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弃长安(安史之乱前后的内廷诗人政争与叛乱)(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张明扬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讲述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历史过程与人物命运的通俗作品。以安史之乱中多位关键历史人物,即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颜杲卿、哥舒翰、杨玉环、李亨、张巡等人的“弃长安”经历为线索,聚焦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以乱离亲历之人的经历解释“变乱何以爆发”与“盛世何以崩陷”,以此重新刻画安史之乱时期的完整历史图景。
作者简介
张明扬,专栏作家,曾供职于专业书评媒体。专栏散见于“腾讯·大家”、《财新周刊》等处,曾著有《此史有关风与月》。热衷于在专业史学研究和传统通俗历史写作间找到“第三条道路”,追求“靠谱扎实的有趣”,读史写史心得为“历史仅供参考,后世若有雷同,历史概不负责”。
目录
楔子 出长安记(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三)
第一章 李林甫的盛世(开元二十四年至天宝十一载)
第二章 杨国忠的预言(天宝十二载至天宝十四载)
第三章 安禄山的鼙鼓(天宝十四栽十一月初九)
第四章 颜果卿的舌头(天宝十五载正月初八)
第五章 哥舒翰的膝盖(天宝十五栽六月初八)
第六章 杨玉环的香囊(天宝十五载六月十四)
第七章 李亨的中兴(至德元载七月十二)
第八章 张巡的牙齿(至德二载十月初九)
尾声 回到长安(至德二载十二月初四)
大事年表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导语
新锐历史作者张明扬作品,多位名家倾情推荐!
作者着重笔墨于安史之乱中几位关键人物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颜杲卿、哥舒翰、杨玉环、李亨、张巡等人之上,提炼出与之相应的时间节点和关键词,合理延展,补充史书叙述中的空白,于细节中展现大时代丕变中个体的挣扎与选择,聚焦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重要议题。
书中依托史实,抛开对全局历史的叙述,着重描绘安史之乱中人物群像,是一部讲述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历史过程与人物命运的通俗作品。作者秉持严肃的历史态度,用细腻的文笔娓娓道来,把刀光剑影中的山河破碎化作数幕场景展现,不似冷硬的历史作品,倒更像是一部文学创作,令人开了头便要读完方休。同名有声书也在喜马拉雅同步上架,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
后记
在动笔写这本书之前,
就先有了“弃长安”这个书名

我不想写一本安史之乱
的简史,这不仅超越了我的
学力,并且瞬间让我没有了
写作激情,用所谓诙谐的现
代语言复述历史并不是我的
兴趣点。
我的写作激情是什么?
大概,是大唐盛世在天
宝十四载的轰然倾圮,是长
安这座世界之都在渔阳鼙鼓
声中的脆弱与窘迫无计,是
李隆基君臣从自负颟顸到仓
皇辞庙的骤然切换,是李林
甫和杨国忠这两位宰相的逢
君之恶,是杨玉环的“明眸
皓齿今何在”,是太子李亨
的隐忍与浮夸表演,是安禄
山的胡旋舞与曳落河,是血
色残阳中的张睢阳齿与颜常
山舌,是李白、杜甫、王维
等人的盛世求不得与乱世离
散……
对,是一群人,是这群
经历了从盛世到乱世转换的
非常之人,从他们身上可以
同时解释“盛世何以出现”与
“变乱何以爆发”这两个问题

在从盛世到乱世的猝不
及防中,他们面临着各自的
困境,有着不同的突围与选
择。就连成功的反叛者安禄
山也有着自己的困境:信任
自己的盛世君主老了,政敌
杨国忠在邀宠之战中占得了
上风。安禄山的人生突围是
