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政治是什么》一书是以通俗易懂的文笔讲述最基础的政治学原理的著作。作者通过引述和讨论包括卢梭、卡莱尔、霍布斯邦、科斯特等在内的一系列的政治学家的基本观点,来帮助读者厘清诸如社会、分工、需求、制度等基本的政治概念,引导读者思索诸如环境的挑战、民主的局限等全球性的现实问题。 作者蔡东杰的基本观点是,政治的目的在于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既然每个国家的社会需求都不可能完全相同,那么,各国的政治制度也就没有必要完全相同。作者反对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即认为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他认为,凡是能够有效满足真实需求的制度就是好制度。 作者简介 蔡东杰,自号“抱朴斋”,1969年生,台中人,著名作家,时政评论家,电台主持人,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博士。现为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复旦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著有《民主:是与非》《中国外交战略:传统及其变迁》《千古兴亡事》《远西掠影》等政治及历史专著十余册,另有译著《美国的帝国诱惑》《中国因素》《戴高乐战争回忆录》《威尔逊》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近5年参加或主持学术研讨会至少136场。 目录 卷首语:致大陆读友 上篇 几个基本概念的再审视 社会:有这么一群人,决定长期共同生活 制度:于是分工合作起来了 领袖:总要有人做决定,那么是谁呢? 国家:日子久了之后…… 民族:好像觉得大家有那么点儿相似 革命:不过,想让大家都满意是很难的 民主:还是找个好点儿的办法吧 选举:目标是真正选贤与能 政党:让大家来自由竞争 制衡:重点是防止权力不被滥用 中篇 从对立视野中反复思考 理想与现实:平行线还是有交叉点? 人民与政府:到底谁才是政治生活的重心? 民主与独裁:人治与法治的界线何在? 群体与个体:社会生活的真正意义究竟为何? 左派与右派:面对环境挑战时该怎么办? 总统与内阁:哪种是比较理想的制度安排? 企业与国家:管理人群的动力是否正在变化? 全球与区域:人类的政治疆界将如何变迁? 下篇 给未来新世代的备忘录 反省: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及其挑战 期待:循着蛛丝马迹去捕捉未来 序言 致大陆读友 无论各位喜不喜欢或了 不了解,我们都身处政治 世界当中;而且,这个世 界不但建构了各位眼前的 社会内涵,其运作结果也 将决定我们与下一世代人 类的未来。特别在今天这 个所谓“民主”(无论作何定 义)的时代,大家还都有 那么点儿机会来参与其中 ,而不是像过去多数时间 里,只能够听任少数人摆 布;既然这样,为什么我 们不想办法更深入地去知 道什么叫做政治世界,然 后设法去掌握自己的命运 呢? 请注意以下几个名词: 政治、政治学、政客、 政治家、网络社会 非常欣喜,本人终于有 了第一本书跟大陆的读友 们见面。就趁着这个难得 的机会,跟各位掏掏心窝 子,讲几句真心的想法与 感受。 客套话别提,直接从这 本书谈起吧。 写作这本书的源起,主 要是自己在读了二十几年 政治学,又教了十几年政 治课程后,左脑跟右脑不 断打架争执的结果。虽说 自19世纪以来,从欧洲大 陆出发,通过无数先烈前 仆后继的呼吁、呐喊、冲 撞、狂飙,乃至流血牺牲 ,终于迎来眼前这个到处 高举“人民当家作主”大旗的 新时代,但真说到政治这 回事,或许大家还是直觉 地将它归类成“衙门里的事” 。 问题是,忙活了半天, 到底哪儿改变了?真的有 改变吗?又或者是,是否 我们所争取到的改变还不 足够?若此,未来又该如 何继续走下去? 为了解决至少是自己心 中一连串盘旋不去的疑惑 ,当然,更为了对台下传 道授业对象负责(如果自 己都没好好整明白,又有 何资格教别人),于是自 问自答且自说自话地写完 了这本“忏悔录”。以下就先 跟各位分享几点最初的疑 惑与思考的初步结果。 矛盾:政治现实与政治 学教科书勾勒的理想 到底“政治”是个什么东 西? 相信对于这个问题,绝 大多数人都是有点儿懂, 又有点儿不太懂。 