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4444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炜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炜怀念母亲曹又方,以一百二十则寓言似的小故事,拼贴出母子之间的纠葛和亲情。美国芝加哥大学出身,谙六国文字的李炜,可惜无法以中文表达。《4444》是他最新出版的书,该书透过翻译家张定绮,贴切了译出李炜的心声。

内容推荐

本书借用“曹又方”及几百位西方作家来说三个主要的话题:1、父母与子女的关系;2、亲友过世涉及的对死亡的态度、纪念一个人的方式;3、成为名家的过程——如何把“人生”本身当成艺术等等随笔。

目录

辑一 死

 悲剧

 注解

 拖泥

 带水

 听觉

 等待

 机器

 嘴巴

 平缓

 效率

 跪求

 心痛

 悲伤

 承诺

 尸体

 伪造

 良心

 因缘

 骨灰

 统计

 平均

 自私

 安详

 末日

 操心

 关卡

 书名

 愚行

 对抗

 相依

辑二 生

 飞箭

 自动

 水坑

 钥匙

 爱恨

 逼迫

 责备

 昵称

 童真

 谨慎

 秘密

 相遇

 单身

 旅游

 王子

 蜗牛

 家事

 障碍

 陷阱

 照片

 自尊

 冷血

 平行

 自由

 敲诈

 重聚

 减法

 寂寞

 希望

 隐藏

辑三 念

 雪印

 妄求

 倒叙

 牵手

 负担

 特异

 言辞

 诀窍

 中点

 鼓掌

 蝉唱

 位置

 丧失

 断裂

 庆祝

 忘记

 等待

 保密

 阐释

 诬蔑

 友谊

 炫耀

 买泪

 定名

 理由

 虚伪

 情况

 噩梦

 作祟

 语病

辑四 写

 角逐

 烧饭

 开花

 风格

 影响

 点造

 技巧

 赌博

 优先

 圣母

 失机

 脚步

 嫉妒

 可惜

 金钱

 炼金

 重生

 期待

 失踪

 生气

 作对

 删除

 寡妇

 保管

 替代

 自私

 短暂

 野心

 快乐

 再见

试读章节

角逐

她马上知道那将是一场意志力的角逐,但她以为她可以用言语说服他。她失败了。

——埃克曼(Kerstin Ekman),《上帝的慈悲》

她,低头看着一叠纸,手执着笔悬在纸上,沉吟着。好像她想用笔尖刺穿一只隐形蚂蚁,如果不能第一次就命中,就会错失某个重要的东西。

这是他对他母亲最早的“清晰”记忆:不仅她的长相,包括她在做什么事都一清二楚。那时他即将上中学。在那之前,她只是个观念,不具实体。

这记忆来自她跟她一个朋友到机场接了他之后的隔一天。从未去过纽约的他,当天下飞机后见到的每一张脸孔、每一片景色、每一栋大楼,都好像是透过一个万花筒在看,画面不断地旋转、变化,很快就让他头昏脑涨、瞠目结舌。所以要到第二天早上,充分休息后,他才有能力注意这个他越过半个地球来一起生活的人。

他不记得自己多早打开卧室的门。她已经起来了——她永远比他早起——坐在小小的饭桌前,手握着笔,埋头在面前一叠绿色格子的稿纸上工作。

“早安。”他应该有说。

“早安。”她大概也这么回答,但不会是马上。不论她说了什么,都有点心不在焉,好像她并不在眼前,而是在很遥远的地方。他很快就发现,这是她写作时响应所有问题的方式。

对话想必就到此结束。她继续写作。她总是在写作。那几年住在纽约的时候,她像着了魔一样,从早到晚笔不离手,拼命地写、写、写。

不了解她的工作习惯,他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可能就一屁股坐在客厅里的小沙发上。当时他们住的那户公寓只有一间卧室,所以,从他抵达纽约开始,这沙发晚上还需要充当她的床。

他不记得坐在那儿等了多久,终于等到她问他肚子饿不饿。然后又等了一段时间,她才舍得把笔放下,做点东西给他吃。他可以确定的是,不论她煮了什么,都是非常简单的东西,后来她也只替他做过一两次早餐。倒不是因为他总是晚起晚睡,而是因为她不是那种替人做早餐的人。她的写作永远比饥饿重要,包括她自己的在内。

大致而言,这就是他对作家生活方式的第一印象:除了纸笔之外,就是全神贯注。她的专注是如此狂热,往往打来的电话没有人接。

当然,开头几个星期,他会替她接电话。但不久他就懒得再管。因为她好像并没替他做什么,所以他也不觉得有义务帮她做些什么。

为什么不接电话,最初一两次见他不理睬持续的电话铃声——就像她自己一样——她问道。

因为电话不是打给他的,他回嘴。这是事实。他才刚到不久,还没有机会交到朋友。

那他也可以帮她接听啊。

帮她接听?如果她一开始就没时间接电话,他替她接了以后,她还是没有时间讲电话。这也是事实。每一次,她都让来电者无休止地等待,才终于起身,走三小步到客厅里拿起话筒。不止一次,来电者已不耐烦地把电话挂了。

