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族历史的见证(特布信口述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为口述回忆录。述者特布信生于上世纪20年代,经历了日伪统治、解放战争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和建设时期。早年留学日本,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回国后,积极投身到民族解放和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运动之中,参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东蒙本部的复建和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的成立,并任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执委委员、兴安盟分会主任,曾率领东蒙第一支群众工作团在兴安盟地区开展减租反霸斗争。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时任临时参议会驻会参议员。1949年率部赴内蒙古西部开辟工作,为绥远和平解放做出一定贡献。之后历任乌盟政府秘书长、第一副盟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社长、内蒙古大学校长等职。口述史述及的内容既是一位过往者在追求国家解放、民族昌盛的路途中个人所遭遇的起落沉浮,也从这一视角还原了自治区成立至今七十余年的一段珍贵历史,为后人保留了内蒙古近现代历史转折和发展时期的一些重要信息和史料。
作者简介
特布信(Tobsin,1925-2010),蒙古族,出生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管旗章京家庭。内蒙古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1945年归国后投身内蒙古自治运动,当选为自治运动联合会执委委员,并任自治运动联合会兴安盟分会主任。1947年5月当选为内蒙古自治政府临时参议会驻会参议员。历任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秘书长、副盟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社长,内蒙古大学书记、校长,内蒙古政协常委兼内蒙古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蒙古学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常务副总编。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顾问,中亚研究会顾问,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蒙古国研究会理事长等职。主编《沙俄侵略我国蒙古地区简史》。
目录
特布信教授——学长益友,为人师表(代序1) 郝维民
学生心中的一座丰碑(代序2) 齐木德道尔吉
怀念敬爱的特巴格西(代序3) 乌兰
引子
第一章 我的家庭及我的学生时代
一、我的家庭
二、在科右前旗第一校读书的日子
三、扎兰屯国民高等学校的四年
四、在留日预备学校
五、日本的留学生活
六、接受进步思想
七、归国
八、育成学院任教
九、葛根庙事件
第二章 参加东蒙自治和内蒙古自治运动
一、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东蒙本部成立
二、在长春参加“青年读书会”和开办东蒙军政干部学校
三、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的成立
四、西满军区驻王爷庙办事处的建立
五、自治运动联合会兴安盟分会的成立和东蒙第一个群众工作团
六、兴安省政府的成立
七、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
八、在扎赉特旗进行土地改革和到党校学习
第三章 奉调到绥远
一、西进工作团及开展乌兰察布盟工作
二、所谓“乌盟盟委不团结”问题
第四章 1958年的前前后后
一、参加筹备自治区成立十周年大庆
二、出席自治区宣传工作会议
三、1958年自治区的党代会
四、下放农村监督劳动的日子
五、调入内蒙古大学任教
第五章 遭逢“文化大革命”
一、被捕入狱
二、被军管的日子
三、平反
第六章 在内蒙古大学校长任上
一、1981年做好学生工作
二、主持内蒙古大学机构改革
三、卸任后发挥余热
年表
整理后记 白云
附录
内蒙古现代史——故特布信先生之事(节译) 中见立夫
何以言谢:往事重提的意义 刘元珠
他是一棵大树——怀念老校长特布信 格日勒图
怀念我党培养的优秀民族干部——特布信校长 张纪生
图版
序言
特布信教授——学长益友,为人师表——贺特布信教
授八十华诞
郝维民(内蒙古大学近现代史研究所教授)
我与特布信教授相识、相处,在一起工作整整43个年
头。在他八十华诞之际,忆往事,我浮想联翩。就学术而
