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指导系列”丛书分为5册,分别冠名为《赢在起跑线——学前篇》、《求知的开始——小学篇》、《成长的烦恼——初中篇》、《逆反与情爱——高中篇》、《成功走向社会——大学篇》。每册书各包含40~50个篇章,从“孩子故事”、“家庭故事”、“原因分析”和“专家建议”四个方面叙述和分析各种活生生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
本套丛书篇幅不大,通俗易懂,形式新颖。它能够为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的家长认识自己的孩子、为中学生和大学生认识自己而答疑解惑。
本书为其中一册,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阐述。
本书适合的读者群主要是中学生、学生父母、老师和关心孩子成长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
本书是“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指导系列”之一。本书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阐述,抓住其最具特点的案例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尤其是站在家长和家庭的角度,说明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老师和家长的层面深刻地认识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通过老师和家长对行为和心理的改善从而改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全书内容包括中学生在家庭、朋友以及周围人际圈中所表现的不健康的行为案例,每个案例由孩子的故事和家庭的故事,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专家提出建议和预防的方法组成。
如何摆脱孤独的枷锁?
孩子故事
小亮是一名初中三年级的住宿生,性格比较内向,在上初三之前他的学习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能进入年级前十名。小亮同宿舍的同学很喜欢玩电脑游戏,周末的时候他们叫小亮一起去网吧打游戏,开始小亮还拒绝他们的邀请,但是渐渐地小亮也禁不住同学的。热情邀请”跟着同学走进了网吧。
从此,小亮每个周末都去网吧打游戏,还对妈妈撒谎说学习很紧张周末不放假。开始小亮的妈妈还相信儿子的话,但是几个礼拜后的一次考试,小亮考得非常糟糕,小亮的妈妈开始担心自己的儿子,周末就到学校去看他,可是妈妈发现小亮并不在宿舍,通过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小亮去了网吧。小亮的妈妈知道实情后非常生气,冲到学校附近的网吧里去找儿子。当她看见自己的儿子坐在电脑前面全神投入地打游戏时,她更生气了,一下子把小亮从椅子上揪了起来,她愤怒地看着小亮,气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一巴掌打在小亮的脸上。网吧里面的人都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幕,小亮捂着脸跑出了网吧。
小亮觉得母亲在那么多人的面前打了自己,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于是他从此就不再跟母亲说话,他在班里也寡言少语,待人非常冷漠。小亮觉得自己非常孤独,不知道自己的事情该跟谁去说,也不知道该怎么排解自己的苦恼,他怕跟同学说了自己的事情同学会看不起自己。他被孤独、寂寞和空虚的感觉包围着,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他觉得自己感受不到人世间的温暖,也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因此非常消沉、颓废。以小亮目前的状态根本无法准备初三的升学考试,于是他休学了。
家庭故事
小亮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高级工程师,母亲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小亮的父母都非常疼爱他,他们对小亮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从小亮小的时候起就有意识地培养他的学习能力。小亮也非常聪明,成绩很好,平时也很安静,从来都不给家长、老师添麻烦,他一直都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在小学升初中时,他通过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免试进入了全市最好的中学,他成为了家人的骄傲。
小亮上初三之前,他的父亲由于一次事故猝然离开了他和母亲,母亲自己带着小亮生活,小亮觉得母亲自从父亲走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脾气非常不好,每次小亮回家,母亲总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数落他。虽然小亮心里感觉很难受,但又不敢把自己的感受跟母亲说,更不敢跟外人提起。
小亮的母亲一边要上班,~边要自己管教儿子,菲常辛苦,她希望儿子能有出息,能给自己争口气。失去丈夫以后她比原来更加严格地要求儿子,更迫切地希望儿子在一切事情上都是最优秀的,不允许他犯一点错误。小亮去网吧的事情让她对儿子非常失望,当看到小亮在网吧打游戏时,她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才会在众人面前打了儿子。事后她也觉得非常后悔,她也跟儿子道了歉,承认自己的做法欠妥当,但是儿子根本听不进她的话。
