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种业中国(精)
分类
作者 郭锐//李军
出版社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的重点是围绕原始生物起源、植物种子出现、人类农业演进和中国种业的初创与发展、未来种业的振兴与前景等问题而展开的。
本书凭借宇宙级别的视角、从地球生命诞生特别是种子植物出现讲起,详细回顾了人类对种子的认识与实践、新中国艰难解决粮食问题的历程,翔实阐述了中国种业的初创与探索。
目录
第一章 基因方舟——植物种子的前世与今生
最初的霸主
蕨类的贡献
种子的诞生
第二章 亘古追求——人类对种子的认知与实践
采集文化:早期人类的朴素探索
种植渔猎:各地祖先的艰苦努力
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基本方式
良种选育:文明发展的核心动力
第三章 全民饭碗——新中国是这样解决粮食问题的
困境
突破
振兴
第四章 筚路蓝缕——中国种业的初创与探索
无奈的选择:从种粮混用到“四自一辅”
果断地迈进:从屡遭波折到“四化一供”
勃勃的生机:从打破垄断到“百舸争流”
第五章 整体迈进——中国种业的“国家级”全面推动
全面提升种业战略地位
着力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加紧完备品种创新体系
持续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第六章 骄人业绩——中国种业的突出贡献
自主品种担当大任
种业基地遍地开花
种质保护功勋卓著
第七章 遍地狼烟——愈演愈烈的国际“粮食战争”
粮食战争古已有之
巨头忙于称霸世界
我们频遭恶意冲击
第八章 任重道远——我国种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品种体系还需继续健全完备
种质资源还需继续加强保护
核心实力还需继续追赶超越
知识产权还需继续重点保护
第九章 乾坤再定——党和国家对种业发展的全新战略布局
高瞻远瞩
运筹帷幄
铸盾亮剑
第十章 无限风光——全速起跑的新时代中国种业
再出征:让种质资源家底更清
再提升:让整体实力更加强大
再起跑:让强劲足音响彻华夏
后记
使命的召唤
参考文献
序言
可贵的坚守
再入深秋,又逢硕果

这次,是我自2016年
11月至今的短短五年间,
第三次为郭锐教授等两位
优秀科普作者的专著提笔
作序。
第一次,是以《可贵
的探索》为题,为《航天
育种简史》作序。当时,
我虽然感觉到这部科普专
著很有价值,但确实没有
想到它会连续获得那么多
奖项,包括“2016中国好
书”“2017年陕西省优秀科
普作品”“2017年全国优秀
科普作品”,其中,“中国
好书”是陕西获此殊荣的
唯一一部作品。
第二次,是以《可贵
的提升》为题,于2019
年11月为《中国雄心——
航天科技·绿色中国》作
序。这部专著,充分展示
了中华民族征服太空、回
馈地球、造福人类的雄心
壮志,以及中国航天科技
助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
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生态
中国建设的骄人成绩。就
在前不久,这部专著也被
评为“2020年陕西省优秀
科普作品”了。
现在,是第三次了。
两位优秀科普作者历时两
年打造完成的《种业中国
》,再次让我刮目相看。
我心中生发的,是一
种难以言表的感动。
诚然,《种业中国》
依然保持了《航天育种简
史》和《中国雄心》那样
以大跨度、大纵深、大宽
度、大角度、大前瞻等为
标志的显著特点,依然是
凭借宇宙级别的视角、从
地球生命诞生特别是种子
植物出现讲起,详细回顾
了人类对种子的认识与实
践、新中国艰难解决粮食
问题的历程,翔实阐述了
中国种业的初创与探索、
党和国家对种业发展的全
力支持、中国种业几十年
来取得的骄人成绩、近些
年来中国遭遇的“粮食战
争”和“种子战争”、中国
