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百家》丛书是青年报社对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130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访谈的结项成果。丛书主编为青年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清川。以130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最新作品为主线,在文人、文章、文脉、文鉴这一逻辑下,致力捕捉那些既可以沉淀为历史,又可以预见未来的文化视点,关注那些不是流行的、潮头的,但一定是动态的、发展的、有力量的、有灵性的,为年轻人指引正确方向的精神血脉。
本书是其中的《文化酵母(中国作家的生活现场)》分册,访谈了叶舟、西川、李春雷、熊育群等22位中国作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化酵母(中国作家的生活现场)(精)/对话百家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对话百家》丛书是青年报社对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130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访谈的结项成果。丛书主编为青年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清川。以130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最新作品为主线,在文人、文章、文脉、文鉴这一逻辑下,致力捕捉那些既可以沉淀为历史,又可以预见未来的文化视点,关注那些不是流行的、潮头的,但一定是动态的、发展的、有力量的、有灵性的,为年轻人指引正确方向的精神血脉。 本书是其中的《文化酵母(中国作家的生活现场)》分册,访谈了叶舟、西川、李春雷、熊育群等22位中国作家。 目录 大 解 诗歌是我的一个精神器官 王 干 只写人性离伟大还很远 叶 舟 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身上都有辉光 宁 肯 心中窗户越多了解世界越充分 龙仁青 文学一如真正的爱情 吉狄马加 古老文化滋养我夜以继日写下去 刘亮程 我相信闭住眼睛看见的光明 西 川 宣布诗歌死亡并不新鲜 何建明 希望自己讲述的故事能温暖世界 李元胜 奋斗之外的时光一样有价值 李鸣生 要站在地上仰望还要置身太空俯视 李修文 屈原和项羽就在身边 李春雷 我们肩负谱写“新史记”之重任 周晓枫 无论多大的旗都不是自己的虎皮 欧阳江河 诗歌不能忘记它的崇高 荣 荣 我们续上了曾有的翅膀 海 男 西南之隅是我的灵魂上升之地 商 震 我痛这是因为有爱 梁 鸿 生活那么美如果不写活着没意义 裘山山 我们一生就浓缩了几生 鲍尔吉·原野 不诚实是一种罪孽 熊育群 骨子里的文化酵母从未离开 序言 光能繁殖 李清川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酝酿在《青年报》新创一份文化 类子刊,是在2016年春节前,甚至更早一些时候。说“论 证”是不准确的,其实无需“论证”现实境遇都是尴尬的 :在那个冬天,纸媒没落成了大众话题,文学式微也常见 诸讨论,此时抱残守缺,以纸为阵地、以文学立足,我们 似乎是在逆流而上。但是我们宁愿逆流而上,也不愿意顺 势而下,因为在理性思考中我们发现,在文化多元和节奏 趋快的大时代,青年更加需要定律与方向;在个人梦被自 由放大的际遇下,青年比任何一个人群更加需要文化的力 量。 2016年4月,《青年报》迎来第一万期出版,我们将《 新青年》周刊正式落纸。之所以选择“新青年”为名,我 们并无攀附之意,我们“新青年”的“新”,是思想的新 ,也是文化的新;我们“新青年”的“青年”,不仅是意 欲照射到的目标,也是力求寻找的光源。如何赋予这份子 刊以魂呢?我们以为,关键是要有眼光。我们这样比喻, 文学家、文化学者、文脉传承和弘扬者,就是灵魂的塑造 家。因此,我们以他们的最新作品为主线,开设《上海访 谈》《自白》《重读》《旁评》等栏目,约请青年写作者 进行同题创作。在文人、文章、文脉、文鉴这一逻辑下, 我们致力捕捉那些既可以沉淀为历史的,又可以预见未来 的文化视点,关注那些不是流行的,不是潮头的,但一定 是动态的,是发展的,有力量的,有灵性的,是年轻人走 着走着就会迎面相遇的。我们想做的,就是给你一束光, 让它照着赶路者的某个方向。 到《对话百家》系列丛书启动编辑工作时,《新青年 》周刊已经出版了133期,不觉中,我们用心陪伴了三年时 光。在岁月长河中,这光景不过只是个瞬间,但如果有耐 心,你就会发现这一瞬之中的永恒——要是以130多位作家 为坐标点编绘一张中国当代文学地图,是不是可以观察到 中国文学的当下特征和前进方向?是不是能触摸到社会发 展和文化进步的某些趋势?更为关键的是,因为有更多、 更深广、更具代表、更有期望空间的作家加入,这一文学 地理的建构还在继续。 一路走来,我们对中国文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越 来越有信心,而这无疑来自作家和读者。 平素里我们与文坛大家的交往,更多是在文字中相见 ,这种由文字及情感的共振,不免伴生仰视和忐忑。