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地上的天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钟求是 |
出版社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地上的天空》是著名作家钟求是的最新中短篇小说集,作品收录了《地上的天空》《高士图》《父亲的长河》《除了远方》《比时间更久》《瓦西里》六篇短篇小说和《远离天堂的日子》《他人的房间》《宇宙里的昆城》三篇中篇小说。钟求是以简洁、轻灵又蕴含诗性的文字,虚构了一个名叫“昆城”的小镇,并由此建造起开放而独特的文学天地。那里有无数平凡的人们,他们过着庸常而平淡的生活,其中有困顿于婚姻围城里的藏书者,有执迷于追寻宇宙与时间奥秘的科学家,有在缺爱家庭和畸形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叛逆少年,有藏身于他人房间的生活“失败者”,有“堂吉诃德”式独居于精神世界的民间画家……他们样貌各异,性格不一,但大都在平淡中潜伏着复杂的悲欢情感。钟求是擅长书写普通人漫长人生中的光亮时刻,擅长捕猎日常生活里的隐秘空间,他说:“一个人的内心有很多房间,但大部分会在日常生活的消磨中被忽略,探寻并打开它们,这是作家要做的事情。” 作者简介 钟求是,1964年出生,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系。在《收获》《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刊物发表小说多篇,作品获《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月报》双年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十月》文学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出版小说集《零年代》《两个人的电影》《谢雨的大学》《给我一个借口》《昆城记》《街上的耳朵》等。现为《江南》杂志主编,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 目录 地上的天空 高士图 父亲的长河 除了远方 比时间更久 瓦西里 远离天堂的日子 他人的房间 宇宙里的昆城 后记:一个人的文学词条 导语 九个故事,九种人生。 鲁迅文学奖得主钟求是新中短篇小说集 日常边缘受困,总有不甘者想要在生活中突围,甚至想往空中飞翔一次。隐秘,诗性,轻灵,在这里看见一个别样的文学世界。 “一个人的内心有很多房间,但大部分会在日常生活的消磨中被忽略,探寻并打开它们,这是作家要做的事情。” 小说集《地上的天空》显现了一个小说家的才能,钟求是能将日常中的特别东西拣出来,缓缓诉说流淌的岁月和隐秘的情感,同时在创作手法上拓新求变,自生韵味,创造了一个别样的文学世界。 后记 一个人的文学词条 一、故乡的样子 我的出生地是浙江温州 的平阳县城,名号叫昆阳。 在这个不大不小的镇子里, 我长大、游荡和读书,度过 了忧郁又快乐的年少时光。 那个时候,我好奇心特 别强,喜欢一个人在街上晃 悠,一见到围成一圈的人群 就兴奋地往里挤。人圈里边 的空地上,有走江湖的好汉 在推销膏药并演示武术。这 些表演时不时讨到一阵喝彩 声。大人们一叫好,我也跟 着叫几声。 我一般还要到人民广场 走一走。人民广场是镇上的 热闹地方,有打球的,有卖 水果的,有闲话的,各路拳 派的小喽哕也喜欢在那儿显 显身手。如果耐心在那儿等 着,我会看到一场群架,或 者一个对一个的独斗。那时 候打架不太用刀子,所以场 面不血腥,比较耐看。 当然,街上还有更好玩 的人物——这些人物以怪异 的外形和独特的个性在镇子 里获得显赫的名声。一位是 背尸工,脸上有麻子,搬过 尸体手也不洗就能吃下饭。 一位是疯子,很文气,曾在 部队里当过军官,蹲在地上 能画好看的图画。一位叫谈 夫,是个码头挑夫,空闲了 便对着人群大谈谁也不明白 的理论。还有一位板车拉夫 ,鼻孔短缺,据传仅有一只 睾丸,可后来结婚生了一个 儿子。我的一位同学把他们 概括为“四大才子”。 