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孩子的养育中,追求有效的互动、交流方式远比找一个正确的方式更有效。本书从家庭治疗师的独特视角,通过大量儿童心理治疗案例故事,帮助父母看清在养育过程中,家庭发生了什么问题?孩子的哪些问题是问题?哪些不是问题?如何去解决?
当父母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不同的问题,就会发现孩子的很多问题是被我们观察出来的。用带有问题的眼光去看,则处处是麻烦,反之,借助“三个美好的假定”“绘制家谱图”等心理治疗方式,我们的解读会完全不同,甚至是惊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懂孩子/李子勋经典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李子勋 |
出版社 | 华龄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在对孩子的养育中,追求有效的互动、交流方式远比找一个正确的方式更有效。本书从家庭治疗师的独特视角,通过大量儿童心理治疗案例故事,帮助父母看清在养育过程中,家庭发生了什么问题?孩子的哪些问题是问题?哪些不是问题?如何去解决? 当父母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不同的问题,就会发现孩子的很多问题是被我们观察出来的。用带有问题的眼光去看,则处处是麻烦,反之,借助“三个美好的假定”“绘制家谱图”等心理治疗方式,我们的解读会完全不同,甚至是惊喜! 作者简介 李子勋,心理学界的哲学家,有思想,有温度,他的文字总能缓解你的焦虑。 他是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CCTV《心理访谈》长期特邀专家、著名家庭治疗师和亲子关系专家,《时尚》《心理月刊》《父母必读》等杂志的专栏作家。 李子勋平和而有智慧,总能够给人安全感。他不反对主流,但是会做一些边缘上的思考。他让大家思维和心智变得更开阔,想到更多可能性,而不是刻板、单一的逻辑。 已出版作品:《你在为谁而活》《早教的秘密》《家庭成就孩子》《婚姻的烦恼》《陪孩子长大》《根源舞》《问问李子勋》《人生困境整理术》等。作品累计销量突破300万册。 目录 第一章 读懂孩子的内心 给孩子荫蔽,也要给孩子自由 容忍孩子输在起跑线 让孩子自然长大 过度保护让孩子陷入成长困境 教育之前先建立良好关系 有效互动比正确的教育更重要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让孩子在合适的时间犯合适的错误 家长要学会表现无知 尊重儿童发展规律 孩子要学会感恩、敬畏、宽容 给孩子三个美好的假定 第二章 营造成长的环境 强弱——母亲更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倾斜——平衡是家庭关系第一原则,倾斜也是一种平衡 平衡——“母子同盟”是对家庭关系的一种补偿 恋母——绕过“母子同盟”读懂家庭关系 分裂——儿童神经症的诱因之一 获益——情绪障碍是孩子内心对家庭对立的一种逃避 成长——别让家庭的期望成为孩子的负荷 交流——无效的交流满足了父母的需要,却带给孩子压抑 矛盾——寻找隐藏的和谐,把教育隐藏在爱的木马中 束缚——父母的失望与抱怨,弱化了孩子成长的动力 无奈——在心理学无法解决矛盾时,不妨激发家庭对未来的期待 示弱——重建家庭的交流模式,转移孩子的情感需要 竞争——父母对孩子影响力的竞争,是两种家庭文化传承的竞争 第三只眼——让父母从关心对错转向关注彼此间的共性 关爱——以爱的名义压制孩子的天性 禁忌——不守家庭规则的“捣蛋者” 依赖——孩子出现适应障碍,源于家庭功能失衡 中立——每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模板可套 期待——“望子成龙”何尝不是对父母的心理补偿 化蝶——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 学习——学习成绩不是判断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 恐惧——忽视症状,给予孩子正面鼓励 过渡期——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逆反——冲突越厉害,其实对父母越依赖 对策——给过渡期的孩子一些“行为紊乱”的权利 盲人骑瞎马——陪孩子一起走出过渡期 对抗——自尊是孩子的灵魂之杯 逃学——用肯定性的语言来激励孩子,他就会呈现良好的心理特性 强大——孩子用病症维持家庭假想的和平 恻隐——以示弱获得父母之爱 移情——心理医生的人格魅力胜于理论或技术 资源取向——让孩子的“问题”不再是问题 第三章 引导孩子的行为 到底该不该打孩子 是否该给孩子树榜样 如何把握教养的松紧尺度 父母要不要唱“红脸”与“白脸” “说话算数”重要吗 吃苦才能成才吗 孩子“小家子气”怎么办 孩子撒谎是坏毛病吗 总犯错的孩子会变坏吗 太像自己父母的孩子长大会有出息吗 第四章 读心术实战技巧 谁和谁坐——通过位置判断关系格局 从家谱图中看问题的前因后果 不要重复别人的治疗 避免被家庭问题催眠 心理医生的法宝——提问 咨询中的技术——假设 孩子的问题可能是父母问题的再现 身心症状有时只是为了安全 关注是一种强化 代币疗法 序言 妙不可言 在多难与兴邦之间,无 数人才凋零。