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吾村吾民(共3册)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方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吾村吾民”项目,旨在对大量村落进行抢救性调查,把每个村数以百计的草根村民作为口述采访对象。本套书包括《新塘》、《庆丰》和《陆笪》。采集的内容包括:村庄源头、红色记忆、村庄建设、乡村治理、乡村教育、民俗风情、村中能人、传说故事、非遗名品等。有侧重地讲述村庄历史、地貌、掌故、风物、习俗、非遗、特产、名人、名居、故事、风情、传说故事、格调,以及村民的追求与梦想。同时结合官方档案、族谱、地契、碑铭等,补充许多历史细节和事件资料,从而使资料翔实、内容丰富。采访收集形式包括:视频、音频、照片、老资料、老物件等。 目录 《新塘》 村庄概况 村庄纪事 村庄源头 新塘刘氏渊源 我的爷爷和奶奶 我们村庄传说曾有999根烟囱 刘氏祠堂真辉煌 刘家新祠堂很精致,光雕匠就做了三年,油漆匠做了一年 “客民”到了新塘,就扎下了根 家神牌位 民俗风情 新塘“跳观音” 新塘观音赛本戏 新塘人“吃鸡里外里” “猪八碗”与“三名件” 新塘人不管走到天南海北,咸货永远是一个心头好 新塘过年最热闹 清明祭祖不马虎 四月初八吃乌米饭 剥壳 结婚大事最讲究 建房习俗 哭嫁 传说故事 观音保平安 刘伯温新塘看风水 有虎山无狼山,有金山无银山 金龙抱柱圆堂屋 货郎进村,三转两转就摸不到墙门出村 吴龙使阴功断龙脉 烽火岁月 新四军记忆 凶残的日本侵略者 农耕生活 我满心眼里是欢喜和开心 现在还有“客乡人”的后代记着我父亲的好 我出生的时候正好大田分小田,叔叔就给我起名“小田” 这几十年的变化真是太快了 我的一辈子就和田地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我虽务农,但读书是我一辈子的爱好 我做了不少工作,但都围着村子转 只要有志气,人勤快,生活总归会有奔头 前行路上 我做了一辈子的老师 希望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越来越好 “有困难,还是找老刘” 咬紧牙关也要干 我一边种田,一边做竹器皿补贴家用 我当“农场主”6年多时间,虽苦犹甜 我相信一代总归比一代好 看看这几十年来走的路,现在我感觉很满意 1984年开始,我们新塘村的条件开始改善了 过去农村上造房子,要到山里面去扛毛竹 我们新塘村的青虾养殖搞得很好 养虾很辛苦,一定要管理好 青虾一年才出一季,品质很高 乡村治理 我当了20年妇女主任 通过工作实践,如今做起村民工作已经驾轻就熟了 新塘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后记 《庆丰》 村庄概况 村庄纪事 乡村历史 伍子胥与史贞女的故事,对我们这里的民风形成有很大影响 庆丰有今天的面貌,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带领老百姓创造的 庆丰村和其他村庄相比,有其特别的地方 铁打庆丰圩,铜浇岗志埂 现在的荒圩埂再也不荒了,荒圩埂成了“丰圩埂” 农耕生活 种稻“播、插、管、收”四部曲 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 种田人的“三退缩” 种田人怕拉草,念书人怕上考 养鱼后,我们村的穷帽子慢慢摘掉了 整个水产大队开辟了数百亩地的鱼塘 切土坯 百姓的生活是在分田到户之后才渐渐好起来的 保家卫国 是解放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了我们村民 打赢这场战争不容易,但我感觉很光荣 我那时真的很勇敢,什么事都要冲在前面 乡村教育 我们家族有一个传统,就是重视教育 我做了二十多年的人民教师 我是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钉 庆丰地区办学历史很悠久,村民也很重视教育 庆丰中学的老师都比较负责 舌尖记忆 困难时期的几种食物 难忘炒米糕 