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一位晚期肺癌患者,她在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以超常的毅力记录下了她每一天的生活与治疗,每一天的所感、所思、所得。
如果你是一位癌症患者或者你的亲朋好友中有癌症患者,那么本书应是你首选的治疗参考书。书中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百天治疗的全过程、全部细节、全部思考,很珍贵,很少见。
如果你热爱生活、注重养生保健,那么本书很值得你参考。书中讲述的人的起居饮食、生活方式和习惯与健康的关系,与癌症的关系,以及大量科普保健知识,富有针对性与实用性。
本书又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书中真实的事例会告诉你,人生要学会正确面对现实,要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作者的顽强精神会告诉你,与困难作斗争需要勇气,要坚韧不拔。
在这部融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于一体的书中,作者敞开心扉,以清新、优美的文笔,亲切、自然的语言,畅快淋漓地与你倾心交谈,进行精神层面的精彩剖析。
她以慎重的态度,大量的研究,告诉你如何选择医院、选择医生,把生存希望的砝码押在科学的治疗方案上,迈好“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她以专家般的严谨和女性的细腻,一丝不苟地为自己制定了一整套适合于化疗的辅助疗法,其中包括:心理疗法、精神疗法、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等,这使她幸运地没有遭受“生不如死”的痛苦折磨。特别是在饮食方面,她独具匠心地给癌细胞喂“毒药”、“毒气”、“毒水”等,收效明显。还有种种细节问题,你都可以从她创建的“生命希望工程”中找到答案和对策。
她还以知识女性的智慧和豁达,反思自己的性格,生活、饮食习惯等与癌症的内在关联;她反省自己“刀子嘴、豆腐心”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并借此书向受到伤害的人给以真诚的赔礼道歉……
医源·医缘
一个健康人绝对不会没事和医院结缘,整天研究各个医院的长长短短……起码我就是一个对医院不屑一顾的人,尤其对肿瘤医院,好像今生与我无缘。可是一旦身体出了问题那真是抓瞎呀!医源立马成为我上网查找的主要内容,而且是越多越好,尤其对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癌症病人来说,了解医源并作出正确选择,可能成为一件性命攸关的天大事情。我就是典型的一例。假如,我没到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那我可能早就已经到阴间做使唤丫头去了。
回头看,我对医院的选择的每一步都是正确的,没有走弯路,这归功于亲朋好友对社会医源的了解,为我的决策提供了可靠信息。其实这也是社会知识的一部分,平时多积累一点儿绝没有坏处,没准儿亲戚、朋友有事就能用上,现用现研究不如有备无患。
医源:
因为我肿瘤生长的部位不适宜作“活检”和“气管镜”,所以抽胸水就是上策。纵观哈尔滨市各大医院,分离胸水的设备和技术最好的应当是哈尔滨市胸科医院。在我发病的第四天就一次性成功从胸水中分离出了大量腺癌细胞,便可以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治疗当属谁家?我选择亲家推荐的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这家医院在治疗肿瘤方面是全国有名的。
当我住进该院后获得了更多的信息:
同房病友是一个香港老太,从香港慕名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找到内二科主任张力教授,听说他在香港是很有名气的。
一个甘肃搞医的男人,通过网络找到他认为最好的医院和医生——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张力教授。
一个学习临床医学的大学生从湖南赶到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找张力教授看病,她说:“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全国肿瘤医院的排名一直是第一位。”
港、澳和日本病人我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都见到过。看到这些人都来这里治病,我庆幸自己选择了一个好医院,同时还在心底涌起了根深蒂固的民族自豪感,看来我们的医院也不比他们的差。
我曾好奇地咨询甘肃搞医的男人:“治疗肿瘤的药物都大同小异,有什么不同呢?”
