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董亚芳艺品集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江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宜兴紫砂现有从业人员约十万,而取得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的很少,董亚芳便是其中一位。本书是一部记录董亚芳成长经历的专著,全书分三个部分:媒体访谈、学术成果和作品赏析。董亚芳创作的作品,形成了“气韵清灵、意象飘逸”的个人风格,秉承壶有形,应得体大度,壶赋神,以德载物的理念。
作者简介
董亚芳,1965年出生,久居紫砂文化发祥地——宜兴蜀山,浸润着东坡书院的文化,孩提的耳濡目染、少年的手工捏揣,白幼迷上紫砂艺术。学校毕业后,随母学习制壶技术,先后拜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鲍利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为师,并先后入景德镇陶瓷大学及中国美院进修。其问应邀赴江苏如皋、山西平定艺术陶瓷厂担任技术辅导工作。曾受宜兴陶协的委派,多次在伞国各地展览会作现场制壶演示,获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广泛好评。在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的提携和选派下,参加在美国、英国、阿联酋、埃及、俄罗斯、加拿大等国进行陶瓷艺术交流、表演。经何道洪大师的悉心指点,技艺不断长进,作品屡获大奖。历经多年创作实践,形成了“气韵清灵、意象飘逸”的个人风格,秉承“壶有形,应得体大度,飘逸灵动;壶赋神,更以厚德载物,品行高尚。”只有形神兼备,方能守正创新。德厚、品高、技良、艺美,是工匠不懈追求的目标。
目录
一 媒体访谈
让紫砂讲个故事
气韵清灵形意飘逸
修德为高练艺至上
知行合一
美的百年传承
二 学术成果
浅析宜兴紫砂的特色及历史
浅谈紫砂泥与紫砂壶
谈紫砂光货素器之裸胎艺术
略说曼生壶的文人化现象与意义
紫砂壶艺鉴赏和鉴定
百年传承谁主沉浮
复古,在继承中创新
“大彬提梁”的创作感悟和浅析
“金猴献瑞套组”的吉祥含义
砂陶自有翰墨香高瞻远瞩众山小
诸事如意人生美满
紫砂“襟怀壶”的艺术内涵及造型特色
三 作品赏析
百纳壶
丰碑壶
博浪壶
芳华壶
芳韵壶
福旺康泰壶
耕耘壶
集思壶
风来仪壶
金鼠纳福壶
劲牛壶
君子壶
潜龙壶
清沁壶
生机壶
四方抽角壶
执牛耳壶
中流砥柱壶
牛气冲天壶
序言
紫砂,是宜兴的一张名
片,全球知晓,世人喜爱
。紫砂,更是宜兴人的骄
傲,上千年的历史传承,
几十代人的薪火相传,将
紫砂这门工艺不断升华。
由当初的茶具到后来不同
形状的工艺品,再成为与
诗书画结合的艺术品,紫
砂壶如同村姑嬗变成小家
碧玉,再演变成大家闺秀
一样,深受青睐。
紫砂壶的发祥地在丁蜀
镇。这里可以说家家捶泥
,户户制坯。董亚芳,出
生在蜀山,在母亲的泥凳
边长大,在工场窑炉边玩
耍。耳闻目染,身临其境
。几十年不断学习,长时
间摸索、实践,如今她己
经成为具有高级职称的工
艺美术师。
董亚芳制壶的特点可以
归纳为“执着、大气、追求
、创新”八字。
制壶,是陶瓷领域的一
门手工技术。如果仅是技
术,它可以通过拜师、模
仿、练习到熟能生巧,从
而掌握技法技巧,进而完
成一把实用型茶具。如果
要让技术上升到艺术,这
便要花上几十年的工夫。
除了扎实的基本功,还有
许多个性因素,如悟性、
灵感、创新,再加上文化
理论修养。董亚芳中学毕
业后从事紫砂设计、创作
,又先后在江苏经贸职业
技术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
艺术学院进修,获得大专
、本科文凭,还参加过中
国美术学院紫砂高级研修
班的学习。可以说,学习
不停,进步不断。董亚芳
制壶,先是从母亲的身上
得到启蒙,后随正高级工
艺美术师鲍利安和中国陶
瓷艺术大师何道洪学艺。
三十余载春秋,静坐泥凳
,埋头做壶,心无旁骛,
技艺日臻完美。1985年和
1987年,董亚芳受邀到江
苏如皋艺术陶瓷厂和山西
平定艺术陶瓷厂做技术辅
导师。近年又多次随陶协
出访,作现场展示表演,
广受好评。
纵观董亚芳制的壶,形
式多样,种类较多,但都
能透露出一个鲜明的特征
:大气。大气之器,“以气
入器,天下无敌”,给人的
感觉就是大样、大度。这
可能与人的气质相关。
与她相识的人都说壶如
其人,业内人也称赞她以
壶会友,壶友众多。董亚
芳从艺三十余年,不断追
求新的境界。制壶要提高
水平,必须提高个人的修
养,包括文化水平、业务
技能、理论素养,还有道
德修养、行业操守等。何
道洪大师勉励她“学无止境
,德行为高”,董亚芳把它
当作座右铭。
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
紫砂也是源于生活。将生
活中的美好事物用紫砂壶
来表现,这是紫砂界近年
来最可喜的景象。
以壶载道,以壶传情。
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结
合在一起,紫砂工艺也是
与时俱进。
董亚芳近年来设计的“高
瞻远瞩壶”“学士壶”“警魂壶
”“东方神韵壶”“草原之韵壶