言,他是我的学长;就品德而言,他是为人师表的楷模;
就个人关系而言,他是我的益友。
特布信教授是一位具有特殊经历的学者、领导干部。
他的经历显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印记。
特布信(Tobsin)教授,蒙古哈日奴特(Haranud)
氏,全名特布信敖其尔(Tobsinocir),汉名乌书春,
1925年3月17日出生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管旗章京家庭
,从小受到严格的蒙汉文教育。1942年参加留日预备班,
1943年东渡日本,就学于东京大学,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在
海外留学的蒙古族青年之一。时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他
痛心于日本侵略者在家乡的所作所为,时刻关注祖国的命
运,日夜思念民族的前途,试图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世界,
有幸得到马恩列斯等伟人的著作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信息
和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的资料,渐渐萌发了救国救民族的
念头。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特布信毅然回到祖国,在内蒙
古东部地区,一方面从事教育工作,一方面密切注视时势
的发展。日本投降后,他在与万民共享胜利喜悦的同时,
深深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忧虑。在风云突变的时刻,东蒙
古兴起了蒙古民族运动。他加入东蒙古有识之士组织的“
内蒙古人民解放委员会”,参加恢复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
活动,赞成以该党名义发表的《内蒙古人民解放宣言》中
协助苏蒙联军驱逐日寇,铲除封建势力,保障劳动人民的
自由与权利,实行民族平等,联合中国革命力量,为蒙古
民族的解放而斗争的政治主张。他在东蒙干部学校以教员
和政治队长的身份,讲授以马克思主义为内容的政治课,
宣讲蒙古民族解放问题,是东蒙第一位介绍马克思主义学
说的蒙古族青年,不少年长于他的学生至今仍恭敬地称他
为老师。
1946年“四三”会议统一了东西蒙自治运动,确立了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统一领导内
蒙古自治运动的地位,特布信担任联合会兴安盟分会主任
,时年21岁,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7年5月内蒙古自
治政府成立时,他被选为内蒙古自治政府临时参议会驻会
参议员,参与民族区域自治的领导工作。1949年4月,为发
展内蒙古西部绥远地区的民族工作,内蒙古党委从东蒙抽
调160多名蒙古族干部,在内蒙古党委委员、自治政府民政
部部长奎璧率领下,由特布信、李文精领队,西进绥蒙。
特布信走马上任乌兰察布盟副盟长,在乌兰察布草原上整
整工作了8年多时间,经历了剿匪肃特镇反、农村土地改革
、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民主改革、农牧业合作化等一系列社
会变革运动,同时为恢复与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奔
波。在交通不便的草原、山区,他骑着马走遍了农村牧区
,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心里装着人民,脑里记着民族。
我听过与他共事的老同志和乌兰察布草原上的老牧民叙说
的关于他的故事,说他是有文化、有知识、有水平、知民
心的好领导。
……
其次,主持公道、待人真诚、广开言路、民主共事,
是他为人的品格,对事的原则。在我受到不公正对待而被
撤职后,我被剥夺了参加学术会议、从事研究工作的资格
。他和他的夫人德力格尔玛同志一起为我鸣不平,主持公
道,恢复了我的权利;支持我继续内蒙古革命史的研究,
力荐我担任内蒙古党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革命史编审
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为我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我建议招
考研究生,考生可以任选蒙古文或汉文答卷,会蒙古文者
亦可加试蒙古文,为蒙古语授课考生创造参加考试的条件
,他欣然同意,当即批准实施。只要是我想做的该做的事
,他就会鼎力支持,而且为之创造条件。
再次,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科学严谨的学术
作风,坚定正确的学术方向。对以往的研究既有继承,又
有批评,更注重创新,指导学科建设健康发展。他在20多
年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苦心钻研学术,对蒙古史进行了深