答曰:“针对病情选择用的药物不同,选择用的药物剂量不同,搭配的药物也不同。”
最重要的是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有国家的新药特药研究所。近水楼台先得月,新药的临床适用效果的信息,是最快捷最权威的,应该说是第一手资料。
广州的地理位置处在改革的前沿,东南亚、港、台的各种治疗信息都特别快捷,当然新药特药也是最全的。新药贵药有些偏远省份的医院是不购进的,因为怕患者没有经济承担能力。
该院的院长曾益新是为数不多的医学院士,是全国鼻咽癌的头号专家,在生物治疗的新领域也颇有建树。该院的生物免疫疗法CIK全国第一,我看到过北京的病人专程过来做CIK。
医缘:
医院拥有的资源和优势是我定义为硬件的范畴。这些硬件是基础,是坚强的治疗支撑,在治疗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医生和患者之间毕竟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才能达到效果,对癌症治疗而言也不是一次半次的接触就能达到效果,而是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所以对医生的选择也是不可小视的事情。
癌症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和好感是病人配合医生战胜疾病的心理主导。医院很多,医生很多,专家很多,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广州人就比较相信“医缘”,迷信点儿说,他们认为“医缘”对治疗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小时候就常听奶奶说,不一定在哪个医生手里就能“除灾”。
别说,我还真的亲历过“医缘”与“除灾”。
年少时曾有五年患功血的毛病,去过的大小医院的医生都为我的病感到头痛,治好后隔几个月就要犯病,整个人被不规则的流血弄得面色蜡黄,气虚体弱,走上一百步就要歇一歇。有的医生下的诊断是:血崩,血漏。血流干了,人也就干了。后来,有人介绍说农村的合作医疗社有个朱大夫看妇科病有两下子。哈尔滨那么多大医院都没有治好,一个农村的大夫能怎样?奶奶不紧不慢地说了:“你别管什么农村、城市,看你能不能在这个大夫手里‘除灾’(好病)。”一个瘦小干枯的老头出现在我的面前,一来一往的问诊,居然很谈得来,他说我的性格好,同样的病,我就能好得快。我说可是好得快,犯得也快。诊脉后,大夫比较自信地说:“病要是治对路,是不会重犯的。”果然,二十几服中药汤剂加上一些丸药,居然让我这个几乎被判死刑的人起死回生了。半年后,到外地去干很重的力工活,身体依然能够胜任。此后在我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医缘”之说。
在癌症这场殊死的斗争中选择自己信任的医生至关重要,俗话说:小命捏在医生的手里。帮助我们作战的士兵或者武器当然重要了,医缘必须要提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来重视。
患了癌症很不幸,但是寻找到好的医缘就是幸运的,真正的体验是痛并快乐着。治病,不同于别的事情,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这种接触后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情和情绪,也直接影响着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可以说,选择病人自己认可的医生、医院,在后期治疗方面医患的配合会比较融洽,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心理负担。反正我的头脑中有相信“医缘”的传统观念,所以,我不一定选择名气最大的医院,但我一定选择感觉最好的医院和医生。
带着这样的信念,当我和爱人第一次和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二科主任张力见面后,有了共同的感受——行!张主任给人的感觉是很有亲和力,见到他之后我的信任感便油然而生了。
同样一个医生,有的患者感觉就不舒服,那就要果断作出选择,在治疗癌症这个生命攸关的大问题上,病人的感觉不舒服,绝不是病人挑剔,一定要换成让病患感觉心里舒服的医院和医生,这不是迷信也不是“事多”,而是正常的事情。我看到几个病人在治疗中果断地换医院、换医生,不论后期的治疗结果如何,要病患心里无怨无悔,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深切地感受到人脉相通在治疗上的重要意义。此时此刻用“心甘情愿,治死也甘心”来形容医缘的重要性一点儿也不夸张。有医缘的病人在心理上会全盘接受医生提供的治疗方案,会心悦诚服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会主动承受治疗中的副作用甚至主动化解疼痛的过程,有利于渡过痛苦的治疗期,给病人增加无限的“内力”。这个“内力”的力量可以增加药性,增强治疗效果。不是提倡癌症病人的心理情绪很重要吗?那么,医缘对稳定病人情绪就起着重要的作用了。
明天(周一)我就要到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式住院接受治疗了,等待我的不知道是什么……
经过本周的折腾收获还是蛮大的:正确选择看病医院——省中医研究院,一步到位,查出了肺癌;正确选择确诊医院——哈尔滨市胸科医院,成功地从胸水中分离出了腺性癌细胞;正确选择了中医——马里奇的中药,使病情没有出现大的变化;正确选择到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
P19-22
一纸“肺癌晚期”的诊断,如晴天霹雳、五雷轰顶。多少人就在那一刹那被击倒了,从-此,身心备受煎熬,生死两茫茫……而我们的作者陈安女士,在拿到诊断经历了两天两夜的噩梦之后,她的理智开始复苏,潜能发出呐喊:我要面对现实、抗争到底,捍卫生命的权利与尊严!