”等都是创新之作。
欣闻《董亚芳艺品集》
出版,写上几句,权当为“
序”。
导语
紫砂壶艺,举手投足间虽说万华天成,却也平朴真挚。在壶坯和窑火润泽下成长的这件件神器,因邂逅丹青笔墨字里行间的神奇,就此演变为高雅文化的载体。在和文化的亲密接触中,与文人的直接对话下,它的满腹经纶,它的仪态万千,都吸引着无数艺友为其折腰。
以壶载道,以壶传情,董亚芳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结合在一起。本书讲述了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董亚芳的经历,书中包括对其的访谈记录、学术成果等三部分。
精彩页
让紫砂讲个故事——访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董亚芳
采访记者:《宜兴日报》杜坤强
访谈时间:2017年5月2日
访谈地点:宜兴紫砂工艺厂“董亚芳紫砂艺术馆”
董亚芳印象
董亚芳是个很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她性格直爽,待人真诚,说话干脆,凡是与她接触过的人,都会因这三个特点将她记住。
当然,更能让人记住的,是她那些很有故事性的紫砂壶。她所创制的紫砂壶,因为能讲故事,显得格外可读、可品、可赏。也是因这三个特点,她的紫砂壶让人过目难忘。自古以来,紫砂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繁如银河之星,多如恒河之沙,但能让人过目难忘的着实不多。壶如其人,人如其壶,这是一种境界。
访谈内容
记者:你在紫砂艺术之路上一步步走来,以独特的壶艺风格,在业内获得好评。然而,熟悉你的人,都知道你在壶艺上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你的刻苦、勤奋分不开。是否可以这样说,刻苦与勤奋是一直伴着你在壶艺之路上走过来的?
董亚芳:从我懂事并具有动手能力开始,我的确一直比较刻苦与勤奋,但我的刻苦与勤奋并不是从娘肚里带来的,而是主要与生活环境、思想认识有关。小时候,我家里贫穷的生活,让我不得不刻苦与勤奋。我于1965年出生在丁蜀蜀山,家里因人多收入少等原因,当时算得上是一个贫穷之家。母亲为了多做点壶多挣点钱,总是坐在泥凳旁做壶。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到寒冷的冬天,母亲就找件破棉袄盖在自己的腿上,有时双脚冻得麻木了,她才肯站起来跺跺脚。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我觉得自己没有理由不多吃一点苦,不多干一点活,多为家里做一点事情。因此,我一有空就帮母亲做壶,不到20岁就能独立制壶了。记得我第一次从宜兴紫砂工艺厂领取泥料,为紫砂厂做第一把“乡坯壶”时,这把“乡坯壶”送到紫砂厂去验收,居然一下子就过关了。当时负责验收的师傅见我送检的第一把就能过关,特地表扬了我。从事紫砂创作后,紫砂艺术的博大精深又让我不得不刻苦与勤奋。这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有人认为我制壶技艺不错,做出来的壶能够卖钱了,不必再那么辛苦了。如果仅仅是为了生活,我的确不必再那么辛苦。但我认为,艺无止境,要想在紫砂艺术上不断进步,取得成就,永远都少不了刻苦与勤奋。有此想法,我始终不敢松懈,就连我在怀孕期间都没有好好歇一歇,直到临产之前我还在泥凳旁做壶,因为肚子太大坐不下去,我就跪着做。现在回想起来,我刚开始是为生活而刻苦与勤奋,之后是为紫砂艺术而刻苦与勤奋。
记者:你创作的紫砂作品,大多数可读、可品、可赏。换言之,你的紫砂壶仿佛会讲故事,富有文化内涵。然而,要想让紫砂壶会讲故事,绝非易事,这是一种非常艰难的追求。你为何要确立这样的追求呢?
董亚芳:我先做个这样的比较:紫砂壶可以泡茶,玻璃杯也可以泡茶,既然壶与杯都可以泡茶,为什么紫砂壶格外受人喜欢昵?我想,壶与杯除了材质不同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紫砂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紫砂壶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当它还是一块泥时,其实什么也没有,它是通过艺人的创作及情感、思想的赋予,才具有文化内涵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做紫砂壶的艺人在做紫砂壶时,要以它为载体,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做紫砂壶除了做“技”之外,做的就是文化,比的也是文化。那么,如何做紫砂文化,这是一个大题目。我在创作紫砂壶时,力求或讲述一个故事,或抒发一种情感,或寄托一种愿望,或阐说一种人生哲理。我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是丰满的,而不是空洞的。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7:4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