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吴若权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7课 圣严法师开示:立定志向之后,就要坚定信念,绝不退转

能够吃苦,所以才能坚定信念,不会因为吃不了苦,就改变当初的决定。圣严法师曾经有很多次机会,可以站在人生三岔路上做不同于现在的选择。但是,他连动念都没有,就拒绝了可能的诱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桃花缘还真是不少。

例如:出家前,就有人要他受招到富翁家里去当女婿。按照当时的习俗,十几岁被招进去富有的人家里,先当儿子般养着,成年以后再结婚,跟童养媳的模式一样。但是,他坚决不想去。不肯受招为婿,父母依了他;而戴姓邻居来介绍他到狼山出家,这事儿亲子却都有共识。更重要的是,他跟自己约定:出家以后,绝对不想还俗。即使,在上海赶经忏时期,也有女孩很喜欢他,但他还是一心要出家。

因为大环境的变动,圣严法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从军,身上却一直带着僧衣。十年军旅生涯,还是有很多机会还俗。甚至在日本读完书时,有个日本和尚过世,庙里还留着妻小等着要他去当住持。即使是这样,机会那么多,他都没有要退转。圣严法师说:“这里面究竟是什么原因不清楚,一定要问这究竟是什么道理,我自己也说不出来,就是说自己选择的这条路,不管有什么样的阻碍,或者有什么样的诱惑,这条路要走就继续走下去,不能够三心二意。这就是我的性格,从小就是这个样子。”

后来,他笑着承认:“个性很倔强!”想做的事情,不管大小、无论难易,只要我自己愿意做就会继续做下去,就不会随着环境随着状况改变自己的初衷。

所谓的“择善固执”,应该就是这样子吧!

问题是,在寻常人生里,“固执”容易,“择善”难。但很值得庆幸的是,佛法本来就是“止于至善”的大业,一旦选择了,就只需坚持下去而已。

我觉得这是很有趣、也很重要的事。倘若身处牛鬼蛇神混杂的环境里,需要很多力气去判断、去分辨、去抉择,才能够在诸多选项中,删除“恶”的,留下“善”的,做出“对”的决定。如果,把自己放在一个本来就是正向积极的处境里,“择善”就变得容易很多,而“固执”也就是相辅相成的助力了。

第8课 圣严法师开示:志向愈大,挫折和诱惑就相对地变小

面对未来,坚持下去的力量,其实和你的梦想成正比。当志向愈大,中间碰到挫折或是诱惑时,就相对地变小,不太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少年出家刚进入寺庙时的圣严法师被叫作“常进”,他身处动荡的时代,佛教的前途十分黯淡。

当时,出家人就是赶经忏,没有社会地位,甚至被歧视。但是,他觉得佛法很好,应该被好好保留,并且加以发扬光大。因为自己在佛寺中被教育的经验,他认为办教育对传承佛教是非常重要的事。

如果说,当年的圣严法师对自己有什么期许的话,“藉由兴办佛学教育来宣扬佛法”应该是他非常重要的使命。但是,要办教育之前,自己要先进修,所以他立志向学,拚命想考上当时被视为“佛教最高学府”的两个佛学院,一所是在重庆的“汉藏教理院”,另外一所是在闽南的“闽南佛学院”。如果,不去报考这两所学校,可能一辈子都在赶经忏中奔波,而没有能力以更具体的方式弘扬佛法,完成人生的志向。所以,那时最重要的阶段性目标,就是考上这两所佛学院。不过,事与愿违。还没去考,战乱就发生了。

幻灭,这是个很大的挫折。尽管如此,圣严法师并没有改变初衷。当隆隆炮声逼近黄浦江边,兵荒马乱之际,他只能绕着时代的圆弧,让自己的生命跟着转弯,带着僧衣入伍,跟着“青年军”的号召,打算先到台湾、再回大陆,等时局稳定再恢复和尚的身份。

P16-19

目录

第一讲 认识自我

 第1课 圣严法师开示:成长,是往内在去探索自己,而不是向外去需索感官的满足

 第2课 圣严法师开示;努力朝向最适合自己的路去发展,但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缘具足

 第3课 圣严法师开示:从探索兴趣开始发展自我,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第4课 圣严法师开示:接受天生的限制,改进自己的缺点,也是一种自信

 第5课 圣严法师开示:大鸭、小鸭,各有各的发展,经过努力与磨练,小鸭也有变成大鸭的可能

 第6课 圣严法师开示:以发展自我为目的,就能把“吃苦”当做“进补”