是作 家们的宽容、诚恳和磊落,让我们始终温暖。联系贾平凹 时,他正在武汉授课,身体很疲惫,但得知我们“等米下 锅”,他在凌晨配合完成了采访。同样的情境下,迟子建 在忙于家事,阿来在藏区调查,王跃文在基层参加活动, 李佩甫在创作新作……我们的高频访问从未陷入“独坐悲 双鬓,空堂欲二更”的不安,真是个奇迹。 每当周五收到陈仓发来的清样,我都会想,每一位作 家执着的文学故事和丰厚的人生体验,都无异于一支支拧 开的手电,在他们的言谈间,光就会自然发散出来。张炜 在谈到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创作时说,如果不写完这部 作品恐怕一生都不会安宁,为此,他耗时二十二年,写下 450万字,流了很多眼泪。麦家的长篇小说《解密》经历了 十七次退稿,他并没有因为挫败而迟疑,还将其解读为“ 每一次退稿对我个人而言都是打击,对作品来说都是‘打 铁’”。以平朴为人和谦逊姿态为人称道的陈忠实,在生 前接受采访时常会强调,他不是大师,这不是谦虚,而是 远远不及大师的格。 另一方面,读者始终是我们关注和连接的重点,是我 们的情愫所系,源源不断给我们以持久力量。在社交网络 活跃的当下,他们用传统的书信和电话,表达着对作家、 作品和《新青年》周刊的偏爱。他们中,有作家、评论家 、大学教授和媒体同仁,更多的还是青年学生和普通读者 。他们中有人要跨年度、跨地区订阅报纸,有人想购买全 套报纸收藏,还有人,只为说一句“我喜欢”。“天涯海 角非远,银河夜夜相望”,如此鼓励下,我们既欢喜在心 ,又感重任压肩。 光是有方向的,光也能生出光。事实上,我们编辑出 版《对话百家》系列丛书,还有为中国文学保存温暖历史 的一点野心。客观说来,受出版形态、地域限制和传播时 效影响,对话类文本的阅读体验还需优化和释放。我们希 望,通过必要的梳理整理,去满足部分读者深入阅读的需 要,也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一种参考。这种利用纸媒积攒“ 光”,再借助书投照“光”的愿景,也让我们在工作之余 悄然完成了一次历史记录和思想沉淀。 我们知道,出好一套书,出一套好书,并不比办报简 单,恐怕还会复杂一些。《对话百家》系列丛书能够与读 者见面,我们要向每一位作家致谢,向提供过帮助的朋友 致谢,尤其要感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工作团队,他们倾 注了热情和心血。春节前,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团队专程 来到上海,我们有过倾心一晤,他们对内容修订、装帧设 计、市场推广提出了高水平意见,做了细致安排。我们都 相信,有文学相伴的人生是美好的人生,被文学注人的时 代是有灵魂的时代。这样的共识是幸福的,既有各自职业 的坚守,也有来自文化的传承。 最后还要做几点说明:一是每卷本目录中的作家次序 ,大致遵从了姓氏笔画排序。姓氏传自祖先,即便是笔名 也代表着文字的血统,所以是天赐的,是自然的,自然的 方法应该就是科学的方法,也因此呈现出老幼相携、结队 出发的友好气象。二是关于作家、作品的介绍信息,依据 了报纸首发的资料,没有进行全面更新,因为作家一直都 在路上,很难等到一个最终的结论。三是从报纸到图书的 形态转化中,出于平衡新闻性与文学性,兼顾传播功能和 阅读体验,去除了随时间推移而失去效力的部分内容。以 上处理,如有不妥或者疏漏,还请予以理解和谅解。由于 能力和目力所限,不免会有遗憾和失误,也希望得到各个 方面的谅解。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还是新中国成立70周 年,我们以此致敬历史。遥想百年前的《新青年》杂志, 提出“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 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 的而非想象的”,吹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成为历 史进程中一个明亮的符号。 历史的门槛都连接着新起点。2019年6月10日,《青 年报》迎来了创刊70周年的纪念,我们也以此送给《青年 报》和她的读者。追溯历史,勇于尝鲜,绝不墨守,是《 青年报》和青年报人最鲜明的特质,这种内生的创造力, 也是今天的我们传承火炬、接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精神力 量。愿由此开端的新的路上,我们总有希望,充满发现。 (作者系青年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会 员,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 导语 本书收录了吉狄马加、李元胜、欧阳江河等22位当代著名中国作家的对话录。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创作思想、构思方法、写作技巧、艺术创新、文学理论等。全书编辑过程中将文本中随着时间推移而失效的内容剔除,以期满足读者深层次的阅读需求,方便文学研究者们今后查阅和参考。 在对话中,作家们执着的文学生活和曲折的人生经历像一幅幅画卷般逐渐展现在读者眼前。他们的言谈中饱含思想和智慧之光,以图书的形式被长久地保留下来,为一代代的文学爱好者指路。 