这种交流,我才能分辨和看到她内在灵魂的样子。就像一位美女,通过内在的交流,发现她的灵魂里其实住着一个男人,当然这只是一种比喻。我想表达的是,灵魂的磁场是可以渗透到外在的,并显化出你所看到的样子。
在拍摄人像时,我很重视自己的参与性。我尽量缩小与拍摄对象的距离感,所以照片呈现出来的感觉跟其他摄影师好像有些不太一样。我的照片不只是记录,而是抓到人物的某一个瞬间,把它变成你可以一直玩味的照片。
令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给王祖贤拍照。我第一次见到她本人时,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后来逐渐熟悉起来,我做的很多奇怪的东西,她都很喜欢,所以我们在很多时候像老朋友一样,我也开始有机会看到她性格的很多面。她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但或许是因为拍了好多不同风格的电影,她性格中最神秘的东西变得模糊起来。我当时能捕捉到她最神秘的那一面,她在拍戏时的迷离眼神和独特的姿态、动作,是一般演员表达不出的,而她自己对此并没有意识到。在她决定隐退之前,我有机会给她拍了一组照片。在拍摄现场,我们两人玩疯了,拍出了很有味道的照片。
我在片场时常像一个“隐身人”一样,神出鬼没地一天到晚拿着相机,抓拍那些自己喜欢的瞬间。定妆照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我拍过的演员定妆照,对导演最后确定角色人选,常常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做《卧虎藏龙》的造型时,当时还没有确定章子怡的角色,我就开始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发现在她的眼神中具有一种很倔强的精神。我把这些照片给李安看,他很喜欢,才有了后来的玉娇龙。再比如,《封神第一部》妲己的角色,当时有好几个演员在争取,我自己觉得娜然的整体气质不错,但又不太确定,便不断给她做造型,不断给她拍照,发现一些问题,再调整,直至抓住她最符合角色的那股韵味,用胶片固定角色的造型。我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可以捕捉到更多值得回味的瞬间、更多灵魂的美,从而变成我的摄影作品的一部分。
我发觉现今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理念先行”,即无论做什么事,都先有个概念,有个理念,有个逻辑;明晰这些之后,再去做,再去呈现。这其实背离了想做这件事的初衷。这可能跟这个时代的商业进程化的思维模式有关,功能被限制和固定了,本真的东西也就没有了。
我的作品中有一些1980年代拍摄的照片,那个年代的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价值观不一样。比如,当时很崇尚1960年代的人本主义,即彰显自己的个性,充分突出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思想,要表达出自己是一个不一样的个体。因此,照片呈现出来的人的神情、眼神和样子都很特别。当然,那个时候的化妆技术和造型技术比较落后,对人的形象也造成了一些影响,可是当时的人的状态更自然。 所以,我想通过“美人”系列,来展示并超越被客观投射的光泽。
P12-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