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间游戏(冲破社交陷阱的人际沟通分析)(精)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作者 (美)艾瑞克·伯恩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沟通分析心理疗法创始人伯恩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伯恩最早注意到人际间的心理游戏是造成人们心情沮丧、彼此伤害的重要原因。本书语言诙谐犀利,系统总结了几十种人际心理游戏,并加以命名、讲解、分析和研究,使读者据此对自己、对沟通对象有更为清楚的认识,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获得心理成长。本书是学习沟通分析心理治疗必读的基础手册,值得每一位心理咨询学习者和从业者研读。读者对象: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来访者以及对本话题感兴趣的其他人。
作者简介
周司丽,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咨询与生涯发展博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国际认证沟通分析师(心理治疗方向),中国沟通分析协会副秘书长,中华女子学院心理系讲师。
目录
引言
社会交往
时间结构
第一部分 游戏分析
第一章 结构分析
第二章 沟通分析
第三章 程序和仪式
第四章 消遣
第五章 游戏
一、定义
二、典型游戏一则
三、游戏的起源
四、游戏的功能
五、游戏的分类
第二部分 游戏汇编
概述
一、对游戏的解说
二、通俗化表达
第六章 人生游戏
一、“酒鬼”
二、“欠债者”
三、“踢我吧”
四、“现在我可逮着你了,你这混蛋”
五、“看你让我做了什么”
第七章 婚姻游戏
一、“逼入困境”
二、“法庭”
三、“性冷淡的女人”
四、“疲惫不堪”
五、“要不是因为你”
六、“看我已经多努力了”
七、“亲爱的”
第八章 聚会游戏
一、“这难道不糟糕”
二、“瑕疵”
三、“笨手笨脚的人”
四、“你为什么不……是的,但是……”
第九章 性游戏
一、“你和他斗吧”
二、“性倒错”
三、“挑逗”
四、“丝袜游戏”
五、“大吵”
第十章 黑社会游戏
一、“警察和盗贼”
二、“你怎么才能离开这里”
三、“让我们欺骗乔伊”
第十一章 咨询室游戏
一、“温室”
二、“我只是想帮你”
三、“贫困”
四、“乡下人”
五、“精神病学”
六、“愚蠢”
七、“木头腿”
第十二章 好游戏
一、“照常工作的假日”
二、“献殷勤的男士”
三、“乐于助人”
四、“平凡的圣人”
五、“他们会很高兴认识我”
第三部分 超越游戏
第十三章 游戏的意义
第十四章 玩家
第十五章 一则范例
第十六章 自主
第十七章 自主的获得
第十八章 游戏之后是什么
附录 行为分类
消遣和游戏索引
序言
《人间游戏》(Games
people play)原著最初出版
于1964年。它是使沟通分
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简称TA)流派及其创始人
艾瑞克·伯恩(EricBerne)
声名鹊起的一本著作。书名
中所说的“游戏”并非一般意
义上具有娱乐作用的活动,
而是指人与人之间反复发生
的、具有破坏作用的关系模
式。当年,这本旨在为专业
人士撰写的书籍出人意料地
成了大众畅销书,因为人们
发现作者“看穿”了人类关系
中某些隐藏的东西,揭露了
人们互动的本质意图。
然而,这样一本优秀的
著作直到2006年才被中国
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引
进出版。这第一部简体中文
译本由首都师范大学的田国
秀老师及其学生翻译,让我
们终于有机会一窥书中的奥
妙。随着人们对沟通分析及
其中的游戏理论的深入理解
,深圳大学的刘玎和卢宁老
师于2014年翻译了第二部
译本,该译本颇受读者欢迎
,对我本人的学习也有极大
助益,我正是通过该译本加
深了对游戏理论的认识的。
如今出版的这本《人间游戏
》是第三部简体中文译本,
我非常荣幸获得了“万千心
理”的邀请,成为本书的第
三代译者。
我于2005年开始学习沟