种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面
临的挑战、进入新时代后
党中央对打好种业翻身仗
的战略性决策部署、全国
各地响应党中央号召推进
种业创新发展而催生的欣
欣向荣的大好局面,读之
令人深思,催人奋进。
让我感动的还有作者
的那份执着与坚守。他们
克服大量困难、着力打造
以“生态中国”为主题的科
普专著三部曲,充分展现
着作为航天育种专家、科
普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年了。五年来,已
经不再年轻的他们在平时
各自工作都极其繁忙的情
况下,依然穷尽所有业余
时间,深入调研、全面学
习,反复商讨、艰苦成书
。我对他们都很熟悉,一
个是航天育种领域的科学
家,一个是机关单位工作
人员,确实都很忙,非常
忙。能够凑到一起研究科
普写作的机会和时间,实
际是非常有限的。
但他们做到了。这,
就是坚守。
他们坚守的,是自己
的信念。什么信念?就是
发自内心、不求回报地努
力为中国的科普事业多做
一点贡献,努力地把自己
多年积累的知识传播给更
多的人,以求让中国社会
多一些懂得科学、热爱科
学、支持科学的人,进而
从整体上为提升全民族科
学素养做出自己力所能及
的贡献。
当然,最让人感动的
,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所折
射的中国种业领域全体从
业人员的坚守。不论是领
导者、管理者,还是科学
家、工程师,直到长年累
月蹲在田间地头观望一株
秧苗成长过程的基层种业
工作者,都是这样,无一
例外。
这都是坚守。没有这
样的坚守,我们国家就不
可能在建国初期极其困难
的情况下,一次次熬过形
势复杂的粮食危机,也不
可能在后来某些西方势力
强力打压的情况下始终捍
卫着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种
业安全,更不可能像本书
所写的那样在新时代到来
后迅速催生出现百花齐放
、全面振兴、整体迈进的
种业大发展新局面。
此刻,我觉得应当引
用一下本书结尾的几段话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
教日月换新天。
写到这里,我们不能
不想起伟大的‘世界杂交
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
院士袁隆平先生。虽然袁
老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但是袁老的精神犹在、
事业犹在、成果犹在、贡
献犹在。作为本书的压轴
内容,作为中国种业告慰
袁老在天之灵的最新成果
,我们把2021年与袁老
有关的两则消息,万分郑
重地记录在此吧。
第一则,是2021年8月
,从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
长虹村传来消息,袁老的
‘禾下乘凉梦’,真的实现
了!您不会不记得袁老这
个梦吧?袁老曾经深情地
说:‘我梦见水稻长得有
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
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
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
稻穗下面乘凉……’现实中
,这种远超常人认知能力
的水稻叫‘巨型稻’,不仅
有粗壮挺拔的稻秆,平均
高度为1.8米、最高可达
2.25米、比一般水稻高
出近1倍,而且还耐淹涝
、耐盐碱。‘巨型稻’所在
稻田,可以蓄更深的水,
能够为鱼、虾、蟹等类动
物遮阴避凉提供最佳栖息
场所,有利于开展‘稻鱼
共生’项目。袁老在世时
,曾对这种水稻给予高度
关注和深度支持。2021
年5月,‘巨型稻’在长虹村
插下了15亩秧苗;9月24
日,‘巨型稻’开镰收割,
每株含稻穗最少也有360
粒,比普通水稻多出110
粒左右,平均亩产800千
克!