好吃不过满锅摊 特色月饼油炸糍 做团子 乡村建设 国家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村干部在工作中总结了四条工作方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工作中的困难 溧阳市开展的标准圩堤达标工程是好工程,让庆丰村免遭水灾 我们村干部有事一起做,有困难一起扛 在村医岗位上,我干了一辈子 我父亲以前是大队书记,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十分繁忙 自强之路 端凳子给别人坐,就是给自己坐,端碗水给别人喝,就是给自己喝 我搞建筑装潢,放到现在来讲就叫“包工头” 我们家的生产收入情况和庆丰的发展变迁是紧密相连的 不管在哪里,作为庆丰人是不能忘本的 从乡村医生到种田大户 要做一个“多功能”的老板 奔向未来 打造农旅项目走上脱贫致富“彩虹路” 老村触网新电商 为庆丰村打出一套盘资源、优环境、促增收的组合拳 后记 《陆笪》 村庄概况 村庄纪事 村庄源头 从单姓村到多姓村 陆笪的读书风气很盛,这跟老祖宗对读书的重视有关 家谱好像接力棒,在我爷爷等人手上一棒一棒地稳妥交接 我画了1949年陆笪里的平面图 烽火岁月 日本兵杀人不眨眼,站在左边的人全部被杀害 对日本兵的恨,恨到骨髓里 战斗一直持续到天黑 陆笪里反顽战斗 农耕生活 翻水时候“先高后低,先远后近” “大跃进”时期,生活非常苦 分田到组是结合生产队的实际情况把田分到每个作业组 我对1981年的分田到户记忆特别深 土地确权之后,村民对土地权利的认识更加清晰了 我们村中还有一些农耕时代的老物件 机械化水平高了,确实没以前那么忙 只有我这样的老 序言 以吾民讲吾村,汇集的 是乡民口中的“原味”,记录 的是乡村变迁的“风云”,见 证的是时代发展的“足迹”。 这套名为《吾村吾民》的乡 村口述史丛书,原汁原味地 收录了村民最真实的生活记 忆,既展现了乡村发展最鲜 活的历史画卷,更有着“前 有所稽,后有所鉴”的历史 价值。 乡村“记忆”的多元,让 地域文化更加多彩。每个村 庄各自形成了它们独特的历 史和风俗,都有着自己的记 忆。乡村史志是村庄发展、 变化的历史见证,是传承地 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个 乡村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 时代,为乡村立史,已是一 种唤醒乡村记忆、传承乡土 文化、重振乡村精神的重要 方式。《吾村吾民》追溯乡 村的历史渊源,全方位记录 乡村历史和变化。特别是以 乡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主要 内容,多角度展示乡村最真 实的面貌,极大程度丰富了 地域文化,具有特殊的史料 价值和文化价值,也有着其 他书籍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 乡民口述的“原味”,让 乡愁乡情更加浓厚。每一个 村庄,都有着各自的成村缘 由和发展轨迹,承载着不同 历史时期人们的共同记忆, 也寄托着人们质朴淳厚的乡 土情谊。她是一代又一代乡 民心中的“家”,她是触动着 古往今来诸多游子内心柔软 处的那一份“乡愁”。《吾村 吾民》这套丛书,梳理了一 个个普通的乡民回忆往昔的 思绪,收录了村民鲜活本真 的生活记忆,展现出乡村生 活最质朴、最真实、最“原 味”的一面。这不仅能让读 者感受记忆的温度,更能让 他乡游子感触无尽的乡愁。 乡土文化的“活力”,让 乡村精神更加焕发。2017 年6月,溧阳入选全省首批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地区 。面对农村活力不足、日益 “空心化”的问题,我们提出 了“建设精神焕发的农村”的 愿景。而要实现这个愿景, 必须解决乡村活力的问题。 