原因分析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说:“没有谁比青年人从他们孤独小房里眺望窗外世界的目光更加带有憧憬了,没有谁比青年人在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世界了。”孤独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表现。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开始形成独立意识,他们希望表现得独立、成熟,希望得到成年人的认可,他们不断地认识和探索着周围的世界。但是他们的发展还是很不完善的,他们希望跟别人探讨、交流,但是又不愿意敞开心扉,这让他们觉得很矛盾。于是产生了孤独的感觉。
所谓孤独,就是缺乏正常社会接触。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孤独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它是由社会关系缺陷造成的,比如像我们的主人公小亮,他缺少家庭的温暖;其次,它是不愉快的、苦恼的,体会着孤独的人都处在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最后,它是一种主观感觉而不是一种客观状态。
小亮父亲的去世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让他过早地失去了父爱,使小亮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的不良心理体验,使他的内心处于一种消极的心境。小亮的父亲去世后,小亮的母亲也变得脾气暴躁,而且对儿子过高的期望使她更加不能容忍孩子的任何一点错误,使她对儿子的要求更加苛刻。小亮从母亲那里得不到应有的温暖,从而使他变得自卑、冷漠,不相信任何人。
P15-19
当孩子进入中学之后,很多父母逐渐感到亲子之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紧张感、距离感。孩子开始不再和父母说那么多知心话了,也不再喜欢和父母出去玩耍了,开始要求拥有父母不得私自进入的独立空间,开始给自己的抽屉和日记本加上一把锁,开始讨厌父母问这问那。这些都让父母变得小心翼翼,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引起家庭冲突。父母们都知道,孩子升入初中后已经从童年阶段进入了青少年阶段,也许已经到了青春期。
青少年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日新月异的剧烈变化状态,存在很多心理冲突,而青少年还不具备处理这些冲突的能力,因此,青少年阶段是心理问题较多的阶段。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青少年阶段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亲子关系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和行为问题。
青少年阶段亲子关系问题常常是最让父母头痛的问题,也是临床咨询中常见的问题。有一些父母不能妥善处理与孩子的冲突,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或者自暴自弃。有人将这种情况总结为两“期”作战,即青春期的孩子遇到更年期的父母,常常两败俱“伤”,孩子的自尊心受伤,父母的一片爱心受伤。其实,有很多亲子关系问题是因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规律,仍然像对待童年期的孩子一样,管理过多,协商不够,强制过多,尊重不够。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比喻为人的“第二次诞生”。第一次诞生是从母亲的子宫哭喊着来到世间,他用哭喊吸引成人的照顾;而第二次诞生则是一个青少年用反抗的方式显示自己,他会经常对父母说:“别管我,别老跟在我的后面,别束缚我的手脚……”因此,为人父母者应该了解青少年内心变化规律,与时俱进地改变管理策略,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协助孩子解决内心冲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另外,青春期阶段孩子的情绪问题也很突出。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强调青少年阶段是情绪生活的暴风骤雨期,他认为随着性发育成熟,性能量聚集在生殖器官,导致青少年本我与超我激烈的心理冲突,而这时青少年的自我还不够强大,因此会导致很多困惑与烦恼。有一些初中学生开始为恋爱和失恋苦恼,甚至有些极端案例,恋爱的初中学生为了反抗父母,追求爱情而离家出走。还有一些初中生暗恋老师或高年级校友,为此而严重影响学习。在咨询门诊还经常遇到一些男生因为出现遗精或自慰,而表现出恐惧、担心,进而焦虑、失眠,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而当青少年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如果父母能够及时觉察,耐心了解,给与理解和支持,就可能帮助孩子走出情绪困扰。然而,不少父母不够重视孩子的情绪问题,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导致这些情绪问题越积越多,最后只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除了亲子关系问题、情绪问题,初中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压力问题。由于中国的教育资源有限,还不能保证每个初中学生直接进入高中学习,而不能进入高中学习就意味着难以考上大学,而让孩子上大学又是天下多少父母的梦想啊。在这种严峻的现实面前,素质教育止步于初中生面前,不要说继续学习音乐、美术、书法,有的学校连体育课都一再压缩,只保留中考课目。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方面的课程也只是应付检查。初中生从初二开始就已经开始准备中考,学生们都清楚,考上重点高中不但有望上大学,也能为父母节省一大笔择校费。所以,很多初中学生感到压力很大,责任很大,再也没有了轻松的日子。压力过度而又不能很好应对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恐惧考试,有的考前失眠,有的学习时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