起兵,他赌对了,在洛阳抵
达了人生巅峰,当上了大燕
皇帝,但他也赌错了,称帝
仅一年,就腹破肠流地暴毙
于儿子安庆绪与近臣策划的
宫廷政变中。
我尽力克制对这群人的
浓烈情感。没错,我对张巡
与颜杲卿这样的人有着忍不
住的关怀,对李林甫与杨国
忠之流抱持天然的恶感。我
会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好恶,
但同样重要的是,每个历史
写作者理应克制自己单向度
道德批判的冲动。对,是克
制,不是隐匿立场与判断:
张巡对面可以站着并非兽性
的敌人,李隆基身边更可以
隐藏着雄才大略的颠覆者。
伟大的司马光诚然爱憎分明
,但他并不需要我们这些后
人像他一样。
我本想给这本书取一个
超长的副题“天子、储君、
宰相、宠妃、边将和诗人的
最后盛世”,一次性致敬本
书中出现的大多数人物,但
自知过长,又有效法李隆基
君臣好大喜功之嫌,便主动
放弃了。
读安史之乱这段历史,
你会始终被世间好物不坚牢
的晦暗情绪所笼罩:当长安
城的贵胄与小民们“斗鸡走
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时,乱世的鼙鼓声已在几
千公里外敲响。
这几年有一个物理学概
念流行于公众舆论:熵。大
约的意思就是说,无序才是
这个世界的常态。但人之所
以为人,我们自然希冀这个
世界是有序运行的。
同时,因为熵,我们才
更明白,有序对人类社会是
如何的奢侈与幸运,远不是
什么“理所当然”,我们应当
像李隆基呵护杨贵妃一样呵
护有序。
我幼稚地想,当李隆基
君臣沉迷于开元盛世的巅峰
之时,他们如果知道“熵”的
存在多好,或许就不会放任
那么多荒诞与野心横流。
这本书献给我的女儿栖
约,愿她生活在有爱、有序
的世界里。
书评(媒体评论)
明扬写大唐的溃败,专
注事实与细节,通过看似不
动声色实则暗流涌动的讲述
,让人一边感叹“原来如此”
,一边赢得“不过如此”的内
心平静。读史书的乐趣莫过
于此。
——周濂
在国内历史作家中,张
明扬态度严肃,文笔细腻,
独成一家。他摒弃了前一代
作者容易犯的戏说的毛病,
做到叙述必建立在史料之上
,同时善于设身处地、合理
地解剖人物的命运和选择,
不失活泼。并且,他还能从
更高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层面
上寻找问题的本质。他的每
一部作品都能带来额外的惊
喜,在他的前一部著作《纸
上谈兵》中,我们看到了他
对战争理论和技术的熟稔,
但这一部作品,虽然也是写
战争,却更让人感受到人物
和家国命运的悲怆。《弃长
安》主体描写的只是短短两
年的时间,读来却好像一个
世代那么漫长,因为它标志
着一次中国人文理想的破灭
。这本书必须和着酒来读。
——郭建龙
精彩页
李隆基仓皇离开长安,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三日黎明,天刚蒙蒙亮,细雨笼罩着都城。
李隆基走得匆匆,随行只带走了贵妃姐妹、嫔妃、皇子、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高力士,以及亲近的宦官、宫女。至于那些没被通知的宗室贵戚和重臣,就这样被遗弃在长安。
就在几天前,弃长安还不在李隆基的选项之中。这位尘世的至尊,盛世的缔造者,执掌唐帝国长达四十四年,之前他的帝王生涯可谓一路平顺。即便在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的消息传来时,李隆基君臣上下也是一派“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的超现实乐观。其后虽然又遭遇了洛阳失守的噩耗,但李隆基还有他寄予厚望的名将哥舒翰,大唐谁不知“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更何况,还有潼关天险和二十万大军。
然而,就在平叛形势看似一片大好之时,天宝十五载六月初八,带病御敌的哥舒翰在灵宝西原之战中意外惨败,二十万大军几近全军覆没。六月初九晚,潼关落入叛军之手,长安失去了最重要的军事屏障。
潼关失守当晚,李隆基在长安没有等到“平安火”,也就是潼关前线传来的报平安烽火,业已知道大势不妙。他维持了半年多,在任何挫折下都可以自洽的现实扭曲力场,终于在这一晚轰然崩坍。