刻的思考。但是,由于在新时期伊始,学校要恢复正常,
改革刚刚起步,他无暇直接从事研究工作,只能通过各种
学术会议、讲学、个人交流、培养研究生等形式,阐述对
蒙古史、近现代史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见解,发挥了重要的
学术指导作用。一个学术带头人,组织学科队伍,指导学
科建设,进行集体学术攻关,是学术发展的关键。这就是
特布信教授最大的学术贡献。
2005年5月4日于内蒙古大学
(本文发表于《蒙古史研究》第八期,2005年)
导语
特布信口述史所记述的不仅是他个人,而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历史写照,更是那个时代刻印在他们身上的集体记忆:那就是他们的家国、民族情怀,他们的政治信念,无论在人生的顺境还是逆境中都坚定不移、不曾改变。
特布信的一生亲历也见证了内蒙古近现代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他在期间遭遇了诸多坎坷与磨难。
后记
白云
父亲去世已经七年,从现在留存的父亲的口述史看,
大约动笔于20世纪末或21世纪最初的几年中,因那时父亲
字写得还工整。而到了2003至2004年后,父亲由于眼疾,
虽经几次治疗,却越来越看不清东西,几近失明,字当然
也无法写好了。之后,便由父亲口述,大姐、哥哥和我的
儿子先后拿着小录音机坐在父亲身边,边听父亲一点点讲
述那些过往的历史,边录下音来再慢慢整理,这样一晃又
过去几年。再接下来,便由我和妻子一同负责整理、核对
一些问题,根据内容列出大小标题,配加照片,等等。有
些不清楚的人和事,想起来就问问父亲,或丢在一旁,当
时总觉得有的是时间,慢慢整理就可以,因此整整停停,
这样又拖了几年。谁知,2010年1月,父亲突然病重住院,
几个月后便与世长辞。当再次整理这些口述文字时,便感
到仍有一些问题应该说明,当时的人和事应该留有更多的
细节……然而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了,留下了诸多的遗憾
,作为儿女我们非常愧疚。
父亲多才多艺,通晓蒙汉日英俄五种语言,从他的自
述和母亲的讲述中,我们也可知道父亲曾参加过一些演出
,并会多种乐器,他可以同时吹奏两支口琴,早年在朋友
聚会时,父亲都会即兴表演一番。可自打我们懂事时起,
就再没见过他拿起过这些乐器。可以想见人生中一次次无
情的打击深深地刺痛父亲,以致这种痛伴他终生。记得父
亲在弥留之际,由于体内缺钾,断断续续出现呓语,当我
和妻子俯身静听时,那些潜意识下的呓语,竞几乎都是被
打成“右派”劳改期间和“文化大革命”受迫害时的片段
记忆。可想而知,尽管我们的父亲一生曾经有过辉煌,但
深深嵌入他意识底片中那些深深的伤痛,才是他无法摆脱
的梦魇……
父亲生于1925年,那是一段内蒙古风云激荡的年代,
年少的父亲便有了朴素的民族情感,之后毕生为民族复兴
而奔波,并由一个具有朴素民族主义思想的青年逐渐成长
为共产主义者。从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初,他的人生起
落恰与内蒙古不同时期的大事件联系在一起,从父亲的口
述史中,我们能够了解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感知他以
及那一代人为民族解放与复兴所做的种种努力。父亲口述
史所记述的不仅是他个人,而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历史写照
,更是那个时代刻印在他们身上的集体记忆:那就是他们
的家国、民族情怀,他们的政治信念,无论在人生的顺境
还是逆境中都坚定不移、不曾改变。
父亲的一生亲历也见证了内蒙古近现代历史的许多重
大事件,他在期间遭遇了诸多坎坷与磨难,从口述史中我
们可以看到,有些事父亲叙述得较为详尽,而有些内容却
欲言又止,似乎在担心着什么。这也给我们后续整理带来
种种猜想,可能这也是父亲毕生的伤痛和作为遭遇了磨难
者的良善之心吧?在他几十年的人生岁月中,虽受过太多
的磨难和不公正待遇,但他从未怨天尤人,沉沦下去,而
是挺直腰杆,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地做人。就是在一般人
认为最安全的家中,我们也从没有听到过他对过往任何人
和事的怨怼,母亲总是笑着戏称他是菩萨。也许,从记述
史实、澄清事实的角度,这善意的保留或许多少有些缺憾
。但他的口述历史毕竟还原了一位见证了从内蒙古自治区
成立前至今七十余年的一段珍贵历史记忆,客观上也为后
人保留下了内蒙古近现代历史转折和发展时期的一些重要
信息和史料。
……
在父亲口述史出版的过程中还要感谢很多人:当初是
内蒙古大学负责整理校史的石斌先生提出了出版特校长回
忆录的事,推进了我整理父亲口述史的进度;口述史最初
的稿件曾经得到赵建平先生的审读,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是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将父亲的口述史列入“民
族学文献丛书”中,我们不知用怎样的言语表达内心的感
激之情,能够将父亲的口述史作为“文献”入列,这就是
父亲口述并留下这些文字的初衷。感谢为此付出极大心智