就算是这样,她告诉他,他也可以帮对方留言。

没这必要,他宣布。如果真有人想跟她讲话,会再打过来。

就这样,他们都长了一点他们过去可能想都没想到过的见识。她发现跟不听管教的青少年讲道理完全是白费口舌;他则目击一种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能把一个人黏在椅子上一连好几个小时。

烧饭

甩门、提高音量、烹饪的味道,甚至楼梯上的脚步声,都不免有时让我苦恼。写作需要内在的平静,如果外在条件不相配合,就不可能产生平衡感。

——曼斯菲尔德,信札

他就是这么样的一号人物,帕拉(Nicanor Parra),即使讨论最严肃的议题,也用嬉笑怒骂的口吻。所以他才会写道:

真正的哲学问题

是谁洗碗

不涉及来世

上帝

真理

时间历程

当然要紧

但首先,谁洗碗

——《诸如那样的事》

说得有理,但这问题不仅涉及哲学而已;它跟政治学、社会学都有密切的关系。事实上,每一个牵涉到权力问题的领域都跟它有关。真正洗碗的人是谁?显然不是大权在握的那个。

这问题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就连毕生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与写作的帕拉,也回避了一个相关且更基本的问题。也就是,谁来烧饭?

洗碗毕竟是举手之劳,随便什么人都能干;烧饭可不一样。这位智利诗人不提这件事,是否只为了保持作品中一贯的简洁风格,将问题删削至最核心的要素?还是他认为,这工作已经分配给家里的某个人,所以没必要再问是谁负责?如果真是如此,这个人又是谁呢?

母亲?岂不是最理所应当的假设?至少,那曾经是他的假设。所以他们刚开始一起生活的那阵子,不止一次他因为午餐或晚餐延迟而对她失去耐心。照例她太专心于写作,没注意到时间。

有次他大发脾气,要求知道为什么她不能每天按时煮好两顿饭,她立刻反驳说她不是他的奴隶。她镇定下来后,又说,如果他要准时吃饭,为何不自己学烧饭?

他顶回去说,既然她是他的母亲,这当然是她的工作。不管怎么说,他身为男人,怎样也轮不到他进厨房。

这招来她一阵冷嘲热讽,然后又让她做出一件她从来没做过、以后也不会再做的事:给他来一段女权主义训话,尽管她一定知道,他对这题目丝毫不感兴趣,像他那样沉浸在自己的青少年世界里,在他心目中,再怎么蹩脚的摇滚乐团,也比自己的母亲重要。

就他记忆所及,他们之间还有另一次“谈话”涉及女权主义议题。那是在他还是个八九岁小毛头的时候。他的祖母带他去看他的母亲和外公。想必在某个时刻,他被问到每个小孩都会面临的问题:他长大了想做什么?

他不记得自己给的答案;小时候他有很多转瞬即逝的奇想。但不论他怎么回答,一定有强调他不愿做任何“女生的工作”。他相当确定自己提出这么一个条件,因为他记得她要求他解释。难道他认为有些工作只适合女生?

当然啰。他可能还主动提出,或被要求举几个例子。护士、老师、秘书,他大概会这么说。

可是他为什么不想要做这些“女生的工作”呢?

因为他是男生,他说,男生的工作都比女生高。

他仍然记得自己给的答案最后这部分的一字一句,因为过了几天,他祖母念报上的一篇文章给他听,作者不是别人,就是他母亲,写的不是别的事,就是这段对话。她认为他的反应显示,要实现性别平等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年纪这么小的孩子就对男女的社会地位差异有这么大的成见,可见重男轻女的观念一定比原先估计的更加根深蒂固。

事后想来,像她这么一个妇运主将竟然从不曾尝试给儿子灌输自己的观念,似乎很奇怪。革命不是应该像慈善工作一样,从家庭起步吗?

当然,如果那个儿子自己也在造反,这种想法可就行不通了。对此,她应该有一定的谅解:他的叛逆细胞十之八九是从她那里遗传来的。

P255-261

书评(媒体评论)

说话声很远,悲伤很近——

那话语声,那些死去的人,

我们遣他们先行:

扮信差引导我们入眠。

——阿伦特(Hannah Arendt),《W.B.》

我还希望……偶尔你会像忆起小时候读过的书一般想起我。我不愿意在深爱的人心里头占有别种地位,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我不会带给他们不快乐的念头。

——维尔(Simone Weil),信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0: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