通分析理论,于2008年完
成3年的系统学习,之后开
启了长达10年的国际沟通分
析协会(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al
AnalysisAssociation,简称
ITAA)认证沟通分析师
(Certified Transactional
Analyst,简称CTA)的学习
过程。2018年1月,我通过
了笔试,2018年8月,我于
印度科钦完成了口试,成为
中国大陆地区第二位通过
ITAA认证的沟通分析师。
2021年2月,我完成了为期
5天的评估与学习,经过国
际同行认可,正式成为中国
大陆地区首位取得ITAA沟
通分析教师及督导师预备资
质的人,并开启了另一段为
期7年的学习旅程。16年的
专业学习和实践使我终于有
能力、有勇气、有机会翻译
这本优秀的、深刻的、有趣
的同时颇为难懂的著作。虽
已非常用心,但难免存在纰
漏,欢迎读者们批评指正。
国际沟通分析官方入门课程
(TA101)介绍了理解心理
游戏的三种视角,分别是隐
藏沟通、戏剧三角和心理游
戏G公式。其中,心理游戏
G公式是伯恩离世前不久才
确定的界定心理游戏的方法
(详细内容见伯恩的另一本
著作《人生脚本》)。《人
间游戏》出版在先,伯恩并
没有在本书中依据G公式解
析每个游戏,而是倾向于从
隐藏沟通的角度解析游戏,
让我们看到人与人互动时表
面传递的信息及其背后隐藏
的心理层面的信息。这两个
层面的信息导致了人类互动
的复杂性,使人们的关系走
向了“出人意料”同时又在“
意料之中”的结局。
我向从事与人相关工作
的专业人士,如咨询师、培
训师、教师、社工、律师等
,强烈推荐本书。只有了解
心理游戏的存在,掌握跳出
游戏和应对游戏的方法,才
有可能有效地与你的服务对
象工作,避免卷入关系旋涡
、陷入工作困境。
我向所有渴望更好地处
理关系问题的人士强烈推荐
本书,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人
际互动的复杂性,有助于我
们审视并理解自身与他人的
动机,从而坦诚有效地处理
关系议题,最终获得平等健
康的亲密关系。
在我看来,如今的社会
新闻或娱乐新闻中充斥的关
系间的拉扯有不少是心理游
戏的结果。每当看到这些新
闻时,我都会不禁感慨,如
果大家学过心理游戏的知识
该有多好!我的老师和督导
师托马斯·欧嘉瑞(Thomas
Ohlsson)博士曾说,从自
然的角度看,人类已经拥有
很多不可避免的苦难,例如
,灾难、疾病和生离死别,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习
心理游戏的知识,不再人为
地制造更多苦难。
感谢“万千心理”对沟通
分析理论的持续支持与认可
,感谢编辑孙蔚雯女士细致
而专业的工作。感谢每一位
购买和阅读本书的人,这个
世界将因为你的幸福和满足
而成为更好的世界!
周司丽
2021年9月于北京
导语
与他人的互动往往是一场精神的较量。这就是伯恩在这部极具独创性和影响力的心理治疗著作中所揭示的。它也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际基本社交互动的理解。在沟通中,我们常无意识地与他人进行心理博弈,即玩心理游戏——与伴侣的婚姻游戏、与老板的权力游戏、与朋友的竞争游戏……这些一再重复的游戏带着陷阱和戏剧化的反转,成了真正的亲密的替代品,让我们感到扭曲,无法在互动中获得真正的安抚。伯恩用诙谐而睿智的语言对日常互动中的各类游戏加以命名、讲解和分析。他的游戏分析巧妙地揭示了人际关系背后的潜在动机,如同给了我们一把打开自己和他人心门的钥匙,让我们变得更真实,让沟通变得更高效,让关系变得更亲密。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曾被出版商断
言“卖不出去”的书。当年,
艾瑞克·伯恩不得不向朋友
借钱支付出版费才让它付梓
。半个多世纪后,这本书已
在全世界销售超过500万册
。为什么它能获得如此的成
功?因为数以百万计的读者
在书中看到了自己并不禁感
叹:“噢,他难道在偷窥我
的生活和工作吗?”通过本
书,已有许许多多的人终于
明白了心理游戏是如何“无
端”地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不
快乐的。也是通过本书,他
们学会了停止这些游戏,开
始享受美好的人生。
读读吧,它也将改善你
的人生!