《吾村吾民》聚焦全市“美 意田园”行动中涌现的典型 特色村落,通过对乡村文化 进行系统挖掘,为乡村建设 注入文化元素,让乡村的特 色得以充分彰显;也通过传 承发展乡村文化,不断滋养 乡民精神家园,从而激发乡 民投身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更通过记录乡村在 时代发展中的变迁脉络,为 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指 引着我们在推动农村精神焕 发的征程中不断前行。我愿 意和我的同事们一起,为实 现溧阳乡村的这种美好去努 力、去奋斗! 《吾村吾民》是一部深 入农家院落、走进田间地头 、来自乡民土语方言的乡村 发展史。创作团队曾驻村采 访数月,过程辛苦可见一斑 。借此机会,对所有为之付 出的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人 士,致以衷心的感谢! 是为序。 导语 以吾民讲吾村,汇集的是乡民口中的“原味”,记录的是乡村变迁的“风云”,见证的是时代发展的“足迹”。这套名为《吾村吾民》的乡村口述史丛书,原汁原味地收录了村民最真实的生活记忆,既展现了乡村发展最鲜活的历史画卷,更有着“前有所稽,后有所鉴”的历史价值。 后记 人对故乡的眷恋是与生 俱来的。故乡,是充满希望 的田野,是贮藏温暖的宅院 ,是质朴可亲的乡邻,是“ 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的一座座村庄。 在寻梦乡愁的路上,村 庄口述史是人们追寻记忆的 一个载体。这种以搜集和使 用村民口头史料来研究村庄 历史的方法,近年来在全国 各地兴起。村民,作为村庄 事件的亲历者、当事人,无 疑在村庄变迁中是最具发言 权的。因此,一个个村庄的 历史,绝不仅仅存在于封存 的档案、资料中,更是存在 于亲历者、当事人、目击者 的记忆之中。如果把正史比 喻成一条奔腾的大河,那么 这些口述史料就是融入大河 的涓涓溪流。 溧阳市委、市政府高度 重视村庄口述史编纂工作, 并于2017年将其纳入地方 志研究课题,2018年列为 全市18项重点工程(工作) 之一。同年8月,溧阳市地 方志办公室与常州日报社常 报融媒文创中心合作组建专 业团队,共同推进这一工作 ,得到广大村民积极响应。 首批采集了溧城镇礼诗圩村 、戴埠镇杨家村、别桥镇塘 马村、上兴镇牛马塘村、上 黄镇南山后村5个特色田园 乡村村民口述史料,合编为 40余万字的丛书,定名为《 吾村吾民》,以丛书形式分 册出版。2019年12月28日 ,《吾村吾民》在南山后村 首发,这是江苏省首部美丽 乡村口述史。溧阳市委书记 徐华勤对新书的面世给予了 极大的鼓励。他指出,《吾 村吾民》丛书对传承发展乡 村文化,滋养乡民精神家园 ,激发广大村民投身乡村振 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重 要意义。溧阳将会持续推进 《吾村吾民》乡村口述史采 集工作,让座座美丽乡村、 特色田园乡村,成为城乡百 姓共同的“乡愁记忆馆”。 在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 的关心支持下,2020年1月 初,溧阳市再次启动《吾村 吾民》丛书编纂工作,计划 采集竹箦镇陆笪村、南渡镇 庆丰村、社渚镇新塘村的村 民口述史料。虽然突如其来 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原定 的驻村采访计划,但是采编 团队的工作却没有因此松懈 ,大家克服困难,通过电话 、微信等多种形式,积极与 村民隔空交流,做好前期准 备工作。4月,采访工作正 式按下“重启键”,在村民的 大力支持下,采编团队分驻 各村,走进田间地头,采拾 最原真的记忆。通过半年多 时间的努力,《吾村吾民》 丛书之《陆笪》《庆丰》《 新塘》顺利编纂完成。这次 采编的三册村庄口述史,在 农耕文化、“非遗”文化、乡 风民俗、乡村教育、乡村治 理等方面收录了更多鲜活的 历史信息,留下了大量珍贵 、生动、有温度的历史记忆 ,这对研究溧阳乡村变迁、 传承乡土文化有一定的参考 价值。 《吾村吾民》编纂工作 自始至终得到了常州市地方 志办公室、常州日报社的大 力支持,相关镇村为采编团 队驻村采访进行了有效组织 并提供了很多便利,受访村 民为采访顺利进行给予了无 私配合。沈福新、卞德坤、 张晨镛等同志受邀对书稿进 行了认真审阅和修改。