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阅揽河山(琴川阿炳游记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钱炳才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去天涯海角看辽阔大海,到大兴安岭上天池寻湖怪;从南疆红其拉甫到北疆喀纳斯;去滇藏、川藏一路狂奔;又转游大山名川……本书是作者的一部游记,记录了作者一路阅揽河山。
作者简介
钱炳才,笔名琴川阿炳,1983年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现山东科技大学)并留校任教,曾任教于河北煤炭建工学院(现河北工程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后从事规划与管理工作多年。周游列国,酷爱人文、地理。
目录

春歌
听潮望海
缺角亭的联想
天穹下的歌
水乡的春
足迹
漓江渔翁
归隐花田篱下
记住荡气回肠的历史
山峦间慢慢溜过的云彩
车辙里的年轮——清流关
残垣的中都城,你在诉说?
江南的春躲进哪片山坳里
鼓楼故居瓷房子
瓯江旁的那个山村
佛国禅心
心灵在碧水蓝天间流放
云里雨里雾里的西子
琴川的四月天
拾起丹霞一片

西行闻道
问道青城山
洱海的风
听《渔光曲》来一次小城
赶海
走过“洛阳桥”,拾趣泉州城
古镇与阿婆
武夷山与茶
活色生香的市井
谜游
了悟安住
山峦里的苗寨
它在岁月间诉说
风雨里的歌
北魏遗下的梵音
崖壁上的寺观
游走在大青山南
“闯”西北
走进兴安岭
遇见独乐寺
听蝉鸣
悬崖上的“行走”
烟雨轻锁千岛湖
荡口随想
河汊里的水乡小镇
蒙着面纱的帕米尔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寻找曾经的“幽兰”

川西有秋
草原上的眺望
茫茫草原绵绵山
醉秋
大山里的扎尕那
寺里与寺外
山涧里的交响乐
赤水拾得
梦都
在宁波待上几天
归去来兮
一片秋色锁天柱
浔阳江畔的随想
看秋观瀑览庐山
古道上的余香
天堂寨里的故事
水网里的这垛那垛
四象·枯荷·绣花锦
嘿!有故事的地方
“落寂”的那个犄角旮旯
谁揉碎了那片彩霞
去过了还想再去的黄山
秋林是一首歌