有点儿懂的原因是,当 大伙凑在一块儿的时候, 时不时也会把当前政治局 势或其牵扯的社会问题, 拿来当作茶余饭后闲聊的 话题,甚至还会因此交个 朋友或怒目相向;而不太 懂的原因则是,一旦这些 政治话题扯上某些个政治 理论名词时,往往争执了 半天也只好不了了之,因 为谁也不见得真搞得懂这 些名词到底意思是什么, 这时,有些人干脆不是转 而埋怨那些学者创造出一 些无聊的名词,就是回到 政治现实,直接从报章杂 志内容来望文生义。反正 达摩只是面对黑漆漆的石 洞也能顿悟出些什么,何 况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但是,政治真的这么难 懂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得先说明一件事情,也就 是我们在这本书里头所要 说明的其实是“政治”,而不 是“政治学”。尽管我们难免 会提到若干政治学者的名 字,或运用到一些政治理 论名词,但解释这些名词 的目的绝不是要大家去弄 清楚什么叫“政治学”,而只 是因为这些名词既偶尔充 斥在媒体当中,也滥用在 一大堆无聊政客的嘴巴里 头,如果大家一点都不了 解其真正涵义的话,就只 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如 果各位不嫌弃的话,我们 不仅希望可以带领大家轻 轻松松地走进政治的世界 ,还想传授一点政治防身 术,让各位不会随便被巧 言令色所迷惑。 上述一连串问题构成今 日世界各地许多政治冲突 的焦点,而无法根本理解 或缺乏理解途径的结果, 也在许多社会带来政治冷 漠感或疏离感,并使得更 多的人选择以逃避或厌弃 作为解决的办法,若非“冷 眼不旁观”(对政治不感兴 趣,甚至觉得政治丑陋不 堪),便是自我放逐地“被 牵着鼻子走”(成为某些政 党或个人的忠诚支持者) 。 作为政治研究者并对人 类未来抱持着正面期待, 我既不同意民主政治理论 是前述一连串问题的所谓“ 标准答案”,也不奢望光靠 一己之力能找到什么具真 知灼见的指引。我只希望 从更客观的角度出发,带 领大家(不管有无兴趣, 这或许都是无法回避的道 路)踏上一趟政治的“进化 之旅”,帮助大家了解人类 为什么会组成社会,以及 如何不断在挫折中学习更 好的组织方法,更重要的 是,我深切期盼对人类的 未来,提供一个稍微另类 但或许更具建设性的思考 出发点。 最后,且让我用一小段 话来结束卷首的叨叨絮语 。 1948年,奥威尔在《一 九八四》这本充满讽刺又 处处潜藏真知灼见的反乌 托邦小说中,不仅借由“战 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这一连串虚构 口号,将政治场域里的矛 盾表露得淋漓尽致,甚至 天才洋溢地创造出“双重思 考”概念。他指出,所谓双 重思考的特征是: 知道又不知道; 意识到赤裸裸的真相, 却又说出仔细构筑的谎言 ; 同时支持两种相抵的意 见,且明知两者彼此矛盾 ,却 又两个都相信; 用逻辑对抗逻辑; 声称自己崇尚道德,却 又做出违反道德的事; 相信民主是不可能的事 ,却又担任其守护者; 忘记必须忘记的事,必 要时将记忆找回来,接着 又迅速忘记。 历史昭昭在目,类似场 景,想必大家应该不会太 陌生才对 导语 本书是一位华人政治学者专为普通中国读者准备的政治常识读本,没有艰涩的理论,没有无聊的说教,也没有预设的立场,穿透概念术语,跳脱“左右”纷争,还原被意识形态遮蔽的政治世界。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搭建政治世界的基本框架,让读者掌握最基本的政治常识,明了政治游戏的源起、演变与规则。中篇引领读者介入当下最受关注的政治话题,例如“民主与独裁,人治与法治的界线何在”、“左派与右派,面对环境挑战时该怎么办”、“全球与区域,人类的政治疆界将如何变迁”等,进行有趣的思辨之旅。下篇讲述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与挑战。作者希望“轻松而简单地带领大家进到政治的世界,也期盼能传授一点政治防身术,让各位不会随便被巧言令色所迷惑”。 书评(媒体评论) 政治哲学不能只由专家 写给专家读。这本书是专 家写给普通人读的,所以 ,尽管内容扎实,行文则 通俗易读。值得推荐。 ——陈嘉映首都师大哲 学系教授 人们总是逃避政治,却 无往不在政治之中。既然 躲不了,不如了解它。政 治没那么可怕,也不那么 神秘,请看蔡东杰教授为 你娓娓道来:何为政治? 如何成为一个掌控自己命 运的政治人? ——许纪霖华东师大历 史学教授 《政治是什么?》