书评(媒体评论) 如何弥合文学的健康因素,把五四新文学传统的 生命活力延续下去,让更多青年人了解和认同前辈作 家的创作心声和生活态度,在新形势、新环境、新媒 体中凝聚起新的力量。这对我们所有的文学工作者来 说,都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也是光荣的使命。 ——陈思和 精彩页 据说你在年轻的时候创办过民刊,在清华水利系读书时曾经沉迷于先锋刊物,如今你如何看待那些经历? 1974年,我和六个同乡高中毕业生,共同创办了《幼苗》杂志,我是参与者,詹福瑞、王进勤两人是主创。第一期每人出资两毛钱,只刻印了四本,上面刊载诗歌、散文、小说、故事等作品,我记得好像还有歌曲。后来,由于人们各奔前程,《幼苗》出到第四期后就停刊了。这段经历对我影响深远,使我成了终生热爱文学的人。 此后,在清华大学水利系读书时,我有幸接触到《今天》杂志,让我感到新鲜和震撼。其后在许多年里,我又有幸接触到大量西方美术理论,以及科学类书籍。我读书比较杂,这对我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素材。我写诗,写寓言,写散文随笔,还出版过小说,但我的主要方向是诗。我认为诗是最难写的,他考验一个人的感知力和穿透力。 现在看,如果没有早年参与创办民刊《幼苗》的经历,我可能在水利工作中干到老,成为一个工程师。是文学改变了我的生命历程,我感谢文学,让我的心灵在有限的范围内,变得更自由。现在,我正在努力从诗歌中走出,把诗歌疏散和延伸,在其他文体中体现广义的诗性。 也许是你强烈的诗人身份使然,读《傻子寓言》我总会记起兰波的《地狱一季》和《彩图》,还有波特莱尔的《巴黎的忧郁》等不分行的经典之作。毋庸置疑,在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两个重要的文学指标上,《傻子寓言》已具备了“经典”的大气象,各个读者群在政治、历史、自然、人性、欲望、道德、伦理、童趣和诗意诸层面,都可以各取所需。记得《傻子寓言》起初在你的博客上叫《湖边故事》,《人民文学》杂志首发时改名为《小神话》,集结成书才取名《傻子寓言》。书名变化如此之大,有什么秘密吗? 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你提到的三部作品我都没有读过,但我读过兰波和波德莱尔的部分诗歌。我觉得不同民族之间,可能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上,有着不同的体现。其不同点主要来自于精神层面。在以基督教为主导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西方文学作品,在精神上有一个巨大的笼罩——神在上苍,人处在他律之下,人在不断去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一生;而以儒教为主要传统的东方文化一开始就把人确立为基点,并围绕人这个核心,确立法典,把道德推向了终极,人在自律中走向完善和自我超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站位和思考方式。由于精神谱系不同,东西方文化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差异,体现在文学作品上,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大不相同。 基于这样一种文化背景,我站在人的立场上,写下了一些关于人的小故事。尽管这些故事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自然、人性、道德、伦理等诸多层面,却始终围绕人这个核心,展开的幅度和深度,都没有超出人的范畴。这一点,既是我的落脚点也是我的局限。我承认,在我的身体里,有东西一直缺席。因此我的高度有限。 从个人的角度讲,我承认我的《傻子寓言》在想象力上是超常、离奇、荒诞的。我取材于身边的现实生活,同时考虑到隐性的非现实的元素,并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在作品中构成一个整体。在我的眼里,现实并非是平面的。现实有着许多层面和向度,但这些层面和向度并不是天然地呈现在你面前,而是需要你去穿透、游走、贯通、连缀,直到在它们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成为一个自由出入的空间。任何事物都有其遮蔽的部分,你发现了那些常人忽略或看不见的东西,并用新鲜的方式呈现出来,你就具备了创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时是分不开的,前者源于思维方式,后者是把这种思维方式,转化为实体。《傻子寓言》就是这样一个实体。 《傻子寓言》最初叫《湖边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多为离谱、荒诞的东西,当时就取其谐音“胡编”二字,意为胡编的故事。《人民文学》首发时,根据故事性质改名为《小神话》。最后结集出版时,取为《傻子寓言》。从《湖边的故事》到《小神话》再到《傻子寓言》,不仅名称发生了变化,文体也得到了明晰和确认。确切地归类,《傻子寓言》不属于童话,也不是神话,应该属于当代寓言。因为这些故事大多是取材于当下生活,最终又超越现实走向了荒诞,成为一种新的文体。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