除了好奇心,那时我还 拥有一张借书证。我清楚记 得四年级的一天,我父亲带 着我去县图书馆办理了借书 证,然后我第一次借到了一 本薄薄的小说。此后好些年 里,我成了图书馆忙碌的走 客。那时候我的阅读很贪, 暑假的下午,我在外边玩过 了回家,搬一张小竹椅坐到 屋外,从夕阳看到晚饭,晚 饭后又看到天黑,一本书差 不多就看完了。这样的阅读 速度,加上图书馆可看的小 说不多,两三年后,我借书 就变得困难起来。每次在图 书馆的玻璃橱窗前一路看过 去,又一路看回来,一排排 全是看过的书。偶尔见到未 读的好书,心里便一阵欢喜 。那会儿的抢手好书,主要 是指《艳阳天》《大刀记》 《西游记》《水浒传》,还 有国外的《在人间》《钢铁 是怎样炼成的》《牛虻》《 基督山伯爵》等。 在这个镇子里,我生活 十六年多,读完了小学和中 学,也形成了一生中重要的 基础记忆。许多年过去,我 始终没有断开与家乡的联系 。小镇上的景物、故事和各 色各样的人物一直在我脑子 里潜伏着并丰富着,一旦遇 到机会,它们就会带着生命 的蓬勃,长出我所需要的小 说细节和气味。对我的写作 来说,家乡既是出发地也是 根据地——是的,这么些年 ,昆阳小镇化名昆城,许多 次出现在我的小说里。 二、我的大学 1980年秋天,十六岁的 我离开家乡去北京上大学。 那个时候,一个县城小子闯 进京城校园,心里自然装着 兴奋。但兴奋之余也有失落 ,因为我读的是经济学专业 而不是中文专业。所以在相 当一段时间里,我“身在曹 营心在汉”。上课之外,我 会找些小说来读,譬如《莎 士比亚戏剧作品集》《外国 现代派作品选》《围城》等 。《变形记》《等待戈多》 《墙上的斑点》等现代派作 品就是那会儿看到的。彼时 还流行朦胧诗,校园内外不 时有诗歌朗诵会和讲座,我 会流窜着去听。这些都调动 了我的文学情绪。到了放假 时间,同学们在补外语,我 则胡乱写些所谓的小说和诗 歌。 …… 七、小说的无界 真正的好小说,是不讲 究写作规则和评判标准的。 最近我在谈论短篇小说创作 时,提到了“无界”一词。短 篇小说让人施展身手的空间 很小,可又需要在语言韵味 、叙述推进、故事起伏、精 神表达等方面做到精致和畅 通,这样的难度自然很大, 且会受到许多限制。但写到 一定份儿上,随着驾驭能力 的提升,你某一天会感到开 朗了、自由了,渐渐走向无 界的状态。这个无界当然是 有前提的,即首先必须把控 住短篇小说的内在规律。若 抵达此写作状态,便做到了 文学层面的“从心所欲,不 逾矩”。这种抵达当然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无界” 这个词常常不是一种创作心 得,而是一种创作心往。 对无界的心往既可落实 在写作内容上,也可体现在 创作形式上。短篇小说内容 的无界,不仅是因为当下社 会生活能够提供丰富奇异的 事件素材,更是因为叙事时 必须闯入人的内心。正像前 面所述,人的内心是阔深无 边的,可以让写作者到处行 走探秘。譬如在《地上的天 空》中,我通过来世婚姻协 议这一新奇情节的设计,对 人性秘区进行了一次深度探 测。在形式上的无界,指的 是短篇小说正是探索各种艺 术手法的合适试验地。若有 新鲜的有趣的想法,都可以 在短篇文本中尝试一番。譬 如在《比时间更久》中,我 除了做深内容,也在形式上 进行探索,把非虚构情节引 入小说中。 对无界的判断与阐释, 不仅适用于短篇小说,也能 放在中篇小说身上。在《宇 宙里的昆城》中,我想在内 容和形式上都做一次新探。 我是一个文科生,但也可以 对星座和宇宙发生兴趣,也 可以去触碰量子力学和天体 物理——重要的是,在科学 的求知中,更 书评(媒体评论) 钟求是的中短篇小说显 现了一个小说家的才能,《 地上的天空》可能是近年最 好的短篇之一,《宇宙里的 昆城》叙事宏大,可以用震 撼来形容。 ——程永新 精彩页 朱一围病逝三个月后的一天,其妻子筱蓓给我打了电话。电话的中心意思,是让我帮忙散掉家里的藏书。筱蓓说:“吕默,我家房子本来就不大,不能让书房一直做着老大。”筱蓓说:“吕默,这些书是随着一围的,一围一走,它们早晚得散了。”筱蓓又说:“晚散不如早散……我不图钱,要是能找到合适的去处,一围会高兴的。” 这是个有点突然的求助。我握着手机静了嘴巴,把事儿想了几秒钟,又想了几秒钟,才慢着声音应承下来。 我当然明白,筱蓓把此活儿交给我,不仅是因为我原先在市图书馆当过差,容易找到收留这些书的地方,更是因为一围朋友稀少,对这种事能够上心的也许只有我。 