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瓷器烧造,历史之悠久,品种之繁多,器型之丰富,技艺之精湛,风格之独特,世所罕见。瓷器的基本属性,在当时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今天,民国之前的瓷器具,大多失去了实用价值,而独具审美价值。
明代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历经57年,民窑瓷器已经渐趋成熟,无论是品种,还是器型均较明早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有关此时期民窑瓷器的著述极为少见,即使是无款官窑器亦有“成弘不分”之说,而民窑瓷器可想而知,实际此“不分”乃“不识”也。本书所选器物为纪年器、墓葬出土器及大量的文物类型学方法排列的器物,具体阐述了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民窑瓷器之间的承袭关系及各自的时代特征,如成化青花的靛青沉静、弘治纹饰线条的纤细流畅、正德青花的色泽偏灰等等。对识别此三朝民窑瓷器颇多独到的见解,实为民窑鉴定的专门工具书。
天顺八年正月二十六日(1464年3月1日),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以第二年为成化元年(1465),从此开始了明代筒瓷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成熟期,并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成化皇帝在位23年又8个月,虽然此时朝纲松弛,内乱外患接踵而至,但凭借洪武、永乐开创的基业,洪熙、宣德的恩泽,明王朝尚有足够的潜力支撑局面。鉴于正统朝侈糜之风盛行,成化登基之后,尽革前朝弊政。虽天灾不断,但扰民不甚,使景德镇民窑瓷业生产有了发展。民窑瓷器器物品类增多,以其细腻的胎质、精湛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宣德以来的高峰。由于朝中反对侈糜,故民窑瓷器多受影响,大器反不及前朝多见。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六日(1487年10月3日),朱祜樘即位,是为孝宗,以第二年(1488)为弘治元年,在位时间不及18年。这一时期举国上下,充满生机,颇有仁、宣遗风。民窑瓷器生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造型轻盈秀逸,线条柔和,并首创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产品。一些高档瓷器无论是烧造质量,还是纹饰的绘画均接近同时期的官窑器物。弘治十八年五月(1505年6月),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以第二年(1506)为正德元年。虽然朱厚照在位几近17年里并非合格的帝王,但这一时期景德镇民窑瓷器生产却得到了长足发展,在造型、品种和纹饰上均有创新之举,并形成独特的风格,为明代晚期民窑的兴起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总计不过57年,但却是景德镇民窑瓷器稳定发展的时期,造型异常丰富,颜色釉及釉上彩品种逐渐增多,装饰风格日趋多样。特别是青花混水技法的出现,使民窑产品中出现了一些比肩官窑的精美器皿,拉近了民窑与官窑差距。究其原因与这半个多世纪朝廷基本稳定的政治局面有关,同时也与百余年来明王朝的不懈努力,使明初以来的沿海一带海盗活动减少有关。特别是正德九年(1514),葡萄牙人首次沿西非海岸,绕过好望角,到达广州,使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扩大了影响。同时,萎缩的伊斯兰市场亦在恢复之中。种种因素,刺激了景德镇民窑瓷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