最后,还要提及目前让很多初中学生家长心焦的行为问题,特别是网络成瘾、校园暴力、青少年违法等等行为问题。随着21世纪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离不开的信息交流平台。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工作、生活方便的同时,也带来极大的让人成瘾的诱惑。北京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民盟北京市委提交的一份“网络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学生上网成瘾者的比例达14.8%(初中生11.8%,高中生15.97%)。按照这个比例推算,2001年北京市92.26万中学生中,上网成瘾者约有13.65万人。网络成瘾像魔鬼一样使越来越多的孩子跌进网络游戏的深渊,这不但毁坏了孩子们的学业,甚至还驱使不少孩子说谎、偷窃,甚至违法、犯罪。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网络成瘾和校园暴力、青少年违法密切相关。哪些原因导致孩子上网成瘾、校园暴力极违法犯罪呢?除了网络游戏本身具有的成瘾性,不良伙伴关系,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及社会风气之外,还有不良的亲子关系、不健全的家庭功能、缺乏民主的教养方式等因素也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有重大影响,而后者是父母可以努力改变的。
本书选择的咨询案例主要反映了初中阶段学生常见的以上心理问题,这些案例也是作者在咨询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案例,每个案例都包括“孩子故事”、“家庭故事”、“原因分析”、“专家建议”四部分。选择这些案例的目的是使父母能够更加重视和谐家庭关系的营造,增进亲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心理健康。为了维护孩子的权益,书中所涉及到的名字都是虚构的,每个故事情节也做了保密处理。这些作者均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社,都是心理研究所高年级硕士、博士研究生,经验不足,定有瑕疵,成书仓促,必有疏漏,请读者不吝赐教。
值得说明的是,本书中案例主要从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等角度分析孩子的问题,并不说明孩子的这类心理问题都是父母或家庭因素造成的,只是在书中没有对其他因素作详细论述。本书适合的读者群主要是初中学生、学生父母、老师和关心孩子成长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
祝卓宏
当我整理完丛书最后一书的定稿时,我想,是否应该写点什么作后记?于是便坐下来,泡上一杯碧螺春,任从思绪像杯中的茶叶一般缓缓舒展,上下沉浮。此时,春风携带着明媚的阳光悄悄飘过窗棂拂动我给女儿挂的那串由绿叶状玻璃串起的风铃,弄出清脆的叮当声;茶杯里的碧螺春也吐出袅袅清香。
2005年,对我来讲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元月初,接受心理所业务处长韩布新老师和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的推荐,我以心理咨询社社长的身份与科学出版社签订了写作协议。双方计划出版一套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随后,便开始了组织创作队伍,讨论丛书结构框架、创新要点、写作特点,确定创作计划,审定创作纲要,明确完稿日程,投入创作稿件的过程中。其间,全体主创人员经历了学业和事业的环境、任务的多变和繁忙,我更是感受了得女的喜悦和失母的悲痛,丛书成稿被一拖再拖。直至2006年3月的来临,又是春意渐浓时,本套丛书结束了一年的曲折征途,终于到了定稿、付印出版之时,就要走近读者,接受大家的评判了。“万物之初,其形必丑”,丛书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诚惶诚恐,敬请读客不吝赐教。
品味着清香的碧螺春,内心激起一股股暖流,这些都是没有表达的感恩之情在胸中涌动。我想,尽管语言文字无法准确表达感恩,还是应该在这里用语言表达一二,否则,内心何以平静?
首先,我要感谢韩布新老师、高文斌博士和科学出版社,感谢他们给我这个机会组织这套丛书并支持我的工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编写这套丛书的前提。同时,我要感谢所有参写者,感谢他们支持我一起完成了本套丛书的编写,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谁都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中写出这么多生动的个案,写出这么多漂亮的文字。
其次,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张建新研究员,在他的课题组,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更珍贵的是他的治学精神。他不主张学生钻进故纸堆、象牙塔搞脱离实际、自我陶醉式的研究,而是始终倡导‘‘学以致用,服务大众”。先生支持我们到社区、学校参加调研和心理咨询服务,组织我们翻译临床心理方面的著作,鼓励我们开展心理学科普宣传工作;在本套丛书创作完成、付梓之时,他在百忙之中欣然接受为本套丛书作序。没有张建新先生的支持,我是难以完成这项任务的。
感谢导师之余,我还要感谢岳父伍太平先生、岳母黄爱秀女士和爱妻伍妍女士,为他们在本丛书编撰过程中给予我的理解、爱护、忍让和对家庭事务的付出,我把内心最坦诚、最鲜活的那份感谢呈给他们。
最后,我想对最爱我的母亲和我最爱的女儿说谢谢,她们是我过去一年里最强大的动力来源。同时,我要把感谢送给那些给我们提供个案的孩子和父母们,没有他们,这套丛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风铃依然在春风中叮当,我心已在碧茶的清香中舒展。丛书付梓之际,留下一点记忆,不为别的,只为回眸时看清自己这一段足迹。衷心祝愿天下所有父母都能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所有孩子都能幸福、健康地成长!
祝卓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