遥远的红土地
姑苏城外
方寸间有故事
风雪夜归人
小年,我在南昌
燕子河与听愿柳
遥远的丹噶尔古城
迷醉的瞿昙寺
时间在此地凝固——黄河石林
穿行在皖南山水间
远征军脚下的那片土地
后记
趣在拾得
序言
受博物传统与道家自然
观影响,从魏晋南北朝起
,古人逐渐意识到了自身
的有限性,或寄情山水,
或纵浪大化,融精神于运
化之中,渴慕天人合一。
此后,山水成为中国诗画
的重要题材,游记也成了
古文的特别门类。依靠对
山水的游居与书写,古人
完成了人与自然的双向构
造,抵达了心灵秩序与自
然秩序的合一,在更高层
次上重获了整体把握世界
的能力。
近代以来,世变之亟,
西学东渐。拥有世界视野
的人们猛然意识到,“世界
的时代思潮早已六面袭来
,而自己还拘禁在三千年
陈旧的桎梏里”。五四新文
化运动后,知识分子获得
了现代自我意识,对自己
的孤独状态与理性能力有
了自觉,成为柄谷行人意
义上的“内在的
人”(innerman),习得了现
代之眼,开始用主客体的
认识装置概括和把握外在
世界。在现代之眼的打量
下,自然的灵晕随之而去
,风景也在现代人的认识
装置中发生了颠倒。于是
,游记从古文中解放出来
,发生了现代转型。
今天,生活的快节奏与
知识的专业化已经彻底改
变了我们感知自我理解世
界的方式。假如说,古人
还能完整地理解周围世界
的话,那么我们却已经丧
失了这种能力。在快节奏
的现代生活里,完整地感
知自我,总体地理解世界
,已不再可能。离散的、
碎片化的生存状态越来越
成为我们的宿命。当熟人
们分散在世界各地时,当
自己日益分不清故乡与异
乡时,甚至当我们丧失修
理日常用具的能力时,我
们都已经不再像古人那般
完整。
为了虚妄地重获自足性
,有的人钻进书斋,试图
在历史的纵深中理解世界
,在知识的融通中把握自
我。更多的人则奔波各地
,在空间的广延中延展自
身,于远方的陌生人中认
出自我,从异域的奇异景
观中理解家园,借此丰富
久已残缺的自我,治愈现
代社会带给人的创伤。
虽然理论家对文学的定
义各异,但归根结底,现
代文学书写是为自我意识
赋予语词秩序的实践活动
。在这个意义上讲,书写
便是一种自我救赎行为。
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
的存在方式,也重塑了情
感结构,还改造了文学形
式。自从有了铁路、飞机
,旅行便不再费时,开始
进入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
,以残存的仪式感为他们
提供了救赎。自媒体兴起
后,文学虽然资本化了,
但也摆脱了令人敬畏的字
纸,逐渐日常化,成为民
众日常救赎的一部分。旅
行书写,因其图文并茂的
形式,契合了多媒体观视
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形。
常熟既是言子故里、文
学之邦,也是经济重镇,
现代之都。生于兹长于兹
的阿炳,不乏现代体验,
更有乡梓之念,以延续斯
文为己责。数千年前,言
子北游邹鲁,意在求学问
礼,并非探奇寻幽。阿炳
之所以辗转南北,也是为
了丰富自己,融入自然,
延续文脉。
阿炳格外关注风景背后
的人文。他的游记并非单
纯写景,也鲜有文史考辨
,而是格外关注陌异风景
下一代代人的日常生活,
尤其留心层叠累积的文化
记忆。与其说他更看重眼
前的风景,不如说他更在
乎人文的传承。为此,他
不断汲取前人对相似风景
的表达方式,不仅善于借
助古人的诗文来造成互文
性效果,还力求在前人的
基础上变幻制作,翻新出
奇。相比于眼前的风景,
阿炳更关注一茬茬当地人
的日常生活,擅长利用非
文字性的民间传说来丰富
对风景的理解。
跟古人的求学北游相比
,现代人阿炳的出游更具
日常性,也更有烟火气。
汪曾祺谈到,要了解一个
人,最关键的是“了解他们
吃什么和想什么”。阿炳每
到一处,总要了解当地口
耳相传的风俗传说,了解
当地的吃穿用度,进而用
审美的态度将之书写出来
。因此,在阿炳的笔下,
吃食与风景始终相伴相生
。东北的松花江鲤鱼、西
北的羊肉、滇藏的茶盐、
江浙的甜食不仅具有饮食
文化的意义,更与当地的
地理风貌、人情物理息息
相关。汪曾祺谈吃的文章
虽多,但游记偏少,此亦
颇为憾事。阿炳游记循此
发力,于前人未到处别开
生面,于今之文坛亦多有
裨益。是为序。
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仲济强
导语
本书是作者的游记作品集,他的游记并非单纯写景,也鲜有文史考辨,而是格外关注陌异风景下一代代人的日常生活,尤其留心层叠累积的文化记忆。与其说他更看重眼前的风景,不如说他更在乎人文的传承。为此,他不断汲取前人对相似风景的表达方式,不仅善于借助古人的诗文来造成互文性效果,还力求在前人的基础上变幻制作,翻新出奇。相比于眼前的风景,阿炳更关注一茬茬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擅长利用非文字性的民间传说来丰富对风景的理解。
后记
趣在拾得
为什么自古就有人出外
旅行,或者说出外探险,
是否就是徐霞客所说的摆
脱“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的
苦恼?而现今信息如此发
达,是否坐在一台电脑前
就能游历世界?我感觉差
了许多,当站在真实的世
界面前,内心的激昂澎拜
,有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大自然之神奇、文明之
博大,只能面对面用心去
领悟。
曾记得林达有一段话:“
假如我们禁锢在自己的思
路里,不阅读艺术史,不
领略大自然,也从来不看
博物馆一样,他的想象力
与创造力将会受到极大的
限制。”或许与自己的专业
、阅历有关,慢慢地懂得“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深
意,假如不了解自然与深
奥的人文,何谈融入自然
、延续文脉之责任。
渐渐地喜欢上世界的一
事一物,不求太多的抱负
,走多了视野广了,心胸
宽了,慢慢地知道真实存
在的世界之不同,就有点
停不下脚步,干脆解放自
己,走向世界。
去天涯海角看辽阔大海
,到大兴安岭上天池寻湖
怪;从南疆红其拉甫到北
疆喀纳斯;去滇藏、川藏
一路狂奔;又转游大山名
川……头脑随着接触的事物
变得有思考,放下了原先
的纠结,也有了记录点滴
的习惯。
过程里,有些人有些事
触及灵魂,让人不会自大
,让人不会气馁。当行走
间、停歇时,整理随行随
思,留下一些曾经的念想