幸运的是, 许多领域在历经浩劫之后 仍有种子一般的少数卓越 人物幸存,使得该领域在 外环境好转之后,得以迅 速复原和发展。在中国心 理咨询及相关领域,李子 勋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公众熟知李子勋,先是 因为中央电视台的节目《 心理访谈》。在这个节目 里,他将漫长而艰难的心 理干预过程凝缩在很短的 时间里,展示了非凡的勇 气和功力。节目持续数年 不间断地播出,至少产生 了三个效果:一是让很多 人知道,自己如果有了心 理上的问题是“求助有门”的 ;二是不少专业人员通过 看这个节目学习心理咨询 技术,这虽然不是正规的 学习途径,但在那个专业 培训机会稀少的年代,总 比不学习要好;三是把许 多年轻人带入了心理咨询 这个行业,扩大了专业队 伍。 后来,大家在《心理月 刊》杂志上更多地知道了 李子勋,这次是通过他的 文字。每一期《心理月刊 》的封面上都有他的专栏“ 问问李子勋”的内容标题。 翻开杂志的第一页,就是 他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写就 的文章,每一篇都十分精 彩。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 神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 员仇剑崟博士读后评论说 ,李子勋是一位真正的“思 想者”(thinker)。作为系 统式家庭治疗学派中的一 员,李子勋能够得到另外 一个学派领军人物如此高 的赞美,业内人士都知道 这相当不易。 我认识子勋是在1997年 的中德心理治疗师连续培 训项目中。他在系统式家 庭治疗学组,我在精神分 析组,虽然不常打交道, 但仍然能感觉到他在集体 中如明星般的存在。这个 培训结束之后,我们有过 数次或长或短的交流,每 一次都令我印象深刻。 2007年的一天,我在深 圳的一个露天餐馆里和朋 友聚会,得知子勋当晚要 和一位著名作家做访谈。 该作家以反叛著称,异常 聪明,对人性有深刻洞见 ,所以我有点担心访谈出 现什么不利于咨询师的后 果。我发短信问子勋:你 对访谈有什么思路吗?过 了一会他回复说:没有思 路,只是看看他需要我帮 什么忙。我看着这句话沉 默了好久,心想:这实在 是太高明的姿态和太稳妥 的思路了,以这样的状态 做访谈,将永远处于不败 之地。这样想了之后,我 又立即在心里把自己鄙视 了一下:做个访谈首先考 虑的竟然是胜败得失,比 子勋差远了。 还有一次在杭州,一群 专业人员闲谈。有人问子 勋做《心理访谈》节目的 感觉如何。他回答说:刚 开始的时候有些艰难,遭 到一些同行的攻击,但自 从奇峰为我们说了一些话 之后,压力就小多了。我 的确在很多场合中说过, 对他们的节目只有四个字 的评论——功德无量,但我 的支持产生的效果显然被 他善意地夸大了。 和子勋打交道,我对他 身上展现的阿尼玛特质既 嫉妒又防御。嫉妒是因为 他竟然可以如此坦然地接 纳自己的这一部分,而我 一直试图压抑它;防御是 因为我害怕自己身上被压 抑的阿尼玛特质被子勋唤 起,使我要为人格的震荡 付出太大的代价。 在本书系里有这样一段 话:“理解流动的感觉与凝 固的字词间存在的不同, 理解生活的复杂与分类学 的简单之间的不确定性, 理解知觉中的现实与认知 选择与重建中的现实之间 的差异,心理学才算入门 了。”说得异常精妙。而且 ,如此旗帜鲜明地画下专 业上的及格线,相当于直 接攻击了许多同行,阳刚 之气跃然纸上,令人有高 山仰止之感。“妙”字也许代 表了让心理治疗产生效果 的所有重要因素。它似可 言说,又似不可言说。妙 最早的写法是“妙”;左边的 “玄”是指从显性世界认知隐 性世界的临界面,相当于 精神分析中所谓的意识和 潜意识的边界;右边的“少” 的上下两部分都有突破临 界面之意。心理治疗的目 标就是要使意识向潜意识 突破,以扩大意识的范围 。主体间性精神分析理论 认为,医患心灵的相遇就 是疗效产生的机制,对这 一时刻的描述,千言万语 不如一个“妙”字。也许,以 后督导师在督导时必问的 一句话是:能不能说说, 你和你的来访者之间发生 过哪些妙事? 子勋的文章,除了妙语 频出,还经常会有一些新 的词汇,让人有春风扑面 、神清气爽的感觉。比较 而言,包括我自己在内的 一些同行,学问做得稍有 些僵化、腐朽之气。写到 这里,我非常希望有一个 能够跨越阴阳两界的网络 工具,发信息告诉子勋很 多人在想念他。 我猜他不会回复。因为 他该说的已经在这套书里 说了,或者他已经到了“此 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境界 ,又或者他在那年离开我 们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在 某种意义上已经不朽。 曾奇峰 2023年3月21日于武汉 东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