 第7课 圣严法师开示:立定志向之后,就要坚定信念,绝不退转

 第8课 圣严法师开示:志向愈大,挫折和诱惑就相对地变小

 第9课 圣严法师开示:承担责任,完成使命,并非好大喜功,而是要分享梦想

 第10课 圣严法师开示:找到生命的导师,效法成功的典范

 第11课 圣严法师开示:善用危机感激发自我的力量,突破环境的障碍

 第12课 圣严法师开示:利他的练习,可以从无我开始

第二讲 爱与亲密关系

 第13课 圣严法师开示:慈悲,是爱的最高层次,足以跨越人心的藩篱,及于一切众生

 第14课 圣严法师开示:真正的慈悲,是不分对象、没有条件的

 第15课 圣严法师开示:亲密关系之中若含有控制的成分,就可能伤害彼此的爱

 第16课 圣严法师开示:即使是亲情,也必须进化;父母学会放手,亲子之间的爱才能长久

 第17课 圣严法师开示:教养子女之前,父母应该先教养自己

 第18课 圣严法师开示:要解决欠缺安全感的问题,不是仰赖更多的亲密关系,而是建立信任

 第19课 圣严法师开示:婚姻中的伴侣关系,不是嫁鸡随鸡,而是要照顾对方一辈子,彼此守护

 第20课 圣严法师开示:爱不一定要有相对的回馈;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平等的付出

 第21课 圣严法师开示:要尽力和自己建立最亲密的关系,有自信就不会恐惧不安

 第22课 圣严法师开示:学会慈悲,松开心中的防线,拆除心中的城墙,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第23课 圣严法师开示:唯有慈悲,才能解决因为爱而引起的冲突

 第24课 圣严法师开示:“放下”心中的包袱;但永远不“放弃”心中的理想和责任

 第25课 圣严法师开示:善用“爱的减法”,让亲密关系更欢喜自在

 第26课 圣严法师开示:真正的“看破”,并非彻底失望;而是体认世事都是虚幻的,不再执着

 第27课 圣严法师开示:勇于承担别人惠予的付出,将来才有分享出去的能力

第三讲 孤独

 第28课 圣严法师开示:善用孤独的力量,是成就自我很重要的修行

 第29课 圣严法师开示:必须妥善处理内心的孤独,才能转化成为正面的力量

 第30课 圣严法师开示:像潜水般跃入最深沉的孤独里,才能浮现出最真实的自我

 第31课 圣严法师开示:有心、有愿,就会有定力,不会被外在环境干扰

 第32课 圣严法师开示:与世隔绝,让自己孤独,对修行来说是必要的

 第33课 圣严法师开示:随着因缘的路途前行,自己就是最好的知音

 第34课 圣严法师开示:遭遇人际关系的挫折,要检讨自己,但不要否定自己

 第35课 圣严法师开示:倘若自己的想法很先进、很独到,就必须多沟通,让别人充分了解

 第36课 圣严法师开示:权势的孤独,并非因为位居高处,而是不当行使权力

 第37课 圣严法师开示:用行动的热情,融化内心的孤独

 第38课 圣严法师开示:共修,既可以鼓励自己,也可以约束自己

 第39课 圣严法师开示:用慈悲的心,相互包容,双方才能得到共修的好处

 第40课 圣严法师开示: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判断不同,应该彼此尊重

 第41课 圣严法师开示:化“被动的孤独”为“主动的孤独”,就不会感觉孤独了

 第42课 圣严法师开示:帮助孩子化解孤独的感受,是父母应尽的责任

 第43课 圣严法师开示:修行自己,并非只是独善其身,而是以苍生为念,利益众生

第四讲 欲望与恐惧

 第44课 圣严法师开示:智者畏苦,但能够深刻体认别人的苦,却是慈悲心的开始

 第45课 圣严法师开示:“害怕”与“讨厌”只是一线之隔;去除“傲慢”,才能面对恐惧,展现自信

 第46课 圣严法师开示:傻人有傻福,聪明的人也有聪明的好处,只要自己尽了自己的力量,就不必恐惧

 第47课 圣严法师开示:满足私利的欲望,叫作“私欲”;成就公众的利益,叫作“愿心”

 第48课 圣严法师开示:只要是为公共利益,不为私人,就不会患得患失

 第49课 圣严法师开示:愿心,是来生来世、永生永世,都要继续再做下去的坚持

 第50课 圣严法师开示:转念的时机,跟年龄没有绝对关系;而是要视个别的人生际遇或智慧开发而定

 第51课 圣严法师开示:愈早转念愈幸福,因为转念之前,追求私欲的路程很辛苦

 第52课 圣严法师开示:发愿心,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为,才不会力不从心

 第53课 圣严法师开示:只有“舍”,没有“得”的欲望,才能够连“烦恼”都舍下

 第54课 圣严法师开示:“想要”,如果超过“需要”,“消费”,就会变成“浪费”