第二则,是2021年10
月17日,从湖南省衡阳市
衡南县清竹村传来消息,
由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研
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
导语
对种业工作者来讲,《种业中国》就是一部回顾创业和发展历程、记录重大事件和重要节点的“历史档案”。
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来讲,《种业中国》就是一册学习领会党和国家决策部署、高质高效抓好本地种业建设的“文件汇编”。
对各类学校来讲,《种业中国》就是一本对学生开展生物学、植物学、气候学、人类学和党的历史、中国传统、种业历程等相关领域知识教育的“辅助教材”。
对所有中华儿女来讲,《种业中国》就是一场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对种业的坚强领导、主动助力种业振兴发展、激发强烈爱国热情的“战地动员”。
后记
使命的召唤
历经两度寒暑,《种
业中国》终于如愿付梓,
与世人见面了。
这是“‘生态中国’科普
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前
两部,分别是《航天育种
简史》和《中国雄心——
航天科技·绿色中国》。
其中,《航天育种简史》
历时一年,于2016年11
月出版;《中国雄心》历
时三年,于2019年11月
出版。
算起来, “三部曲”一
共用了六年才全部完成。
人的一生,总共也就
那么几十年。所以,六年
,对人生来说并不是很短
暂的。但是,我和“黄金
搭档”李军同志的这六年
,却是最为充实的六年、
并肩耕耘的六年、未留遗
憾的六年。
六年间,我们携手并
肩、团结一心、拼搏战斗
。我们如饥似渴,收集、
整理、阅读和理解了400
多万字的素材资料;我们
仰首远眺,努力追寻138
亿年来宇宙创始、地球诞
生、生命萌发、人类出现
的恢宏场景;我们满怀敬
仰,潜心回顾人类祖先、
华夏先辈探索自然、改造
环境、壮大族群、延续生
命的巨大贡献;我们放眼
全球,冷眼相看国外某些
势力觊觎中国利益、染指
中国经济、威胁中国安全
的诸般恶行;我们自豪振
奋,充分感受中国共产党
带领全国人民抵御外侮、
抗击灾害、恢复生态、发
展生产、保障安全的光辉
业绩;我们昂扬斗志,更
加牢固在党中央的“生态
中国”建设大业中出一分
专业能力、尽一点微薄之
力的坚定信念。
诚然,这样的坚持,
不能说一点都不辛苦,尤
其是我们都只能利用业余
时间中的点滴碎片。但是
,也正是在这持续六年的
学习、研究与写作中,我
们才更加了解了,在中华
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的历史进程中,在新中国
载人航天事业、“三北防
护林”建设、种业振兴等“
国之大事”的推进过程中
,已经有千千万万的人,
为着自己的理想、为着国
家的发展、为着民族的复
兴,奉献了几十年,有的
是一辈子。甚至,有很多
默默无闻的人,已经献出
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进而,我们也才更加
懂得了,他们都是为着使
命的召唤、为着责任的担
当;他们,才是真正的功
臣,才是真正的英雄。
每想至此,我们就清醒地
知道,我们只是各项伟大
事业进程的旁观者、记录
者。面对他们的牺牲奉献
,面对他们的无价壮举,
我们唯有认真写作,通过
“三部曲”,把“生态中国”
建设的全景都尽可能完整
地展现出来,把其中的大
事都尽可能清晰地记录下
来,把英雄的形象都尽可
能如实地树立起来,把党
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宏观
部署都详尽地传播开来,
才能无愧于他们,无愧于
时代。
同时,也无愧于我们
自己。
与“三部曲”的前两部
相比,《种业中国》重点
是围绕原始生物起源、植
物种子出现、人类农业演
进和中国种业的初创与发
展、未来种业的振兴与前
景等问题而展开的。回顾
两年来的写作过程,《种
业中国》的问世可能更为
幸运,或者说始终有着更
为强劲的动力。因为,党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保
障国家安全和粮食安全的
战略高度,对种业的发展
和振兴始终给予了前所未
有的重视和关注,连续做
出了一系列重大指示、决
策和部署。
中国种业,获得了空
前的战略支持和强劲推动

我们为此而特别振奋
,因为我们也充分感受到
了使命的召唤。写作思路
,也随之变得特别清晰.
写作素材,也更是显得特
别丰富。
现在, “‘生态中国’科
普三部曲”终于出齐。我
们的内心既充满欣慰,又
满怀惶恐。欣慰,是因为
我们终于又在“生态中国”
的科普事业中完成了一项
新的成果、做出了一点新
的贡献;惶恐,是因为我
们知道自己仍然没有脱离
才疏学浅的初级层面,对
素材的梳理、对观点的把
握、对未来的展望,都会
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与不
足。
我们虚心接受各位专
家、所有读者的批评指正
,以助我们在今后的科普
事业中,做得更好。对此
,我们将永生都感激不尽

借此,我也代表我的
搭档李军同志,向所有关
注“生态中国”建设、支持
我们写作的人,致以崇高
敬礼!
