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是出版人的五堂课,爱书者的启示录。全书以讲座形式,讨论编辑应当具备的素质、修养和能力。 出版的理想理念,编辑的书事书情,做书的感觉感悟,尽在作者现身说法中,给人以启发和灵感。 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以从事出版三十多年的丰富经验,结合大量精彩、鲜活的案例,讲述编辑的思路和策略、经验和教训。通过《邓小平时代》、《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等经典图书的出版过程,以及与杨绛、傅高义、杨振宁、王蒙、金庸、李敖、李泽厚、刘再复、何兆武等作者成功合作的故事,让你了解出版人应有的使命、情怀、智慧和担当,从而得窥出版的真义。 作者简介 李昕,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助理兼编辑室主任,香港三联书店总编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编辑。 从事编辑工作33年,是业内知名的出版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早年曾被评选为首届全国中青年优秀图书编辑,2013年被深圳读书月组委会评选为年度“致敬出版人”。工作之余,从事文学和编辑学研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开大学、河北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印刷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有一系列文学研究和编辑学论文以及文学创作散见于报刊,曾应邀在国内多所大学和多家出版机构举办编辑学讲座,深受好评。 目录 序言:一言难尽说编辑 自序:我的编辑缘 第一讲:激情与悟性 “编辑的素质和修养”讲座 第二讲:策划先行 “编辑的能力”讲座之一 第三讲:功在案头 “编辑的能力”讲座之二 第四讲:以文会友 “编辑的能力”讲座之三 第五讲:创新与增值 “编辑的能力”讲座之四 附录 三联的文化和传统 滞胀:中国出版业面临的困境 后记 序言 一言难尽说编辑 有人仿“晓松体”吐槽编 辑职业,“书卖好了,鞠躬 拜谢作者;出错了,板子打 向责编。顶三五载虚浮名, 挣七八吊养老钱。”知日作 家李长声却说:编辑是“跟 作者精神性私奔”,连地狱 也是黄金地,那是任何东西 都不能替代的陶醉境地…… 有人说:十年编辑九(久) 坐案头八方约稿需要七窍玲 珑忙得六亲不走即便五官老 矣但仍要四体勤快三审校稿 为两个铜钿一生清贫。三联 原总编辑李昕却说:这辈子 就是想当编辑,没有一种爱 不需要付出代价,爱上编辑 可能代价更大。 李昕出身于人民文学出 版社,与文坛耆宿、名流大 师打交道十余年,眼界宽广 、训练有素;做到人文社社 长助理兼编辑室主任,却拒 绝被提拔为主管发行的副社 长,仅因当时一心只想做编 辑。赴香港任三联书店副总 编、总编,经历金融风暴, “在深井里游泳”,冷暖自知 ,也深刻理解了出版人的文 化理想。八年后回北京,任 北京三联副总编、总编,和 三联领导班子一起带领三联 同仁调整思路、改革体制、 解放思想,从小而特向做大 做强转型,创造了规模和销 售收入的新高,在维护和扩 大三联的品牌影响力方面功 不可没,2013年被深圳读 书月组委会评选为年度“致 敬出版人”。知道李昕,自 然少不了他出品的《邓小平 时代》、《王鼎钧回忆录四 部曲》等,他还在多家出版 社、传媒集团、专业院校讲 编辑出版,反响十分强烈。 我听过他关于“编辑策划”的 讲座,还记得当时写的几句 听后感:出版就是一场无硝 烟的文役,有凯旋也有落败 ,有开疆也有失地。攻城守 池,唱虚打实,得书得心, 斗智斗诚……可谓遍地烽烟 ,听得人热血沸腾。如今, 他把自己几十年的从业经验 整理成了这本书,读这样的 书对编辑对出版人来说都是 如渴饮水的一大好事。 书里记述了,他带领三 联编辑团队高调参与三十多 家出版社空前的版权竞争, 经过两轮“笔试”、一轮“面 试”,最终让傅高义先生说 出“我很欣赏你们的‘权术”” ,当场决定把《邓小平时代 》交给三联出版。此后上百 封往复邮件,六百多条讨论 的问题,四五万字的通信内 容,更是真刀真枪的学术探 讨和商榷,也极见与学者沟 通的功力。以及出版后在《 人民日报》广告上版、三地 同时首发、作者全国巡讲、 图书码垛比赛等有力的营销 推广,最终使这本书以不可 比拟的社会影响、88万册的 销量和16项大奖,在当年引 起各界的轰动。 把一本畅销书做成不没 于它应有的效应,是一种本 事,把一个大众不熟知甚至 严重忽视的作家成功推出, 要的更是识见、信心和策略 。比如那一篇《你一定要读 王鼎钧》,终于带动读者的 热情,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 这套用“等了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 纠结、生死流转的回忆录, 同时把王鼎钧的作品从几千 册带到几万册的销量,也常 让鼎公感念这份“雕虫化龙” 的“引渡”之功。 编辑工作有时是锦上添 花,有时是雪中送炭,有时 是起死回生。有些作品因为 这样那样的原因被拒绝出版 ,好编辑却并不因人废言, 因言废书,这些被拒绝的作 品里面可能就有一些惊世之 作,端看你的眼光和胆略。 当然,书中也不尽是成 绩,也有遗憾、无奈、困惑 :三联也曾挥泪别金庸;也 曾与林青霞的《窗里窗外》 交臂而失;也曾因版税或首 印“拼”不过一些出版社,而 目视到手的好书被抢去;也 曾被其他竞争伙伴挖走重要 作者而引为深刻教训;也曾 因某些是非而与作者对簿公 堂…… 这是一个作者重视品牌 、口碑与人情,也重视版税 、首印与营销的求全时代。 这是一个新书寿命三个月, 没卖出去就再难见天日;书 店上架两星期,不动销就下 架;读者扫一眼、翻一下, 就决定是否购买的快销时代 。也是一个需要编辑具有选 题眼光、文字功底、设计感 觉、经济头脑、沟通能力、 营销手段等十八般武艺的杂 家时代。在这个时代做编辑 ,需要绞尽脑汁,历尽辛苦 ,尤其不易。阅读是一件孤 独的事,而出版是一场力求 双赢甚至多赢的博弈。如何 既上手快,又后劲足?如何 低头能查缺补漏,抬头能仰 望星空?如何不仅兼顾经济 效益,还能不失品位、品质 、品格? 李昕说,要想做到这一 切,必须重视做书的感悟与 理念。他以从事出版三十多 年的丰富经验,从激情与悟 性、策划先行、功在案头、 以文会友、创新与增值五个 方面入手,贯穿选题策划、 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宣传 推广等出版全流程,用大量 精彩、鲜活的案例,讲述那 些产生过重要社会影响的图 书的出版过程、背后故事以 及经验教训,涉及杨绛、傅 高义、杨振宁、王蒙、王鼎 钧、金庸、李敖、李泽厚、 刘再复、何兆武等诸多文化 名人。通过这些文人书事, 让你了解出版人应有的使命 、情怀、智慧和担当,从而 得窥出版的真义。 让我们还回到编辑。在 中国台湾作家简妓的眼中, 编辑是一群无声、无名的人 ,他们的一生像一块巨大冰 岩,慢慢在燥热的编辑台上 溶化。在日本出版人见城彻 眼中,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