我依着记忆算了算,一围的藏书应该有四千余册,其中作家签名本为三四百本。这些藏书在一围手里很受宠,所以占着家里的一个大间,而上高中的儿子周末返家,只能在客厅里打地铺。儿子是个未来理工男,对文学书籍压根儿瞧不上眼,显然无意继承父亲的爱好。现在一围抽身而去,书本们在家中自然也失去了贵宾身份。毕竟对三四万元一平方米的房子来说,它们的存在有些喧宾夺主。 我左右琢磨一天,又打一天电话,把事情大体办妥了。四千多册书分成两拨儿,捐给两家区图书馆。之所以没有联络老东家,是因为我心里还存着一小块别扭,而且市图书馆撑着派头,态度容易淡慢。区图书馆就不一样,不仅可以上门取书,还颁证书发消息,其中一家更掏出诚意,准备专门立一个捐赠书柜。这就有点意思了,至少对一围是个远距离的安慰。 情况跟筱蓓一说,果然获得好几声谢谢。她表示这两天就把书收拾好,分成两组。我提醒说:“那些签名书送图书馆不合适,别让他们拉走。”筱蓓说:“你的意思是签名书……另有价值?”我说: “签名书价值可大可小,你收在家里价值就不小。”筱蓓说:“吕默,一直等我老了,我可能也不会打开这些书,还是早点让别人去看吧。”我停顿一下,说:“那好……我另外想想办法,反正不能亏待了这批书。” 话儿说出来顺嘴,真做起来却不易。若赠送给图书馆,有朱一围三个字在扉页上号着,这些书到底派不上用场。若放在网络书店上一本一本地卖,不仅费劲儿,也会惹得一围在那一头不高兴。当然了,我也想过由自己接管,存住朋友的遗物,但我毕竟不是文学先生,不读小说久矣,又因为在图书馆待过,反而少了藏书的兴致。更重要的是,我心底里还是尊重这批书的,觉得应该有更好的投奔之处。 这批书之所以有些重要,一是因为书的作者大多是国内或省内之知名作家,笔下的文字和故事上得了台面;二是因为一围为求签名很下功夫,费了不少心思和时间。在这个城市,有好几位收藏作家签名书的爱好者,一围是其中一位,而且是比较卖力的一位。早些年,他采用写信恳求的方式,寄书向作家索要签名。这几年,作家的作品分享会、文学对话会多了,他就携着作家的一本或几本书跑去蹭会,在会后凑到作家跟前,一脸真诚地打开书页并报出自己的名字。有时获得一个著名作家的签字,他会兴奋得像洗了个澡,一身痛快地拍照下来发给我看。有一次一围在微信里夸口说,自己已拿下近百位作家,按这样的节奏往前走,不出十年就能搞定中国所有的重要作家。十年不算一个很奢侈的数字,但对一围而言终于成了一个遥远的虚词。大约一年前,他一头撞上一种叫下咽癌的东西,先是在喉咙部位割开一个小洞,然后一日日地与这个小洞做着斗争。在那段时间,他失去了声音和精力,但床头一直放着一本名为《第七天》的小说——小说讲的是一个人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故事,扉页上有作者的签名。有一天我去看他,他在白纸上写下一行字:我准备好了,去另一个世界。 往前一些年,一围有着温润的声音和满格的精力。那时他在邮政局上班,我还在图书馆做事,有一天晚上,两个人因为一位共同的朋友在一百米高的酒桌上相遇。共同的朋友刚刚炒股赚了一笔钱,想分享一下大好的心情。为了表示股票走高,他特意订了一幢三十层大楼顶部的餐厅,又为了忆旧论今,他记起了一些久未联络的朋友。那天一大桌人,场面热闹纠缠。我和一围凑巧坐在一起,两个人在热闹中都显着安静。我酒量比较薄,喝了三两白酒便脑袋起热,耳朵受不了嘈杂。我起身出去抽根烟,找到了大厅旁边的一个小阳台。过了片刻,一围也来了。他不抽烟,是想躲一会儿清静。既然是躲清静,我们俩就没有多说话,只是靠在栏杆上,默默看着远处明明淡淡的灯光。 后来饭局收尾时,我和一围先站起身,一块儿坐电梯下楼。一围积极打了车,顺道把我捎回了家。 本来那次聚会只是蜻蜓点水似的交集,但大约是因为我的图书馆职员身份,一围第二天便联络了我。一围说自己在邮局工作,却不喜欢收集邮票,倒喜欢收集文学签名书。我说,你干这事儿我其实给不了什么帮助。一围说,我不需要帮助,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也在跟书打交道。我问他,为什么玩这个,是因为喜欢读小说、诗歌吗?一围嘿嘿地笑,说自己也看不了几本书,只是日子太平淡了,总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