郭锐
2021年10月29日
精彩页
最初的霸主
地球上出现生命,的确是宇宙中的一个奇迹。138亿年前,宇宙诞生;48亿~47亿年前,太阳诞生;大约46亿年前,地球从新生的太阳周围盘旋的尘埃中凝聚而生,与同时期诞生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一起,成为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
直到距今约39亿年前,地球长大的过程,也就是遭受太阳周围大大小小的其他星体或物质碎块“密集轰炸”的过程基本结束,地球逐渐冷却下来,拥有了固态的地壳,从“天体时代”进入了“地质时代”。液态水随之大量出现,基本形成了早期的海洋。不过,那时的地球环境显然不允许有高等级生命出现,因为空气中不但几乎没有氧气,相反还充满了具有强烈腐蚀性的毒气。
但是,就在短短5000余万年之后,也就是距今38_5亿年的时候,随着地壳、大气、海洋等基本稳定下来,海洋中忽然出现了最原始、最简单、小得不能再小的生物。尽管那都只能算是生命的最初形态,但毕竟是生命。
地球,就此掀开了划时代的一页。
那时的简单生物都是“原核生物”,主要是原始而低等的菌类和藻类,所以那个时代也可以称为“菌藻时代”。而其中作为后来植物先祖的,就是藻类,准确地说就是蓝藻。可别小看这些蓝藻,因为它们统治地球长达30亿年左右,而且它们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竟然改变了地球的环境,为后期“真核生物”的出现,更为地球植物和其他生命的诞生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蓝藻不是细菌,是藻类植物,所以说它是植物而不是动物的先祖。但与细菌一样,蓝藻也是单细胞原核生物,它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只不过在细胞中央含有必要的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质和色素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当中。这种核物质并没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所以称之为“原核”或“拟核”。它和同样具有原核的细菌一起,共同组成了“原核生物界”,也就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界”。直到距今约15亿年前,才开始出现了红藻、绿藻,但这两种藻类已经都是拥有细胞核的“真核生物”,与只有核物质的“原核生物”蓝藻大不相同。
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粘藻。所有的蓝藻都含有一种特殊的蓝色色素,蓝藻因此而得名。但是蓝藻也不全是蓝色的,不同的蓝藻含有一些不同的色素,有的含有叶绿素,有的含有蓝藻叶黄素,有的含有胡萝卜素,有的含有蓝藻藻蓝素,也有的含有蓝藻藻红素。红海就是由于水中含有大量藻红素的蓝藻,使海水呈现出红色。注意,蓝藻现在依然存在。有时某个水域因为遭受污染或水温变化,水面上会暴发大面积的蓝藻污染,虽然看上去都是一片绿色,但它们却是蓝藻而不是绿藻。目前,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蓝藻的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其中淡水产的约占75%.,其余的为海产。有些蓝藻可生活在60~85%:的温泉中,有些种类的蓝藻能够与菌、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共生。更有甚者,还可以穿入钙质岩石或介壳中,如穿钙藻类;或者能够进入土壤深层中,如土壤蓝藻。
为什么说38.5亿年前出现在地球水域中的蓝藻,是一种生命呢?因为它不但能够“养活自己”,还能够“传宗接代”。所谓“养活自己”,是说它能够“吃饭”,它所吃的“食物”就是阳光。也就是说,蓝藻是地球上首批实现光合作用、制造所需养分、完成新陈代谢的生物,所以说蓝藻是现代植物的最初祖先。
我们都知道,现代植物及一些在蓝藻之后出现的其他藻类能够实现光合作用,是由于它们拥有包括叶绿素在内的叶绿体。而蓝藻的结构过于简单,没有叶绿体,那它的新陈代谢是如何完成的呢?原来,蓝藻的细胞质中有很多光合膜(类囊体),各种光合素都附着在上面,光合作用过程就在这里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是蓝藻淀粉、蓝藻颗粒体等,贮藏在蓝藻的细胞壁上。
您瞧,小小的蓝藻,已经能够吃进食物、贮藏能量、养活自己了。那么问题就来了:它不能光吃不排啊!那排出的是什么呢?是对后期生物来说至关重要的氧气!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