一书 ,将人们对政治的关注和 对政治学的冷漠这一惯性 联系打破了:原来人们可 以愉快地从政治学中得到 理解政治的知识! ——任剑涛人民大学政 治学教授 作者呈现给我们一个格 外生动的政治世界,激发 真切而鲜活的思考。这是 研读政治学所必须的却往 往被忽视的入门台阶。竭 诚推荐。 ——刘擎华东师大政治 学教授 如果说人是政治的动物 ,那么了解政治就是了解 自己的习性。 ——干春松北京大学哲 学系教授 精彩页 社会 有这么一群人,决定长期共同生活 我始终深信一个想法(虽然颇八股,但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正如孙中山所言:“政治乃是处理众人之事”。从这个角度来看,若想了解所谓“政治”的起点,那么就不能不从“众人”这个现象出发,想想“人们干吗要挤在一块儿过日子”这个看似愚蠢却又透着点儿哲理光芒的问题。这有点儿像夫妻俩翻开结婚证书,回忆过去何以做出这个人生抉择一样。 请注意以下几个名词: 生存、资源稀少性、群居、社会生活、部落 混沌未开的历史开端:聚居现象 且让我们先假装自己“不是人”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晓得是什么原因,人类开始成为这个地球上最重要的一种生物群体,并且随着他们相较于其他物种在生存竞争能力(人类自己喜欢将这种距离称为文明程度)上的优势愈发明显,其中一部分越来越自以为是的人类开始自命为“万物之灵”。 关于人类为何能一路正面发展迄今的这个问题,尽管数百年来已经有很多文化人类学家与历史社会学家企图提出解释,但就像房龙所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巨大问号的阴影下面;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又将前往何方?”这段尚未真正解谜的历程,也就是人类到底如何过关斩将,突破生物界的自然链状结构限制,以至获得操控甚或毁灭这个结构之能力的过程,应该可算是地球历史上最伟大绚丽的推理小说与冒险故事之一。尽管房龙很有自信地说,“我们已经能够(相当精确地)对许多事情进行猜测了”,但对这种源自19世纪欧洲进步主义的片面观点,我看还是保守一点比较好。 不管你相不相信(其实达尔文的进化论早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根据目前的生物学研究“结论”,人类的祖先可能属于灵长目动物的一个分支,大约在6500万年前由原猴(prosimian)发展出来,其后几经曲折变迁,终于演化出一种被称为人科(homo)的分类,并且大约在100万~200万年前产生现代人种的原型,亦即智人(homo sapiens)。当然,有关人类起源的种种假设,我们讲到这里就可以了,毕竟它并非本书主旨所在;更何况即使有计算机绘图与现代解剖学的配合,学者们也只能根据黏土层里挖掘出的骨头碎片,猜测式地去拼凑出它们原来的样子。更重要同时也是我们唯一关注的焦点是,无论是基于史前史考古还是基于自然调查的资料,我们都能发现一个事实,亦即这类动物(人类)从很早开始就有着集体行动的特征,也就是说,他们喜欢一大堆人集中在一个约略特定的地域范围里活动,然后以某种分工合作的方式彼此照料,并且渐渐发展出简单的家庭单位与社会组织结构。 部分学者认为,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卢梭或许是第一个将“社会”当作关键性概念,并明白地通过“社会关系”来推衍并整理人类生活的学者,但“社会”老早就存在了,只不过人们似乎慢慢“忘了”自己生活在社会里而已。 资源稀少性与生存利益:集体行动的逻辑 尽管聚居性是人类这种动物拥有的重要物种特征之一,但是如果看过一些自然世界纪录片的话,一定晓得,“集体行动”绝非是灵长目动物或人类的注册商标。在广袤无垠的非洲大草原上,不仅像野牛、羚羊与大象等草食性动物有着成群结队行动的现象,即便如狮子或土狼等部分凶猛的掠食性动物,集体行猎也经常是它们捕捉猎物时的惯用伎俩。换句话说,是否在日常生活当中采取集体活动的形式,绝对不像一般人直觉认为的那样,仅仅是由于某些物种因竞争弱势以致自然生成的自我防卫举动,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 那么,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P1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