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回忆
昆虫和小鸟都是孩子们的朋友,前者的样子深受喜爱,孩子们喜欢饲养蚱蜢和粪甲虫,把它们放在穿了洞的有山楂木床的盒子里;后者是不可抗拒的诱惑,它们的巢,它们的蛋,它们的孩子张着小黄嘴……蘑菇和昆虫、小鸟一样,以多姿的形态,丰富的色彩,很早就赢得了我的心。我仍然能看到自己还是个无知的孩子时,第一次振作精神,阅读书中的神秘迷宫,开始认识通过迷宫之路。我看到自己在第一次发现的鸟巢边,第一次采集蘑菇时那着迷的样子。让我们来谈谈这些已经淡忘的事情。上岁数的人常常冥想逝去的日子。
好奇心被唤醒,从无意识的地狱的边缘获得自由,是多么快乐的日子啊!遥远的回忆使我再次生活在自己最美好的岁月里。有个过路人打乱了一窝,鹌鹑的午间小憩,它们的身影立刻消失。每个可爱的绒毛小球都迅速跑开,消失在灌木丛中;而当平静恢复时,在第一次召唤的信号声中,它们又都回到了妈妈的翅膀下面。尽管如此,通过记忆的召唤,回想童年,我也能想起另外那些刚会飞的雏鸟,在荆棘丛中失落了那么多的羽毛乃至生命。其中有些很难从树丛中走出来,因为它们已经碰了头绊了脚;有些迷失了方向,在灌木丛某个黑暗的角落窒息而亡;有些则保持着勃勃的生机。所以,从时间的利爪下逃出来的那些最有活力的,都是头生子女。对于它们来讲,柔软的童年记忆之蜡已经升华为不朽的青铜像。
那天,有苹果做午餐,我既富有又悠闲,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我决定去附近的小山顶,到目前为止,我一直认为那就是世界的边缘。恰在山顶,有一排树,把脊背转向山风,弯曲的身体向四面摇摆,好像要连根拔出,飞起来一样。从我屋里的小窗口,在暴风骤雨的日子里,我老是看不到它们点头致意的身影;在北风的扫把飞舞,抚平山腰时,我又难以捕捉它们在雪尘中疯狂翻动的样子!那些在荒无人烟的地方的大树正在上面干什么?我对它们柔软的脊背非常好奇,它们今天在蓝天的背景下静止垂立,明天又在乌云过顶时摇摆晃动。我为它们的平静而喜悦;为它们恐怖的姿态而伤心。它们是我的朋友。它们每时每刻都在我的眼前。早晨,太阳从它们透明的薄幕后升起,在一片光芒中攀升。太阳从哪儿来?我要爬到那儿,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我爬上山坡,那是一片青草覆盖的斜坡,羊群把草垫剪短。那里没有灌木,富于裂缝和破口,我可以从这些裂缝和破口认出回家的道路。山坡上也没有任何岩石,除了散布在各处的巨大而扁平的石头之外,什么都没有。我只要照直走,穿过平坦的地面就行。但是草皮就像房顶的斜面一样危险。山坡很长,而且是那么长,我的腿却很短。我一次又一次仰望。我的朋友,山顶的大树们,似乎并没有离我更近些。嗨,小家伙!爬呀! 我的脚边是什么?一只可爱的小鸟从大石檐下飞了出来,那是它的藏身处。天哪,这是一个用头发和稻草做的窝!这是我的第一次发现,是鸟儿们带给我的第一次快乐。巢里有6枚蛋,可爱地一个挨一个并排躺着。那些蛋带有高雅的蓝色,就好像浸泡在晴朗蔚蓝的天空里。我完全被喜悦征服了,禁不住趴下身来,在草地上凝目注视。
与此同时,那位母亲从喉咙里发出轻轻的声音——“嗒克!嗒克!”——焦虑地在离入侵者不远的地方,从一块石头飞到另一块石头上。我现在还没到知晓怜悯的年龄,正处于对母亲的痛苦过于野蛮的时期。一个计划在我脑中形成,那是一个杰出的捕猎小动物的计划。我要两个星期之后再回来,在雏鸟会飞之前抓住它们。现在,我只拿一枚可爱的蓝蛋,只要一枚,作为战利品。为避免压碎它,我把那脆弱的物事垫在一块苔藓上,放在手中。让那个孩子向我身上抹黑吧,在他的童年时代,到那时还不曾享受过发现第一个巢穴的喜悦。那个精巧的包裹,踏错一步就会毁坏,所以我放弃了剩余的攀登。总有一天,我将看到小山顶上的大树,太阳越过它们升起。我下山了。在山脚下,碰上了教区的牧师助理,他一边走一边看每日祈祷书。他看着我庄严地前来,样子就像废墟上的运棺人。他的目光捕捉到我藏在背后的手里有什么东西:
“我的孩子,你拿着什么?”(P60-61)
读世界经典名著是一件愉快而有意义的事情。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阅读名著,把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让我们走进“海峡名著精品馆”,变换视角看世界,学习作者的智慧,体验不同的人生。
——王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
阅读名著不必担心“读不懂”或“读不透”。相信进入“海峡名著精品馆”之后,只要你潜心去读,就能领悟名著的内涵,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王立根(福建省语文学会名誉会长、著名特级教师)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世界经典名著有助于我们鲜活地认识世界、体会人生、洞悉人性。
——赖瑞云(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
【走近作者】
法布尔(Jean-Henri Fabre,1823—1915),出生在法国南方一个贫穷的农民家中。上小学时,他常跑到乡间野外,兜里装满了蜗牛、蘑菇或其他植物、虫类。法布尔15岁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谋得初中数学教师职位。一次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忽然在石块上发现了垒筑蜂和蜂窝,被城市生活禁锢了多年的“虫心”突然焕发。他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到一本昆虫学著作,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法布尔靠自修取得大学物理、数学、自然科学学士学位,31岁时又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达尔文格外关注这位年轻的法国人,称他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法国教育部曾以杰出教师的名义为他授勋,表彰他在教师岗位上也能从事自然科学研究。