的专家学者。深深感谢蒙古学学院的齐木德道尔吉先生、
周太平先生和菇茹玛女士。感谢内蒙古大学的宝力道老师
为此书提供了《札萨克图原生态民歌系列专辑》中部分歌
曲的图片和解说。感谢内蒙古百分比设计公司张燕红女士
的友情相助,书中雅致的图版出自她的设计,为这部口述
史增色不少。还有太多太多关心、爱护父母亲的人们,借
此父亲口述史出版之际,谨向各位致以我们深深的谢意。
在此,特别感谢我们此前不曾谋面的人民出版社陈寒
节社长,他得知父亲口述史书稿后,凭着出版者的职业敏
感和对历史负责、对出版事业高度的责任感,给予这部书
稿以认可,期间与我们认真探讨书名和其他出版细节,建
议补充历史照片,当了解了我们要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
周年之际出版的意愿后,在最短的时间里做了图书出版的
工作安排;责任编辑小孟也在第一时间里给我们发来了书
稿目录的修改建议;文字编辑小张完成了第一次编校后给
我的回复短信,一句“风云满纸,深为特老行状所感”,
令我难以自持,泪流满面……没有什么比这些投入的真情
和深深的理解更让人感
精彩页
第一章 我的家庭及我的学生时代
一、我的家庭
1925年3月17日(民国十四年农历二月十一日),我作为德博长子出生在科尔沁右翼前旗白音特布斯格村。
白音特布斯格村在王爷庙(今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东南约三十华里处,坐落于一片繁茂的柳林中。洮儿河、归流河从村西南流过,汇入吉林省大安、镇赉两县间的一个小湖,当地人称月亮泡。
据说我家曾是一个台吉诺颜的哈木济尔噶(属丁),后因那个台吉诺颜和王爷打赌输了,就把我们家卖给了王爷,自那以后,我家就成了王爷的哈里雅图(属户)。属户就是王爷家有事时去奉命干活的丁户,不是奴隶,所以不用每天在王爷家听候差遣。
早年我家以牧业为主,兼营着一些农业。所谓农业,当时叫做漫撒地,就是春季用犁杖把生荒草地翻开,不压不磙,用手抓起种子一片一片地漫撒,夏天也不去管理,听天由命,到秋季才去收割,只要米穗,不要秸秆的那样一种庄稼活儿。那时只种荞麦和做炒米的糜子,不种其他。后来时代变得越来越开放,汉人和外旗人越来越多,种地的人家也逐渐多了起来,加之兵匪为害,牧业凋零,我们家也逐渐变成以农业为主,没有什么牧业了。据说,在我出生时我家还有过二百多匹马、一百来头牛、几百只羊,而到“九一八”事变前,马群几乎全被土匪抢走,牛羊则因家人生病,拿出一部分请喇嘛念经,以破财免灾为由贡献给了喇嘛,剩下一些也因畜疫倒毙等,日见减少,到日伪统治时记得家中只有牛十几头、羊二十来只、马四五匹(乘用马两匹,挽用马三匹),雇耪青三四人,种着三十来垧地。
我的祖辈几代都勤奋好学,办事能力也很强,所以几乎都在本旗当过札奇如格奇。
我爷爷兄弟俩,爷爷的哥哥我们叫大爷爷,我从未见过,我的爷爷在我四岁时也去世了,他们哥俩也都在日寇侵入前的民国年间先后任过本旗的管旗章京。又因为我家在村里是个大户、有名望的人家,所以附近的人们一般也都叫我们村为札奇如格奇屯,很少用原名称呼它。我爷爷除干他的行政工作外,还擅长诗歌,我记得《白音巨日和山赞歌》《葛根庙赞歌》等都是他创作的。
除这两位当过官的爷爷,我还有过两个喇嘛爷爷,他们在葛根庙当喇嘛,两人一生中数次徒步往返五台山、五当召、塔尔寺、拉卜楞寺和拉萨朝山拜佛,一个当过寺庙里的达喇嘛,一个当过确尔济,他们都曾给我讲述过朝拜途中遭遇的种种磨难和青海、西藏一带饲养牦牛、吃糌粑等风俗习惯,说牦牛粪很大,燃烧起来发蓝火等。二老始终恪守宗教戒律,独自住在葛根庙中自己的土房,生活十分清苦,到老都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我还有过三个奶奶。我大爷爷娶过两个老婆,因头一个只生了一个女儿,没有生儿子,所以后来又娶了一个。在我小的时候,大奶奶已剃发守戒当了尼姑。她生活极其俭朴,七十多岁的人了,夏天还光着脚乱跑,有时还帮着赶回羊群、牛犊。二奶奶本名敖特根,因长得很胖,我们叫她胖奶奶。她的姐妹几个都嫁了官人,一个是巴公爷的夫人,一个是哈旺的夫人,一个是梅林的夫人,我都曾见过。二奶奶生过十几个孩子,却只成活了三个。大儿子从小给了一个叫扎拉森的人,后来到葛根庙当了喇嘛,据说1949年后还在德伯斯格庙当过达喇嘛,也娶了媳妇。我的胖奶奶最后是在他们家去世的。二儿子学名博彦乌力吉,幼名门道,小学、中学时都比我高一年级,后留学日本,从千叶师范毕业回来后在王爷庙第一小学校当过校长。1949年后屡遭不测,连连被关,“文化大革命”后去世。还有一个女儿,是敖拉姐和布仁特古斯弟弟的妈妈。
我亲奶奶也曾有过几个孩子。老大叫巴特尔,会蒙古文,当过旗保安队队长,先后娶了姐妹俩,因始终未生育,我父亲便答应把我过继给这个大爷作为养子,但因我一直上学读书,直到大爷去世也始终未能过继过去。我大娘很爱唱歌,在夏季的夜晚,等到牛群回来后,她一边挤牛奶一边歌唱,我在家时就常跟着她一同唱,我学会的一些民歌、古歌都是跟着她学来的。我大爷去世后,我父亲让她回娘家度过了晚年。
老二是我的父亲,名叫德博道尔吉,人们习称德博。父亲小时学的蒙古文,他曾在旗衙门当过笔帖式,性格比较开朗,到我出生时,父亲便到我旗设在洮南的天恩地局当职员。洮南是离我们家不远的一个小城,因位于洮儿河南岸而得名。早年城北有一棵老树,枝繁叶茂,上有许多喜鹊窝,因此,当地蒙古人便将此城称为沙吉盖城,意为喜鹊城。
P3-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