 第55课 圣严法师开示:人之所以高贵,是因为气质、品格,而不是珠光宝气的价值

 第56课 圣严法师开示:性冲动,可以用心理来克服,也可以用生活来调剂

 第57课 圣严法师开示:为公众利益而修行,以“愿”心而得“愿”力;发了愿心,还需要正确的方法

 第58课 圣严法师开示:用宽大与坚强,消除竞争的恐惧,唤醒更大的愿心

 第59课 圣严法师开示:拿自己的专长,去服务别人,就会产生“利他”的思考

第五讲 自由;自在

 第60课 圣严法师开示:为了积极实践目标而分分秒秒把自己捆绑,是愚痴的事

 第61课 圣严法师开示:要学会放轻松,不要做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工作

 第62课 圣严法师开示:自由和放荡不同。前者,有目标;后者,没有目标

 第63课 圣严法师开示:自由,并非不受规范;此刻若不受规范,将来可能更不自由

 第64课 圣严法师开示:适时向别人说“不”,才能保住“自由”;不要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而扭曲自己

 第65课 圣严法师开示:自由的真谛是: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本身自愿的选择

 第66课 圣严法师开示:因为有自知之明,面对诱惑时,才能解脱

 第67课 圣严法师开示:要先能够放下自我中心,才能得到更多自由

 第68课 圣严法师开示:觉悟,来自前世累积的善根,也要靠后天努力修行

 第69课 圣严法师开示:即使修行没有开悟,还是可以对别人有所帮助

 第70课 圣严法师开示: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解脱

 第71课 圣严法师开示:自由,是不受束缚;自在,则是自己做主,没有阻碍

 第72课 圣严法师开示:利益众生积极的作为,不会因为行动受限而无法发挥

 第73课 圣严法师开示:在家修行,不应该忽略对家庭应尽的本分

 第74课 圣严法师开示:修行要持之以恒,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到初发心

 第75课 圣严法师开示:遵守戒律,出于自己的选择,就不会觉得苦,反而是一种快乐的解脱

 第76课 圣严法师开示:世界和平,就是追求全体的自由自在

第六讲 挫折与勇气

 第77课 圣严法师开示:多读书,多向专家请益,可以促使因缘成熟

 第78课 圣严法师开示:落实“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要从勇气开始

 第79课 圣严法师开示:不要用因果论去解释过去已经发生的事

 第80课 圣严法师开示:坚持,是用理性去评估,而不是用意气或情绪

 第81课 圣严法师开示:最大的勇气是放下自我,因此而得到开悟

 第82课 圣严法师开示:不论碰到多大的困境,都要有耐性,相信时间都可以将它改变

 第83课 圣严法师开示:忏悔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也是修行必备的条件

 第84课 圣严法师开示:如果不知道要对谁忏悔,就对佛忏悔

 第85课 圣严法师开示:忏悔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自我反省,因为改过而得到成长

 第86课 圣严法师开示:忏悔以后,除了悔过之外,还要弥补对别人造成的伤害

 第87课 圣严法师开示:犯错的人,需要忏悔;受伤的人,需要宽恕

 第88课 圣严法师开示:宽恕,也是一种勇气的表现

 第89课 圣严法师开示:受害者是菩萨,用肉身的痛苦教育社会大众

 第90课 圣严法师开示:学会宽恕,才能真正打开心结

 第91课 圣严法师开示:勇气,并非外在的剽悍或刚强,而是内在的强韧与坚毅

 第92课 圣严法师开示:真正的勇气,并非蛮力,而是精进不懈的力量

第七讲 生命的归宿

 第93课 圣严法师开示:不追问过去,不妄想未来,只需把握当下

 第94课 圣严法师开示:信仰,并非靠外在印证,而是内心的感应

 第95课 圣严法师开示:神秘经验,跟个人的修行及缘分有关

 第96课 圣严法师开示:极乐,是从烦恼中得解脱。每个解脱的人,都有机会成佛

 第97课 圣严法师开示:相信往生的亲人,会继续他下一段的旅程,是安顿自己对生死牵挂最好的方式

 第98课 圣严法师开示:超度亡魂,是为了在往生路上助他一臂之力

 第99课 圣严法师开示:消极还债;积极还愿。自己得解脱,奉献给别人

 第100课 圣严法师开不:若想不到对方的“恩”,就用“愿”来替代。“愿”的力量,比“恩”更大

 第101课 圣严法师开示:有宗教信仰的人,内心比较安定、知足

 第102课 圣严法师开示:宗教的入门,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在努力实践的过程中,就能体会修行的好处