1875年,法布尔带领家人迁往乡间小镇,整理他20余年所收集的资料并开始写作,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法布尔用积攒下的钱购得一所老旧民宅,他用当地普罗旺斯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荒石园”主人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尖镐平铲刨刨挖挖,一座百虫乐园建成了。他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中。1910年,法布尔86岁时,《昆虫记》第十卷问世。《昆虫记》的出版轰动了世界,从出版迄今,已有数十种版本,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横跨几个大洲,历经百年仍是一座无人逾越的丰碑,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然而,诺贝尔奖的评选委员们还没来得及做最后决议,法布尔便离世而去,时年92岁。法布尔作为博物学家,留下了许多植物学论著;作为教师,编写过多册化学、物理课本;作为诗人,他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语写下许多诗歌。然而,他的作品中篇幅最长、地位最重要、最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虫记》。这部作品不但展现了他科学研究方面的才华,还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写作背景】
十八九世纪的法国,热衷于把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写成文学式著作的生物学家,多到不可胜数,何况那是一个涌现众多文豪如雨果、巴尔扎克、左拉的文学时代。但是《昆虫记》这部描写小虫子的小书,竞能永远感人——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法布尔生前,“贫穷”与“偏见”两大困扰折磨了他一生。教育、科学界权威们,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学学历,看不惯他的研究方向。这种漠视与某些人的虚伪、庸俗、嫉妒心理合拍,长期构成对法布尔的一种偏见。但法布尔没有抓住一生中出现的许多机遇去沽名钓誉,巧取功利,过上幻想中的“好日子”,却安于清苦,坐了一辈子的冷板凳。他没有利用很有优势的物理、数学天赋,大有作为的植物学知识,易出成果的动物学基础,走一条驾轻就熟的捷径,却一定要艰难地进行旨在探索“本能”问题的昆虫心理学研究。他几乎是在忘却一切,牺牲一切,不知时间,不知疲倦,不知艰苦,不知享乐;甚至分不出自己的“荒石园”是人宅还是虫居,仿佛昆虫就是“虫人”,自己就是“人虫”。后半生50年,他心中似乎只惦记着一件事“观察实验——写《昆虫记》”。
【作品简介】
《昆虫记》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共10卷,每卷由若干章节组成,是作者对昆虫最直观的研究记录。《昆虫记》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本译本从原著的10卷中选取部分章节,主角都是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昆虫,并特别集中了原著中文学性、可读性较强的片段,保存了其中的风格与趣味。
法布尔以一颗天真的心,叙述着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跟着书本走进那个世界,就会忘却生活琐事,轻轻滑向自己的童年。正如作者自己曾经说过的那样:“你们是剖开虫子的肚子,我却是活着研究它们;你们把虫子当作令人恐惧或令人怜悯的东西,我却让人们能够爱它;你们是在一种扭拽切剁的车间操作,我则是在蓝天之下,听着蝉鸣音乐从事各种观察;你们是强行将细胞和原生质置于化学反应剂之中,我是在各种本能表现最突出的时候探究本能;你们倾心关注的是死亡,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洋洋洒洒200万字的《昆虫记》,不仅详细地记录着法布尔的研究成果,更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如果换一种眼光看,不妨把《昆虫记》当作法布尔的自传,一部非常奇特的自传。
《昆虫记》不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法布尔求真的精神,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充满人性的昆虫们扮演着主角,演绎着大自然的经典故事。它们的一举一动,无不被赋予人的思想情感;作为生灵,它们与人有着丝丝缕缕共通之处,让你不得不为此惊奇、喜悦。这些渺小的昆虫们给我们的远不止是趣味。
【艺术特色】
法布尔的《昆虫记》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誉满全球。法布尔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大部分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描述了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昆虫记》中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多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真可说是空前绝后。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