旅行与乡愁有时伴随而
生,个中滋味只有身临其
间才有体会。不由想起王
籍的《入若耶溪》:“艅艎
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
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
游。”
本集大部分照片由笔者
自行拍摄,不再一一注出
。另,文章整理时,得到
游友王洲提供了几篇文章
的插图,一并感谢。
钱炳才于常熟
2022年3月10日
精彩页
春歌
今年的春雨比往年来得绵、来得烈,滴滴答答地好似没有尽头。俗话说,过了正月十五,就算是过完年啦。因雨没去赶正月十五的豫园灯会,不知不觉间,新年就这么安静地度过,没有往年的浓烈。
丰沛的雨水、温暖的气候,让江南的春来得那么快、那么猛,还没有脱去厚厚的棉衣,梅花绽放,柳丝轻盈,“叽叽喳喳”的鸟儿飞翔于林间,那么欢、那么乐。春天的野菜,如马兰头、荠菜,转瞬之间已葱绿于田间垅上。想想如果来一份马兰头拌豆干,香味扑鼻,该能唤回儿时的记忆。
趁春早,去次郊外的朱家角,逛逛水乡,或许还能捡些野菜。
或阴或晴,间或着零星的雨滴,淡淡的雾色拂过淀山湖的水面,一阵阵钻进淀浦河的河汊,让水乡泼上一点水墨,迷离间多了一些情调。
朱家角古镇盈满江南水乡的韵味,民居大多两街夹河,石板小桥串起市井生活。东家的事西家的活,岁月间彼此互助,理不清剪不断,就这样烟火袅袅、家长里短,一代代延延绵绵。宽阔的淀浦河啊,人们沿河而筑,枕河而居,占一个角,居一块地,建一个寺(慈门寺),筑一个院(圆津禅院),寄托着民间的乡俗,鼎盛的烟火,让十里八乡的人慢慢聚居于此。
昔时,“吱呀”的橹声,一阵阵一声声,从淀浦河及分支的无名小河汊传至巷里坊间,听老人说什么是货船、什么是客船、什么是渔船,只要有一声吆喝,就知道有什么新鲜的货、新的客、鲜的鱼。码头上的热闹、河汊水阶上的拥挤,人来人往,就是小镇的岁月生活。
走在雨拂过的河街,河汊内挂着灯笼的小船,一只两只三只载着零星的游客,“吱呀”着划向宽宽的淀浦河,不知谁唱着侬语的小调,透着时空里的声音,那么悠扬,那么有浓浓的乡音。
小街上,弥漫着酱肘的香味、腌菜的酸味、油炸小鱼的香味……这滋味充斥着巷里弄间,他驻足,你停留,尝一尝、品一品,谁都在感叹,阿婆的手艺是儿时的味道。噢,是不是都在寻找浓浓的乡愁?到井亭街,拐进课植园,想品味“课读之余,不忘耕植”的寓意。昔日的马文卿先生,究竟想诠释什么?
进头厅、二厅、三厅和迎贵厅四厅进深的厅堂建筑,观细腻的木雕,释图案寓意,赏精美手法,尽显大户的富贵。游藏书楼、登百福亭、过几曲桥、看望月楼……停留于打唱台,驻足于后园一方田垅,慢慢地明白马先生取“课植”为名的良苦用心。是否在意那条碑廊,碑廊内镶嵌着明清著名书画家碑刻15块,有明代文人文徵明《游西山寺(十二首)》、祝枝山的诗、唐寅的手札及周天球诗等,马先生想说明什么?不得而知。纵观却明白其读书明事理、耕植为根本的寓意。
出课植园,紧临的是和心园。窄窄的布局、悠深的感觉,充斥传统文化传承的蕴味,旧木新做、旧物利用,园林的手法,巧妙的点睛,虽小而有意义,一个侧面,诠释传统文化的广博。
在和心亭石台坐一坐,两只六柱角亭巧妙地结合,多了一份情趣。去观摩一下《小长芦馆集帖》,有幸见到西泠印社纂刻家吴昌硕、吴隐、叶铭的篆刻原件五十件,还有清代丛帖刻石,对酷爱书法的人来说,实属有幸。
走街串巷,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建筑,风雨间默默坚守,几度摇摇欲坠。看过和心园,再走进阿婆茶楼,轻步走上二楼,临河而坐,凉风划过,看船,看放生桥上悠悠的过客,看错落的建筑、庙宇。假如再听一段吴侬软语的评弹,品一杯茶香四溢的碧螺春,惬意满怀。
P3-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