在此 ,谨向所有为本书编纂出版 付出辛劳的单位和同志致以 由衷的谢意。 收录本书的村民口述内 容,我们本着“各说并存”原 则,除做必要的文字改动外 ,尽力保持其原来面貌,以 期原汁原味地呈现3个村的 人文和历史,让读者一同分 享我们曾经体会过的感动。 限于时间仓促和能力不足, 书中难免有疏漏、错讹之处 ,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精彩页 村庄概况 新塘行政村位于溧阳市社渚镇集镇东,239省道、360省道、在建的溧宁高速公路贯穿南北,规划的456省道也将穿村而过,交通极为便利。新塘山清水秀,具有独特的自然禀赋。辖区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00亩,下辖新塘、路北、花岗等14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村民安居乐业。 新塘行政村因新塘自然村而得名。清康熙六年(1667)《溧阳县志》中已有“新塘村”的记载,该村也称为大新塘,位于行政村村域中部,村基是一片高冈地,名曰背底山,海拔有25米左右。民间传说,背底山像一把太师椅,风水极好。大新塘原住民为刘氏,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由江西迁徙而来。新塘刘氏的一世祖刘矩,字仲则,福建莆田城关北门街人。南宋淳熙八年(1181)进士,曾任浙江嵊县(今嵊州市)知县、朝奉郎、江东安抚使、建康知府、工部尚书等官职。刘矩勤政爱民,克己奉公。据南宋景定《建康志》记载:“嘉定癸酉六年正月十日,中奉大夫宝文阁侍制刘矩知府事兼江淮制置使,十四日,转中大夫。”“甲戌七年十月二十八日,矩转太中大夫。”“矩居官倦倦,无一年不在于国。……”清嘉庆十八年《溧阳县志》记载:“刘矩,溧阳候钦裔孙,嘉定间知建康府,寓居社渚新塘。”元末明初,刘矩的子孙为什么辗转从江西迁徙至新塘?由于文字资料有限,我们今天暂时无从查证。但历史又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六百多年来,刘氏子孙在新塘这片乐土上繁衍生息,瓜瓞绵延,最鼎盛时期,村中曾有999根烟囱,人丁极为兴旺。这里的好风水、好风物、好乡里,或许是吸引刘氏扎根落户的最好磁石。 除了大新塘,其他自然村的村名也很有讲究。 桃园自然村,旧时,村周围曾种有许多桃树,桃花开时,蔚然如霞,故称桃园。 大山芥自然村,原址在西山芥,1959年建设前宋水库,村民搬迁至新塘,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不忘自己的祖居地,村名依旧。 新西自然村,位处大新塘西边,又称西新塘、小新塘,简称新西。 花岗自然村,村依小山冈而建,过去山冈上多花,春夏之际,尤其绚烂多彩,这座小山冈就被称为花岗,村以山冈名。 下湾自然村,坐落在花岗下边弯道处,叫下湾。 新花自然村,村址在花山脚下,为与花山村之名有别,起名新花。 红卫自然村,1966年名为后河生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名红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花山自然村,村在花山脚下,村因山名。 路北里自然村,村庄在社渚到周城大路的北边,所以很形象化地起此名。 桥上自然村,村前原有座桥,20世纪70年代,此桥在农田基本建设“格田成方”时被拆除,但村人对桥有感情,还是延续着“桥上”之名。 下田舍自然村,从前这里是一片荒地,后来,陆续有移民到此搭舍耕种,由此得名。 山西管自然村,原叫山西涧村,后改今名。 …… 这些自然村,有的因地形而命名,有的因风光而命名,有的刻满历史的沧桑印痕,有的则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所以,新塘行政村是一本厚厚的书,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这里是共融发展的幸福家园。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