首先,《昆虫记》是用散文的形式著成的一部昆虫学回忆录,真实地记录着法布尔毕生研究昆虫的成果。在法布尔那个时代,昆虫学家主要是蹲在实验室里做解剖与分类的工作,研究的是死昆虫。法尔布第一个用田野实验的方法研究活生生的昆虫,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他因此成为昆虫行为学研究的开山鼻祖,他的实验在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昆虫记》里可以体味到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严谨和细致,了解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为昆虫世界种种奇妙的现象惊叹。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其次,《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行文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在作者的笔下,一个个昆虫都是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称它为“讲昆虫的楷模”。《昆虫记》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合在一起,娓娓道来,在对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所折射出的社会人生,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读法布尔笔下的昆虫世界,定会被他那细腻的感情和诗意的描写深深打动,因为那是他用毕生的精力与他的昆虫朋友们所交织出的一部至今仍在上演的“荷马史诗”。
【众说作家作品】
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法国与国际学术界称誉
科学诗人,昆虫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法国文学界
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法国文学界
无与伦比的观察家。——达尔文《物种起源》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国文学界
《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法国文学界
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般文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法布尔的《昆虫记》又是一般科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让文学家也拍案叫绝的形象和生动。——著名作家方敏
【昆虫特写】
蜣螂——大自然的“清洁工”
它们以自然界中其他动物的尸体和粪便为食,是地球上最大的“清洁工”。
蝉——为快乐而放声高歌
这类动物之所以要唱歌,我认为是为了传递它们诞生在这个世界的快乐。
黄蜂——不知动脑筋的建筑家 它们的智慧是有限的,本能虽然使它们能够建造出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巢穴,却没有赋予它们自我反省的能力。
石蚕——乘着潜水艇遨游
石蚕靠着它们的小鞘在水中任意遨游,它们好像一对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
萤火虫——用一盏亮灯表达对快乐生活的美好祝愿
它们不由地使人联想到那种从月亮里掉落的一朵朵可爱的洁白小花,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温馨。
法布尔著的《昆虫记/中考必读海峡名著精品馆》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
本译本从原著的十卷中选取部分章节,主角都是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昆虫,如螳螂、黄蜂等,特别集中了原著中文学性、可读性较强的片段,保存了其中的风格与趣味。
《昆虫记》是用散文的形式著成的一部昆虫学回忆录,真实地记录着法布尔毕生研究昆虫的成果。从本书中可以体味到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严谨和细致,了解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为昆虫世界种种奇妙的现象惊叹。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法布尔以一颗天真的心,叙述着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
跟着法布尔著的《昆虫记/中考必读海峡名著精品馆》走进那个世界,就会忘却生活琐事,轻轻滑向自己的童年。
《昆虫记》不仅详细地记录着法布尔的研究成果,更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如果换一种眼光看,不妨把《昆虫记》当作法布尔的自传,一部非常奇特的自传。
《昆虫记》不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法布尔求真的精神,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充满人性的昆虫们扮演着主角,演绎着大自然的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