——托马斯·欧嘉瑞
(Thomas Ohlsson)博士
国际沟通分析协会沟通分析
教师及督导师、认证沟通分
析师
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
生,一幕幕的“心理游戏”最
终构成了每个人的人生大戏
。不同的文化,相通的心理
,伯恩发现了心理游戏的奥
秘,并用很通俗易懂的方式
分享给你。这本书会让你明
白自己这出戏的编剧、导演
和主演都是你自己。这本书
会让你看到你在戏里的角色
,是受害者、拯救者还是迫
害者。最重要的是,这本书
会告诉你跳出这种“强迫性
重复”的方法:通过沟通获
得亲密,通过觉察获得自主
!愿你成功蜕变,享受此生

——徐丽丽 中国沟通分
析协会副会长 国际沟通分
析协会认证沟通分析师 《
沟通赢家》的作者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
的书。每当我重新阅读时,
总会被伯恩的很多直觉灵感
的可靠性与有用性打动,被
他敏锐的临床观察打动,也
被我们将继续得到他多少恩
惠而打动。
因此,我欢迎你,读者
,来阅读这本影响非凡的著
作。
——詹姆斯·R.艾伦
(James R.Allen) 美国俄
克拉何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
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退休
教授 国际沟通分析协会前
主席、艾瑞克·伯恩纪念奖
获得者
精彩页
第一章 结构分析
观察人们自发的社交活动(大多是在某种心理治疗团体中进行的富有成效的观察),可以发现他们时不时会明显改变姿势、观点、嗓音、用语及行为的其他方面。这些行为变化通常伴随情绪变化。就某个个体而言,一套行为模式与一种心理状态相对应,另一套行为模式与另一种心理状态相对应,后一种心理状态通常与前一种并不相同。这些变化与差异导致了自我状态(egostate)这一概念的诞生。
用专业语言来说,从现象学角度,自我状态可以被描述为一套统一的情绪系统;从操作角度,自我状态可以被描述为一套统一的行为模式。用更实用的语言来说,自我状态是一个情绪系统伴随一套相关的行为模式。每个人拥有的自我状态集合?的数量似乎是有限的,它们并非角色,而是心理现实。这些集合可分为以下类别:(1)类似于父母式人物的自我状态集合;(2)自发地对现实进行客观评价的自我状态集合;(3)固着于童年早期,代表陈旧的残余但仍旧活跃的自我状态集合。用专业术语来说,它们分别被称为外在心灵的(exteropsychic)、新心灵的(neopsychic)和古老心灵的(archaeopsychic)自我状态。③通俗地说,它们在展现时被称为“父母”“成人”和“儿童”。除了最正式的讨论,这些简单的术语适用于所有讨论。
本书的观点是,在社交的任一时刻,所有人都将呈现父母、成人或儿童自我状态,并且人们从一种自我状态转换到另一种自我状态的速度各有差异。这些观察发现带来了某些诊断性陈述。“那是你的父母自我状态”,意思是“你现在的心理状态与你父母之一(或父母的替代者)曾经的心理状态相同,你用与他相同的姿态、手势、用语、情绪做出反应”。“那是你的成人自我状态”,意思是“你刚才对情况进行了自主而客观的评估,并且正在以不含偏见的方式陈述你的思考过程、感知到的问题或得出的结论”。“那是你的儿童自我状态”,意思是“你做出反应的方式和意图和你是小男孩或小女孩时一样。”
解释如下。
1.每个人都曾有父母(或父母的替代者),每个个体内部都带着一套自我状态,它们会复制父母的自我状态(如同他们感知到的);在特定情形下,这些父母自我状态会被激活(即外在心灵的运作)。通俗地说,“每个人的内心都随身携带着自己的父母”。
2.如果适当的自我状态可以被激活,每个人(包括儿童、智力落后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有客观地处理资料的能力(即新心灵的运作)。通俗地说,“每个人都有成人自我状态”。
3.每个人都曾比现在的自己年幼,他的内在携带着来自早年经历固着下来的遗存。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遗存会被激活(即古老心灵的运作)。通俗地说,“每个人的内心都随身携带着一个小男孩或小女孩”。
现在,是时候画出图la了,它被称作“结构图”。从目前的观点来看,它可以代表任何一个人的完整人格。其中包含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这三种自我状态被小心地分隔开,因为它们之间差异巨大,而且经常不一致。缺乏经验的观察者一开始可能分不清它们的差异,但任何人只要花工夫学习结构诊断,很快就会对这种区分印象深刻并感到有趣。从现在开始,我们用全部小写的单词指代真实人物,用首字母大写的单词指代自我状态。图1b是结构图的简化版。
P12-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0: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