六月十日,李隆基在长安城东边的兴庆宫召见了右相杨国忠,杨国忠首次提出了“幸蜀之策”,得到了李隆基的首肯。幸蜀是杨国忠的主意,蜀地也是杨国忠刻意经营的势力范围,这都没错,但李隆基此时很可能已决定弃长安而去,不过他自己不方便提,他需要的正是杨国忠精准地揣摩上意,以及提供具体逃亡路线。
六月十一日,杨国忠召集百官于朝堂,正式通报了潼关失守的败讯,让群臣出主意。百官被急转直下的军情吓得惊慌失色,相顾垂泪,问起应对之策,皆唯唯不对。此刻,只有监察御史、跟随哥舒翰守潼关的大诗人高适站了出来,建议立即实行紧急动员,动用宫廷最后的钱财储藏,招募长安城中敢死之士、官员府中的家丁子弟,死守长安,“未为晚”。高适的建议虽然在军事上未必有可行性,但这却是长安朝堂中独一无二的勇气。惶遽的百官纷纷反对,却计无所出。自安禄山起兵以来就唱各种军事高调的杨国忠,此时先否决了高适的长安保卫战提议,沮丧溢于言表地说:“兵已入关,事不及矣。”继而抽泣着推诿责任:“我们很多人十年前就开始反复预言安禄山必反,但陛下就是置若罔闻,今日之祸,绝非我这个宰相之过。”
高适保卫长安的建议有没有现实操作性?如果李隆基不走,长安能否守得住?当时唐军和叛军的实力对比来看,长安有希望守住,但李隆基多少要冒“君王死社稷”的风险。叛军名将崔乾祐虽在灵宝西原之战击败哥舒翰,占领了潼关,但实际上兵力有限,可能就只有两三万人;在河北战场上,郭子仪、李光弼出井陉(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颜真卿守平原(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这两支军队活跃在安禄山大后方,牵制了大股叛军兵力,郭李组合又刚刚在嘉山(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之战中大败史思明,斩首四万级;在中原战场上,张巡坚守雍丘(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鲁炅固守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叛军久攻不下;安禄山自定都洛阳后,基本上就停止了亲自征战,还需要大量兵力拱卫都城;安禄山看似攻城略地,但战线过长,对占领区基本只构成点与线的弱势支配,连在河北大本营都没有形成面的控制,兵力分布更接近脆弱的一字长蛇阵……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叛军短期内无力对长安进行大规模进攻。
如果单论兵力,李隆基随时可以在长安和关中地区临时征集数万军队,但唐军保卫长安最大的弱项还是募兵缺乏训练和实战经验,无力招架安禄山的百战精兵。不过,时间站在李隆基这一边,有了足够的时间,临时募兵可以得到训练;更重要的是,西北边军正在源源不断地入京勤王。事实上,长安失守仅四个月后,唐肃宗李亨就委派宰相房琯组织了规模浩大的反攻长安之战,反击纵然失利,但已然证明了唐军元气恢复之速。
也就是说,只要叛军一开始没有凝聚足够的战略决心,集中主力对长安进行大规模进攻,拿下长安的时间窗口将很快关闭。而安禄山称帝后进取心骤降,倾全力进攻长安并不是一个易于做出的决策。而唐军在挺过初期的不利态势之后,随着募兵的成长和勤王边军的抵达,成功守住长安的可能性将与日俱增。李隆基需要的是时间、勇气和运气。
但这些站在高适角度的沙盘推演都没太大意义,显而易见的是,杨国忠以下的百官已丧失了固守长安的所有勇气。不过,此时谁也不愿意承担放弃都城这个重大的政治责任,当天的会议也莫衷一是,未达成任何具体的方案。最关键的是,李隆基也绝不愿冒为社稷而死的风险,毕竟,他为了保命,连逃出长安都操作得那么匆促和暗昧。
很快,潼关失守的消息就从朝堂传遍全城,长安鼎沸,士民掠扰奔走,却不知何去何从,繁华的世界之都在几个时辰内就变得萧条凋敝。危急关头,杨国忠及百官极度缺乏担当的政治态度不仅恶化了局势,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0 16: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