 第103课 圣严法师开示:当亲友往生时,学习洞见生死的微妙,对自己而言,也是—个重生的开始

 第104课 圣严法师开示:有宗教信仰,对生命的归宿才会有落实感,生离死别,虽然痛苦,却可以渐渐解脱

 第105课 圣严法师开示:从积极面对死亡的态度中,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第106课 圣严法师开示:体认生命很脆弱,才能学会珍惜及尊重

 第107课 圣严法师开示:真正的吃苦是勇于接受挑战,获得成长,而不是自寻烦恼

 第108课 圣严法师开示:菩萨不怕苦,一次一次地重返人间,向众生学习

序言

圣严法师 转念之后,柳暗花明

我和吴若权先生,一个是宗教界的老和尚,一个是文坛炙手可热的畅销作家;我们俩人之间,说熟悉也不是,若说生疏,那还不至于。

因为若权是个多产作家,他的小说、散文经常发表,而每一发表,便广受瞩目。我如果有因缘接触,也会拜读他的文章,欣赏他的才华。他的文笔行云流水,深受大众喜爱,也很容易阅读。除此之外,我所知道的若权更是个全方位的天才,不仅在写作上凸显长才,更跨足于广播、电视、演说等多重领域,在各方面的成果都令人赞叹。尤其他巡回台湾各中小学校园,举办了数百场次演讲,拥有广大的群众魅力;他的受欢迎,是不分男女老少,也没有年龄、阶层之别的。

我记得有一次在长荣班机上,突然有一位空服员要求我签名,她拿了护照本给我希望我在其上签名。结果我发现在我签名之前,上头已有一位名作家的签名字迹,那便是若权,可见得他受欢迎的程度。

不过,我与若权面对面直接的接触,就是这次的访谈了。从今年一月下旬开始,若权几乎每星期都到我静居的精舍来看我,每周访谈两次,每次访谈的时间一至两小时不等。前后共有八次访谈。我们谈的内容,不会涉及什么高深的佛理,而是一般人在生活上、心理上乃至生理上。可能会遭遇的阻碍、困顿、矛盾等各式各样的难题,而在面临种种难题之时,若权问我“该怎么办?”也就是听听我的看法。

一般人面对问题,往往会陷入惯性的思考模式,或者从习以为常的观点来看待,然而这对问题的解决帮助不大,甚至会造成自己和他人的困扰。也就是被困扰缠缚,不容易得解脱。佛教所谓的“苦”,也就是指的遇到种种困扰之时不知如何处理,而落入一般常识性、习以为常的处理方式,结果可能愈处理愈糟糕!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佛法的立场来看问题、来处理问题,往往就能够海阔天空。面对烦恼的处理,我的基本立场是“正面的解读,逆向的思考”。正面的解读,就是遇到任何问题,不要一来就视为负面的阻力,而要看成是一种砥砺的助缘。逆向的思考,是遇到顺心的事,不沾沾自喜、不得意忘形;遭逢挫折与不如意事,不气馁,也不垂头丧气;只要观念一转变,就能柳暗花明。我谈问题,大概都是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

当然,我这个七十八岁的老人,对于社会的世故人情和对佛法的认知体验,可能要比一般人更深入些。因此对于若权的提问,也就是他所看到的世间种种现象,特别是华人社会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他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来问我,我则尽我所知、尽我所能来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对读者们有所帮助。

能跟这样一个多产的名作家对话,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若权的反应非常敏捷,有时他提出问题,当下自己已有了想法,也会回馈给我。这本书的构成,原貌是我们俩人的对话,成书以后,则以第一人称口吻呈现;由若权娓娓说来,而不是听我这个老和尚讲话,读来应是满轻松的。如果是以第三者立场记录往来的对话,虽有翔实的优点,但是亲切感可能就少些了。

我满欢喜这本书的出版,但愿本书能对我们的华人社会有一些帮助。

二〇〇七年六月二十七日法鼓山

内容推荐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是记录吴若权先生和圣严法师倾心交流的一本散文集,书中讲述了作者如何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不如意,用禅心、用佛法消除内心的障碍。在书中不仅能看到作者的思想轨迹,还有圣严法师的智慧开示,对于红尘中踽踽独行的读者,无疑是一本值得静心阅读的修心读物。

编辑推荐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是吴若权的修行笔记。通过本书,作者帮助您理清生活中的种种纠结困扰:如何用“减法”提升亲密关系?禅修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得到什么吗?“闭关”是否就像婚姻?笼中之心,如何海阔天空?“放下”和“放弃”有何不同?“自由”和“随心所欲”,有什么不一样?凡此种种,均能给读者正面的解读,使读者积极应对人生的各种境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4: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