此时,生命已不属于她一个人,爱人、孩子、兄弟姐妹,还有那年逾八旬的父母。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温暖无比的情感配方,给予她信心、勇气和力量。
在亲人的鼓励下,她又作出了超凡的决定:写一部书,真实记录抗癌每一天的心得和感悟,将它作为献给自己,献给亲人,献给社会的最好礼物。为此,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
在这部融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于一体的书中,她敞开心扉,以清新、优美的文笔,亲切、自然的语言,畅快淋漓地与你倾心交谈,进行精神层面的精彩剖析。
她以慎重的态度,大量的研究,告诉你如何选择医院、选择医生,把生存希望的砝码押在科学的治疗方案上,迈好“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她以专家般的严谨和女性的细腻,一丝不苟地为自己制定了一整套适合于化疗的辅助疗法,其中包括:心理疗法、精神疗法、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等,这使她幸运地没有遭受“生不如死”的痛苦折磨。特别是在饮食方面,她独具匠心地给癌细胞喂“毒药”、“毒气”、“毒水”等,收效明显。还有种种细节问题,你都可以从她创建的“生命希望工程”中找到答案和对策。
她还以知识女性的智慧和豁达,反思自己的性格,生活、饮食习惯等与癌症的内在关联;她反省自己“刀子嘴、豆腐心”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并借此书向受到伤害的人给以真诚的赔礼道歉……这是一颗多么率真、诚恳、善良的心啊!她在与癌魔的殊死较量中绽放出一个女人别样的美丽!
苍天不负有心人,她的百天化疗以“肿瘤完全缓解”的诊断而告终。陈安在创造生命奇迹的同时,还实现了她心中一个个奢侈的目标:她要活到女儿出嫁,实现了;她要为年迈的父母养老送终,又实现了;她要活到当姥姥,也实现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具有人间大爱的陈安在病中还再三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大把大把地挥霍健康、挥霍生命。是啊,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如果生命一天天迫近尾声,我们该对昔日“喜、怒、哀、乐”的生活,会有多么强烈的追忆;对再也无法去触摸还未曾见面的好日子,该有多大的遗憾和不甘啊!
可喜的是,时下,全民保健、珍重生命,已是强大的社会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勇战肺癌百日记》不仅是癌症患者及其亲人的知心朋友,更是我们健康人的保健、防癌指南;它既是一个女人豪迈、壮美的抗癌史诗,更是我们东方女性特有的坚韧、刚毅、顽强、果敢的精神财富。
相信你一读之后,会震撼、会动容、会流泪,还会有要为陈安颁发“勋章”并致以敬礼的冲动,因为她唱响了一曲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非凡而特殊的贡献。
巴瑛
2010年6月21日
100天的化疗以“完全缓解”的诊断结论告终。在我收笔的时候(2008年5月28号)是我患病的第21个月。这期间,我已经做过一次全脑放疗(10次),又做了一次头部伽马刀手术,还战胜了一次肺部老病灶复发。我还准备面对老天对我下一分钟、下一天的任何安排。这本书的内容全部是我自己收集资料,全部描述自我感受,全部是我用电脑打的,我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满足感。受写作水平的制约,本书的错误和纰漏一定不少,希望大家谅解。借此,对在患病期间给我帮助的亲人、朋友、医护人员,给予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